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每一次會見都是在蔣介石的包廂裏。
每次見到蔣介石,姚冶誠總要按捺不住滿腹的委屈與傷心,抱住蔣介石哭上一通,把蔣介石的眼圈也弄得紅紅的。
“冶誠,讓你受苦了。”每當這時,蔣介石才露出他那深埋在心底的兒女情長,捏住阿巧的手,說上幾句安慰的話。
“我過得還好……”姚阿巧嗚咽不能成句。
蔣介石嘆氣道:“冶誠,整體過去也過去了,不要總是想那麽多。我是專門來看你的,不會把你忘了。好啦,不說這個了,我們難得見上一麵,應該高興才是。”
見過姚阿巧後,蔣介石才接見蔣緯國。
每一次,蔣介石總要撫摸著小緯國的頭,諄諄開導教誨幾句,他要小緯國從小就立下大誌願,長大後能夠子承父業,做個能叱吒政治風雲的人物,將來耀祖光宗,青史留名。
每次見麵的時間都很短,匆匆一晃就過去了。
每次會見回來,姚阿巧的心情總要有幾天不平靜,她回憶著往事,感到一切都像在夢中……
這樣的會見當然是絕對保密的,尤其是不能讓宋美齡知道,要不非打翻醋罐子不可。
第26章 春宮深難耐寂寞心,月夜靜巧遇舊戀人
盡管蔣介石不忘舊情,趁公出差過蘇州之際在專列上偷偷上演一出出“鵲橋會”,然而這對姚阿巧來說,畢竟是紙上談兵、隔靴搔癢,每次“接見”歸來,她的心中總是百感交集,怨恨悔愧,好一陣時間後才能平靜下來。她怨自己命苦,苦熬苦掙了半世人生,眼見得夫君終於出人頭地,自己非但沒有資格跟著享受榮華富貴,反而眼睜睜地看著那個宋小姐生生地奪去了自己的位置,而自己卻像一隻破皮球似的,被人家一腳踢到了角落裏,空擔了一個總司令夫人的聲名,還義務為人家撫養後代;她恨蔣介石薄情寡義,一旦權位到手,便全忘了當年在陳都督家如何對她立下的山盟海誓,全忘了當年阿巧對她的一片深情,活脫脫做了戲文中所唱的那個忘恩負義、喜新厭舊的陳世美;她悔的是當年自己意誌不堅定,聽隨父母的擺布,沒有膽量追隨那個小竹匠一起私奔外逃,以致自己後大半輩子恁受苦難,最終做了個活寡婦;她愧的是雖說自己現在住的是庭院樓閣,吃的是山珍海味,看似榮華富貴了,但卻無顏迴轉家門,盡管家鄉北橋就在咫尺。自從她半路上甩了姚天生、跟隨了姓蔣的消息傳到家鄉後,養父母氣急攻心,兩年中先後歸天而去。而自己居然鬼迷心竅,甘願在上海給那個寧波男人做老婆,賭氣沒有回家鄉為倆老送終,硬是擔上了個不忠不孝不貞不節的壞名氣……
歲月難老,韶華易逝。每當晨起臨妝,望著鏡中那個已讓許多細細的皺紋悄悄爬上眉梢與額頭的婦人時,姚冶誠總是情不自禁地暗暗發出一陣輕輕地長嘆短籲,忍不住陣陣悲從中來。盡管由於姚冶誠終生未曾生養,再加上平時保養得當,乍一看,還蠻嫩相,像個四十郎當的人,但屈指數來,這一年她畢竟已是47歲的人了。
所以,每當她平時看到瑞蓮與芝珊他們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時候,她總忍不住要從心底油然升起嫉妒之意,長出一種莫名的孤獨空茫、惘然若失的感覺。
姚阿巧開始追隨毛福梅的腳印,把心思轉向了虛無飄渺的佛門。所以,平時裏除了一年幾度去靈岩山寺院、西院戒幢律寺燒香拜佛之外,她輕易不出大門。
也許是冥冥上蒼也在為阿巧抱不平,也許是冥冥上蒼的特意安排,在這個悶熱的夏日傍晚,姚阿巧用過晚飯後,漫不經心地搖著團蒲扇,信步走過後花園,鬼使神差似的來到了後院側門。
門虛掩著,暮色中,門外幽暗的小巷裏涼嗖嗖的,布滿青苔的巷壁上,散發出一陣陣幽幽的青草味。
姚阿巧的身心感到陣陣舒坦,不由停下了手中的扇子,將圓渾渾的肩膀軟軟地倚在門框上,讓陰涼的弄堂風肆意地吹拂她身上的黑色香油紗短衫褲。
不遠處,弄堂轉角處,黑呼呼地聳立著一根東西,是電線木桿?還是一棵冬青樹?暮色中,阿巧分辨不清。然而,隱約約間,那團黑影卻似乎動彈了一下。總不見得是赤佬吧?阿巧信神信鬼,不由心頭有些緊張。她強作鎮靜地咳嗽了一聲,以壯己膽。
然而,那黑影居然大動起來,並“沙沙”地向她走來。是人?但是誰呢?掩在那裏幹什麽呢?
