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頁
(紅樓同人)我要做首輔 作者:拍個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中目的,管雲飛不問可知。
這倭奴王一家子雖然全都死了個幹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一係就此消失了。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給不繼承王位的子女們賜姓、降為臣籍。就比如大名鼎鼎的姓氏源氏,再比如據說祖上來自於源氏的伊藤家,理論上來說,他們也有著這一係的血統。
自然這樣的血緣已經很遠了,但是足以證明,如今倭國吵得沸反盈天的原因。
這一代的倭奴王還沒來得及有降為臣籍的兄弟姊妹,也就倒黴地成為了刀下亡魂。尷尬的是,上一代也沒有。是以,隻好再往上推一代。
上推兩代終於有合適的人了,可偏偏那一家長子素有癡愚之名,平時是沒有什麽關係,可偏偏給倭國帶來災難的德川秀一也是這麽個名聲。
如此,這些人怎麽不忌諱。這個癡愚的長子還沒來得及生下兒子來。若是有一個孩子的話,像是德川秀一的兒子繼承征夷大將軍之位的先例一樣,也是說得過去的。
所以,一派人說立長,一派說立賢,可不是吵得沸反盈天。
要說前一代的倭奴王的下場猶在前,怎麽著都要忌諱一下吧!但是,對德川幕府來說,這是一個從妾身不明轉而扶正的好時機,對於別的‘懷才不遇的有識之士’來說,這何嚐不是一個借著這個機會來建功立業呢!
老實說,倭國人也不是傻子,這倭奴王要真說有什麽罪過嗎?他們都沒有實權了,還能有什麽責任可以負的。但是還是那一句話,對於這個民族來說,弱小既是罪孽。
可是德川幕府難道真的就很得人心不成,底下人勿論,那些在江戶的士族公卿們哪裏不知道德川秀一是個什麽死法。現今的德川幕府是誰在做幕後掌握著大權,眾人可謂是心知肚明。
在這樣兩邊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齷齪的情況之下,帝國的態度可不就是重中之重了麽。特別是明擺著跟著帝國有肉吃的情況下,那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帶來的一點點的小芥蒂可不就這樣消失於無形了。
管雲飛在倭國可很是享受了一番異國風情,這些人為了招待上國來使可謂是不予餘力。還特地請出了江戶最出名的花魁,這些倭國的花魁有太夫之稱,不但要姿容秀美,還要具備知性與教養,不但會唱歌,還會彈琴、詠和歌、弈棋、茶道、花道、香道,可不是隨便來一個王公貴族就能見到的。
這個花魁不愧於她玲瓏心思之名,在知道自己即將接待的是來自帝國擁有爵位、並手掌實權的高官貴族之時,她悉心地打扮了自己一番。
隻見她在身邊的侍女的攙扶下款款走來,衣著錦繡、髮飾華麗,一張芙蓉麵不沾鉛粉,水靈地仿佛剛剛出浴。一時間整個房間安靜下來。
直到管雲飛輕輕擊了擊掌,笑道:“果然名不虛傳,便是顏色就已經艷壓群芳。”他自不是那色中惡鬼,更加美麗的女子他也不是沒見過。但是,在眾位頂著一張大白臉的陪酒藝伎中,這張臉蛋好歹還順眼一點。他贊的,也就是這一分心思罷了。
他的出聲打破了這一室的寂靜,眾人就像是活過來一般,紛紛誇讚花魁的玲瓏心思、天然不雕飾。羞得眾女紛紛退下,重新換過妝麵再重新上來。
不說這小小一事給倭國的傳統審美帶來了多少的衝擊,這時候第一批的遣漢使已經集合完畢,就等著上船了。這些遣漢使名為使臣,實為留學生。他們中年紀最大的不過十五六,最小的才七歲,將將上小學的年紀。
他們將有幸進入京城第二小學就讀,至於為什麽不是第一,卻是京城乃至於全國最好的小學就在皇家學院之中,誰還敢拿這個第一,少不得從第二開始往下排。
這已經是很了不得的優待了,朝鮮人都沒有這樣的待遇,當然他們已經擁有貨真價實的孔氏子弟了。這些孩子在抵達帝國的時候,還要先在專門的語言學校學一段時間,直到交流和書寫都沒有什麽問題之後,才會被送去京城。
