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從古至今,教育公平依舊是難題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北分卷是由那時的曆史條件、社會環境形成的,已是最佳的方法>
<中國人果然自古就重視讀書[捂臉]>
<古時寒窗苦讀十年,今天我們從小學算起,初中高中大學下來基本要讀16年[捂臉]>
<看了這些視頻發現,許多我們現在用的方法,其實從古代找到相似的>
<老朱對偏遠地區的支教,鼓勵大儒和國子監學生去偏遠地區,正如我們國家說的自願去鄉村貧困地區支教嗎?>
[宋熙寧三年蘇軾:讀書明理,曉事,日後進入仕途,為國做貢獻,為民謀福利]
[唐太宗李世民:當以史為鑒,知興替]
…
唐 貞觀三年
李世民比較興奮,這次光幕的視頻令他擁有了許多靈感。
“首先啊,便是這技術…”提醒在自己下方不遠處的閻立本道:“都畫下來了?”
閻立本一邊拿著畫筆刷刷補充一邊回答李世民的話:“回陛下,快完成了。”
李世民點頭,又與文臣們商議。
“隻要這造紙和印刷取得大進步,不愁成事。”
“此舉能分化世家的利益。”
“官學是要重視的,得讓大多數人能讀書。教書先生也要好好挑選…真還打算辦圖書館。”李世民可一直惦記著圖書館和博物館。
“寒門子弟也有了書籍可看,這些舉措都是蒼生之福。”
…
本來與馬周等人暢想未來,想得好好的,又冒出一道不和諧的聲音。
“陛下,切勿急功近利。”一聽這不中聽的話,李世民就知道又是魏征。
李世民隻得點頭,“朕當記得。”
…
其實不光文臣驚喜,靈感爆發。另一旁以李靖為首的武將們,也抒發著自己的想法。
“不能隻讀書啊,還得辦習武堂,那他們讀兵書學兵法之後再上戰場…”
【“南北分卷”政策並不是明朝首創,前麵我們提到南北發展的不平衡,是由戰亂引起的,北宋初年已經顯現出來。
宋英宗治平三年,在麵對科舉考試錄取名額,南北不均的情況下,熟悉的老朋友歐陽修與司馬光就展開了一場辯論。
[歐陽修·江西人]認為,“國家取士,唯才是擇”,就是要堅持在科舉麵前人人平等。
[司馬光·河南人]則提出了“逐路取人”,認為“古之取士,以郡國戶口多少為率。今或數路中全無一人及第,請貢院逐路取人”,司馬光提出的改革方案,即以各路為單位,每十人取一人,不滿十人,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則不取。
我們看來司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的觀點其實與明朝的“南北分卷”的政策看起來蠻大同小異。
但是,司馬光的“十人取一”改革方案,未免過於簡單粗暴了些,更多的是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
在宋朝的時候,北人長於經史,南人長於文學。歐陽修指出,司馬光隻見每次考試南人進士多,北人進士少,故欲改法使多取北進士。這些觀點是有失偏頗的,並分析道:如今東南各州已是二三千人處隻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各州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
這場辯論持續日久,各方爭論不休。宋英宗最終仍決定依舊法,l科舉錄取“仍取舊製”。
雙方雖都有黨爭嫌疑,但它們其實都是在維護公平。歐陽修是“科舉考試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司馬光則是“機會麵前,人人人有份”的區域公平。】
<司馬光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免有黨爭嫌疑>
<司馬光是個賣國賊>
<司馬光除了政治主張,稍微保守了點外人,投降派了點外,其他還是不錯的,他編的資治通鑒還蠻好看的,整整幾百萬字看完了有點空虛>
<哈哈哈,你不如說司馬光幹脆去編書吧>
<那這麽說的話,北宋很多人都幹脆從觀察場上辭官回家,認真發展自己的才學好了。>
[宋熙寧三年司馬光:…這都是肺腑之言!!!再者,我自問從未想過要傷害宋朝的利益,遑論賣國賊?!]
