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抱著孩子,紅著眼睛道:“娘,我也不知道是怎麽了,正吃奶呢,就哭了起來。”
周氏抱過孩子,仔細看了看,說道:“可能是嚇著了。二銅,去你三爺家,把你三奶奶叫來。”
二銅應了一聲,就出門找人去了。
三奶奶是一個七十多歲老人,穿著的衣服很幹淨,精神很好。她抱過孩子來,仔細看了看,說道:“是嚇著了,叫叫魂就好了。”
說完就讓陳氏拿著自己的一綹頭髮,在許楠臉上來回晃悠,邊晃邊說;“頭上來,腳上去,娘的頭髮壓驚氣,回來了嗎,根兒。”
是的,根兒,許楠現在已經不叫許楠了,他現在有了一個接地氣的名字,根兒。
名字是他的爺爺起的,用他爺爺的話說:“我們許家有根兒了,我家根兒一定要紮下根啊。”
陳氏說完,三奶奶就回一句:“回來了,根兒。”
林楠瞪大眼睛看著自己這一輩子的母親,他她眼裏的母愛和擔心,和自己的媽媽一樣。
林楠突然就不糾結了,他伸出手,抓著母親的袖子,“咯咯”笑了起來。
三奶奶見孩子笑了,說道:“沒事了,給孩子吃吃奶,睡一覺,明天起來就好了。”
周氏念了一聲“佛”,說道:“多虧了三奶奶,到我屋裏坐坐吧。”
三奶奶搖搖頭:“太晚了,等哪天有空再來坐著。”
周氏不好再留他,和老伴,二銅把他送出門口,又吩咐二銅:“送送你三奶奶。”
三奶奶說道:“不用了,不遠。”
周氏道:“這麽晚了又叫您跑一趟,太黑了,叫二銅送送你。”
三奶奶沒在說什麽,周氏和老伴站在門口,看著兩人出了巷子才算。
小周氏的孩子出生了,是個女兒。許楠已經六個月了,他已經會坐著了。
這裏大概相當於古代封建社會,許楠對歷史的了解基本來源於電視劇,無法從著裝上看出到底相當於哪個朝代。幸好這裏的方言和許楠老家差不多,他能聽懂大部分語言,要不許楠就要發大愁了。
許楠前世就是個語言廢,他的大學英語基本上就沒一次通過過,補考也都是緊緊擦著紅線而過。
九月地裏的莊稼基本都收穫了,這個世界沒有玉米,也沒有紅薯。家裏秋天收的有高粱,大豆,穀子,黍子,綠豆,棉花,芝麻之類的。
秋收時,林楠見奶奶周氏蒸過饅頭,證明這裏是有小麥的。以林楠那有限的歷史知識,玉米和紅薯都是清代以後推廣的,因為產量高,耐旱,北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種植的。
家裏的日子還是很不錯的,他聽爺爺提過新皇打天下,看來是新朝初立。縱觀歷史,開國的一百年裏,農民的日子最好過了,基本上沒有戰亂,賦稅又輕,國君們大都知道休養生息。
家裏前院住人,做豆腐,後院是菜地,許滿囤賣豆腐和拉磨的毛驢棚,和茅房。
前院總共五間北房,中間是堂屋,堂屋兩邊各一間臥室和一間耳房。周氏住了堂屋東邊的臥室,西邊的臥室平常沒人住,家裏要是來親戚,就住堂屋西邊的臥室。東房四間,陳氏住了兩間,兩間做豆腐。西房三間,小周氏住了兩間,一間做了廚房。廚房南邊就是大門,大門口朝西。
家裏的北房和東西屋都是土坯房,不過屋子蓋得還行,不像電視上那些土坯房一樣,連個轉轉身的地方也沒有。
許楠的爺爺做豆腐,每天都早上出去,下午才回來,家裏的孩子小,不需要繳納人頭稅,日子過得在村子裏也算是中上等了。
許楠的村子叫東柳村,緊挨著西柳村,不過他還不知道是什麽鎮,因為家裏人都說“鎮上鎮上”的,因此他一直不知道是什麽鎮。
這天,許楠正被周氏抱著在院子裏曬太陽,門口有人喊道:“滿囤哥,在家嗎?”
周氏抱著孩子站起來,問道:“誰啊?”
