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滄海有孤忠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然然趁著晚飯時間看了一集的《三國演義》後,出門與朋友打電話,聊天間談到了下個周末去旅遊。
等兩人商議差不多了,李然然也重新回房間刷短視頻。
...
【滄海有孤忠——張煌言的一生】
(音樂聲響起,畫麵暫開講述屬於張煌言的一生。
視頻的開頭是少年時期的張煌言,經常與人談論兵法之道,那時他的人生理想便是學有所成,報效大明。
中舉人的張煌言還沒來得及高興,大明的國都北京便被農民軍攻入,皇帝自殺,大明內外皆困。
隨著畫麵中大批奇形異狀的清軍騎兵南下,他們不僅摧毀不服從者的肉體,還進行強製的剃發易服以摧毀其精神。
張煌言騎馬持劍開始了他的反清複明之路。
...
獄中的張煌言,麵色如常,做了一首絕命詩後,英勇奔赴刑場。)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萬曆四十八年六月,出生於浙江鄞縣。12歲喪母,便跟在父親張圭章身邊,張圭章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官至刑部員外郎。
崇禎十五年,朝廷急需軍事方麵的人才,於是在文科考試中增加武舉項目,在考察騎射時,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那年22歲的張煌言自信參考中舉人。但李自成領導的起義烽火已經席卷全國,明王朝岌岌可危。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自盡。實際意義上的大明王朝亡國。
次年,清軍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已經25歲的張煌言毅然決定去浙閩沿海地區,以圖起事,光複大明。】
<南明的三柱石:
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
農民起義軍、海賊、文臣>
<蒼水先生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令人敬佩,其英雄也!>
<張公千古!!!>
<張倉水先生,南明的脊梁啊!>
<嗬嗬,清軍的連破?那是接二連三的屠殺!>
...
崇禎帝朱由檢在心中默算,大明的脊梁倉水現在才九歲啊!不過,這刑部員外郎可還在北京呢。
傳令讓王承恩帶張圭章進宮,他要好好看看未來大明柱石的父親。
而張府中,張煌言正哭著抱住母親趙氏,“不要...不要。”
趙氏即使心中波瀾萬千,但表麵上依舊微笑撫摸著年幼的兒子,“娘這不還在嘛,不怕啊。”
畢竟還小,加上母親溫柔的安慰,小張在聽見光幕說他未來中舉人了。高興大呼:“看!爹,兒22歲便中舉人了,比你厲害多了!”
張圭章也點頭附和,“是,你呀,最厲害了!”
低頭看小兒,張圭章眼眶微濕,結果是什麽已經可以預見了。光幕之前的曝光,說過南明沒能成為南宋,反清複明也失敗了,那麽...吾兒會是...
...
【南明隆武二年,滿清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市相繼失守,張煌言趕回故裏與家人訣別,隨後追隨魯王至舟山,在舟山組織招募義軍。
南明永曆元年,4月13日,崇明島發生暴風,總督等人被清軍俘獲就義。張煌言也因颶風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日。在逃回海上的路中,被清軍圍困,張煌言率數人騎突圍。
南明永曆五年,舟山之戰。張煌言牽製住清軍主力,此戰舟山軍民死難者人,合葬於定海城北龍峰山下。
南明永曆七年,張煌言帶百艘戰船向北進發。在崇明一帶圍困城中的清兵達8個月之久。
南明永曆十二年,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寧海等地。有時,命運便是如此,剛看到成功希望的義軍,卻在羊山遭到了一場大台風,損失了巨艦百餘艘,漂沒戰士8000餘人,張煌言隻得被迫撤回廈門。
南明永曆十三年,張煌言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沿途受到到沿江民眾的熱烈歡迎,故明降清的舊日官吏更是紛紛倒戈,此次順利收複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漢人百姓們皆爭相爭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
