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第一次汴京之圍解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 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很可惜,趙桓比他爹趙佶更無能。
因為汴京城上下除了皇帝外其餘人都是上下一心奮力抵抗。
升為皇帝的趙桓早已被金軍嚇得六神無主,那南逃到的太上皇趙佶他沒有做什麽嗎?
嗯…他扣押了江南地區的勤王兵馬和糧草…
所幸還有西北名將種師道所領的精銳西軍,和兩湖地區的刀弩手等部隊二十餘萬來到了汴京。
按理來說孤軍深入的金軍僅六萬人馬,宋朝是占優勢的吧? 】
【 結果皇帝趙桓幹嘛呢?馬上派人去金營和談,要求不惜一切代價讓金軍同意議和。
為什麽?怕啊,比起怕外麵的金軍,他更怕來的種師道和李綱合兵一處對自己皇位有威脅…
嗯…隻能說不愧是宋朝防帶兵的防到要亡國了還在防…
你要說趙桓他真的對皇位沒什麽興趣的話,他也不會在一上位就將皇權握緊。但你要說他是個正常皇帝的話,也不對。因為他對誰的建議都不聽,隻想和金軍議和。
金軍這邊也擔心後路被切包餃子,於是同意和談,但是其條件極為苛刻。
“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個重鎮給金。
歲幣增加至每年兩百萬貫。
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
馬牛騾各一萬頭,駱駝一千頭。
雜色表緞一百萬匹,裏絹一百萬匹,書五監。
送親王和宰相為人質。”
趙桓一聽金軍願意和談,雖覺得這些條件是有點兒多了,但也僅僅是肉疼了一會兒就同意了。
立刻湊足金銀並把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送去金營。
第一次汴京之圍,宋軍戰勝金軍,金軍撤退,宋朝向金國給錢給牛馬…
打贏了還送錢這操作也是宋朝傳統了…
金軍走了,南逃的宋徽宗又回來了。】
【 而割太原、真定、河間三鎮更是不可思議的了。他們的重要性大臣楊時說:“一旦棄之北庭,使敵騎疾驅,貫吾腹心,不數日可至京城。”
所以後麵宋欽宗有了一點點硬氣,傳詔書給三鎮要求他們堅決抵抗不能予以金國。
與此同時宋欽宗趙桓將當時簽訂合約的主和派官員貶官,派種師道、種師中、姚古三位武將全力救援三鎮。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真定、河間二府之圍可以依靠地勢自解,但太原不能。
本來的三路大軍由於種師道年邁退休,隻餘下兩路大軍。
種師中決定以真定為大營,收攏輜重,穩紮穩打以圖救援太原。可惜,製定戰略和指揮的汴京樞密院的樞密院使許翰不同意。
樞密院使許翰聽說太原僅部分金兵,不足無慮。要求種師中和姚古火速救援,不許不進攻,否則治怯陣不敢作戰罪。
宋朝因重文輕武製度,帶兵的武將種師中和姚古壓根沒有決策權,怎麽打卻是遠在汴京的文官許翰做決定…
無法,種師中和姚古決定會師太原。姚古可以沿著汾河而下,但是種師中從卻隻能翻山越嶺而來,為了快速救援太原隻好輕裝簡從。
種師中主力在壽陽縣遇金軍,宋軍勝三敗二後退金軍,並抵達了太原附近的殺熊嶺。
本來姚古也應該到了,但其手下統製兵官的焦安傑假傳消息,於是姚古選擇了按兵不動。
