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魔道祖師同人)不遇 作者:從此心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傾城07.惜霸業情鍾,皆成白骨。
九鼎黃芽棲瑞鳳,一軀仙骨養靈芝。
蓬萊不是凡人處,隻怕愚人泄世機。
——唐·呂岩《七言》
——八十五年前——
“延靈大哥,那日在南山寺,僧右愚對你甘拜下風,好威風啊!”
元朝延祐六年,時維己未,歲屬肖羊。一列華車寶馬的煊赫隊伍,正在岐山寬闊平坦的驛道上緩緩前行。
這行人馬穿戴華美儀仗考究,在岐山溫氏的地盤上豪氣幹雲地談笑風生,如閑庭信步般坦然自在。在這群身著精緻炎陽烈焰家袍的世家子弟中,唯獨一名方臉青年道袍雪白,正答道:“少宗主莫再誇我了,先仔細看看我從僧主持手上硬要來的這張圖。”
少宗主聞言便低頭細細查看手中的圖,邊看邊道:“這是南山寺此次重鑄唐朝銅鍾的設計圖紙。這枚銅鍾懸掛在大雄寶殿左角,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一千三百多市斤,鍾上有僧主持的題銘——比唐朝時闊氣得多,難怪要請儒、釋、道三家共賞。”
“不錯。”延靈道人點頭,“請少宗主再看雲南監察寮傳來的圖紙。”
“這是上月剛擴建好的圓通寺地圖。”少宗主翻看第二張圖紙,道,“供著成宗的‘賜璽書嘉’,山頂新建接引殿,氣勢恢宏有幾分我溫氏扶桑殿的意思。然而就這些,工程歷時整整十八年,實在太誇張了。”
“陀羅寺在唐朝南詔時代便是江湖中佛道的領袖宗派,是昆明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大的寺院。鐵穆爾非要出資擴建,下旨改名圓通寺,意在從佛道入手,收編漢人的江湖門派。”延靈道人一聲嘆息,“對抗了整整十八年,佛道終究還是屈服於蒙古人了。”
“大哥,”少宗主收起圖紙,緩緩開口道,“當今聖上,和之前那些蒙古人不一樣。”
“沒有什麽不一樣的,尊蒙賤漢、侵我河山、狼子野心。”延靈道人冷笑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仁宗即位後屢屢新政,是提倡漢化的。延佑復科五年了,漢人一樣出朝為官。”少宗主猶豫再三,還是對延靈道人溫言道,“僧右愚雖修佛道,可和家父是自幼交好的摯友,此人是漢人中的英雄好漢,論對家國同胞的熱愛,不會比我溫氏少。連他都藉口重鑄銅鍾,邀天下英豪到漳州齊歸元廷,可見此一時彼一時,世道已經不一樣了。”
“少宗主,愛育黎拔力八達倚重外戚,啟用興聖皇太後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延靈道人麵不改色,直呼當朝皇帝的名諱,“他背典忘宗,先是取消了武宗的經濟措施,又立其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違背先立和世剌繼位、再傳位碩德八剌的誓言。這樣一個為了皇權,連親生父親都能算計欺騙的人,又怎麽能指望他會對漢人一視同仁?”
“說到皇權之爭,我們漢人也有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他愛民如子恰是小妹最為崇拜的人。”少宗主忽而似笑非笑,悠悠道,“高位自當有才者居之,而不以繁文縟節定論。爺爺傳宗給父親時,也要父親答應他,立兄長為下任宗主。當時兄長年幼,我也還沒出生,如今兄長年過三十一事無成,我雖是幼女,卻是溫氏上下公認的明主,於是父親改立我為少宗主。以幼淩長,是否就是大哥口中的背典?以女逾男,是否就是大哥口中的忘宗?”