本來那個才十來歲的新任大將軍也想著身先士卒,當一個遣漢使。但是這一個想法終於被深感其深明大義的家臣們給含淚勸了回去,沒能夠成行。倒是那些家臣們紛紛派出了自己的孩子,塞進了這一批的人中。
原本的遣漢使中還會有一批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畢竟帝國對遣漢使的年齡上限放到了二十。但是徵兵令一下,這些人就挎著刀,全跑去報名了。
比起去帝國學習,他們更加羨慕打進來的軍士的勇武。現在徵兵令上說得很明白,帝國給準備武器,也同樣由帝國的教官給他們訓練。於是呼啦啦,全跑去了幕府設置的徵兵處。
“何必從幕府走。”作為族長的伊藤小五郎還沒有回來,作為臨時的領頭人,新之助對於幕府絲毫沒有放在心上。他們已經眼中擁有了更加強大的效忠對象,又有一個在帝國很是說得上話的族長,自然可以不理會幕府的要求。
“正是如此。”眾人紛紛迎合道,從幕府走的武士第一年的餉銀中會扣除帝國給幕府的一筆勞務費。他們倒不是捨不得這一點點的銀錢,卻是不想將自己的名字落於幕府的名冊上麵。
帝國沒有在倭國直接設徵兵處,也算是給德川幕府留了一點的臉麵。但是帝國在本土的徵兵處卻是接受倭國這樣的僱傭兵種報名的。
這一個消息還沒有被傳出來,但是伊藤家這樣消息靈通的就已經知道了。這也是他們敢於說不理幕府的原因之一,像他們這樣的大族,想要出海去帝國根本不是問題。
最重要,隨著倭國的戰敗,幕府對整個國家的控製力逐步的削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傳統公卿家庭,哪個不是在暗地裏打著各種各樣的念頭。
有的人就像是伊藤家那樣,幾乎整個家族傾巢而動,青壯年全都選擇了走這樣的一條道路。從軍有風險,但是不可否認,積攢功勳的速度卻是最快的。
也有的選擇了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選擇扶持一個新的倭王,準備和德川家族分庭抗禮。隻可惜,他們內部選擇哪一個公子扶持都沒能統一起來,離真的鬧出來還有一段的時間。隻要不是鬧得太厲害以至於影響到了帝國的利益,帝國隻會坐壁旁觀,不會伸手。
聽了倭國那邊的熱鬧,蘇木樂了,道:“可惜了,不能親見。”他穿著輕薄的夾棉軍衣,京城中還是艷陽天,這裏已經開始有些秋風瑟瑟了。他遙望了一向更北的地方,道,“這草原上換一個主人並不難,皇帝陛下英明神武。用城池將牧民逐漸固定在周圍,想要消化這裏,倒是小事。”
他一揚馬鞭,指著北方,道:“帝國真正的敵人在那裏。”
子鼠那邊匯聚著全天下的消息,哪裏能不知道蘇木值得是什麽,便道:“俄羅斯?”
“正是哪裏。”蘇木認真地一頷首,對著子鼠道,“大哥您想,這些火槍隨是咱們帝國淘汰之物,但是對於那些還用著前膛槍的國家來說,這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否則,他們何必一下子買這麽多沒有子彈的火槍,拿起來還不必燒火棍更加好用一些。”
這倭奴王一家子雖然全都死了個幹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一係就此消失了。倭國有一個傳統,就是給不繼承王位的子女們賜姓、降為臣籍。就比如大名鼎鼎的姓氏源氏,再比如據說祖上來自於源氏的伊藤家,理論上來說,他們也有著這一係的血統。
自然這樣的血緣已經很遠了,但是足以證明,如今倭國吵得沸反盈天的原因。
這一代的倭奴王還沒來得及有降為臣籍的兄弟姊妹,也就倒黴地成為了刀下亡魂。尷尬的是,上一代也沒有。是以,隻好再往上推一代。
上推兩代終於有合適的人了,可偏偏那一家長子素有癡愚之名,平時是沒有什麽關係,可偏偏給倭國帶來災難的德川秀一也是這麽個名聲。
如此,這些人怎麽不忌諱。這個癡愚的長子還沒來得及生下兒子來。若是有一個孩子的話,像是德川秀一的兒子繼承征夷大將軍之位的先例一樣,也是說得過去的。
所以,一派人說立長,一派說立賢,可不是吵得沸反盈天。
要說前一代的倭奴王的下場猶在前,怎麽著都要忌諱一下吧!但是,對德川幕府來說,這是一個從妾身不明轉而扶正的好時機,對於別的‘懷才不遇的有識之士’來說,這何嚐不是一個借著這個機會來建功立業呢!