而抵達殺熊嶺的種師中陷入了孤軍深入且沒有糧草的境地。徹底斷糧後,種師中堅持了三日,全軍覆滅。種師中力戰而亡,年六十八歲。
得知種師中已死,姚古撤回上黨德隆府,救援太原的徹底失敗。
當失敗的消息傳回汴京後,前麵才把主和派大臣貶官的宋欽宗又開始清算這次的大臣了。
樞密院使許翰被罷官,焦安傑被斬首,老將姚古被免職流放廣州。 】
【 救援太原的失敗使主和派再次把持朝堂,而堅持抗戰的李綱被踢出朝堂。
各地領兵將領有部分明白朝廷的主和意圖,於是不救太原。
李綱雖是主戰派但他是文官且沒有軍事經驗,而朝廷隻給了他指戰權沒有節製諸軍權,所以他負責統領各路軍馬繼續解救太原無疑是失敗的。
如宣撫副使劉韐,製置宣撫副使解潛,查訪使張灝,勾當公事折彥質,都統製王淵、折可求等將領選擇救援太原,但終歸因缺乏協同,杯水車薪,被金軍擊潰。
當救援太原失敗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傳入朝堂時,李綱被朝堂放棄,貶到寧江,徹底退出了中樞。
太原自第一次汴京之圍時就開始被圍困,至今快九個月了。
太原全城百姓誓死不降,城內全民皆兵。糧草早已沒了,可食的動植物已盡,於是屍體、老弱成了新的食物。
守軍因饑餓早已拿不起武器了,在巷戰中副都總管王稟,突圍不得,取宋太宗畫像投汾河而死。
“我為國已盡忠,為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複有何求。”
完顏宗翰下令將王稟屍體馬踏為泥。
主帥張孝純與其子張浹被俘押往北方。
太原三十餘名當地官吏壯烈殉國。
金兵屠太原城。
太原陷落,河東諸城不戰而降,宋朝的西線全部崩潰。
此時,靖康元年已經走到九月了。
第二次的汴京之圍不會再如第一次隻是送金銀就能解救的了。
朝中再無李綱般堅持主戰的大臣,徽、欽二宗父子的順風順水人生就在這裏結束了,北宋的曆史也已經要到頭了,無數百姓的安穩日子將被戰亂打破…】
<血壓已經升高了 >
< 等等,這不就是中法條約中的清軍和法軍???>
< 哦莫,原來這時候就有雛形了?>
< 這些條件,真的答應了?宋不是贏了嗎?腦子真有坑?>
<好家夥,澶淵之盟2.0 >
< 這期真的血壓蹭蹭上漲哇[發怒]>
<康王:6
如果這時趙構嘎了,會不會更好點? >
<我不懂,但大為震撼。宋朝百姓都不造反的嘛… >
<怎麽辦,還沒到靖康之恥我就要被氣死了。 >
< 宋朝真的從不缺良將,就是遇不上好君主…>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
<防尼瑪的防,就知道防武將,沒武將你宋早沒了 >
< 說真的,我覺得我去了北宋我也可以當皇帝>
<種師中真的慘死了,許翰你瞎指揮啥>
< 可惜王稟了,明明一個忠貞為國的人最後卻被水滸傳給寫成了是個無惡不作的小人!>
< 張孝純後來成了偽齊丞相但暗地裏想回南宋,還給南宋傳了些消息,最後趙構還是沒讓他回去…>
<文官是貶官,武將是流放>
<慘還是百姓慘,守城是死,投降是死,怎麽都是死 >
<整個宋朝就對不起那麽多為國盡忠的文官武將>
<馬上要到靖康之恥了,諸位快備好速效救心丸!!! >
……
宋朝前看這段曆史的人疑惑真有這麽昏庸的皇帝?
感覺比西晉皇帝還要爛…
————
宋 天聖二年
劉娥嘴角直抽,這澶淵之盟2.0是在嘲諷趙恒吧。
“禎兒,你可要好好看看宋朝的未來啊。”
趙禎被光幕中說的宋朝傳統:打贏了還給錢和防武將這兩點給說懵了。
“大娘娘,父皇的澶淵之盟可以保大宋百年和平,光幕似乎不讚同?”