延靈道人兩年來在溫氏受盡上卿禮遇,人人對他都是恭順有加,突然被少宗主不冷不熱地逼問,頓時一怔,僵硬道:“屬下失言了,請少宗主原諒。”
“延靈道人在抱山上長大,不諳人情世故,不知者無罪,我不會怪你。”一身貴氣的溫氏大小姐對延靈道人遞上一捲圖紙,柔聲道,“你也看看我派人弄來的圖紙吧,這是合陽監察寮今日快馬加鞭送過來的。”
夜很深,溫氏扶桑殿內,有一名白衣道人在挑燈查看圖紙。
“這上頭畫的是,元廷在合陽剛刻好的蒙漢合文碑。此碑高二又三五米,寬一米,厚三十一厘,座長一又四米,寬七厘,高三十三厘,暗合五行八卦,定然有道家高手暗中指點。”延靈道人口中緩緩說著,手指擱在桌麵上,他的眼睛似在望著圖紙,又似什麽都不在看,“碑圭陰紋,篆刻‘禦寶聖旨’四字,兩邊為陰線刻纏枝蔓草紋,碑文上為蒙文下是漢文,內容為元代諸帝保護寺院的諭旨。碑陰有文,除年月和落款有別外,其餘都與陽麵相同。”
遠處牆角的陰影裏,有名青衫少年正冷冷地盯著他。
他知道。雖然他沒有向那邊看過一眼,但十分熟悉那冷冷的目光。
他就是在對那名少年說話:“看如今的局勢,漢人正在逐漸被蒙古人馴服,就連統禦百仙的岐山溫氏,也自甘下賤,要步佛家的後塵,心平氣和地去當蒙古人的奴僕了。”
兩年前,他懷抱滿腔雄心壯誌,不惜拋棄恩師,從抱山上躊躇滿誌地入世。他本領高強,有心逐鹿,一下山便人人稱讚,幾次出手都震懾群豪,很快便被統禦百仙的岐山溫氏奉為上卿。如今在江湖之上,佛、道、儒無人不對他頂禮膜拜,自己也成為了晉江墨氏兵器譜上排名靠前的大英雄——在世人眼中,他已經實現了為之下山的宏願。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傾城07.惜霸業情鍾,皆成白骨。
九鼎黃芽棲瑞鳳,一軀仙骨養靈芝。
蓬萊不是凡人處,隻怕愚人泄世機。
——唐·呂岩《七言》
——八十五年前——
“延靈大哥,那日在南山寺,僧右愚對你甘拜下風,好威風啊!”
元朝延祐六年,時維己未,歲屬肖羊。一列華車寶馬的煊赫隊伍,正在岐山寬闊平坦的驛道上緩緩前行。
這行人馬穿戴華美儀仗考究,在岐山溫氏的地盤上豪氣幹雲地談笑風生,如閑庭信步般坦然自在。在這群身著精緻炎陽烈焰家袍的世家子弟中,唯獨一名方臉青年道袍雪白,正答道:“少宗主莫再誇我了,先仔細看看我從僧主持手上硬要來的這張圖。”
少宗主聞言便低頭細細查看手中的圖,邊看邊道:“這是南山寺此次重鑄唐朝銅鍾的設計圖紙。這枚銅鍾懸掛在大雄寶殿左角,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一千三百多市斤,鍾上有僧主持的題銘——比唐朝時闊氣得多,難怪要請儒、釋、道三家共賞。”
“不錯。”延靈道人點頭,“請少宗主再看雲南監察寮傳來的圖紙。”
“這是上月剛擴建好的圓通寺地圖。”少宗主翻看第二張圖紙,道,“供著成宗的‘賜璽書嘉’,山頂新建接引殿,氣勢恢宏有幾分我溫氏扶桑殿的意思。然而就這些,工程歷時整整十八年,實在太誇張了。”
“陀羅寺在唐朝南詔時代便是江湖中佛道的領袖宗派,是昆明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大的寺院。鐵穆爾非要出資擴建,下旨改名圓通寺,意在從佛道入手,收編漢人的江湖門派。”延靈道人一聲嘆息,“對抗了整整十八年,佛道終究還是屈服於蒙古人了。”
