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大渣男?為民請命真君子?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 始皇帝二十九年
怎麽看這五個都像答案,嬴政頭痛。
扶蘇鼓足勇氣上前回道:“父皇,光幕所給的提示是必須選三個。”
嬴政聽著長子的話,不語。
扶蘇見父皇有些不悅,立馬補充道:“群眾源於《荀子》一書,書中言羣眾不能移也。兒臣認為從此前光幕視頻播放的內容來看,群眾路線是必然的選項。”
“韓國、魏國就因不能做到獨立自主,哪兒邊強便依附於哪兒邊,最終仍逃不過滅國下場。”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選第三個和第五個,還剩下一個選哪兒個。”嬴政看了眼扶蘇,示意繼續說完。
“兒臣..這最後一個想選第二個。但第二個兒臣實在是沒有任何依據,是由直覺而來...”
扶蘇剛說完,蒙毅也道:“臣也認為第二個和第三個第五個應該是對的。”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自詡自己是很愛護百姓的,對於此人更是想起了自己抗元那些年。感歎道:“當年咱起兵反抗暴元,那些日子可是艱苦的呢...”
當初跟著朱元璋共同抗元打天下的人,如今也隻剩下馮勝、傅友德等人了。
朱元璋有些傷懷,想找老朋友們敘敘舊了。
“實事求是?嗯...是應該如此,咱先打陳友諒後滅張士誠,最後才北伐也是基於事實。”
“群眾路線?是說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哼!暴元人人得而誅之!”
朱元璋越思考越認為光幕出的題很符合自己,“果然隻有齊心協力才可以成功,就如同朕這般~最後的獨立自主嘛,不就是說不要像張士誠一樣反反複複,要像咱這樣能屈能伸審時度勢!”
滿意的分析完後,朱元璋這才反應過來這道題隻能選三個,於是做起了甩手掌櫃:“老四!你不是很能幹嘛,來選個。”
麵對其他幾個兄弟的幸災樂禍,燕王朱棣無語,老頭子就這時候想起我來了。
結合洪武帝朱元璋說的話,燕王朱棣和群臣討論一個成功的開國之主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以及獨立自主。最終選擇了bce。
光幕前眾人實在想不明白這道題有什麽意思,如果是依據投給選項最多的算積分的話,那隻要掌握大家的心理就好了。
————
李然然刷新了下推薦頁,點開了下一個視頻。
【 投機取巧?拋開渣男傳聞,曆史中的他又是如何?】
【hello,我是up主熙寧!今天不談大渣男元稹,也不談元白cp,來說下政治家的元稹是如何的。
或許會有人調侃三個月的宰相,再或者是變節依附宦官的小人…
重新來看看元稹的一生吧。
“餘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所獨專。”
這是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中所寫,元稹在得到杜甫的詩稿後,不遺餘力的宣傳,成了杜甫的鐵杆粉絲。也正是元稹的宣傳,讓杜詩深深影響了唐五代詩人。
杜甫是生活在大唐由盛轉衰的時期,其懷古詩為盛唐氣象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也為中、晚唐開了先河。
元稹生活在中唐時期,中唐詩人的個人理想與抱負逐漸淡化,萬分迫切希望能夠幹預社會。
元稹八歲喪父,生活貧苦,幼學之年,不蒙師訓。於是出生書香門第的母親就親自開始教導元稹。
唐德宗貞元九年,十五歲的元稹為了早日當官,擺脫貧困,選擇了報考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以明兩經擢第。但考中也不代表有官可做,要做官就要有“家庭背景、社會名氣、才華”,因此元稹一直無官可做,閑居京城。
元稹選擇了另一條路,“行卷”。也就是說將自己的文章給達官顯貴讓他們推薦,成為他們的門生。
眾所周知,中晚唐朋黨、宦官盛行。要在朝做官,就必須有門路,也就是要有靠山,必須依附於派係。】
【元稹的仕途之路
貞元十九年,元稹入秘書省任校書郎,並遇到了一生的摯友—白居易。兩人經常寫詩喝酒,攜手遊玩。時間一晃,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四年。
被稱為中晚唐的“中興之主”唐憲宗李純登基即位。
唐憲宗李純想要找出真正的人才與他一同消除痹症,讓大唐恢複盛世榮光。
於是在元和元年四月,唐憲宗親自監考了一場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職位為從八品。
元稹的風光心情,可以從《和樂天折劍頭》這首詩中看出。
元稹發誓一定要斬殺朝中的奸臣!