“還有,防武將這不是應該做的嗎?安史之亂和藩鎮之禍都很嚴重…”
劉娥聽著趙禎的話,沒有說話。
趙禎隻好自己想了。
————
宋 寶元元年
早已親政的宋仁宗趙禎確是明白了光幕的話,“萬事在一個過字。”
想到西北戰事和國內的災情以及“三冗”現象,趙禎終於下定決心開展革新。
————
宋 熙寧二年
宋神宗趙頊雖早得知了後麵會有宋徽宗宋欽宗父子搞垮大宋,但卻不知道離現在還有多久。
趙頊登基之初就透露出了想要變法的想法,可惜大臣們經過慶曆新政後皆不願朝中再有激進變法。
光幕透露的大宋未來也使大臣們憂心,但有人認為遼還在,金離我們還遠,不需過於擔心。
但趙頊總覺得趙佶離他很近,突然冒出個念頭,“這趙佶不會是我兒子吧。”
趙頊被這想法嚇住了,變法之心也更加堅定。
王安石因其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得到了趙頊的看重,決意二月開始變法。
————
宋 重和二年
驟然得知自己結局的種師道、種師中、姚古、王稟、張孝純等人對於徽宗父子無法報以期望了。
“奸臣不也是皇帝的意思嗎。”
光幕前的所有人都明白了為什麽之前會有對君主的批判。
宋徽宗趙佶此時有些著急,那些大臣會造反嗎?
朕都把朝政交給主戰派了,應該不會再有被俘的事了吧…
見光幕說太子趙桓繼位後的操作,趙佶立馬宣旨要廢太子趙桓。
“金軍如此凶悍,遼國能擋住嗎?”
“我們要不出兵援助遼國?”
在此次光幕的劇透後,朝臣開始畏懼金人了。
太原百姓在得知未來後人心浮動,幸得地方官員的穩定人心才沒造成動亂。
……
自天幕劇透未來宰相李綱下令募兵後,民間從軍熱情是宋朝開國以來最高的一次。
“俺不想家鄉被金軍踐踏。”
“那些金人真不是東西。”
“也不知道我們還能聽誰的。”
官家不可靠,太子不可靠…
因為汴京城上下除了皇帝外其餘人都是上下一心奮力抵抗。
升為皇帝的趙桓早已被金軍嚇得六神無主,那南逃到的太上皇趙佶他沒有做什麽嗎?
嗯…他扣押了江南地區的勤王兵馬和糧草…
所幸還有西北名將種師道所領的精銳西軍,和兩湖地區的刀弩手等部隊二十餘萬來到了汴京。
按理來說孤軍深入的金軍僅六萬人馬,宋朝是占優勢的吧? 】
【 結果皇帝趙桓幹嘛呢?馬上派人去金營和談,要求不惜一切代價讓金軍同意議和。
為什麽?怕啊,比起怕外麵的金軍,他更怕來的種師道和李綱合兵一處對自己皇位有威脅…
嗯…隻能說不愧是宋朝防帶兵的防到要亡國了還在防…
你要說趙桓他真的對皇位沒什麽興趣的話,他也不會在一上位就將皇權握緊。但你要說他是個正常皇帝的話,也不對。因為他對誰的建議都不聽,隻想和金軍議和。
金軍這邊也擔心後路被切包餃子,於是同意和談,但是其條件極為苛刻。
“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個重鎮給金。
歲幣增加至每年兩百萬貫。
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兩
馬牛騾各一萬頭,駱駝一千頭。
雜色表緞一百萬匹,裏絹一百萬匹,書五監。
送親王和宰相為人質。”
趙桓一聽金軍願意和談,雖覺得這些條件是有點兒多了,但也僅僅是肉疼了一會兒就同意了。
立刻湊足金銀並把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送去金營。
第一次汴京之圍,宋軍戰勝金軍,金軍撤退,宋朝向金國給錢給牛馬…
