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皇帝的好幫手與時變化,不斷修改的儒家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關於“南北榜”案,在各種史料中諱莫如深。
《太祖實錄》中沒有明確記載,《明史·劉三吾傳》中僅對事件經過給予簡單闡述。
關於劉三吾的結局,《明史》載: “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老朱死後,劉三吾就被召還了,至於有沒有給他平反?以及“南北榜案”的真相如何?《明史》中未記載。
也因此關於“南北榜”案大家一直在劉三吾是否舞弊徇私?諸臣試探?還是北人能力不濟?這三種中反複探討。
咱先來說一個關於劉三吾的小插曲。劉三吾,在73 歲時才被人舉薦給朱元璋,授左讚善,累遷翰林學士。
根據《明史》記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
洪武25年,太子去世,老朱晚年喪子,還是自己最為看重,板上釘釘的下任繼承人。這對老朱的打擊很大,因為接下來他將麵臨著到底是立子還是立孫的問題。
家天下之後皇位一般由嫡長子繼承,若不正常的繼位是會引起動亂的。
此時身為翰林學士的劉三吾建言立皇太孫,以絕其他諸王,曰: “皇嫡長孫富於年,早定大計,孰不歸心?”。
可以看出劉三吾為人,坦誠慷慨,以國家大計為本。】
<劉三吾本人是真的蠻受老朱信任,藍玉案爆發的時候他外孫也被判為了藍玉一黨慘遭誅殺,相關的人下場都不怎麽好,但他本人僅僅是被停了一年職之後,又重新起用了。>
<好吧,看樣子劉三吾是不像會徇私的人,但感覺他挺迂腐…>
<唉,朱標要是沒死,感覺大明前期真的會很不一樣[歎氣]>
<主要還是朱允炆被南方文人忽悠瘸了…>
<不是,我怎麽看都覺得他們是真的在試探老朱,這次的南北榜就是個開始,先被卷進來的都是些小魚小蝦。如果老朱不殺人的話,還真就遂了他們的意[震驚]>
[唐太宗李世民:不要心軟,該殺就殺!!!]
[漢武帝劉徹:能動手就不動口]
[秦始皇帝嬴政:你那孫子怕是要重新教一教了]
[宋仁宗趙禎:唉,人生悲哀事莫過於晚年喪子]
[宋太祖趙匡胤:皇太孫行事怕是與老朱頗為不同,既然深受南方文人喜愛,那怕是個仁懦性子。]
[明景泰五年於謙:…唉,南方文人的風評被害]
[明萬曆七年張居正:唉,不能全部一棍子打死]
[隋文帝楊堅:大概猜到為什麽大明後來定都在幽州了]
…
唐 貞觀三年
李世民自說自話:“嫡長子繼承…”
接著又長歎一聲,“唉,但願承乾能擔上此任。”
他自己是通過玄武門繼承製度而登上的皇位,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們也如此,嫡長子繼承製度無疑是最為穩妥和安全的。
見陛下似乎已經認定明朝皇帝是在被臣子試探,房玄齡等人皺起了眉,疑點還是太多了…
按照前麵說的明初四大案,每一件案子都是數萬人遭殃,那這一案又不同前麵明朝皇帝最後將怎樣解決呢?
君與臣的關係,似乎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
【我們有上帝視角,自然知道春榜上的人,均有經世致用之才。會元宋琮據《明實錄》記載:宋琮存心仁厚,審判定罪公正,名重於朝。官高至太仆寺卿。
榜眼尹昌隆官至禮部主事。敢於直麵勸諫皇帝的過錯,據《明史》記載,成祖因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高煦的親信淇國公丘福等勸帝立之。尹昌隆等人勸諫。
探花劉仕諤因複審的試卷“不行明白,用筆批直,有惑聖覽”被發配威虜充軍。四月初二,又恩賜調回,劉仕諤被降為鴻臚寺司儀署丞。不久,又遭到禦史的彈劾,終被殺。
可以看出這些人入仕後都是有所作為,更加說明春榜所選取的人都是有真才實幹的,這並非是南人為主考或北人為主考導致。
科舉作為一種選官製度,目的是為選拔真才實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士。從春榜的代表人物入手,發現他們皆不是庸才。
所以洪武三十年的這場“南北榜”案另有蹊蹺。】
<狀元陳?是最慘的狀元吧,直接被處死了[捂臉]>
<老朱寶刀未老啊>
<老朱讓他們重閱卷子的時候,還讓榜眼和探花也參與進去的,結果探花劉仕諤個憨憨還是選的南人,而榜眼尹昌隆就很懂的選了些北人[吃瓜]怨不得別人是第二名啊>
<前三都不是簡單人物,起碼背後有高人指點>
<儒家…為什麽屹立這麽久,就是因為“你想要的模樣我都有”[狗頭]>
[秦始皇帝嬴政:儒家倒是能屈能伸]
[漢高祖劉邦:哈哈哈哈,政哥,在儒家這方麵朕和你想法一致]
[漢武帝劉徹:朕看重的便是儒家“合朕心意”]
[宋寶元二年蘇軾:想知道榜眼和探花都好好的,為什麽狀元會死?既然排除了舞弊,那還有隱情?]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樉:朱棣你還真許諾你二兒子太子位了啊!你這要置我高熾侄兒於何地?!]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棣:你看清楚,這是《明史》說的,《明史》蠻清修的,能有多少真話,這也信?]