元稹在任左拾遺時,上疏獻表,談論西北大事,對朝中權幸進行抨擊,得罪多方權貴。
藩鎮武將、文官、宦官等各方勢力交錯縱橫,唐憲宗當然認同元稹的話,但中晚唐的皇帝需要平衡各方勢力,站在元稹這邊?那是不允許的,鋒芒過露。
同年九月元稹被貶為河南縣尉,而教育元稹的母親也去世了,元稹悲痛不已,按製在家守孝三年。】
【人生第二階段 被提拔—被貶—被提拔—
元和四年,唐憲宗將三十一歲的元稹提拔為監察禦史。
同年三月,元稹奉命出使劍南東川查辦瀘川監官任敬仲的貪汙案。此案牽涉出了節度使嚴礪等人的貪汙案。
此事牽扯眾多,情節嚴重,數額巨大,民憤四起,元稹不畏強權,依舊要查。
節度使嚴礪已經病故了,元稹依然上書要求懲辦嚴礪。涉事官員太多,而宰相裴垍也才上任不久,於是龐大的貪汙案,最後也隻是草草結束。
元稹因此事得罪了舊官僚集團與各大藩鎮,很快就被外遣到東都洛陽。元稹在洛陽任上仍保持自己的初心,堅持秉公執法,懲辦不法之徒。
元和五年,房式接任河南尹,房式在洛陽為所欲為,橫行不法,元稹按照朝廷製度,把房式拘留起來,停止他的職務,並罰房式俸祿一個月,表奏朝廷。
此時的元稹以一個八品小官,擅自拘留三品大員房式。唐憲宗降旨罰俸,並召元稹回長安。
元稹途經華陰縣西的敷水驛,住在驛館的上廳。夜間,宦官仇士良、劉士元等人到驛,要住上廳,威脅逼迫元稹離開。元稹本就憎恨宦官集團,不肯讓出上廳。
於是仇士良等人用馬鞭把元稹的臉打得皮開肉綻,回京後上奏元稹無禮。
元稹遭到了宦官集團的惡意攻擊,而唐憲宗也一味袒護宦官,以“元稹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貶元稹為江陵土曹參軍,後又移為通州司馬。
元稹的知己好友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兩人經常互相寫詩安慰。江南人士,驛舍道途諷誦,一直流傳至宮中,裏巷之人互相傳誦,致使市上紙貴。
在被貶通州的時期元稹引導當地百姓除草開荒,躬親農事,政績斐然。
元和十三年,平淮西後的大赦,讓元稹上書舊識宰相裴度,於是裴度任命元稹代理通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令狐楚出任宰相。令狐楚久聞元稹詩名,很是欣賞其才氣,於是任命元稹為膳部員外郎。】
【宰相之路
次年,憲宗被宦官毒死,穆宗登基。唐穆宗李恒在做太子時就很喜愛元稹的詩文,也經常召見他,對元稹的印象非常好。
令狐楚曾多次推薦元稹,在朝廷發現令狐楚貪汙,罷去其宰相位時,令狐楚的貶謫詔書是由元稹寫的,這讓令狐楚十分生氣,認為元稹忘恩負義。
長慶元年,元稹任中書舍人,此時離宰相之位僅一步之遙。元稹開始進一步與宦官勾結,長慶二年二月元稹與裴度同為宰相。
此時因攀附害死唐憲宗的大宦官王守澄的兵部尚書李逢吉為了爭奪宰相之位,派人誣陷元稹,說元稹與裴度本就關係惡劣,更是要派人刺殺裴度。
謠言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於是,大宦官王守澄攛掇唐穆宗李恒同時罷免元稹和裴度二人的宰相。裴度依舊留在朝廷當仆射,而元稹則下派到同州刺史,不久又被調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
【不得誌
在任上關愛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績,深得百姓的擁戴。 期間雖也有因政績好被調入京城,但還是因朋黨之爭又被出京。
唐文宗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複了以往銳氣,決心整頓朝堂,肅清吏治。
然而與元稹不和的李宗閔再次當宰相,於是元稹又受到排擠出京。
太和五年元稹暴病去世,時年五十三,追贈尚書右仆射。】
【up主私認為,拋除元稹被眾人吐槽最多的情史,在官場上看,元稹一生是不愧於百姓的,始終堅持大膽劾奏不法官吏,平反冤假錯案。
在中晚唐那個大環境下,朋黨、宦官、藩鎮這三個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無數誌士想要解決,但終究未能實現。
中晚唐的文人們對杜甫的無限推崇也正是因著文人們將自己的苦難與杜甫的苦難聯係起來,寫出的詩歌文章中寄托了與杜甫相同希求報國效民卻無門的苦境。
好啦,今天的視頻就到這裏結束了。關於元稹你怎麽看的,在評論區多留言吧~】
怎麽看這五個都像答案,嬴政頭痛。
扶蘇鼓足勇氣上前回道:“父皇,光幕所給的提示是必須選三個。”
嬴政聽著長子的話,不語。
扶蘇見父皇有些不悅,立馬補充道:“群眾源於《荀子》一書,書中言羣眾不能移也。兒臣認為從此前光幕視頻播放的內容來看,群眾路線是必然的選項。”
“韓國、魏國就因不能做到獨立自主,哪兒邊強便依附於哪兒邊,最終仍逃不過滅國下場。”
“所以你的意思是要選第三個和第五個,還剩下一個選哪兒個。”嬴政看了眼扶蘇,示意繼續說完。
“兒臣..這最後一個想選第二個。但第二個兒臣實在是沒有任何依據,是由直覺而來...”