打贏了還送錢這操作也是宋朝傳統了…
金軍走了,南逃的宋徽宗又回來了。】
【 而割太原、真定、河間三鎮更是不可思議的了。他們的重要性大臣楊時說:“一旦棄之北庭,使敵騎疾驅,貫吾腹心,不數日可至京城。”
所以後麵宋欽宗有了一點點硬氣,傳詔書給三鎮要求他們堅決抵抗不能予以金國。
與此同時宋欽宗趙桓將當時簽訂合約的主和派官員貶官,派種師道、種師中、姚古三位武將全力救援三鎮。
“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
真定、河間二府之圍可以依靠地勢自解,但太原不能。
本來的三路大軍由於種師道年邁退休,隻餘下兩路大軍。
種師中決定以真定為大營,收攏輜重,穩紮穩打以圖救援太原。可惜,製定戰略和指揮的汴京樞密院的樞密院使許翰不同意。
樞密院使許翰聽說太原僅部分金兵,不足無慮。要求種師中和姚古火速救援,不許不進攻,否則治怯陣不敢作戰罪。
宋朝因重文輕武製度,帶兵的武將種師中和姚古壓根沒有決策權,怎麽打卻是遠在汴京的文官許翰做決定…
無法,種師中和姚古決定會師太原。姚古可以沿著汾河而下,但是種師中從卻隻能翻山越嶺而來,為了快速救援太原隻好輕裝簡從。
種師中主力在壽陽縣遇金軍,宋軍勝三敗二後退金軍,並抵達了太原附近的殺熊嶺。
本來姚古也應該到了,但其手下統製兵官的焦安傑假傳消息,於是姚古選擇了按兵不動。
而抵達殺熊嶺的種師中陷入了孤軍深入且沒有糧草的境地。徹底斷糧後,種師中堅持了三日,全軍覆滅。種師中力戰而亡,年六十八歲。
得知種師中已死,姚古撤回上黨德隆府,救援太原的徹底失敗。
當失敗的消息傳回汴京後,前麵才把主和派大臣貶官的宋欽宗又開始清算這次的大臣了。
樞密院使許翰被罷官,焦安傑被斬首,老將姚古被免職流放廣州。 】
【 救援太原的失敗使主和派再次把持朝堂,而堅持抗戰的李綱被踢出朝堂。
各地領兵將領有部分明白朝廷的主和意圖,於是不救太原。
李綱雖是主戰派但他是文官且沒有軍事經驗,而朝廷隻給了他指戰權沒有節製諸軍權,所以他負責統領各路軍馬繼續解救太原無疑是失敗的。
如宣撫副使劉韐,製置宣撫副使解潛,查訪使張灝,勾當公事折彥質,都統製王淵、折可求等將領選擇救援太原,但終歸因缺乏協同,杯水車薪,被金軍擊潰。
當救援太原失敗的消息一次又一次的傳入朝堂時,李綱被朝堂放棄,貶到寧江,徹底退出了中樞。
太原自第一次汴京之圍時就開始被圍困,至今快九個月了。
太原全城百姓誓死不降,城內全民皆兵。糧草早已沒了,可食的動植物已盡,於是屍體、老弱成了新的食物。
守軍因饑餓早已拿不起武器了,在巷戰中副都總管王稟,突圍不得,取宋太宗畫像投汾河而死。
“我為國已盡忠,為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複有何求。”
完顏宗翰下令將王稟屍體馬踏為泥。
主帥張孝純與其子張浹被俘押往北方。
太原三十餘名當地官吏壯烈殉國。
金兵屠太原城。
太原陷落,河東諸城不戰而降,宋朝的西線全部崩潰。
此時,靖康元年已經走到九月了。
第二次的汴京之圍不會再如第一次隻是送金銀就能解救的了。
朝中再無李綱般堅持主戰的大臣,徽、欽二宗父子的順風順水人生就在這裏結束了,北宋的曆史也已經要到頭了,無數百姓的安穩日子將被戰亂打破…】
<血壓已經升高了 >
< 等等,這不就是中法條約中的清軍和法軍???>
