<我記得他童年時期很愛下象棋,然後他父親覺得這不行,玩物喪誌,就把棋盤丟進河裏去了。王守仁後來還寫了一首關於兒時象棋往事的詩,蠻有童趣的。>


    <天,他少年時期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哈哈哈,我之前沒看過他的事跡,隻在高中曆史課上背了他的心學要點。>


    <心學……提到這個就想到了政治,我好討厭學哲學那一本書[哭]>


    <看到王守仁父親讓他讀書是為了以後考取功名這句話,真的狠狠點了。現在的讀書也是一樣,感覺讀了十多年就是為了畢業後找工作,真的很煩躁啊。 >


    <大學畢業還不一定找得到工作[狗頭]>


    <想到近幾年流行說的“讀書無用論”,有人認為花時間精力大價錢的讀了十多年,結果還不如別人沒讀完書出來的人……破防了。


    我現在知道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工作和掙錢,但是從我們一開始接觸到的就不是這樣的,他們告訴我們,給我們灌輸的就是讀了書,考好大學,以後找個好工作……[歎氣]>


    <國內教育任重而道遠啊。>


    <想要快樂學習嗚嗚>


    <苦讀十幾年身體垮了,還找不到工作。>


    <王陽明和當時的士子好不一樣,他不是死讀書的類型,還學了武藝騎射欸,我印象中宋明清的文人是真文弱文人,不像秦漢唐時期的文人也佩劍行走天涯之類的。>


    <牛逼,15歲就開始外出自己尋找答案了。我15歲還被關在學校裏讀書,天天就想的熬到大學就好了[微笑]>


    <還是想說程朱理學害人不淺,我真的不喜歡。>


    [唐開元二十五年李白:哪兒有士人不佩劍的道理。]


    [東漢建安六年郭嘉:後麵的文人這麽柔弱? ]


    [唐太宗李世民: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取功名,說不上來對錯。 ]


    [宋太祖趙匡胤:嗯……就算是讀書也要學點武藝傍身嘛。]


    ……


    “後世的生活聽上去還有點慘欸。”


    “找工作?怎麽會找不到?”


    “他們讀書需要讀十幾年是必須規定的嗎?”


    關於後世的猜測越來越多,這次的評論打破了許多人對後世的疊加濾鏡。


    秦始皇嬴政倒是從沒有神話過後世,因為在最開始的視頻裏有人說過不想工作,以及找工作太難還有休假日太少的內容。


    ……


    趙匡胤隱約覺得光幕說宋明清的文人文弱,可能和他有關。


    “……”


    “這怪不會又是後輩們矯枉過正了?”


    勉強算個文人的趙普,“文官的身體柔弱容易生病,為官中不容易熬過去啊。”


    如果是地方官的話,也不知道自己會到哪兒個地方去做官。要是去到一個遙遠偏僻的地方,可能人都走不到那裏去。


    就是因為想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趙匡胤歎了口氣,“真是麻煩,又要製止晚唐時期的事情發生,又不能太過……”


    ……


    看上去也挺普通的嘛,稱不上有多神奇的聖人標配。


    幼時和少年時期就是個普通士子嘛。


    許多人仍有不解,抱著找茬的心態接著看。


    洪武、永樂二朝在看到王守仁說自己的誌向時,紛紛在心裏感歎:可真敢說啊!聖人是人人都能做的嗎?!


    小子猖狂!


    ……


    明 正德三年


    朱厚照很興奮,隨著光幕的講解,他現在對王陽明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加上之前和他也在光幕上聊過,是非常滿意這個人了。


    “等他回來,讓他入閣!”


    “不行,不行,他能文能武,做大將軍多好啊!”


    “哇,和我一樣欸,我也喜歡扮大將軍!大將軍真威風!”


    臣子臉上笑嘻嘻,心裏直罵娘:你扮大將軍和人家聖人扮大將軍的性質一樣嗎?!陛下你心裏想的什麽,我們都不想說!


    王守仁覺得還挺神奇的,今年37歲,已經能在光幕上看自己的一生介紹了。


    “活到了什麽時候?有將學說擴大吧。”


    從山洞中走出來,看著四周貧瘠的景象,他麵色不改地望著麵前的光幕。


    “我心光明?”


    ……


    【21歲鄉試中舉。


    25歲王陽明第二次會試落第,在路過濟寧太白樓的時候,觸景生情,以詩仙李白自況,作《太白樓賦》,並借李白的典故暗指自己科舉失利的原因:遭俗人嫉妒。


    說自己是“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28歲考中進士,告別了白衣書生,正式邁進了仕途。


    31歲王陽明因為在外為官的時候過勞成疾,告病還鄉。


    全心修習道家的吐納導引之術,以調養自己的身體。


    王陽明在調養修煉期間,已經得道。但這期間正是他心中最煩悶的時刻。修行越深,矛盾越顯。


    “一個人什麽都能拋下,至親卻不可。”


    這也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


    後來轉移到錢塘西湖的寺廟養病,悟出了佛、道的不足,複出而用世。


    佛、儒本能的區別就是親情和人性是成就王陽明第一次頓悟,認識到“人”的價值。


    少年時期還到明代中期的大儒婁諒處請教。


    婁諒提出的“聖人必可學而至”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做學問而成為聖人。


    湛甘泉是王陽明的摯友,用五溺作為墓誌銘來概括王陽明青少年時期的精神漫遊。


    “初溺於任俠之習


    再溺於騎射之習


    三溺於辭章之習


    四溺於神仙之習


    五溺於佛氏之習”


    是有多方麵的探索才磨礪出後來的王陽明。】


    <突然發現好多名人科舉都不是一次就中的。印象裏隻有王維和張居正是。>


    <怪不得嘉靖這老登想修道啊,原來明朝上下都風靡道家之術。>


    <搞不懂為什麽王陽明少年時期身體那麽好,怎麽到了後麵就疾病纏身了呢。>


    <唉,他身體算好的了,真要是文弱的話,他就走不到龍場去。>


    <佛、儒、道都有涉獵誒,我知道了!這是為之後悟出自己的道打下基礎! >


    <說的挺對的,佛家那一套滅七情六欲什麽的,就很反人類。親人真的很難舍棄。>


    <王湛之交也是一段佳話。>


    [唐開元二十五年李白:哈哈哈,雖然我沒參加過科舉,但是麵對落第就是要有王陽明的心態!]


    [明正德三年湛若水:竟是我為陽明寫的墓誌銘。]


    [明洪武帝朱元璋:修什麽道修!@明嘉靖帝朱厚熜 不準沉迷那種東西了!別個王陽明修道還悟出了許多道理,成了聖人。而你修道也沒修出個名堂來,竟是鬧出不少笑話來。 ]


    [明正德帝朱厚照:@明嘉靖帝朱厚熜 堂弟要好好記得祖宗說的話啊。]


    [明嘉靖帝朱厚熜:……]


    [明正德三年婁諒:當年的小友,再見竟已成聖。不可小覷,不可小覷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摸魚的鹹魚並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