但是,隨著鄭成功因率軍攻打南京城失利,被迫退回海上後。張煌言所率軍很快便處在危險境遇之中,清軍圍攻,潰敗。張煌言不顧瘧疾發作,曆經千難萬險回到浙江沿海,收複舊部,再圖光複舊國。
清廷“遷海令”,致使義軍“無所得餉”,隻得“開屯南田自給”。鄭成功率軍前往台灣,清兵大舉南下,南明永曆政權覆亡,清廷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嚴詞拒絕。】
<舟山啊...心髒驟停[大哭]>
<永遠都不會忘記帶清的大缺大德[微笑]>
<北伐滅清!!!>
<天不佑明,天命不在明[歎氣]>
<隻能說大明氣數已盡...>
<唉,鄭成功雖然也很好,但是他這裏是真的坑了張煌言和李定國...這次可以說是最後的機會了>
<南明的張尚書、李晉王、國姓爺...>
< 朱元璋修的南京城,沒擋住朱棣,沒擋住清軍,最後卻擋住了鄭成功的複明大軍,何嚐不是一種諷刺>
< 朱棣入南京城是有人開城門,清軍入南京是因為投降派開門,鄭成功沒能進入南京城是因為他選擇了圍而不攻導致了清軍回援>
<也是在那一年,茅麓山上的一把火,宣告了以複興明朝為旗幟的大陸抗清武裝結束了>
[秦始皇帝嬴政:王朝興衰,幾百年一過,又是新的一輪。]
[漢高祖劉邦:所以說嘛,政哥,別執著長生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滿清的裝束,真刺痛我眼,我漢家衣冠...]
[宋淳熙二年嶽飛:北伐,驅除韃虜!!!]
[宋仁宗趙禎:怪不得光幕評論說了好幾次南明是“茅麓山高,流寇死社稷。伶仃洋廣,海賊守國門。士紳不納糧,軍門不發餉。文臣水太涼,武將當藩王。”[震驚]]
[明嘉靖帝朱厚熜:南明沒能成為南宋,或許就是因此。]
[明正德帝朱厚照:想到你那個擺宗孫子,竟還活了這麽多年!你死的時候怎麽就不拉著他一塊呢。]
[明萬曆帝朱翊鈞:咳,我大明的列祖列宗,我朱翊鈞在此立下誓言,絕不會使滿清之事再現!]
[明永樂帝朱棣:小子,好好幹,小心朕去夢裏找你。[微笑]]
...
朱元璋氣得臉色通紅,想到南京城心中鬱氣無法消散,隻得衝朱棣發脾氣:“是不是你小子把好運耗光了!”
“可憐我大明的忠臣啊。”
全場除了朱棣,其餘王爺和文武們均提著袖口擦拭眼淚。
朱棣表示很冤枉,光幕都說了是鄭成功的錯誤決策導致的失誤,關他什麽事。
文武中有家在浙江的,看見滿清的屠殺,無不涕淚,口中喊著:“滿清韃子不當人!屠夫!”
...
【康熙三年,複明無望。張煌言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見複明無望,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
張煌言陷入絕望之中。他解散了義軍,隱居於海島閉門謝客。同年7月,張煌言被叛徒出賣被抓。同年9月,在杭州被清軍所害,行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坐而受刃。
臨刑前他抬頭望見吳山,歎息道:“好山色,可惜淪為腥膻!”
終年45歲。
“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張煌言《絕命詩》
死後,葬於杭州南屏山下,成為與嶽飛、於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民族大英雄。並稱為“西湖三傑”。】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夢裏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 添得新祠一座無。”>
<再說一句,洪承疇故居是路過都要吐口唾沫的存在,這玩意竟然還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要臉!>
<大家都說南明史看得血壓高,不建議讀。但是不讀南明史,怎麽認識張煌言、李定國、鄭成功這些人呢?>
<紀念西湖三傑這樣的民族英雄,不是為了傳播民族仇恨,而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中華自古以來在危難時刻都有那麽一群人不害怕、頑強的站出來!他們的事跡鼓勵我們,他們的信念鼓勵著我們!>
<全程下來一直在哭,真的受不了[捂臉]視頻看得心情太不爽了,我得去找部穿越南明反清成功的小說緩解下>
...
