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能打敗大唐的隻有大唐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唐精銳對精銳的戰爭】
【此戰被稱為大唐絞肉機戰場、也被稱為“安史之亂”的轉折點、大唐的生死戰——香積寺之戰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唐肅宗李亨任命郭子儀為統帥,領兵15萬,向長安推進,意在收複長安。
此戰唐軍為安西、北庭、於闐、朔方、河西、回紇等邊軍與諸胡聯軍組成。叛軍由曳落河騎兵、範陽、岢嵐、盧龍軍為主。
雙方都是大唐最精銳的部隊,是唐王朝的頂尖實力,然而,長安城一座不起眼的香積寺卻讓雙方損失慘重,耗盡了大唐的實力。
因為精銳對精銳發生的後果是,直到最後根本沒有計謀得以施展,大家都是大唐優秀的邊軍,是從無數的戰火中淬煉出來的精銳。所以香積寺之戰隻有正麵的互砍,雙方穩定保持著一比一的交換率,直打到主力軍全部消耗完畢。
唐軍率先出擊,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叛軍重步兵與唐軍步兵展開白刃戰,唐軍軍陣逐漸被叛軍打亂。
在叛軍的李歸仁的重騎兵推進下,唐軍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敗勢明顯。
此時,有一人挺身而出。他便是被稱為大唐“神通大將”的李嗣業!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
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率領陌刀隊組成了最後一道防線,力挽狂瀾,止住了唐軍的潰敗之勢。
但這時 叛軍又頂上了新的預備軍,唐軍也隻得接著耗下去。
雙方激戰數個時辰,戰至傍晚,叛軍僅剩數千人逃回長安。
此戰唐軍傷亡7萬精銳,陣斬叛軍6萬。香積寺之戰後,叛軍主力損失殆盡,郭子儀連奪長安、洛陽兩京,叛軍想要覆滅大唐的幻想徹底破滅。】
<陌刀隊!李嗣業!>
<如果沒有內鬥,大唐繼續往西邊發展那該多好>
<名將對名將,精銳戰精銳>
<郭子儀真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大唐神話——李嗣業>
<漢唐武德太充沛了。這倆亡國後亂世一個比一個慘>
<有時候明君早逝真的是為了保全他的名聲,唉,李隆基你咋不學你祖宗二鳳也在五十二歲就死了呢。>
<這一仗把唐軍精銳集團全打光了,要不然哪能輪到吐蕃、回紇、河朔三鎮、淮西囂張[歎氣]>
<悲哀的是雙方都認為對方是叛軍...>
<總說“安史之亂”後得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論,但這些參與平叛的唐軍15萬裏麵得有至少四萬人是胡人,他們平叛喊的口號是:“赴國難,討國賊!”>
<能打掉唐軍一半精銳的隻能是另一半的精銳>
<熬過安史之亂的大唐還能再苟一百多年也是不容易了>
<看到“陣斬”這個詞,真的要起雞皮疙瘩了,一天之內啊,幾萬人...>
<全是身經百戰,曆經戰火的老卒,新兵易得,老卒難求>
<就是把府兵製晚崩了,也不能說是唐玄宗一個人,任何一個製度的崩潰都是幾代累計起來的>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尤其是宋明兩朝。
宋朝文人:五胡亂華和唐朝的安史之亂不就是胡人作亂嗎?中原王朝對他們不好嗎?他們不思報恩,見識了中原繁華後反倒是想要侵略!
“赴國難,討國賊!”
這一句口號一出,引得觀看光幕的眾人議論紛紛。
————
秦 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嬴政倒是與新收的韓信、項羽等人道:“昔日光幕再現的盛世繁華,令朕心曠神怡。如今唐朝陷入危難之中,諸胡聯軍倒是幫了很大忙。”
項羽率先問道:“可這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也是胡人引起的。”
秦始皇早前就已經明白了。
“此前光幕曾言【安祿山、史思明在範陽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陽再下潼關,逼近長安,玄宗出逃。】胡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安史之亂的發生不難猜出是唐朝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們恨唐,安祿山和史思明不過是被推出來的表麵話事人。”
“再看今日光幕說的不管是唐軍還是叛軍,雙方都是精銳邊軍,且認為對方是叛軍。唐朝統治者沒有注意到危機的來臨,或許和唐朝的軍製有關...”