< 哦莫,原來這時候就有雛形了?>
< 這些條件,真的答應了?宋不是贏了嗎?腦子真有坑?>
<好家夥,澶淵之盟2.0 >
< 這期真的血壓蹭蹭上漲哇[發怒]>
<康王:6
如果這時趙構嘎了,會不會更好點? >
<我不懂,但大為震撼。宋朝百姓都不造反的嘛… >
<怎麽辦,還沒到靖康之恥我就要被氣死了。 >
< 宋朝真的從不缺良將,就是遇不上好君主…>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
<防尼瑪的防,就知道防武將,沒武將你宋早沒了 >
< 說真的,我覺得我去了北宋我也可以當皇帝>
<種師中真的慘死了,許翰你瞎指揮啥>
< 可惜王稟了,明明一個忠貞為國的人最後卻被水滸傳給寫成了是個無惡不作的小人!>
< 張孝純後來成了偽齊丞相但暗地裏想回南宋,還給南宋傳了些消息,最後趙構還是沒讓他回去…>
<文官是貶官,武將是流放>
<慘還是百姓慘,守城是死,投降是死,怎麽都是死 >
<整個宋朝就對不起那麽多為國盡忠的文官武將>
<馬上要到靖康之恥了,諸位快備好速效救心丸!!! >
……
宋朝前看這段曆史的人疑惑真有這麽昏庸的皇帝?
感覺比西晉皇帝還要爛…
————
宋 天聖二年
劉娥嘴角直抽,這澶淵之盟2.0是在嘲諷趙恒吧。
“禎兒,你可要好好看看宋朝的未來啊。”
趙禎被光幕中說的宋朝傳統:打贏了還給錢和防武將這兩點給說懵了。
“大娘娘,父皇的澶淵之盟可以保大宋百年和平,光幕似乎不讚同?”
“還有,防武將這不是應該做的嗎?安史之亂和藩鎮之禍都很嚴重…”
劉娥聽著趙禎的話,沒有說話。
趙禎隻好自己想了。
————
宋 寶元元年
早已親政的宋仁宗趙禎確是明白了光幕的話,“萬事在一個過字。”
想到西北戰事和國內的災情以及“三冗”現象,趙禎終於下定決心開展革新。
————
宋 熙寧二年
宋神宗趙頊雖早得知了後麵會有宋徽宗宋欽宗父子搞垮大宋,但卻不知道離現在還有多久。
趙頊登基之初就透露出了想要變法的想法,可惜大臣們經過慶曆新政後皆不願朝中再有激進變法。
光幕透露的大宋未來也使大臣們憂心,但有人認為遼還在,金離我們還遠,不需過於擔心。
但趙頊總覺得趙佶離他很近,突然冒出個念頭,“這趙佶不會是我兒子吧。”
趙頊被這想法嚇住了,變法之心也更加堅定。
王安石因其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得到了趙頊的看重,決意二月開始變法。
————
宋 重和二年
驟然得知自己結局的種師道、種師中、姚古、王稟、張孝純等人對於徽宗父子無法報以期望了。
“奸臣不也是皇帝的意思嗎。”
光幕前的所有人都明白了為什麽之前會有對君主的批判。
宋徽宗趙佶此時有些著急,那些大臣會造反嗎?
朕都把朝政交給主戰派了,應該不會再有被俘的事了吧…
見光幕說太子趙桓繼位後的操作,趙佶立馬宣旨要廢太子趙桓。
“金軍如此凶悍,遼國能擋住嗎?”
“我們要不出兵援助遼國?”
在此次光幕的劇透後,朝臣開始畏懼金人了。
太原百姓在得知未來後人心浮動,幸得地方官員的穩定人心才沒造成動亂。
……
自天幕劇透未來宰相李綱下令募兵後,民間從軍熱情是宋朝開國以來最高的一次。
“俺不想家鄉被金軍踐踏。”
“那些金人真不是東西。”
“也不知道我們還能聽誰的。”
官家不可靠,太子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