等兩人商議差不多了,李然然也重新回房間刷短視頻。
...
【滄海有孤忠——張煌言的一生】
(音樂聲響起,畫麵暫開講述屬於張煌言的一生。
視頻的開頭是少年時期的張煌言,經常與人談論兵法之道,那時他的人生理想便是學有所成,報效大明。
中舉人的張煌言還沒來得及高興,大明的國都北京便被農民軍攻入,皇帝自殺,大明內外皆困。
隨著畫麵中大批奇形異狀的清軍騎兵南下,他們不僅摧毀不服從者的肉體,還進行強製的剃發易服以摧毀其精神。
張煌言騎馬持劍開始了他的反清複明之路。
...
獄中的張煌言,麵色如常,做了一首絕命詩後,英勇奔赴刑場。)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萬曆四十八年六月,出生於浙江鄞縣。12歲喪母,便跟在父親張圭章身邊,張圭章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官至刑部員外郎。
崇禎十五年,朝廷急需軍事方麵的人才,於是在文科考試中增加武舉項目,在考察騎射時,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那年22歲的張煌言自信參考中舉人。但李自成領導的起義烽火已經席卷全國,明王朝岌岌可危。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自盡。實際意義上的大明王朝亡國。
次年,清軍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已經25歲的張煌言毅然決定去浙閩沿海地區,以圖起事,光複大明。】
<南明的三柱石:
李定國、鄭成功、張煌言
農民起義軍、海賊、文臣>
<蒼水先生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令人敬佩,其英雄也!>
<張公千古!!!>
<張倉水先生,南明的脊梁啊!>
<嗬嗬,清軍的連破?那是接二連三的屠殺!>
...
崇禎帝朱由檢在心中默算,大明的脊梁倉水現在才九歲啊!不過,這刑部員外郎可還在北京呢。
傳令讓王承恩帶張圭章進宮,他要好好看看未來大明柱石的父親。
而張府中,張煌言正哭著抱住母親趙氏,“不要...不要。”
趙氏即使心中波瀾萬千,但表麵上依舊微笑撫摸著年幼的兒子,“娘這不還在嘛,不怕啊。”
畢竟還小,加上母親溫柔的安慰,小張在聽見光幕說他未來中舉人了。高興大呼:“看!爹,兒22歲便中舉人了,比你厲害多了!”
張圭章也點頭附和,“是,你呀,最厲害了!”
低頭看小兒,張圭章眼眶微濕,結果是什麽已經可以預見了。光幕之前的曝光,說過南明沒能成為南宋,反清複明也失敗了,那麽...吾兒會是...
...
【南明隆武二年,滿清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市相繼失守,張煌言趕回故裏與家人訣別,隨後追隨魯王至舟山,在舟山組織招募義軍。
南明永曆元年,4月13日,崇明島發生暴風,總督等人被清軍俘獲就義。張煌言也因颶風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日。在逃回海上的路中,被清軍圍困,張煌言率數人騎突圍。
南明永曆五年,舟山之戰。張煌言牽製住清軍主力,此戰舟山軍民死難者人,合葬於定海城北龍峰山下。
南明永曆七年,張煌言帶百艘戰船向北進發。在崇明一帶圍困城中的清兵達8個月之久。
南明永曆十二年,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寧海等地。有時,命運便是如此,剛看到成功希望的義軍,卻在羊山遭到了一場大台風,損失了巨艦百餘艘,漂沒戰士8000餘人,張煌言隻得被迫撤回廈門。
南明永曆十三年,張煌言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沿途受到到沿江民眾的熱烈歡迎,故明降清的舊日官吏更是紛紛倒戈,此次順利收複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漢人百姓們皆爭相爭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
但是,隨著鄭成功因率軍攻打南京城失利,被迫退回海上後。張煌言所率軍很快便處在危險境遇之中,清軍圍攻,潰敗。張煌言不顧瘧疾發作,曆經千難萬險回到浙江沿海,收複舊部,再圖光複舊國。