秦始皇分析的越多,難免就想到自己死後秦朝很快四方起義,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如這唐皇一般沒有注意到危機的到來嗎?
看陛下陷入深思,項羽韓信等人閉嘴不再說話。
兩人皆是未來優秀的將領,對光幕上說的香積寺戰很感興趣,這一戰若是他們會如何來呢?
還有那個叫李嗣業的大唐將軍,真是猛將,在此戰中完全是憑借自己的勇猛硬生生使得局勢由衰變勝。
————
唐 貞觀三年
唐軍對唐軍!
精銳對精銳!
打敗大唐的隻有大唐!
李嗣業!
聽起來一點也不好,這些話令李世民大為破防。
朕甚想打李隆基這個敗家子!
李世民見自己五十二歲死,覺得還算滿意,要是再多活十年當然就更好了。
光幕說讓李隆基這個不肖子孫和自己一樣在五十二歲死,李世民感歎:“他活那麽長有什麽用呢,前二十多年的積攢的家底和名聲全毀了。”
對光幕拿自己和李隆基做對比,李世民感到不高興,這看起來好像朕要是多活久點也和李隆基那狗東西一樣成前明後暗的君主了!
“議一議府兵製吧。”
大唐的聖人李世民收回了對安史之亂對香積寺之戰的怒氣,壓著火與文武商議兵製的崩潰。
“自魏始,已曆經多朝。觀各種製度,實行一段時間後會達到巔峰隨之又開始衰弱,府兵製應是在本代或後代達到巔峰,到玄宗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崩潰。”
房玄齡觀看光幕也有多年了,光幕很跳躍的講過華夏這千年的曆史。從中自是能看出一些曆史規律。
馬周道:“玄宗時期,大唐曆百年。腐敗,土地等都是繞不開的問題。”
馬周是今年科舉中選出來的寒門子弟,李世民很欣賞他的才能。
李世民知道了馬周的意思,隨即又有些無奈。
若這規律是如此,那改變了又有何用?
李靖等武將見李嗣業這般的猛將,默默為他祈禱,希望他是有個好結局。
————
唐 開元二十四年
郭子儀、李嗣業!
李隆基趕緊記下這兩個救時大將。
“隻要朕重用這些將領,就不會有叛亂!”
其實李隆基現在也不知道安史之亂的具體叛亂過程是怎麽樣的,這麽久以來,光幕從不會詳細的告訴一件事,隻會稍微提及。
而光幕對於這場叛亂提及最多的是李隆基自己,每次一提及就是詛咒死早點。
開元年間關於這場叛亂有幾個研究方向,一是河北,二是胡人,三是兵製,四是...
眾人不敢說,但心知肚明。
最後一個便是當今聖人,大家都懷疑聖人絕不是隻提拔了安祿山,低估了叛軍這麽簡單。
當朝宰相張九齡歎氣,要是大唐能再出一個明君該多好。
...
“當嗣業者,人馬俱碎!”
高適念完這句話,隻覺已經身處香積寺的戰場,得見李嗣業的勇武,得見那場耗盡大唐精銳的戰爭。
李白即興作了首詩,發在光幕上並詢問李嗣業在嗎?
當代的文人見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已經作詩後,被光幕激起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也跟著在上麵發作的詩。
...
李嗣業本是京兆高陵人,開元二十四年就在安西軍中。
“嗣業!是你!光幕上說的人是你啊!”周圍的士兵都叫著李嗣業,激動的仿佛被光幕提及的人是自己。
李嗣業發懵了,不過看到《舊唐書》上對自己在那場戰爭中的描述,李嗣業也跟著自豪起來。
嗯,是他!
周圍的士兵毫不懷疑李嗣業的本事,因為每次戰爭中他都是先登者,力大超群打遍軍中無敵手!
安西都護來曜對李嗣業的印象非常深刻,身高七尺,威武不凡,在戰場上總是會俘獲眾多敵軍士兵。靠著積累的功勞現已經是昭武校尉了。
再次感慨後,也覺得這李嗣業要走大運了,聖人肯定會重用的。
此前光幕曝光過的哥舒翰在去了河西軍後直接被王忠嗣看中,重點培養。
...
