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選官製度變化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好看到後麵有關於選官製變化的視頻,李然然覺得剛看了個熱血視頻那就閑著也是閑著,回顧下以前學過的知識吧。
【我國古代選官製度變遷 】
【一、世卿世祿製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製,天子、諸侯、卿大夫這三個都是階級世係固化,為官也是世世代固襲的。
二、察舉製
秦朝開始實行郡縣製,各地的官員由中央直接指派,這有效避免了諸侯割據局麵。
漢朝建立初期雖實行了分封製和郡縣製並存的製度,但後期還是取消了分封製。
選官方法采用的則是察舉製,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品行好有才華的人,中央再進行考核。
察舉製存在著的明顯缺陷就是:具有舉薦權的地方官員和豪族,他們會更加傾向於推薦自己的子弟門生,而其他的品行才華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三、九品中正製
魏晉時期,陳群改進察舉製創立九品中正製。
中央選派官員到地方考察尋找有品德和才華的人,將這些人的門第和出身,分了九個品級。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中央對這群人進行考核,以此來選拔官員。
選舉被地方所控製,引發出腐敗等問題,平民也難以獲得上升機會。這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形勢。
四、科舉製度
隋文帝楊堅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製,而科舉製則應運而生。
創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考生也不論出身高低貴賤都可以報考。
唐時期的科舉製,考卷不糊名,判卷老師實行通榜行卷製度,根據考生在社會上的名聲大小選擇性給考生加分。
宋朝的科舉製,首先招生規模就比唐朝擴大了許多,製度也更加完善,還實行了彌封、鎖院、謄錄等製度。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敗事件的發生。
明清的科舉考試為達到統一知識分子的目的,考試內容被嚴格限製在四書五經之中了。也是從明朝起,科舉製度逐漸從巔峰走向僵化,也從一個為國製度製度變成了一個落後的束縛思想的製度。
科舉製度在我國一直持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晚清政府廢除科舉製度,建設新式學堂。
但科舉製依舊對現在我們的考試有著深遠影響,甚至還傳播海外。 】
<sos, 初中學曆史的記憶又來了…>
< 袁紹:四世三公!>
<曹操也是舉孝廉入仕的耶>
<說實話曹老板是挺孝的,為父屠徐州嘛[狗頭]>
<也不得不說二十四孝中某些毀三觀的故事了[笑哭] >
<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點讚]>
< 九品中正製才是最離譜的…>
<任何一個製度用久了怎麽都會有缺陷,想投機取巧的人總會找到捷徑>
<喔,看樣子階級還是得流通啊 >
<科舉製度最開始根本就沒平民什麽事,大都是由門閥世家控製了的。朝廷科舉目的主要還是想用寒門布衣來衝淡世家門閥所握有的權力來鞏固皇權。>
<確實,我們熟悉的科舉應該都是宋朝以後的,隋唐的科舉根本不糊名字,而且對於世家門閥的衝擊還是很小的 >
<敢笑黃巢不丈夫啊?唐朝科舉的離譜事兒也蠻多的了,還記得那什麽因為父親名字叫李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的>
<沒記錯的話就是“詩鬼”李賀,唉,他反正挺倒黴的,韓愈幫忙說話都沒有成,他死得也早…可惜了才華啊…>
<科舉製說是為了平民創造上升通道,根本還是害怕把平民壓迫太狠起來造反,現在給他們點盼頭,讓他們覺得好好讀書就有機會進入改變階級>
<以前讀書人不多,大部分還是農民文盲>
……
秦朝這下是明白未來選拔人才的方式了,但是弊端也從中得出。不過光幕說的也對,沒有哪兒個製度是非常好的,還是得找到現階段適合的才行。
此時的秦統一六國一年了,淳於越也才入秦。秦始皇雖還是將淳於越指派給扶蘇做老師,但同時因為光幕的劇透讓秦始皇對儒家多了些警惕。
而這時的扶蘇未明確自己的政治主張,見光幕顯示的文字,在心中悄悄思考著為何漢初是實行的分封與郡縣並存,而之後又取消了分封?