“大哥,”少宗主收起圖紙,緩緩開口道,“當今聖上,和之前那些蒙古人不一樣。”
“沒有什麽不一樣的,尊蒙賤漢、侵我河山、狼子野心。”延靈道人冷笑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仁宗即位後屢屢新政,是提倡漢化的。延佑復科五年了,漢人一樣出朝為官。”少宗主猶豫再三,還是對延靈道人溫言道,“僧右愚雖修佛道,可和家父是自幼交好的摯友,此人是漢人中的英雄好漢,論對家國同胞的熱愛,不會比我溫氏少。連他都藉口重鑄銅鍾,邀天下英豪到漳州齊歸元廷,可見此一時彼一時,世道已經不一樣了。”
“少宗主,愛育黎拔力八達倚重外戚,啟用興聖皇太後的重臣鐵木迭兒為右丞相。”延靈道人麵不改色,直呼當朝皇帝的名諱,“他背典忘宗,先是取消了武宗的經濟措施,又立其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違背先立和世剌繼位、再傳位碩德八剌的誓言。這樣一個為了皇權,連親生父親都能算計欺騙的人,又怎麽能指望他會對漢人一視同仁?”
“說到皇權之爭,我們漢人也有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他愛民如子恰是小妹最為崇拜的人。”少宗主忽而似笑非笑,悠悠道,“高位自當有才者居之,而不以繁文縟節定論。爺爺傳宗給父親時,也要父親答應他,立兄長為下任宗主。當時兄長年幼,我也還沒出生,如今兄長年過三十一事無成,我雖是幼女,卻是溫氏上下公認的明主,於是父親改立我為少宗主。以幼淩長,是否就是大哥口中的背典?以女逾男,是否就是大哥口中的忘宗?”
延靈道人兩年來在溫氏受盡上卿禮遇,人人對他都是恭順有加,突然被少宗主不冷不熱地逼問,頓時一怔,僵硬道:“屬下失言了,請少宗主原諒。”
“延靈道人在抱山上長大,不諳人情世故,不知者無罪,我不會怪你。”一身貴氣的溫氏大小姐對延靈道人遞上一捲圖紙,柔聲道,“你也看看我派人弄來的圖紙吧,這是合陽監察寮今日快馬加鞭送過來的。”
夜很深,溫氏扶桑殿內,有一名白衣道人在挑燈查看圖紙。
“這上頭畫的是,元廷在合陽剛刻好的蒙漢合文碑。此碑高二又三五米,寬一米,厚三十一厘,座長一又四米,寬七厘,高三十三厘,暗合五行八卦,定然有道家高手暗中指點。”延靈道人口中緩緩說著,手指擱在桌麵上,他的眼睛似在望著圖紙,又似什麽都不在看,“碑圭陰紋,篆刻‘禦寶聖旨’四字,兩邊為陰線刻纏枝蔓草紋,碑文上為蒙文下是漢文,內容為元代諸帝保護寺院的諭旨。碑陰有文,除年月和落款有別外,其餘都與陽麵相同。”
遠處牆角的陰影裏,有名青衫少年正冷冷地盯著他。
他知道。雖然他沒有向那邊看過一眼,但十分熟悉那冷冷的目光。
他就是在對那名少年說話:“看如今的局勢,漢人正在逐漸被蒙古人馴服,就連統禦百仙的岐山溫氏,也自甘下賤,要步佛家的後塵,心平氣和地去當蒙古人的奴僕了。”
兩年前,他懷抱滿腔雄心壯誌,不惜拋棄恩師,從抱山上躊躇滿誌地入世。他本領高強,有心逐鹿,一下山便人人稱讚,幾次出手都震懾群豪,很快便被統禦百仙的岐山溫氏奉為上卿。如今在江湖之上,佛、道、儒無人不對他頂禮膜拜,自己也成為了晉江墨氏兵器譜上排名靠前的大英雄——在世人眼中,他已經實現了為之下山的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