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安釐王虛弱蒼白的臉毫無表情,太子增看著自己父王的臉色,隻嚇得額頭不斷流下冷汗,手都有些顫抖。
魏安釐王自繼位,雖然在秦國手裏屢次吃虧,但是依舊是秦國的勁敵。
在其高超手腕之下,秦國也是對魏國無可奈何,並且秦國也是吃過魏國的大虧,而魏安釐王在秦國吃的虧,又在其餘諸侯國那裏奪了過來。
其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滅陶、衛,盡得陶、衛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楚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更是大破楚軍;兵卒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自齊國沉寂,天下前三毫無疑問是秦、魏、楚;對於魏國來說,魏安釐王功不可沒。
信陵君竊符救趙,且不說此事到底於魏國到底利弊如何,但是之後信陵君十幾年不敢歸魏,更別提有謀逆之心。
而魏安釐王即便曾被竊取兵符,其之後依舊敢用信陵君掌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並不是無奈的冒險,是有著絕對的把握拿捏信陵君,信陵君終其一生,都被魏安釐王壓得死死的。
這頭曾經雄視四方的猛虎雖然已經老了,並且百病纏身,甚至如今隻能倒在床榻上,但是其高居王位三十三年,縱橫捭闔養出的威勢,依舊可以壓得太子增瑟瑟惶恐。
甚至都不需要說一句話。
良久,在太子增都堅持不住要跪下的時候,魏安釐王隻平靜的吐出了一個字。
“可。”
太子增心中長出一口氣,領命恭敬走出殿門,腿一軟險些沒有癱倒,冷汗已經沾濕後背。
在魏國願意停戰的時候,這場亂戰就意味著已經結束了。
趙悼襄王雖然不甘,但是他也很清楚,現在停戰是最好的結果,今年這一場亂戰雖然沒有開疆擴土,但是也證明了趙國不是好惹的,立威勉強也算是立住了。
雖然實在是損失慘重。
經過這半年的折騰,趙國已經稱得上國力疲敝了。
還是秦王啊,秦王真是厚道人啊,不止沒有趁火打劫,還派兵幫忙打匈奴,這聯姻合盟太對了!
現在這位秦王和之前的秦王完全不一樣。
燕國,你給寡人等著,等收拾了匈奴,再好好算賬!
還是秦王講究人啊!
咱們中原打咱們的,還輪不到蠻夷出來搗亂。
魏安釐王對於燕國前期擺了自己一道的事,可是還沒忘,在和秦趙議和以後,並未告知燕國,反而還刻意隱瞞了消息。
韓國這邊倒是早就收到秦國的消息,嚇得急忙撤軍,秦趙都撤了,自己要還是傻愣愣攻魏,一定會很慘。
韓恒惠王暗自歎息,隻可惜,下場太晚了,白折騰一場,什麽好處也沒得到。
隨後派出使臣給魏國援助了一些糧食,聲明自己無奈,是被秦國裹挾的。
魏安釐王睜隻眼閉隻眼,韓國這事也算是過去了。
嬴政也讓羋雲傳遞消息給楚國,秦趙已經和魏國議和,要撤軍停戰,並且和魏國商議了,隻要楚國撤軍,已經拿下的五座城池魏國也不會再追究。
如今大災之年,為了天下蒼生,希望楚國也退兵停戰。
楚考烈王也很滿意,如今魏趙元氣大傷,自己又和秦王獲利一樣,並且幾乎沒什麽代價,能夠維持現在這種局麵才是最合適的,今年血賺。
和秦王聯姻就是沒錯,秦王講究人啊。
秦趙韓都撤了,自己就更沒必要和魏國拚命了,自己本身也隻是輔助,占點便宜罷了,現在收獲已經不錯,和一頭已經沒有外敵,但是卻敏感至極憤怒至極的猛獸死鬥太愚蠢了。
正好給秦王一個麵子,楚考烈王欣然撤軍。
這也是他第一次從魏國身上切實占到了便宜,已經很滿足了。
齊國那邊也傳去了消息,要他們留意機會,讓都平君田單做好準備,給燕國來一下狠的。
至於匈奴那邊,現在頭都被打歪了。
李牧不愧是頂尖名將,在趙國局勢非常不利的時候依舊不慌,故意示弱,誘敵深入,養匈奴驕縱輕敵之心。
這一招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玩的,畢竟局勢不利的佯敗示弱很可能就真崩盤了。
也隻有李牧這種頂級將領,治軍嚴格,用兵如神才能用這一招。
匈奴初期勢如破竹,逐漸輕敵,又不懂什麽大戰略,逐漸深入趙國腹地。