門口走進一個和李楠的爺爺差不多歲數的男人,說道:“是我,滿囤嫂子。”
周氏忙笑道:“是黑兄弟啊,快進屋。”
說著就抱著許楠朝後院走去,喊道:“他爹,快出來,黑兄弟來了。”
周氏拿出碗,給兩人泡上茶,說道:“黑兄弟,這是縣上買來的茶,你嚐嚐。”
許大黑推辭了一下,說道:“嫂子,不用這麽客氣,我又不是外人。今個兒來,是我滿囤哥托我尋摸著一頭好牲口,正好有一家人要賣牛,還是兩頭,一公一母。”
許滿囤說道:“黑兄弟既然說了,就沒錯,這兩天有空咱去看看去。”
許大黑猶豫一下,說道:“滿囤哥,那家人一共要銀六十兩。”
許滿囤睜大眼睛:“這麽多,母牛一般二十五兩,公牛十七八兩,這足足多了十幾兩。”
許大黑說道:“滿囤哥,你聽我慢慢說,這家老人三年前去世,兒子守了三年孝,今年秋天剛考上秀才。因為要進學,打算賣了兩頭牛去縣城居住。我去看了,兩頭牛牙口都輕著呢(牙口輕指牲畜年齡不大),母牛有了小牛,明年一月就能產下小牛。還有一套傢夥事,犁,耙,耬車,還有牛槽,拉車都不要了,一併賣了。”
周氏抱過孩子,仔細看了看,說道:“可能是嚇著了。二銅,去你三爺家,把你三奶奶叫來。”
二銅應了一聲,就出門找人去了。
三奶奶是一個七十多歲老人,穿著的衣服很幹淨,精神很好。她抱過孩子來,仔細看了看,說道:“是嚇著了,叫叫魂就好了。”
說完就讓陳氏拿著自己的一綹頭髮,在許楠臉上來回晃悠,邊晃邊說;“頭上來,腳上去,娘的頭髮壓驚氣,回來了嗎,根兒。”
是的,根兒,許楠現在已經不叫許楠了,他現在有了一個接地氣的名字,根兒。
名字是他的爺爺起的,用他爺爺的話說:“我們許家有根兒了,我家根兒一定要紮下根啊。”
陳氏說完,三奶奶就回一句:“回來了,根兒。”
林楠瞪大眼睛看著自己這一輩子的母親,他她眼裏的母愛和擔心,和自己的媽媽一樣。
林楠突然就不糾結了,他伸出手,抓著母親的袖子,“咯咯”笑了起來。
三奶奶見孩子笑了,說道:“沒事了,給孩子吃吃奶,睡一覺,明天起來就好了。”
周氏念了一聲“佛”,說道:“多虧了三奶奶,到我屋裏坐坐吧。”
三奶奶搖搖頭:“太晚了,等哪天有空再來坐著。”
周氏不好再留他,和老伴,二銅把他送出門口,又吩咐二銅:“送送你三奶奶。”
三奶奶說道:“不用了,不遠。”
周氏道:“這麽晚了又叫您跑一趟,太黑了,叫二銅送送你。”
三奶奶沒在說什麽,周氏和老伴站在門口,看著兩人出了巷子才算。
小周氏的孩子出生了,是個女兒。許楠已經六個月了,他已經會坐著了。
這裏大概相當於古代封建社會,許楠對歷史的了解基本來源於電視劇,無法從著裝上看出到底相當於哪個朝代。幸好這裏的方言和許楠老家差不多,他能聽懂大部分語言,要不許楠就要發大愁了。
許楠前世就是個語言廢,他的大學英語基本上就沒一次通過過,補考也都是緊緊擦著紅線而過。
九月地裏的莊稼基本都收穫了,這個世界沒有玉米,也沒有紅薯。家裏秋天收的有高粱,大豆,穀子,黍子,綠豆,棉花,芝麻之類的。
秋收時,林楠見奶奶周氏蒸過饅頭,證明這裏是有小麥的。以林楠那有限的歷史知識,玉米和紅薯都是清代以後推廣的,因為產量高,耐旱,北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種植的。
家裏的日子還是很不錯的,他聽爺爺提過新皇打天下,看來是新朝初立。縱觀歷史,開國的一百年裏,農民的日子最好過了,基本上沒有戰亂,賦稅又輕,國君們大都知道休養生息。
家裏前院住人,做豆腐,後院是菜地,許滿囤賣豆腐和拉磨的毛驢棚,和茅房。
前院總共五間北房,中間是堂屋,堂屋兩邊各一間臥室和一間耳房。周氏住了堂屋東邊的臥室,西邊的臥室平常沒人住,家裏要是來親戚,就住堂屋西邊的臥室。東房四間,陳氏住了兩間,兩間做豆腐。西房三間,小周氏住了兩間,一間做了廚房。廚房南邊就是大門,大門口朝西。
家裏的北房和東西屋都是土坯房,不過屋子蓋得還行,不像電視上那些土坯房一樣,連個轉轉身的地方也沒有。
許楠的爺爺做豆腐,每天都早上出去,下午才回來,家裏的孩子小,不需要繳納人頭稅,日子過得在村子裏也算是中上等了。
許楠的村子叫東柳村,緊挨著西柳村,不過他還不知道是什麽鎮,因為家裏人都說“鎮上鎮上”的,因此他一直不知道是什麽鎮。
這天,許楠正被周氏抱著在院子裏曬太陽,門口有人喊道:“滿囤哥,在家嗎?”
周氏抱著孩子站起來,問道:“誰啊?”
門口走進一個和李楠的爺爺差不多歲數的男人,說道:“是我,滿囤嫂子。”
周氏忙笑道:“是黑兄弟啊,快進屋。”
說著就抱著許楠朝後院走去,喊道:“他爹,快出來,黑兄弟來了。”
周氏拿出碗,給兩人泡上茶,說道:“黑兄弟,這是縣上買來的茶,你嚐嚐。”
許大黑推辭了一下,說道:“嫂子,不用這麽客氣,我又不是外人。今個兒來,是我滿囤哥托我尋摸著一頭好牲口,正好有一家人要賣牛,還是兩頭,一公一母。”
許滿囤說道:“黑兄弟既然說了,就沒錯,這兩天有空咱去看看去。”
許大黑猶豫一下,說道:“滿囤哥,那家人一共要銀六十兩。”
許滿囤睜大眼睛:“這麽多,母牛一般二十五兩,公牛十七八兩,這足足多了十幾兩。”
許大黑說道:“滿囤哥,你聽我慢慢說,這家老人三年前去世,兒子守了三年孝,今年秋天剛考上秀才。因為要進學,打算賣了兩頭牛去縣城居住。我去看了,兩頭牛牙口都輕著呢(牙口輕指牲畜年齡不大),母牛有了小牛,明年一月就能產下小牛。還有一套傢夥事,犁,耙,耬車,還有牛槽,拉車都不要了,一併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