扶蘇剛說完,蒙毅也道:“臣也認為第二個和第三個第五個應該是對的。”
————
明 洪武二十七年
朱元璋自詡自己是很愛護百姓的,對於此人更是想起了自己抗元那些年。感歎道:“當年咱起兵反抗暴元,那些日子可是艱苦的呢...”
當初跟著朱元璋共同抗元打天下的人,如今也隻剩下馮勝、傅友德等人了。
朱元璋有些傷懷,想找老朋友們敘敘舊了。
“實事求是?嗯...是應該如此,咱先打陳友諒後滅張士誠,最後才北伐也是基於事實。”
“群眾路線?是說要得到天下人的支持?哼!暴元人人得而誅之!”
朱元璋越思考越認為光幕出的題很符合自己,“果然隻有齊心協力才可以成功,就如同朕這般~最後的獨立自主嘛,不就是說不要像張士誠一樣反反複複,要像咱這樣能屈能伸審時度勢!”
滿意的分析完後,朱元璋這才反應過來這道題隻能選三個,於是做起了甩手掌櫃:“老四!你不是很能幹嘛,來選個。”
麵對其他幾個兄弟的幸災樂禍,燕王朱棣無語,老頭子就這時候想起我來了。
結合洪武帝朱元璋說的話,燕王朱棣和群臣討論一個成功的開國之主一定要做到實事求是,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以及獨立自主。最終選擇了bce。
光幕前眾人實在想不明白這道題有什麽意思,如果是依據投給選項最多的算積分的話,那隻要掌握大家的心理就好了。
————
李然然刷新了下推薦頁,點開了下一個視頻。
【 投機取巧?拋開渣男傳聞,曆史中的他又是如何?】
【hello,我是up主熙寧!今天不談大渣男元稹,也不談元白cp,來說下政治家的元稹是如何的。
或許會有人調侃三個月的宰相,再或者是變節依附宦官的小人…
重新來看看元稹的一生吧。
“餘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所獨專。”
這是元稹在《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中所寫,元稹在得到杜甫的詩稿後,不遺餘力的宣傳,成了杜甫的鐵杆粉絲。也正是元稹的宣傳,讓杜詩深深影響了唐五代詩人。
杜甫是生活在大唐由盛轉衰的時期,其懷古詩為盛唐氣象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也為中、晚唐開了先河。
元稹生活在中唐時期,中唐詩人的個人理想與抱負逐漸淡化,萬分迫切希望能夠幹預社會。
元稹八歲喪父,生活貧苦,幼學之年,不蒙師訓。於是出生書香門第的母親就親自開始教導元稹。
唐德宗貞元九年,十五歲的元稹為了早日當官,擺脫貧困,選擇了報考相對容易的明經科,以明兩經擢第。但考中也不代表有官可做,要做官就要有“家庭背景、社會名氣、才華”,因此元稹一直無官可做,閑居京城。
元稹選擇了另一條路,“行卷”。也就是說將自己的文章給達官顯貴讓他們推薦,成為他們的門生。
眾所周知,中晚唐朋黨、宦官盛行。要在朝做官,就必須有門路,也就是要有靠山,必須依附於派係。】
【元稹的仕途之路
貞元十九年,元稹入秘書省任校書郎,並遇到了一生的摯友—白居易。兩人經常寫詩喝酒,攜手遊玩。時間一晃,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四年。
被稱為中晚唐的“中興之主”唐憲宗李純登基即位。
唐憲宗李純想要找出真正的人才與他一同消除痹症,讓大唐恢複盛世榮光。
於是在元和元年四月,唐憲宗親自監考了一場考試,在這場考試中元稹為第一名,授左拾遺,職位為從八品。
元稹的風光心情,可以從《和樂天折劍頭》這首詩中看出。
元稹發誓一定要斬殺朝中的奸臣!
