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官尋母:朱壽昌,字康叔,北宋揚州天長秦欄裏人。自幼聰慧,精讀詩書,27歲時考中進士,官途順遂。


    是宋真宗年間工部侍郎朱巽之庶子。生母劉氏在朱壽昌幼年時,被朱巽遺棄,從此,母子分離。


    五十年來,朱壽昌從未放棄過尋找母親,每到一個地方做官就會四處尋找母親的蹤跡。等到了宋神宗熙寧初年時,年過半百的朱壽昌已無做官的心思,想要辭官全力去尋找生母。


    臨行前對家人說:“找不到母親,我今生今世絕不回家。”他一路尋親到秦地,終於在曆經數年後,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母。而劉氏已經七十多歲了。


    劉氏在被趕出朱家後,改嫁給黨氏,又生子女數人。朱壽昌不僅將在同州的生母劉氏接回故裏照顧,還將其生母所出得子女視如親弟妹,也接回了家中供養。


    有人將朱壽昌棄官尋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趙頊,宋神宗得知朱壽昌事後,責令複原職


    母親離世後,朱壽昌為母守孝三年。有人將朱壽昌尋母之事上奏給了宋神宗,神宗得知後責令他官複原職,回到朝堂。


    銳評:說實話這個故事我是以前在電視上知道的,印象裏麵是有一期尋親節目主持人說了這個典故。小時候看這個故事看得我心裏酸澀,太不容易了。又有多少人是能堅持五十多年?又有多少人能活到七十多歲?


    劉氏和朱壽昌都不容易。


    寧願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也不想看陰謀論說什麽朱壽昌是為了名聲,後麵找到的生母劉氏也不是真的。】


    <二十多個故事看下來,就這個讓我是真的感動[哭]聯想到了現實中,那些尋親的人,有多少人真的能找回家呢?[大哭]>


    <哎...那個爹太惡心了吧...>


    <古代的妾隨意就被趕走...好歹劉氏還為他生了孩子啊[發怒]>


    <朱壽昌這個事在當時代算是網紅事件了吧,都被同時代的兩大文豪(蘇東坡和王安石)相繼撰文讚頌了誒[吃瓜]所以我覺得應該蠻真的>


    <棄官尋母我隻知道有這個詞,但沒有了解過。還是後來看《蘇東坡全集》的時候在裏麵發現蘇軾給他寫了二十多封信、好幾首詩詞、還有幾篇文章,屬實是真火。>


    <“嗟我白頭生意盡,看君今日更淒然。”來自政壇大佬王安石寫的《送河中通判朱郎中迎母東歸》>


    <我又又又去百度上查了人物經曆,朱壽昌還是很牛的[點讚]後麵還當了大官。>


    <為北宋說句公道話,改嫁不犯法>


    <這要是在明清年間,不得被罵死>


    [宋熙寧三年朱壽昌:感謝光幕之大恩!!!]


    [宋神宗趙頊:同州一帶的官員,都去查所在地的戶籍,有姓黨之人給@宋熙寧三年朱壽昌 ]


    [宋熙寧三年王安石:及時啊,這次能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在身邊]


    [宋熙寧三年蘇軾:@宋熙寧三年朱壽昌 康叔找到母親,我來給康叔寫詞!]


    ......


    宋 熙寧三年


    蘇軾在給弟弟的信件中又多加了些,說了自己對朱壽昌堅持尋母的感歎。


    朱壽昌人就在秦地,得到光幕透露的信息後,立刻趕去同州。


    光幕上也有許多同州人在猜測具體會是同州的哪兒裏。


    如果是西北地方的黨氏,就多為羌族與漢族融合通婚後,所改的姓。許多人又將目光瞥向羌族人多的地方。


    同州一縣城鄉下


    年過七十的劉氏,丈夫早已離世,兒孫孝順,一大家子都生活在一起,生活雖困苦但好在身體也還算硬朗。


    從光幕現世至今,仍對於它心存懼怕,不敢直視。


    不過,就算是不敢看光幕,仍能聽到它所傳出來的聲音。劉氏忙碌的做著家務活,偶爾也聽聽光幕在說什麽。


    光幕在講二十四孝的故事,劉氏聽完就對著小孫子說,以後也要做個孝順父母的人。


    說話間,隱約聽到光幕提到了朱巽、朱壽昌的名字。


    劉氏整個人怔愣住,似乎是聽到了不可思議的話,緩慢抬起遍布皺紋的臉。


    “壽昌...”


    說完便落了淚。


    ......


    不同時代的人都被棄官尋母的故事所打動。


    聰明人已經開始利用光幕的評論功能,在上麵發送消息。


    但光幕的評論通向了各個時代,消息很雜亂,收效甚微。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摸魚的鹹魚並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