老實說,倭國人也不是傻子,這倭奴王要真說有什麽罪過嗎?他們都沒有實權了,還能有什麽責任可以負的。但是還是那一句話,對於這個民族來說,弱小既是罪孽。
可是德川幕府難道真的就很得人心不成,底下人勿論,那些在江戶的士族公卿們哪裏不知道德川秀一是個什麽死法。現今的德川幕府是誰在做幕後掌握著大權,眾人可謂是心知肚明。
在這樣兩邊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齷齪的情況之下,帝國的態度可不就是重中之重了麽。特別是明擺著跟著帝國有肉吃的情況下,那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帶來的一點點的小芥蒂可不就這樣消失於無形了。
管雲飛在倭國可很是享受了一番異國風情,這些人為了招待上國來使可謂是不予餘力。還特地請出了江戶最出名的花魁,這些倭國的花魁有太夫之稱,不但要姿容秀美,還要具備知性與教養,不但會唱歌,還會彈琴、詠和歌、弈棋、茶道、花道、香道,可不是隨便來一個王公貴族就能見到的。
這個花魁不愧於她玲瓏心思之名,在知道自己即將接待的是來自帝國擁有爵位、並手掌實權的高官貴族之時,她悉心地打扮了自己一番。
隻見她在身邊的侍女的攙扶下款款走來,衣著錦繡、髮飾華麗,一張芙蓉麵不沾鉛粉,水靈地仿佛剛剛出浴。一時間整個房間安靜下來。
直到管雲飛輕輕擊了擊掌,笑道:“果然名不虛傳,便是顏色就已經艷壓群芳。”他自不是那色中惡鬼,更加美麗的女子他也不是沒見過。但是,在眾位頂著一張大白臉的陪酒藝伎中,這張臉蛋好歹還順眼一點。他贊的,也就是這一分心思罷了。
他的出聲打破了這一室的寂靜,眾人就像是活過來一般,紛紛誇讚花魁的玲瓏心思、天然不雕飾。羞得眾女紛紛退下,重新換過妝麵再重新上來。
不說這小小一事給倭國的傳統審美帶來了多少的衝擊,這時候第一批的遣漢使已經集合完畢,就等著上船了。這些遣漢使名為使臣,實為留學生。他們中年紀最大的不過十五六,最小的才七歲,將將上小學的年紀。
他們將有幸進入京城第二小學就讀,至於為什麽不是第一,卻是京城乃至於全國最好的小學就在皇家學院之中,誰還敢拿這個第一,少不得從第二開始往下排。
這已經是很了不得的優待了,朝鮮人都沒有這樣的待遇,當然他們已經擁有貨真價實的孔氏子弟了。這些孩子在抵達帝國的時候,還要先在專門的語言學校學一段時間,直到交流和書寫都沒有什麽問題之後,才會被送去京城。
本來那個才十來歲的新任大將軍也想著身先士卒,當一個遣漢使。但是這一個想法終於被深感其深明大義的家臣們給含淚勸了回去,沒能夠成行。倒是那些家臣們紛紛派出了自己的孩子,塞進了這一批的人中。
原本的遣漢使中還會有一批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畢竟帝國對遣漢使的年齡上限放到了二十。但是徵兵令一下,這些人就挎著刀,全跑去報名了。
比起去帝國學習,他們更加羨慕打進來的軍士的勇武。現在徵兵令上說得很明白,帝國給準備武器,也同樣由帝國的教官給他們訓練。於是呼啦啦,全跑去了幕府設置的徵兵處。
“何必從幕府走。”作為族長的伊藤小五郎還沒有回來,作為臨時的領頭人,新之助對於幕府絲毫沒有放在心上。他們已經眼中擁有了更加強大的效忠對象,又有一個在帝國很是說得上話的族長,自然可以不理會幕府的要求。
“正是如此。”眾人紛紛迎合道,從幕府走的武士第一年的餉銀中會扣除帝國給幕府的一筆勞務費。他們倒不是捨不得這一點點的銀錢,卻是不想將自己的名字落於幕府的名冊上麵。
帝國沒有在倭國直接設徵兵處,也算是給德川幕府留了一點的臉麵。但是帝國在本土的徵兵處卻是接受倭國這樣的僱傭兵種報名的。
這一個消息還沒有被傳出來,但是伊藤家這樣消息靈通的就已經知道了。這也是他們敢於說不理幕府的原因之一,像他們這樣的大族,想要出海去帝國根本不是問題。
最重要,隨著倭國的戰敗,幕府對整個國家的控製力逐步的削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傳統公卿家庭,哪個不是在暗地裏打著各種各樣的念頭。
有的人就像是伊藤家那樣,幾乎整個家族傾巢而動,青壯年全都選擇了走這樣的一條道路。從軍有風險,但是不可否認,積攢功勳的速度卻是最快的。
也有的選擇了寧為雞首不為牛後,選擇扶持一個新的倭王,準備和德川家族分庭抗禮。隻可惜,他們內部選擇哪一個公子扶持都沒能統一起來,離真的鬧出來還有一段的時間。隻要不是鬧得太厲害以至於影響到了帝國的利益,帝國隻會坐壁旁觀,不會伸手。
聽了倭國那邊的熱鬧,蘇木樂了,道:“可惜了,不能親見。”他穿著輕薄的夾棉軍衣,京城中還是艷陽天,這裏已經開始有些秋風瑟瑟了。他遙望了一向更北的地方,道,“這草原上換一個主人並不難,皇帝陛下英明神武。用城池將牧民逐漸固定在周圍,想要消化這裏,倒是小事。”
他一揚馬鞭,指著北方,道:“帝國真正的敵人在那裏。”
子鼠那邊匯聚著全天下的消息,哪裏能不知道蘇木值得是什麽,便道:“俄羅斯?”
“正是哪裏。”蘇木認真地一頷首,對著子鼠道,“大哥您想,這些火槍隨是咱們帝國淘汰之物,但是對於那些還用著前膛槍的國家來說,這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否則,他們何必一下子買這麽多沒有子彈的火槍,拿起來還不必燒火棍更加好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