[宋熙寧三年歐陽修:哦,治平年間的事啊,是有這麽一回事,不過我還是堅持我的想法。]
[宋仁宗趙禎:這麽說來,我宋的南北問題也是日益嚴重啊]
[唐太宗李世民:要說這事啊,還得怪@唐玄宗李隆基,你說說,你要是好好的在任上解決掉那些問題,不讓安史之亂發生,讓大唐好好的安然度過這200多年,會有那麽多事了?]
[宋熙寧三年沈括:咳咳,其實依照曆史進程來看,用後世常說的來講,這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唐玄宗李隆基:現在在朕的治理下,依然是開元盛世,安史之亂不可能再有的。]
[武周太平公主:…… 三郎還真是越來越自大了呢]
…
宋 熙寧三年
司馬光滿臉憤慨,光幕不待見他,他是知道的。但是莫名被背上賣國賊的稱號,他是絕不允許的!!!
本來在最初的時候,他是打算直接辭官閉門編撰書,可是官家不允許,告訴他這是宋朝改革最為嚴峻的時刻,需要他的幫助。
是以,他說還是對王安石的變法頗有微詞,但每當他提出質疑的時候,王安石竟都能微笑聽完,然後再去實踐修改。完全不像以前那個倔脾氣…倒顯得他自己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了…
唉,還是編書好呀。
趙頊在宮中發現光幕上有一人的評論說得蠻有道理(主要是不易聽懂…)。
“沈括?”
趙頊正琢磨沈括這個名字有些熟悉的時候,便聽見王安石的聲音。
“王公,可是知道他?”
“回陛下,沈括在熙寧元年時曾任館閣校勘,後因母親病逝回鄉守喪。”王安石解釋道。
“朕觀此人多有學識,唉,不急。等他回京述職後再委以重任吧!”趙頊雖對人才極其渴望,但沈括畢竟是在守喪,等他回來再說吧。
此刻遠在錢塘守喪的沈括,還不知道隻因發在在光幕上的評論,便入了官家的眼。
…
【比較現實的是,其實無論都沒有兩全其美的結果,就算是在公平公正的製度,在出現了固定的受益人群之後,最終的效果也會逐漸降低,然後背離初衷。
“南北榜”案距今過去600餘年,至今看人有討論,不得不說,考試公平一直是個難題。
咱們一直都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所以促進教育的發展,就是更多的惠及人民。教育均衡發展,亦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要條件。
我國人口眾多,分布不均。想要全麵實現教育公平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科舉製度,雖然在清末被停廢,從此走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但是它的內核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依然是各國的不懈追求。
所以,在探索公平的道路上,並不存在完美的製度,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以史為鑒從中慢慢找到新的製度,找到新的公平。
本期,完】
<要說公平也公平,不公平也不公平。前個月不是剛高考完嗎,記得當時刷視頻就刷到好多討論山河四省和四川等地的考生發的視頻…唉,道路遠矣!>
<現在你讀書十幾年,高考進大學,不是說未來一定會功成名就,會擁有錦繡前程。隻是為了日後更好工作…>
<“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考試麵前人人平等,機會麵前人人均等,現在的高考地域不同,考卷也不同,各地慕名哦,也不相同。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古代科隻會出現冒籍的事,但現在監管更嚴格了>
<果然,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中國的難題呀>
<下期再見啦>
[唐太宗李世民:自古以來,皆為難題。]
[漢武帝劉徹:製度不能一成不變,應時事而變化]
[宋仁宗趙禎:從光幕上似乎透見了未來的模樣]
[宋熙寧三年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明洪武帝朱元璋:如此說來,祖宗之法不可變,此大謬…]
[明正德帝朱厚照:額…不敢說]
[明嘉靖帝朱厚熜:這東西就是臣子拿來壓你的玩意]
[宋太祖趙匡胤:讀書不是為了做官?]
