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械裝備,沐奕還是非常眼紅的,隻是他發現所有的援助都是1941年後的事情。而眼下才1940年的七月,離美國援助的時間還很遠,所以沐奕覺得是該表現表現了。
隨後他找到了楊進與劉軍,便開始商量,“二哥,我覺得我們是時候表現一下了。至少在明年之前,要讓老蔣看到我們的本事。
這樣可能有機會從他手中拿到美械裝備。”
“美械裝備?很好用嗎?比起德械裝備哪個更好用?”劉軍不解的接過話題問道。
沐奕想了想回答道:“這個很難對比,德械裝備通常以其精良的設計和製造質量而受到好評,而美械裝備則以其武器的先進和強大火力支援著稱。
所以,從性能上來說,德械裝備和美械裝備都有各自的優勢,在實際使用中,裝備的適用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戰爭環境和作戰條件可能對某些裝備更為適宜,這取決於具體的戰場需求和戰術考慮。此外,裝備的數量和供應情況也會對實戰效果產生影響。
如果裝備數量充足供應穩定,那它在實戰中使用效果會更好。而根據我所知道的信息是,自從1941年美國開始大量援助中國美械裝備開始。
美械裝備在抗日戰爭後期對中國軍隊的影響非常巨大,主要得益於其數量優勢和全麵的後勤支持。
但在戰爭初期,德械裝備的高品質和戰術指導對咱們國軍的現代化起到了奠基作用。
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兩者都有各自的優點,而“哪個更好用”往往取決於戰場環境、訓練水平以及後勤保障能力。”
沐奕的解釋讓楊進和劉軍陷入了沉思,他們理解到裝備的選擇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考量,更是基於戰略需求和戰場現實的綜合判斷。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們意識到,要讓蔣介石和美國注意到清平會及第一軍的實力,就必須展現出他們與眾不同的戰鬥力和軍事潛力。
“四弟,你的意思是說我們要主動出擊,展示我們的實力?”楊進問道,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
“沒錯,”沐奕點頭,“我們要策劃一些大膽的軍事行動,不僅要打擊日軍,還要展現出戰術靈活性和戰鬥力。
隻有這樣,才能引起高層的注意,為爭取更好的裝備鋪平道路。同樣這可是檢驗這一年之中的教學成果的試金石,也是測試咱們部隊訓練水平的最佳時機。
我們需要通過實戰來驗證訓練是否到位,戰術是否有效,以及官兵們是否真正掌握了我們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沐奕的話語中透露出自信的決心。
劉軍拍了拍桌子,興奮地說:“我同意,我們就是應該用實戰來證明部隊的加強訓練是值得的。
所以我建議,由我挑選精銳小部隊,執行幾次突襲任務,既可以削弱敵人,又能提升我們的士氣和知名度。
還能檢驗部隊的訓練水平,以及咱們軍校出來的這些軍官們的實戰能力。這可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啊。”
沐奕卻笑了笑:“嗬嗬,三哥,你太心急了,這一次不動則已,動就要打一場驚天動地的的大戰。”
楊進和劉軍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被濃厚的興趣所取代。“四弟,你是說……”楊進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期待。
“是的,”沐奕的眼神中閃爍著智謀的光芒,“我們要策劃一場足以引起全國乃至國際關注的軍事行動。
這不僅僅是一場戰鬥,更是一次戰略展示,我們要讓所有人看到我清平會及第一軍的實力,以及我們對抗日戰爭的堅定決心。”
楊進有些好奇的追問:“四弟,你是不是已經有什麽好計劃了,有的話就別藏著了。趕緊說別讓我著急。”
“就是!四弟,你就別賣關子了,趕緊告訴我們具體計劃,這一年我可是憋的夠嗆,就等著大幹一場呢!”劉軍也迫不及待地催促道。
沐奕神秘一笑,隨即收斂笑容,語氣嚴肅起來:“我確實已經有了初步的構想。
隻是我並不隻滿足於小規模的突襲,我覺得要打,就策劃一場具有戰略意義大規模的行動,這才是對我們所有訓練成果的最好檢驗。
同時也是向外界展示我們實力的最佳機會。”
他接著說道:“是這樣我先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麽。據我的了解。今年的8月至9月,八路軍就會在華北地區發起一場規模浩大的百團大戰。
而這場戰役是全國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整個戰役中八路軍共計會作戰2170餘次,也會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不但沉重打擊了日軍鞏固華北占領區的企圖,
還會牽製和消耗日偽軍大量兵力,也是這一戰抑製了國民政府頑固派的投降逆流。
具體情況是在今年8-9月至1941年1月期間,而這場戰鬥會持續近5個月。這場戰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
即日軍在華北地區修建的封鎖溝和據點,以及回應國民黨內部的投降主義傾向,同時展示八路軍的戰鬥力和抗日決心。
大戰主要在華北地區爆發,涉及範圍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省的部分區域。
具體包括晉冀魯豫邊區、晉綏邊區、晉察冀邊區和山東抗日根據地等,其中以山西境內的戰鬥最為激烈。
這一戰八路軍投入了105個團,約40餘萬兵力,這也是“百團大戰”名稱的由來。實際上,參戰的部隊總數超過了100個團。