是否郡縣製優於分封?
但…
嬴政察覺到自己長子的異樣,並未開口提醒。
————
東漢 建寧三年
袁氏兄弟倆在看到光幕說四世三公,有些愣神然後再迅速低頭。
本來四世三公這不是代表著自家很厲害嘛,沒什麽不好的,但是在這個視頻裏提到這個詞就讓人覺得大事不妙啊!!!
相比於袁紹的膽戰心驚,袁術則更多是不服氣,怎麽光幕總是提到曹操和袁紹,明明自己的出身比他倆都要好,光幕怎麽不多提自己呢…
曹操是反應過來這個視頻的諷刺意思了,但在看到自己未來做的\"孝順事\"時,心中直發怵。
忙跪下對漢帝劉宏請罪:“臣不應該意氣而做出此等傷天害理的事,臣有罪。”
劉宏看著眼前的少年,也就比自己大了兩歲而已,但現在處事頗為聰明。
怪罪當然不能怪罪了,就因為光幕語意不詳的幾句話就要處置嗎?
“現在提前知道了日後事,可要汲取教訓啊,正式做官後可不要如此了。”
徐州人陰陽怪氣:你清高[點讚],你孝順[點讚],你為了老父親屠我們,厲害厲害[點讚]
————
唐 元和十二年
李賀人病懨懨的躺著喝藥,也不看光幕整個人散發著陰沉的氣息。
李母在聽到光幕說自己的兒子很倒黴時還能強忍著眼淚,但當聽到李賀死得早後,再也控製不住了。
我的兒啊,為何如此命苦…
因光幕原因,韓愈的仕途較曆史上而言順暢了很多,這時見光幕提到以前的那件事,韓愈也有些惋惜。
“也不知道他現在怎麽樣了。”
能幫就幫一幫,要是能夠改變他早亡的命也好,於是讓人去尋李賀。
……
(曆史中李賀是在元和十一年病逝的,這裏是私設他元和十二年還活著)
【我國古代選官製度變遷 】
【一、世卿世祿製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製,天子、諸侯、卿大夫這三個都是階級世係固化,為官也是世世代固襲的。
二、察舉製
秦朝開始實行郡縣製,各地的官員由中央直接指派,這有效避免了諸侯割據局麵。
漢朝建立初期雖實行了分封製和郡縣製並存的製度,但後期還是取消了分封製。
選官方法采用的則是察舉製,由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品行好有才華的人,中央再進行考核。
察舉製存在著的明顯缺陷就是:具有舉薦權的地方官員和豪族,他們會更加傾向於推薦自己的子弟門生,而其他的品行才華反而不是很重要了。
三、九品中正製
魏晉時期,陳群改進察舉製創立九品中正製。
中央選派官員到地方考察尋找有品德和才華的人,將這些人的門第和出身,分了九個品級。
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中央對這群人進行考核,以此來選拔官員。
選舉被地方所控製,引發出腐敗等問題,平民也難以獲得上升機會。這也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形勢。
四、科舉製度
隋文帝楊堅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製,而科舉製則應運而生。
創立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方法,考生也不論出身高低貴賤都可以報考。
唐時期的科舉製,考卷不糊名,判卷老師實行通榜行卷製度,根據考生在社會上的名聲大小選擇性給考生加分。
宋朝的科舉製,首先招生規模就比唐朝擴大了許多,製度也更加完善,還實行了彌封、鎖院、謄錄等製度。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腐敗事件的發生。
明清的科舉考試為達到統一知識分子的目的,考試內容被嚴格限製在四書五經之中了。也是從明朝起,科舉製度逐漸從巔峰走向僵化,也從一個為國製度製度變成了一個落後的束縛思想的製度。