李牧在邊疆一直采用堅壁清野的方針,導致匈奴深入後毫無補給。
在兵困馬乏,兵無戰意下,李牧親率八萬養精蓄銳的大軍突襲反擊,還有四萬精騎自匈奴大部隊兩翼包抄。
同時蒙驁率領三萬精騎趕到,自後方直接衝擊匈奴部隊,匈奴四麵受敵,瞬間崩潰,八方潰散奔逃。
李牧在北疆深耕十餘年,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要徹底重創匈奴,徹底終結北疆蠻夷之患。
在其多年示弱之下,今年匈奴已經蠢蠢欲動,但是沒料到大趙攻魏引發了天下大亂,自己的兵力援兵糧草一下子大大縮水。
但是危機中往往蘊含機會,李牧斷定,匈奴絕不會放過此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會趁機侵趙。
提前做好了準備,哪怕趙悼襄王幾番求援,令李牧南下支援,李牧也隻派了幾千騎兵過去。
死死頂住了趙悼襄王的壓力,將大部隊留在了北疆,下了狠勁一定要解決匈奴禍患。
李牧不敢先去解決中原亂戰再戰匈奴也是有原因的。
一則中原諸國皆是實力雄厚,自己去了也不可能快速解決問題,隻會跟著陷入泥潭;
二則,匈奴雖然戰力不行,但是一是人多,二是都是騎兵,一旦四散作亂,帶來的禍患遠遠大於其餘諸侯國,要知道,匈奴和諸侯國不同,可是一點情麵,一點人性也不會講的。
三則,這次誘敵之計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真實的不行,已經不算是假意示弱了,因為真的很弱了,由不得匈奴不上套,這是解決北疆大患的最好機會,若是錯過這個機會,真不知還要什麽時候才有機會。
在有心算無心之下,李牧憑借有限的兵力,打出了絕佳的效果。
原本李牧已經降低了戰略目標,做好了匈奴隻被重創的結果,畢竟這個兵力全殲太難了。
在即將把匈奴引進埋伏圈之前,天大的好消息傳來了,秦國派了蒙驁率領三萬大軍助趙破奴。
這一下子,是真的可以徹底全殲匈奴了。
李牧積極與蒙驁聯係,兩人定下了配合,這才有了這次完勝。
在李牧和蒙驁兩位頂級名將的默契配合下,匈奴慘敗潰散,雙方精騎衝散匈奴大部隊後,分別銜尾追殺八百餘裏,足足半個多月,匈奴死傷無數,近乎全軍覆沒。
魏安釐王自繼位,雖然在秦國手裏屢次吃虧,但是依舊是秦國的勁敵。
在其高超手腕之下,秦國也是對魏國無可奈何,並且秦國也是吃過魏國的大虧,而魏安釐王在秦國吃的虧,又在其餘諸侯國那裏奪了過來。
其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滅陶、衛,盡得陶、衛之地;加兵於齊,私平陸之都;攻韓拔管,勝於淇下;睢陽之事,楚國荊軍老而走;蔡、召陵之事,更是大破楚軍;兵卒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帶之國,自齊國沉寂,天下前三毫無疑問是秦、魏、楚;對於魏國來說,魏安釐王功不可沒。
信陵君竊符救趙,且不說此事到底於魏國到底利弊如何,但是之後信陵君十幾年不敢歸魏,更別提有謀逆之心。
而魏安釐王即便曾被竊取兵符,其之後依舊敢用信陵君掌軍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並不是無奈的冒險,是有著絕對的把握拿捏信陵君,信陵君終其一生,都被魏安釐王壓得死死的。
這頭曾經雄視四方的猛虎雖然已經老了,並且百病纏身,甚至如今隻能倒在床榻上,但是其高居王位三十三年,縱橫捭闔養出的威勢,依舊可以壓得太子增瑟瑟惶恐。
甚至都不需要說一句話。
良久,在太子增都堅持不住要跪下的時候,魏安釐王隻平靜的吐出了一個字。
“可。”
太子增心中長出一口氣,領命恭敬走出殿門,腿一軟險些沒有癱倒,冷汗已經沾濕後背。
在魏國願意停戰的時候,這場亂戰就意味著已經結束了。
趙悼襄王雖然不甘,但是他也很清楚,現在停戰是最好的結果,今年這一場亂戰雖然沒有開疆擴土,但是也證明了趙國不是好惹的,立威勉強也算是立住了。
雖然實在是損失慘重。
經過這半年的折騰,趙國已經稱得上國力疲敝了。
還是秦王啊,秦王真是厚道人啊,不止沒有趁火打劫,還派兵幫忙打匈奴,這聯姻合盟太對了!
現在這位秦王和之前的秦王完全不一樣。
燕國,你給寡人等著,等收拾了匈奴,再好好算賬!
還是秦王講究人啊!