[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朕忍你們明朝皇帝很久了!你們家的史書我們可是認認真真修了95年!!!]
[明正德帝朱厚照:哇,那慘了…]
[明嘉靖帝朱厚熜:修了近百年,你們是自卑嗎]
…
漢 元狩五年
劉徹見光幕調侃儒家,不由大笑,又想到“尊儒術”是自己開始的,輕咳一聲。
“哎,不阻擾朕出兵,打匈奴的儒家就甚合朕心意!”
董仲舒正在教書,教的便是《公羊春秋》。
底下的儒家學子見光幕如此說,臉色俱變,恨不得拔劍怒斥。
不過,董仲舒朝他們擺擺手,讓他們安心坐好。
董仲舒撫著胡須,眼睛露出精光,未來的儒家肯定是要跟隨帝王變化而變化的,隻要儒家的地位不倒,光幕的調侃又沒什麽大不了的。
他現在儼然是儒家的領頭人,他為此自豪了許久,因為是自己使得儒家達到了這個地步!
何況,光幕也沒說錯啊,高祖時期叔孫通為了使儒家進一步發展,與時變化,才有儒家今日。
…
《太祖實錄》中沒有明確記載,《明史·劉三吾傳》中僅對事件經過給予簡單闡述。
關於劉三吾的結局,《明史》載: “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老朱死後,劉三吾就被召還了,至於有沒有給他平反?以及“南北榜案”的真相如何?《明史》中未記載。
也因此關於“南北榜”案大家一直在劉三吾是否舞弊徇私?諸臣試探?還是北人能力不濟?這三種中反複探討。
咱先來說一個關於劉三吾的小插曲。劉三吾,在73 歲時才被人舉薦給朱元璋,授左讚善,累遷翰林學士。
根據《明史》記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
洪武25年,太子去世,老朱晚年喪子,還是自己最為看重,板上釘釘的下任繼承人。這對老朱的打擊很大,因為接下來他將麵臨著到底是立子還是立孫的問題。
家天下之後皇位一般由嫡長子繼承,若不正常的繼位是會引起動亂的。
此時身為翰林學士的劉三吾建言立皇太孫,以絕其他諸王,曰: “皇嫡長孫富於年,早定大計,孰不歸心?”。
可以看出劉三吾為人,坦誠慷慨,以國家大計為本。】
<劉三吾本人是真的蠻受老朱信任,藍玉案爆發的時候他外孫也被判為了藍玉一黨慘遭誅殺,相關的人下場都不怎麽好,但他本人僅僅是被停了一年職之後,又重新起用了。>
<好吧,看樣子劉三吾是不像會徇私的人,但感覺他挺迂腐…>
<唉,朱標要是沒死,感覺大明前期真的會很不一樣[歎氣]>
<主要還是朱允炆被南方文人忽悠瘸了…>
<不是,我怎麽看都覺得他們是真的在試探老朱,這次的南北榜就是個開始,先被卷進來的都是些小魚小蝦。如果老朱不殺人的話,還真就遂了他們的意[震驚]>
[唐太宗李世民:不要心軟,該殺就殺!!!]