…
<中國人果然自古就重視讀書[捂臉]>
<古時寒窗苦讀十年,今天我們從小學算起,初中高中大學下來基本要讀16年[捂臉]>
<看了這些視頻發現,許多我們現在用的方法,其實從古代找到相似的>
<老朱對偏遠地區的支教,鼓勵大儒和國子監學生去偏遠地區,正如我們國家說的自願去鄉村貧困地區支教嗎?>
[宋熙寧三年蘇軾:讀書明理,曉事,日後進入仕途,為國做貢獻,為民謀福利]
[唐太宗李世民:當以史為鑒,知興替]
…
唐 貞觀三年
李世民比較興奮,這次光幕的視頻令他擁有了許多靈感。
“首先啊,便是這技術…”提醒在自己下方不遠處的閻立本道:“都畫下來了?”
閻立本一邊拿著畫筆刷刷補充一邊回答李世民的話:“回陛下,快完成了。”
李世民點頭,又與文臣們商議。
“隻要這造紙和印刷取得大進步,不愁成事。”
“此舉能分化世家的利益。”
“官學是要重視的,得讓大多數人能讀書。教書先生也要好好挑選…真還打算辦圖書館。”李世民可一直惦記著圖書館和博物館。
“寒門子弟也有了書籍可看,這些舉措都是蒼生之福。”
…
本來與馬周等人暢想未來,想得好好的,又冒出一道不和諧的聲音。
“陛下,切勿急功近利。”一聽這不中聽的話,李世民就知道又是魏征。
李世民隻得點頭,“朕當記得。”
…
其實不光文臣驚喜,靈感爆發。另一旁以李靖為首的武將們,也抒發著自己的想法。
“不能隻讀書啊,還得辦習武堂,那他們讀兵書學兵法之後再上戰場…”
【“南北分卷”政策並不是明朝首創,前麵我們提到南北發展的不平衡,是由戰亂引起的,北宋初年已經顯現出來。
宋英宗治平三年,在麵對科舉考試錄取名額,南北不均的情況下,熟悉的老朋友歐陽修與司馬光就展開了一場辯論。
[歐陽修·江西人]認為,“國家取士,唯才是擇”,就是要堅持在科舉麵前人人平等。
[司馬光·河南人]則提出了“逐路取人”,認為“古之取士,以郡國戶口多少為率。今或數路中全無一人及第,請貢院逐路取人”,司馬光提出的改革方案,即以各路為單位,每十人取一人,不滿十人,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則不取。
我們看來司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的觀點其實與明朝的“南北分卷”的政策看起來蠻大同小異。
但是,司馬光的“十人取一”改革方案,未免過於簡單粗暴了些,更多的是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
在宋朝的時候,北人長於經史,南人長於文學。歐陽修指出,司馬光隻見每次考試南人進士多,北人進士少,故欲改法使多取北進士。這些觀點是有失偏頗的,並分析道:如今東南各州已是二三千人處隻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各州取解至多處不過百人,而所解至十餘人,是十人取一人。
這場辯論持續日久,各方爭論不休。宋英宗最終仍決定依舊法,l科舉錄取“仍取舊製”。
雙方雖都有黨爭嫌疑,但它們其實都是在維護公平。歐陽修是“科舉考試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司馬光則是“機會麵前,人人人有份”的區域公平。】
<司馬光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免有黨爭嫌疑>
<司馬光是個賣國賊>
<司馬光除了政治主張,稍微保守了點外人,投降派了點外,其他還是不錯的,他編的資治通鑒還蠻好看的,整整幾百萬字看完了有點空虛>
<哈哈哈,你不如說司馬光幹脆去編書吧>
<那這麽說的話,北宋很多人都幹脆從觀察場上辭官回家,認真發展自己的才學好了。>
[宋熙寧三年司馬光:…這都是肺腑之言!!!再者,我自問從未想過要傷害宋朝的利益,遑論賣國賊?!]