【此戰被稱為大唐絞肉機戰場、也被稱為“安史之亂”的轉折點、大唐的生死戰——香積寺之戰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唐肅宗李亨任命郭子儀為統帥,領兵15萬,向長安推進,意在收複長安。
此戰唐軍為安西、北庭、於闐、朔方、河西、回紇等邊軍與諸胡聯軍組成。叛軍由曳落河騎兵、範陽、岢嵐、盧龍軍為主。
雙方都是大唐最精銳的部隊,是唐王朝的頂尖實力,然而,長安城一座不起眼的香積寺卻讓雙方損失慘重,耗盡了大唐的實力。
因為精銳對精銳發生的後果是,直到最後根本沒有計謀得以施展,大家都是大唐優秀的邊軍,是從無數的戰火中淬煉出來的精銳。所以香積寺之戰隻有正麵的互砍,雙方穩定保持著一比一的交換率,直打到主力軍全部消耗完畢。
唐軍率先出擊,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叛軍重步兵與唐軍步兵展開白刃戰,唐軍軍陣逐漸被叛軍打亂。
在叛軍的李歸仁的重騎兵推進下,唐軍死傷無數,血流成河,敗勢明顯。
此時,有一人挺身而出。他便是被稱為大唐“神通大將”的李嗣業!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
李嗣業身高七尺,力大超群,率領陌刀隊組成了最後一道防線,力挽狂瀾,止住了唐軍的潰敗之勢。
但這時 叛軍又頂上了新的預備軍,唐軍也隻得接著耗下去。
雙方激戰數個時辰,戰至傍晚,叛軍僅剩數千人逃回長安。
此戰唐軍傷亡7萬精銳,陣斬叛軍6萬。香積寺之戰後,叛軍主力損失殆盡,郭子儀連奪長安、洛陽兩京,叛軍想要覆滅大唐的幻想徹底破滅。】
<陌刀隊!李嗣業!>
<如果沒有內鬥,大唐繼續往西邊發展那該多好>
<名將對名將,精銳戰精銳>
<郭子儀真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
<大唐神話——李嗣業>
<漢唐武德太充沛了。這倆亡國後亂世一個比一個慘>
<有時候明君早逝真的是為了保全他的名聲,唉,李隆基你咋不學你祖宗二鳳也在五十二歲就死了呢。>
<這一仗把唐軍精銳集團全打光了,要不然哪能輪到吐蕃、回紇、河朔三鎮、淮西囂張[歎氣]>
<悲哀的是雙方都認為對方是叛軍...>
<總說“安史之亂”後得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論,但這些參與平叛的唐軍15萬裏麵得有至少四萬人是胡人,他們平叛喊的口號是:“赴國難,討國賊!”>
<能打掉唐軍一半精銳的隻能是另一半的精銳>
<熬過安史之亂的大唐還能再苟一百多年也是不容易了>
<看到“陣斬”這個詞,真的要起雞皮疙瘩了,一天之內啊,幾萬人...>
<全是身經百戰,曆經戰火的老卒,新兵易得,老卒難求>
<就是把府兵製晚崩了,也不能說是唐玄宗一個人,任何一個製度的崩潰都是幾代累計起來的>
...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話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尤其是宋明兩朝。
宋朝文人:五胡亂華和唐朝的安史之亂不就是胡人作亂嗎?中原王朝對他們不好嗎?他們不思報恩,見識了中原繁華後反倒是想要侵略!
“赴國難,討國賊!”
這一句口號一出,引得觀看光幕的眾人議論紛紛。
————
秦 始皇二十九年
秦始皇嬴政倒是與新收的韓信、項羽等人道:“昔日光幕再現的盛世繁華,令朕心曠神怡。如今唐朝陷入危難之中,諸胡聯軍倒是幫了很大忙。”
項羽率先問道:“可這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也是胡人引起的。”
秦始皇早前就已經明白了。
“此前光幕曾言【安祿山、史思明在範陽起兵,至河北南下,一路攻占洛陽再下潼關,逼近長安,玄宗出逃。】胡人能有多大的本事,安史之亂的發生不難猜出是唐朝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們恨唐,安祿山和史思明不過是被推出來的表麵話事人。”
“再看今日光幕說的不管是唐軍還是叛軍,雙方都是精銳邊軍,且認為對方是叛軍。唐朝統治者沒有注意到危機的來臨,或許和唐朝的軍製有關...”