科舉製度在我國一直持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晚清政府廢除科舉製度,建設新式學堂。
但科舉製依舊對現在我們的考試有著深遠影響,甚至還傳播海外。 】
<sos, 初中學曆史的記憶又來了…>
< 袁紹:四世三公!>
<曹操也是舉孝廉入仕的耶>
<說實話曹老板是挺孝的,為父屠徐州嘛[狗頭]>
<也不得不說二十四孝中某些毀三觀的故事了[笑哭] >
< 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點讚]>
< 九品中正製才是最離譜的…>
<任何一個製度用久了怎麽都會有缺陷,想投機取巧的人總會找到捷徑>
<喔,看樣子階級還是得流通啊 >
<科舉製度最開始根本就沒平民什麽事,大都是由門閥世家控製了的。朝廷科舉目的主要還是想用寒門布衣來衝淡世家門閥所握有的權力來鞏固皇權。>
<確實,我們熟悉的科舉應該都是宋朝以後的,隋唐的科舉根本不糊名字,而且對於世家門閥的衝擊還是很小的 >
<敢笑黃巢不丈夫啊?唐朝科舉的離譜事兒也蠻多的了,還記得那什麽因為父親名字叫李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的>
<沒記錯的話就是“詩鬼”李賀,唉,他反正挺倒黴的,韓愈幫忙說話都沒有成,他死得也早…可惜了才華啊…>
<科舉製說是為了平民創造上升通道,根本還是害怕把平民壓迫太狠起來造反,現在給他們點盼頭,讓他們覺得好好讀書就有機會進入改變階級>
<以前讀書人不多,大部分還是農民文盲>
……
秦朝這下是明白未來選拔人才的方式了,但是弊端也從中得出。不過光幕說的也對,沒有哪兒個製度是非常好的,還是得找到現階段適合的才行。
此時的秦統一六國一年了,淳於越也才入秦。秦始皇雖還是將淳於越指派給扶蘇做老師,但同時因為光幕的劇透讓秦始皇對儒家多了些警惕。
而這時的扶蘇未明確自己的政治主張,見光幕顯示的文字,在心中悄悄思考著為何漢初是實行的分封與郡縣並存,而之後又取消了分封?
是否郡縣製優於分封?
但…
嬴政察覺到自己長子的異樣,並未開口提醒。
————
東漢 建寧三年
袁氏兄弟倆在看到光幕說四世三公,有些愣神然後再迅速低頭。
本來四世三公這不是代表著自家很厲害嘛,沒什麽不好的,但是在這個視頻裏提到這個詞就讓人覺得大事不妙啊!!!
相比於袁紹的膽戰心驚,袁術則更多是不服氣,怎麽光幕總是提到曹操和袁紹,明明自己的出身比他倆都要好,光幕怎麽不多提自己呢…
曹操是反應過來這個視頻的諷刺意思了,但在看到自己未來做的\"孝順事\"時,心中直發怵。
忙跪下對漢帝劉宏請罪:“臣不應該意氣而做出此等傷天害理的事,臣有罪。”
劉宏看著眼前的少年,也就比自己大了兩歲而已,但現在處事頗為聰明。
怪罪當然不能怪罪了,就因為光幕語意不詳的幾句話就要處置嗎?
“現在提前知道了日後事,可要汲取教訓啊,正式做官後可不要如此了。”
徐州人陰陽怪氣:你清高[點讚],你孝順[點讚],你為了老父親屠我們,厲害厲害[點讚]
————
唐 元和十二年
李賀人病懨懨的躺著喝藥,也不看光幕整個人散發著陰沉的氣息。
李母在聽到光幕說自己的兒子很倒黴時還能強忍著眼淚,但當聽到李賀死得早後,再也控製不住了。
我的兒啊,為何如此命苦…
因光幕原因,韓愈的仕途較曆史上而言順暢了很多,這時見光幕提到以前的那件事,韓愈也有些惋惜。
“也不知道他現在怎麽樣了。”
能幫就幫一幫,要是能夠改變他早亡的命也好,於是讓人去尋李賀。
……
(曆史中李賀是在元和十一年病逝的,這裏是私設他元和十二年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