咱們中原打咱們的,還輪不到蠻夷出來搗亂。
魏安釐王對於燕國前期擺了自己一道的事,可是還沒忘,在和秦趙議和以後,並未告知燕國,反而還刻意隱瞞了消息。
韓國這邊倒是早就收到秦國的消息,嚇得急忙撤軍,秦趙都撤了,自己要還是傻愣愣攻魏,一定會很慘。
韓恒惠王暗自歎息,隻可惜,下場太晚了,白折騰一場,什麽好處也沒得到。
隨後派出使臣給魏國援助了一些糧食,聲明自己無奈,是被秦國裹挾的。
魏安釐王睜隻眼閉隻眼,韓國這事也算是過去了。
嬴政也讓羋雲傳遞消息給楚國,秦趙已經和魏國議和,要撤軍停戰,並且和魏國商議了,隻要楚國撤軍,已經拿下的五座城池魏國也不會再追究。
如今大災之年,為了天下蒼生,希望楚國也退兵停戰。
楚考烈王也很滿意,如今魏趙元氣大傷,自己又和秦王獲利一樣,並且幾乎沒什麽代價,能夠維持現在這種局麵才是最合適的,今年血賺。
和秦王聯姻就是沒錯,秦王講究人啊。
秦趙韓都撤了,自己就更沒必要和魏國拚命了,自己本身也隻是輔助,占點便宜罷了,現在收獲已經不錯,和一頭已經沒有外敵,但是卻敏感至極憤怒至極的猛獸死鬥太愚蠢了。
正好給秦王一個麵子,楚考烈王欣然撤軍。
這也是他第一次從魏國身上切實占到了便宜,已經很滿足了。
齊國那邊也傳去了消息,要他們留意機會,讓都平君田單做好準備,給燕國來一下狠的。
至於匈奴那邊,現在頭都被打歪了。
李牧不愧是頂尖名將,在趙國局勢非常不利的時候依舊不慌,故意示弱,誘敵深入,養匈奴驕縱輕敵之心。
這一招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玩的,畢竟局勢不利的佯敗示弱很可能就真崩盤了。
也隻有李牧這種頂級將領,治軍嚴格,用兵如神才能用這一招。
匈奴初期勢如破竹,逐漸輕敵,又不懂什麽大戰略,逐漸深入趙國腹地。
李牧在邊疆一直采用堅壁清野的方針,導致匈奴深入後毫無補給。
在兵困馬乏,兵無戰意下,李牧親率八萬養精蓄銳的大軍突襲反擊,還有四萬精騎自匈奴大部隊兩翼包抄。
同時蒙驁率領三萬精騎趕到,自後方直接衝擊匈奴部隊,匈奴四麵受敵,瞬間崩潰,八方潰散奔逃。
李牧在北疆深耕十餘年,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要徹底重創匈奴,徹底終結北疆蠻夷之患。
在其多年示弱之下,今年匈奴已經蠢蠢欲動,但是沒料到大趙攻魏引發了天下大亂,自己的兵力援兵糧草一下子大大縮水。
但是危機中往往蘊含機會,李牧斷定,匈奴絕不會放過此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會趁機侵趙。
提前做好了準備,哪怕趙悼襄王幾番求援,令李牧南下支援,李牧也隻派了幾千騎兵過去。
死死頂住了趙悼襄王的壓力,將大部隊留在了北疆,下了狠勁一定要解決匈奴禍患。
李牧不敢先去解決中原亂戰再戰匈奴也是有原因的。
一則中原諸國皆是實力雄厚,自己去了也不可能快速解決問題,隻會跟著陷入泥潭;
二則,匈奴雖然戰力不行,但是一是人多,二是都是騎兵,一旦四散作亂,帶來的禍患遠遠大於其餘諸侯國,要知道,匈奴和諸侯國不同,可是一點情麵,一點人性也不會講的。
三則,這次誘敵之計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真實的不行,已經不算是假意示弱了,因為真的很弱了,由不得匈奴不上套,這是解決北疆大患的最好機會,若是錯過這個機會,真不知還要什麽時候才有機會。
在有心算無心之下,李牧憑借有限的兵力,打出了絕佳的效果。
原本李牧已經降低了戰略目標,做好了匈奴隻被重創的結果,畢竟這個兵力全殲太難了。
在即將把匈奴引進埋伏圈之前,天大的好消息傳來了,秦國派了蒙驁率領三萬大軍助趙破奴。
這一下子,是真的可以徹底全殲匈奴了。
李牧積極與蒙驁聯係,兩人定下了配合,這才有了這次完勝。
在李牧和蒙驁兩位頂級名將的默契配合下,匈奴慘敗潰散,雙方精騎衝散匈奴大部隊後,分別銜尾追殺八百餘裏,足足半個多月,匈奴死傷無數,近乎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