“啥人?”阿巧低聲問了一句,同時縮身退回側門內。
“是我。”一個男人的聲音沙啞地響了起來,那腳步卻沒停下。
“你是啥人?”阿巧的身子再次向門內縮了縮,一隻手把住了門
扇,以便隨時關門拒客。
“北橋人。”
“北橋人?”姚阿巧的心頭一凜。
“北橋南橋頭人。”
“南橋頭人……”姚阿巧的惱莫名地跳了個歡。
黑影緊貼在阿巧麵前的弄壁上,不動了。
“你真是南橋頭人?”
“你聽我這口音不像嗎?”黑影反問道。
“那麽,你進來坐一坐吧。”姚阿巧笑了,這熟悉的鄉音,每次聽來,總讓她感到分外親切。自從回到家鄉這多年來,不時常有老家的鄉裏鄉親慕名打探尋到這裏,要見一見或有事求一求這個出自家鄉的闊夫人。每每這時,姚阿巧總不分你我,一律給予熱情接待。哪怕是家鄉來賣香瓜西瓜的,隻要是家鄉來的人,她都一視同仁,留人家坐一會,喝一杯茶,吃一頓飯,抑或幫助人家解決一些盤纏鈿。
每次見到蔣介石,姚冶誠總要按捺不住滿腹的委屈與傷心,抱住蔣介石哭上一通,把蔣介石的眼圈也弄得紅紅的。
“冶誠,讓你受苦了。”每當這時,蔣介石才露出他那深埋在心底的兒女情長,捏住阿巧的手,說上幾句安慰的話。
“我過得還好……”姚阿巧嗚咽不能成句。
蔣介石嘆氣道:“冶誠,整體過去也過去了,不要總是想那麽多。我是專門來看你的,不會把你忘了。好啦,不說這個了,我們難得見上一麵,應該高興才是。”
見過姚阿巧後,蔣介石才接見蔣緯國。
每一次,蔣介石總要撫摸著小緯國的頭,諄諄開導教誨幾句,他要小緯國從小就立下大誌願,長大後能夠子承父業,做個能叱吒政治風雲的人物,將來耀祖光宗,青史留名。
每次見麵的時間都很短,匆匆一晃就過去了。
每次會見回來,姚阿巧的心情總要有幾天不平靜,她回憶著往事,感到一切都像在夢中……
這樣的會見當然是絕對保密的,尤其是不能讓宋美齡知道,要不非打翻醋罐子不可。
第26章 春宮深難耐寂寞心,月夜靜巧遇舊戀人
盡管蔣介石不忘舊情,趁公出差過蘇州之際在專列上偷偷上演一出出“鵲橋會”,然而這對姚阿巧來說,畢竟是紙上談兵、隔靴搔癢,每次“接見”歸來,她的心中總是百感交集,怨恨悔愧,好一陣時間後才能平靜下來。她怨自己命苦,苦熬苦掙了半世人生,眼見得夫君終於出人頭地,自己非但沒有資格跟著享受榮華富貴,反而眼睜睜地看著那個宋小姐生生地奪去了自己的位置,而自己卻像一隻破皮球似的,被人家一腳踢到了角落裏,空擔了一個總司令夫人的聲名,還義務為人家撫養後代;她恨蔣介石薄情寡義,一旦權位到手,便全忘了當年在陳都督家如何對她立下的山盟海誓,全忘了當年阿巧對她的一片深情,活脫脫做了戲文中所唱的那個忘恩負義、喜新厭舊的陳世美;她悔的是當年自己意誌不堅定,聽隨父母的擺布,沒有膽量追隨那個小竹匠一起私奔外逃,以致自己後大半輩子恁受苦難,最終做了個活寡婦;她愧的是雖說自己現在住的是庭院樓閣,吃的是山珍海味,看似榮華富貴了,但卻無顏迴轉家門,盡管家鄉北橋就在咫尺。自從她半路上甩了姚天生、跟隨了姓蔣的消息傳到家鄉後,養父母氣急攻心,兩年中先後歸天而去。而自己居然鬼迷心竅,甘願在上海給那個寧波男人做老婆,賭氣沒有回家鄉為倆老送終,硬是擔上了個不忠不孝不貞不節的壞名氣……