[漢武帝劉徹:能動手就不動口]
[秦始皇帝嬴政:你那孫子怕是要重新教一教了]
[宋仁宗趙禎:唉,人生悲哀事莫過於晚年喪子]
[宋太祖趙匡胤:皇太孫行事怕是與老朱頗為不同,既然深受南方文人喜愛,那怕是個仁懦性子。]
[明景泰五年於謙:…唉,南方文人的風評被害]
[明萬曆七年張居正:唉,不能全部一棍子打死]
[隋文帝楊堅:大概猜到為什麽大明後來定都在幽州了]
…
唐 貞觀三年
李世民自說自話:“嫡長子繼承…”
接著又長歎一聲,“唉,但願承乾能擔上此任。”
他自己是通過玄武門繼承製度而登上的皇位,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孫們也如此,嫡長子繼承製度無疑是最為穩妥和安全的。
見陛下似乎已經認定明朝皇帝是在被臣子試探,房玄齡等人皺起了眉,疑點還是太多了…
按照前麵說的明初四大案,每一件案子都是數萬人遭殃,那這一案又不同前麵明朝皇帝最後將怎樣解決呢?
君與臣的關係,似乎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
【我們有上帝視角,自然知道春榜上的人,均有經世致用之才。會元宋琮據《明實錄》記載:宋琮存心仁厚,審判定罪公正,名重於朝。官高至太仆寺卿。
榜眼尹昌隆官至禮部主事。敢於直麵勸諫皇帝的過錯,據《明史》記載,成祖因高煦從戰有功,許以為太子,高煦的親信淇國公丘福等勸帝立之。尹昌隆等人勸諫。
探花劉仕諤因複審的試卷“不行明白,用筆批直,有惑聖覽”被發配威虜充軍。四月初二,又恩賜調回,劉仕諤被降為鴻臚寺司儀署丞。不久,又遭到禦史的彈劾,終被殺。
可以看出這些人入仕後都是有所作為,更加說明春榜所選取的人都是有真才實幹的,這並非是南人為主考或北人為主考導致。
科舉作為一種選官製度,目的是為選拔真才實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士。從春榜的代表人物入手,發現他們皆不是庸才。
所以洪武三十年的這場“南北榜”案另有蹊蹺。】
<狀元陳?是最慘的狀元吧,直接被處死了[捂臉]>
<老朱寶刀未老啊>
<老朱讓他們重閱卷子的時候,還讓榜眼和探花也參與進去的,結果探花劉仕諤個憨憨還是選的南人,而榜眼尹昌隆就很懂的選了些北人[吃瓜]怨不得別人是第二名啊>
<前三都不是簡單人物,起碼背後有高人指點>
<儒家…為什麽屹立這麽久,就是因為“你想要的模樣我都有”[狗頭]>
[秦始皇帝嬴政:儒家倒是能屈能伸]
[漢高祖劉邦:哈哈哈哈,政哥,在儒家這方麵朕和你想法一致]
[漢武帝劉徹:朕看重的便是儒家“合朕心意”]
[宋寶元二年蘇軾:想知道榜眼和探花都好好的,為什麽狀元會死?既然排除了舞弊,那還有隱情?]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樉:朱棣你還真許諾你二兒子太子位了啊!你這要置我高熾侄兒於何地?!]
[明洪武二十九年朱棣:你看清楚,這是《明史》說的,《明史》蠻清修的,能有多少真話,這也信?]
[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朕忍你們明朝皇帝很久了!你們家的史書我們可是認認真真修了95年!!!]
[明正德帝朱厚照:哇,那慘了…]
[明嘉靖帝朱厚熜:修了近百年,你們是自卑嗎]
…
漢 元狩五年
劉徹見光幕調侃儒家,不由大笑,又想到“尊儒術”是自己開始的,輕咳一聲。
“哎,不阻擾朕出兵,打匈奴的儒家就甚合朕心意!”
董仲舒正在教書,教的便是《公羊春秋》。
底下的儒家學子見光幕如此說,臉色俱變,恨不得拔劍怒斥。
不過,董仲舒朝他們擺擺手,讓他們安心坐好。
董仲舒撫著胡須,眼睛露出精光,未來的儒家肯定是要跟隨帝王變化而變化的,隻要儒家的地位不倒,光幕的調侃又沒什麽大不了的。
他現在儼然是儒家的領頭人,他為此自豪了許久,因為是自己使得儒家達到了這個地步!
何況,光幕也沒說錯啊,高祖時期叔孫通為了使儒家進一步發展,與時變化,才有儒家今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