[宋熙寧三年歐陽修:哦,治平年間的事啊,是有這麽一回事,不過我還是堅持我的想法。]
[宋仁宗趙禎:這麽說來,我宋的南北問題也是日益嚴重啊]
[唐太宗李世民:要說這事啊,還得怪@唐玄宗李隆基,你說說,你要是好好的在任上解決掉那些問題,不讓安史之亂發生,讓大唐好好的安然度過這200多年,會有那麽多事了?]
[宋熙寧三年沈括:咳咳,其實依照曆史進程來看,用後世常說的來講,這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
[唐玄宗李隆基:現在在朕的治理下,依然是開元盛世,安史之亂不可能再有的。]
[武周太平公主:…… 三郎還真是越來越自大了呢]
…
宋 熙寧三年
司馬光滿臉憤慨,光幕不待見他,他是知道的。但是莫名被背上賣國賊的稱號,他是絕不允許的!!!
本來在最初的時候,他是打算直接辭官閉門編撰書,可是官家不允許,告訴他這是宋朝改革最為嚴峻的時刻,需要他的幫助。
是以,他說還是對王安石的變法頗有微詞,但每當他提出質疑的時候,王安石竟都能微笑聽完,然後再去實踐修改。完全不像以前那個倔脾氣…倒顯得他自己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了…
唉,還是編書好呀。
趙頊在宮中發現光幕上有一人的評論說得蠻有道理(主要是不易聽懂…)。
“沈括?”
趙頊正琢磨沈括這個名字有些熟悉的時候,便聽見王安石的聲音。
“王公,可是知道他?”
“回陛下,沈括在熙寧元年時曾任館閣校勘,後因母親病逝回鄉守喪。”王安石解釋道。
“朕觀此人多有學識,唉,不急。等他回京述職後再委以重任吧!”趙頊雖對人才極其渴望,但沈括畢竟是在守喪,等他回來再說吧。
此刻遠在錢塘守喪的沈括,還不知道隻因發在在光幕上的評論,便入了官家的眼。
…
【比較現實的是,其實無論都沒有兩全其美的結果,就算是在公平公正的製度,在出現了固定的受益人群之後,最終的效果也會逐漸降低,然後背離初衷。
“南北榜”案距今過去600餘年,至今看人有討論,不得不說,考試公平一直是個難題。
咱們一直都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所以促進教育的發展,就是更多的惠及人民。教育均衡發展,亦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要條件。
我國人口眾多,分布不均。想要全麵實現教育公平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科舉製度,雖然在清末被停廢,從此走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但是它的內核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依然是各國的不懈追求。
所以,在探索公平的道路上,並不存在完美的製度,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以史為鑒從中慢慢找到新的製度,找到新的公平。
本期,完】
<要說公平也公平,不公平也不公平。前個月不是剛高考完嗎,記得當時刷視頻就刷到好多討論山河四省和四川等地的考生發的視頻…唉,道路遠矣!>
<現在你讀書十幾年,高考進大學,不是說未來一定會功成名就,會擁有錦繡前程。隻是為了日後更好工作…>
<“讀書不是為了讀書,而是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考試麵前人人平等,機會麵前人人均等,現在的高考地域不同,考卷也不同,各地慕名哦,也不相同。各地的教育水平不同,古代科隻會出現冒籍的事,但現在監管更嚴格了>
<果然,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
<中國的難題呀>
<下期再見啦>
[唐太宗李世民:自古以來,皆為難題。]
[漢武帝劉徹:製度不能一成不變,應時事而變化]
[宋仁宗趙禎:從光幕上似乎透見了未來的模樣]
[宋熙寧三年蘇軾: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明洪武帝朱元璋:如此說來,祖宗之法不可變,此大謬…]
[明正德帝朱厚照:額…不敢說]
[明嘉靖帝朱厚熜:這東西就是臣子拿來壓你的玩意]
[宋太祖趙匡胤:讀書不是為了做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