元稹在任左拾遺時,上疏獻表,談論西北大事,對朝中權幸進行抨擊,得罪多方權貴。
藩鎮武將、文官、宦官等各方勢力交錯縱橫,唐憲宗當然認同元稹的話,但中晚唐的皇帝需要平衡各方勢力,站在元稹這邊?那是不允許的,鋒芒過露。
同年九月元稹被貶為河南縣尉,而教育元稹的母親也去世了,元稹悲痛不已,按製在家守孝三年。】
【人生第二階段 被提拔—被貶—被提拔—
元和四年,唐憲宗將三十一歲的元稹提拔為監察禦史。
同年三月,元稹奉命出使劍南東川查辦瀘川監官任敬仲的貪汙案。此案牽涉出了節度使嚴礪等人的貪汙案。
此事牽扯眾多,情節嚴重,數額巨大,民憤四起,元稹不畏強權,依舊要查。
節度使嚴礪已經病故了,元稹依然上書要求懲辦嚴礪。涉事官員太多,而宰相裴垍也才上任不久,於是龐大的貪汙案,最後也隻是草草結束。
元稹因此事得罪了舊官僚集團與各大藩鎮,很快就被外遣到東都洛陽。元稹在洛陽任上仍保持自己的初心,堅持秉公執法,懲辦不法之徒。
元和五年,房式接任河南尹,房式在洛陽為所欲為,橫行不法,元稹按照朝廷製度,把房式拘留起來,停止他的職務,並罰房式俸祿一個月,表奏朝廷。
此時的元稹以一個八品小官,擅自拘留三品大員房式。唐憲宗降旨罰俸,並召元稹回長安。
元稹途經華陰縣西的敷水驛,住在驛館的上廳。夜間,宦官仇士良、劉士元等人到驛,要住上廳,威脅逼迫元稹離開。元稹本就憎恨宦官集團,不肯讓出上廳。
於是仇士良等人用馬鞭把元稹的臉打得皮開肉綻,回京後上奏元稹無禮。
元稹遭到了宦官集團的惡意攻擊,而唐憲宗也一味袒護宦官,以“元稹輕樹威,失憲臣體”為由,貶元稹為江陵土曹參軍,後又移為通州司馬。
元稹的知己好友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兩人經常互相寫詩安慰。江南人士,驛舍道途諷誦,一直流傳至宮中,裏巷之人互相傳誦,致使市上紙貴。
在被貶通州的時期元稹引導當地百姓除草開荒,躬親農事,政績斐然。
元和十三年,平淮西後的大赦,讓元稹上書舊識宰相裴度,於是裴度任命元稹代理通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令狐楚出任宰相。令狐楚久聞元稹詩名,很是欣賞其才氣,於是任命元稹為膳部員外郎。】
【宰相之路
次年,憲宗被宦官毒死,穆宗登基。唐穆宗李恒在做太子時就很喜愛元稹的詩文,也經常召見他,對元稹的印象非常好。
令狐楚曾多次推薦元稹,在朝廷發現令狐楚貪汙,罷去其宰相位時,令狐楚的貶謫詔書是由元稹寫的,這讓令狐楚十分生氣,認為元稹忘恩負義。
長慶元年,元稹任中書舍人,此時離宰相之位僅一步之遙。元稹開始進一步與宦官勾結,長慶二年二月元稹與裴度同為宰相。
此時因攀附害死唐憲宗的大宦官王守澄的兵部尚書李逢吉為了爭奪宰相之位,派人誣陷元稹,說元稹與裴度本就關係惡劣,更是要派人刺殺裴度。
謠言鬧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於是,大宦官王守澄攛掇唐穆宗李恒同時罷免元稹和裴度二人的宰相。裴度依舊留在朝廷當仆射,而元稹則下派到同州刺史,不久又被調任浙東觀察使兼越州刺史。】
【不得誌
在任上關愛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績,深得百姓的擁戴。 期間雖也有因政績好被調入京城,但還是因朋黨之爭又被出京。
唐文宗太和三年九月,元稹入朝為尚書左丞。身居要職,有了興利除弊的條件,他又恢複了以往銳氣,決心整頓朝堂,肅清吏治。
然而與元稹不和的李宗閔再次當宰相,於是元稹又受到排擠出京。
太和五年元稹暴病去世,時年五十三,追贈尚書右仆射。】
【up主私認為,拋除元稹被眾人吐槽最多的情史,在官場上看,元稹一生是不愧於百姓的,始終堅持大膽劾奏不法官吏,平反冤假錯案。
在中晚唐那個大環境下,朋黨、宦官、藩鎮這三個問題始終是繞不開的。無數誌士想要解決,但終究未能實現。
中晚唐的文人們對杜甫的無限推崇也正是因著文人們將自己的苦難與杜甫的苦難聯係起來,寫出的詩歌文章中寄托了與杜甫相同希求報國效民卻無門的苦境。
好啦,今天的視頻就到這裏結束了。關於元稹你怎麽看的,在評論區多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