秦始皇分析的越多,難免就想到自己死後秦朝很快四方起義,那個時候的自己也如這唐皇一般沒有注意到危機的到來嗎?
看陛下陷入深思,項羽韓信等人閉嘴不再說話。
兩人皆是未來優秀的將領,對光幕上說的香積寺戰很感興趣,這一戰若是他們會如何來呢?
還有那個叫李嗣業的大唐將軍,真是猛將,在此戰中完全是憑借自己的勇猛硬生生使得局勢由衰變勝。
————
唐 貞觀三年
唐軍對唐軍!
精銳對精銳!
打敗大唐的隻有大唐!
李嗣業!
聽起來一點也不好,這些話令李世民大為破防。
朕甚想打李隆基這個敗家子!
李世民見自己五十二歲死,覺得還算滿意,要是再多活十年當然就更好了。
光幕說讓李隆基這個不肖子孫和自己一樣在五十二歲死,李世民感歎:“他活那麽長有什麽用呢,前二十多年的積攢的家底和名聲全毀了。”
對光幕拿自己和李隆基做對比,李世民感到不高興,這看起來好像朕要是多活久點也和李隆基那狗東西一樣成前明後暗的君主了!
“議一議府兵製吧。”
大唐的聖人李世民收回了對安史之亂對香積寺之戰的怒氣,壓著火與文武商議兵製的崩潰。
“自魏始,已曆經多朝。觀各種製度,實行一段時間後會達到巔峰隨之又開始衰弱,府兵製應是在本代或後代達到巔峰,到玄宗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崩潰。”
房玄齡觀看光幕也有多年了,光幕很跳躍的講過華夏這千年的曆史。從中自是能看出一些曆史規律。
馬周道:“玄宗時期,大唐曆百年。腐敗,土地等都是繞不開的問題。”
馬周是今年科舉中選出來的寒門子弟,李世民很欣賞他的才能。
李世民知道了馬周的意思,隨即又有些無奈。
若這規律是如此,那改變了又有何用?
李靖等武將見李嗣業這般的猛將,默默為他祈禱,希望他是有個好結局。
————
唐 開元二十四年
郭子儀、李嗣業!
李隆基趕緊記下這兩個救時大將。
“隻要朕重用這些將領,就不會有叛亂!”
其實李隆基現在也不知道安史之亂的具體叛亂過程是怎麽樣的,這麽久以來,光幕從不會詳細的告訴一件事,隻會稍微提及。
而光幕對於這場叛亂提及最多的是李隆基自己,每次一提及就是詛咒死早點。
開元年間關於這場叛亂有幾個研究方向,一是河北,二是胡人,三是兵製,四是...
眾人不敢說,但心知肚明。
最後一個便是當今聖人,大家都懷疑聖人絕不是隻提拔了安祿山,低估了叛軍這麽簡單。
當朝宰相張九齡歎氣,要是大唐能再出一個明君該多好。
...
“當嗣業者,人馬俱碎!”
高適念完這句話,隻覺已經身處香積寺的戰場,得見李嗣業的勇武,得見那場耗盡大唐精銳的戰爭。
李白即興作了首詩,發在光幕上並詢問李嗣業在嗎?
當代的文人見被稱為“詩仙”的李白已經作詩後,被光幕激起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也跟著在上麵發作的詩。
...
李嗣業本是京兆高陵人,開元二十四年就在安西軍中。
“嗣業!是你!光幕上說的人是你啊!”周圍的士兵都叫著李嗣業,激動的仿佛被光幕提及的人是自己。
李嗣業發懵了,不過看到《舊唐書》上對自己在那場戰爭中的描述,李嗣業也跟著自豪起來。
嗯,是他!
周圍的士兵毫不懷疑李嗣業的本事,因為每次戰爭中他都是先登者,力大超群打遍軍中無敵手!
安西都護來曜對李嗣業的印象非常深刻,身高七尺,威武不凡,在戰場上總是會俘獲眾多敵軍士兵。靠著積累的功勞現已經是昭武校尉了。
再次感慨後,也覺得這李嗣業要走大運了,聖人肯定會重用的。
此前光幕曝光過的哥舒翰在去了河西軍後直接被王忠嗣看中,重點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