歲月難老,韶華易逝。每當晨起臨妝,望著鏡中那個已讓許多細細的皺紋悄悄爬上眉梢與額頭的婦人時,姚冶誠總是情不自禁地暗暗發出一陣輕輕地長嘆短籲,忍不住陣陣悲從中來。盡管由於姚冶誠終生未曾生養,再加上平時保養得當,乍一看,還蠻嫩相,像個四十郎當的人,但屈指數來,這一年她畢竟已是47歲的人了。
所以,每當她平時看到瑞蓮與芝珊他們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時候,她總忍不住要從心底油然升起嫉妒之意,長出一種莫名的孤獨空茫、惘然若失的感覺。
姚阿巧開始追隨毛福梅的腳印,把心思轉向了虛無飄渺的佛門。所以,平時裏除了一年幾度去靈岩山寺院、西院戒幢律寺燒香拜佛之外,她輕易不出大門。
也許是冥冥上蒼也在為阿巧抱不平,也許是冥冥上蒼的特意安排,在這個悶熱的夏日傍晚,姚阿巧用過晚飯後,漫不經心地搖著團蒲扇,信步走過後花園,鬼使神差似的來到了後院側門。
門虛掩著,暮色中,門外幽暗的小巷裏涼嗖嗖的,布滿青苔的巷壁上,散發出一陣陣幽幽的青草味。
姚阿巧的身心感到陣陣舒坦,不由停下了手中的扇子,將圓渾渾的肩膀軟軟地倚在門框上,讓陰涼的弄堂風肆意地吹拂她身上的黑色香油紗短衫褲。
不遠處,弄堂轉角處,黑呼呼地聳立著一根東西,是電線木桿?還是一棵冬青樹?暮色中,阿巧分辨不清。然而,隱約約間,那團黑影卻似乎動彈了一下。總不見得是赤佬吧?阿巧信神信鬼,不由心頭有些緊張。她強作鎮靜地咳嗽了一聲,以壯己膽。
然而,那黑影居然大動起來,並“沙沙”地向她走來。是人?但是誰呢?掩在那裏幹什麽呢?
“啥人?”阿巧低聲問了一句,同時縮身退回側門內。
“是我。”一個男人的聲音沙啞地響了起來,那腳步卻沒停下。
“你是啥人?”阿巧的身子再次向門內縮了縮,一隻手把住了門
扇,以便隨時關門拒客。
“北橋人。”
“北橋人?”姚阿巧的心頭一凜。
“北橋南橋頭人。”
“南橋頭人……”姚阿巧的惱莫名地跳了個歡。
黑影緊貼在阿巧麵前的弄壁上,不動了。
“你真是南橋頭人?”
“你聽我這口音不像嗎?”黑影反問道。
“那麽,你進來坐一坐吧。”姚阿巧笑了,這熟悉的鄉音,每次聽來,總讓她感到分外親切。自從回到家鄉這多年來,不時常有老家的鄉裏鄉親慕名打探尋到這裏,要見一見或有事求一求這個出自家鄉的闊夫人。每每這時,姚阿巧總不分你我,一律給予熱情接待。哪怕是家鄉來賣香瓜西瓜的,隻要是家鄉來的人,她都一視同仁,留人家坐一會,喝一杯茶,吃一頓飯,抑或幫助人家解決一些盤纏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