其中包括八路軍120師、129師、晉察冀軍區部隊等。
日軍方麵最初會對八路軍的攻勢估計不足,吃了點虧但很快,他們就調集了重兵進行反擊。
日軍在華北地區的兵力約為50萬左右,但並非全部投入此次戰役,估計直接參與反擊的日軍和偽軍總兵力在20萬以上。”
說到這裏沐奕端起了茶杯,輕抿一口,看向楊進與劉軍,笑而不語。
未完待續……
隨後他找到了楊進與劉軍,便開始商量,“二哥,我覺得我們是時候表現一下了。至少在明年之前,要讓老蔣看到我們的本事。
這樣可能有機會從他手中拿到美械裝備。”
“美械裝備?很好用嗎?比起德械裝備哪個更好用?”劉軍不解的接過話題問道。
沐奕想了想回答道:“這個很難對比,德械裝備通常以其精良的設計和製造質量而受到好評,而美械裝備則以其武器的先進和強大火力支援著稱。
所以,從性能上來說,德械裝備和美械裝備都有各自的優勢,在實際使用中,裝備的適用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戰爭環境和作戰條件可能對某些裝備更為適宜,這取決於具體的戰場需求和戰術考慮。此外,裝備的數量和供應情況也會對實戰效果產生影響。
如果裝備數量充足供應穩定,那它在實戰中使用效果會更好。而根據我所知道的信息是,自從1941年美國開始大量援助中國美械裝備開始。
美械裝備在抗日戰爭後期對中國軍隊的影響非常巨大,主要得益於其數量優勢和全麵的後勤支持。
但在戰爭初期,德械裝備的高品質和戰術指導對咱們國軍的現代化起到了奠基作用。
所以在實際應用中,兩者都有各自的優點,而“哪個更好用”往往取決於戰場環境、訓練水平以及後勤保障能力。”
沐奕的解釋讓楊進和劉軍陷入了沉思,他們理解到裝備的選擇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考量,更是基於戰略需求和戰場現實的綜合判斷。
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們意識到,要讓蔣介石和美國注意到清平會及第一軍的實力,就必須展現出他們與眾不同的戰鬥力和軍事潛力。
“四弟,你的意思是說我們要主動出擊,展示我們的實力?”楊進問道,眼中閃爍著讚同的光芒。
“沒錯,”沐奕點頭,“我們要策劃一些大膽的軍事行動,不僅要打擊日軍,還要展現出戰術靈活性和戰鬥力。
隻有這樣,才能引起高層的注意,為爭取更好的裝備鋪平道路。同樣這可是檢驗這一年之中的教學成果的試金石,也是測試咱們部隊訓練水平的最佳時機。
我們需要通過實戰來驗證訓練是否到位,戰術是否有效,以及官兵們是否真正掌握了我們傳授的知識和技能。”沐奕的話語中透露出自信的決心。
劉軍拍了拍桌子,興奮地說:“我同意,我們就是應該用實戰來證明部隊的加強訓練是值得的。
所以我建議,由我挑選精銳小部隊,執行幾次突襲任務,既可以削弱敵人,又能提升我們的士氣和知名度。
還能檢驗部隊的訓練水平,以及咱們軍校出來的這些軍官們的實戰能力。這可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啊。”
沐奕卻笑了笑:“嗬嗬,三哥,你太心急了,這一次不動則已,動就要打一場驚天動地的的大戰。”
楊進和劉軍聞言,眼神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被濃厚的興趣所取代。“四弟,你是說……”楊進的聲音中帶著幾分期待。
“是的,”沐奕的眼神中閃爍著智謀的光芒,“我們要策劃一場足以引起全國乃至國際關注的軍事行動。
這不僅僅是一場戰鬥,更是一次戰略展示,我們要讓所有人看到我清平會及第一軍的實力,以及我們對抗日戰爭的堅定決心。”
楊進有些好奇的追問:“四弟,你是不是已經有什麽好計劃了,有的話就別藏著了。趕緊說別讓我著急。”
“就是!四弟,你就別賣關子了,趕緊告訴我們具體計劃,這一年我可是憋的夠嗆,就等著大幹一場呢!”劉軍也迫不及待地催促道。
沐奕神秘一笑,隨即收斂笑容,語氣嚴肅起來:“我確實已經有了初步的構想。
隻是我並不隻滿足於小規模的突襲,我覺得要打,就策劃一場具有戰略意義大規模的行動,這才是對我們所有訓練成果的最好檢驗。
同時也是向外界展示我們實力的最佳機會。”
他接著說道:“是這樣我先告訴你們未來會發生什麽。據我的了解。今年的8月至9月,八路軍就會在華北地區發起一場規模浩大的百團大戰。
而這場戰役是全國抗戰以來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整個戰役中八路軍共計會作戰2170餘次,也會殲滅日偽軍5萬餘人,不但沉重打擊了日軍鞏固華北占領區的企圖,
還會牽製和消耗日偽軍大量兵力,也是這一戰抑製了國民政府頑固派的投降逆流。
具體情況是在今年8-9月至1941年1月期間,而這場戰鬥會持續近5個月。這場戰役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
即日軍在華北地區修建的封鎖溝和據點,以及回應國民黨內部的投降主義傾向,同時展示八路軍的戰鬥力和抗日決心。
大戰主要在華北地區爆發,涉及範圍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省的部分區域。
具體包括晉冀魯豫邊區、晉綏邊區、晉察冀邊區和山東抗日根據地等,其中以山西境內的戰鬥最為激烈。
這一戰八路軍投入了105個團,約40餘萬兵力,這也是“百團大戰”名稱的由來。實際上,參戰的部隊總數超過了100個團。
其中包括八路軍120師、129師、晉察冀軍區部隊等。
日軍方麵最初會對八路軍的攻勢估計不足,吃了點虧但很快,他們就調集了重兵進行反擊。
日軍在華北地區的兵力約為50萬左右,但並非全部投入此次戰役,估計直接參與反擊的日軍和偽軍總兵力在20萬以上。”
說到這裏沐奕端起了茶杯,輕抿一口,看向楊進與劉軍,笑而不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