清廷“遷海令”,致使義軍“無所得餉”,隻得“開屯南田自給”。鄭成功率軍前往台灣,清兵大舉南下,南明永曆政權覆亡,清廷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嚴詞拒絕。】
<舟山啊...心髒驟停[大哭]>
<永遠都不會忘記帶清的大缺大德[微笑]>
<北伐滅清!!!>
<天不佑明,天命不在明[歎氣]>
<隻能說大明氣數已盡...>
<唉,鄭成功雖然也很好,但是他這裏是真的坑了張煌言和李定國...這次可以說是最後的機會了>
<南明的張尚書、李晉王、國姓爺...>
< 朱元璋修的南京城,沒擋住朱棣,沒擋住清軍,最後卻擋住了鄭成功的複明大軍,何嚐不是一種諷刺>
< 朱棣入南京城是有人開城門,清軍入南京是因為投降派開門,鄭成功沒能進入南京城是因為他選擇了圍而不攻導致了清軍回援>
<也是在那一年,茅麓山上的一把火,宣告了以複興明朝為旗幟的大陸抗清武裝結束了>
[秦始皇帝嬴政:王朝興衰,幾百年一過,又是新的一輪。]
[漢高祖劉邦:所以說嘛,政哥,別執著長生了。]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滿清的裝束,真刺痛我眼,我漢家衣冠...]
[宋淳熙二年嶽飛:北伐,驅除韃虜!!!]
[宋仁宗趙禎:怪不得光幕評論說了好幾次南明是“茅麓山高,流寇死社稷。伶仃洋廣,海賊守國門。士紳不納糧,軍門不發餉。文臣水太涼,武將當藩王。”[震驚]]
[明嘉靖帝朱厚熜:南明沒能成為南宋,或許就是因此。]
[明正德帝朱厚照:想到你那個擺宗孫子,竟還活了這麽多年!你死的時候怎麽就不拉著他一塊呢。]
[明萬曆帝朱翊鈞:咳,我大明的列祖列宗,我朱翊鈞在此立下誓言,絕不會使滿清之事再現!]
[明永樂帝朱棣:小子,好好幹,小心朕去夢裏找你。[微笑]]
...
朱元璋氣得臉色通紅,想到南京城心中鬱氣無法消散,隻得衝朱棣發脾氣:“是不是你小子把好運耗光了!”
“可憐我大明的忠臣啊。”
全場除了朱棣,其餘王爺和文武們均提著袖口擦拭眼淚。
朱棣表示很冤枉,光幕都說了是鄭成功的錯誤決策導致的失誤,關他什麽事。
文武中有家在浙江的,看見滿清的屠殺,無不涕淚,口中喊著:“滿清韃子不當人!屠夫!”
...
【康熙三年,複明無望。張煌言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見複明無望,在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
張煌言陷入絕望之中。他解散了義軍,隱居於海島閉門謝客。同年7月,張煌言被叛徒出賣被抓。同年9月,在杭州被清軍所害,行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坐而受刃。
臨刑前他抬頭望見吳山,歎息道:“好山色,可惜淪為腥膻!”
終年45歲。
“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
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張煌言《絕命詩》
死後,葬於杭州南屏山下,成為與嶽飛、於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民族大英雄。並稱為“西湖三傑”。】
<“慚將赤手分三席,敢為丹心借一枝”>
<“夢裏相逢西子湖,誰知夢醒卻模糊。
高墳武穆連忠肅, 添得新祠一座無。”>
<再說一句,洪承疇故居是路過都要吐口唾沫的存在,這玩意竟然還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要臉!>
<大家都說南明史看得血壓高,不建議讀。但是不讀南明史,怎麽認識張煌言、李定國、鄭成功這些人呢?>
<紀念西湖三傑這樣的民族英雄,不是為了傳播民族仇恨,而是為了讓大家知道,中華自古以來在危難時刻都有那麽一群人不害怕、頑強的站出來!他們的事跡鼓勵我們,他們的信念鼓勵著我們!>
<全程下來一直在哭,真的受不了[捂臉]視頻看得心情太不爽了,我得去找部穿越南明反清成功的小說緩解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