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張獻忠沉銀曆史
透視鑒寶,我能一刀暴富 作者:淡然一笑很傾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是沒能幫上什麽忙,說不定也會引得別人落井下石。
上午十點,三人帶上行李檢票進站。
坐上了前往眉山的動車。
商務車廂內一共隻有十二個座位。
每張座椅都占據著不少的麵積,不但有獨立空間,還能享受各種額外服務。
座椅可調節,下方還能拉出延展腳撐,待遇還算不錯,但比起頭等艙仍有些差距。
“葉先生,這些是高老讓我轉交給您的資料,裏麵包含考古隊半個月以來調查清楚部分信息,應該對您有些幫助。”
剛坐下沒多久,田文亮便送來了一本足有幾厘米厚的裝訂打印資料。
葉知秋雙眼放光,他正愁找不到新的資料來支撐他的推理,結果嶄新的資料就送來了,高老還真是雪中送炭。
如果能了解考古隊這半個月以來的成果,葉知秋就能輕易的跟上進度。
“多謝田秘書了,我正愁這一路上該怎麽打發時間呢。”
“不用客氣,希望這些資料能幫助到葉先生。”
說完,田文亮便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葉知秋目光停留在桌板上資料上,情緒都變得有些激動。
張獻忠沉銀之謎,國家層麵為了挖掘出寶藏,派遣了幾十位專家前往。
雖然允許幾大主流媒體的人跟蹤拍攝。
但內部的資料是萬萬不能泄露的。
這些資料是考古學者們的辛苦付出,同樣關係著一些內部資料。
如果落入到不法之人的手裏,後果必然十分嚴重。
高老能冒著風險把資料打印帶出來,足以見有多麽信任他。
翻開材料,裏麵是一串串的數據與圖案。
還有許多文字記載。
其中包括他們調查過,參與盜掘文物犯罪分子的犯罪經過。
曆年與沉銀有關的事件記錄。
眉山市六條大型湖泊的定點取樣分析數據。
甚至還有早年間,各種文獻對張獻忠沉銀一事的有關記載。
這些都是外部渠道,不可能得知的重要信息。
葉知秋如獲至寶,立刻沉下心來開始閱讀,爭取盡早吸收完所有知識,趕上眉山市考古隊的進度。
乾隆五十八年,冬季,一名漁翁在岷江中打撈出刀鞘一具,賣給當地富商,後驚動總督孫誌毅。
逐層上報,乾隆帝下令派員前往打撈,持續數日,獲得白銀萬兩,玉石器物諸多。
民國二十七年,商戶楊白露從朋友手中高價買來一張張獻忠沉銀地圖,遂與好友馬昆山、範昭毅成立淘金公司,雇傭數十人前往眉山。
按圖紙對比、探索,得出沉銀地點,於兩月後冬季,攜原班人馬開挖半月,空手而歸。
次年水位退下,三人卷土而來,攜上百人開挖十月餘,耗盡積蓄,得一石牛與三筐銅錢,草草收場。
1996年,川渝科學院王尚宣城發現沉銀地點,聯合彭山縣政府人員,展開實地探測,半月後無功而返,不了了之。
2005年7月,岷江河道建設水利工程,於施工過程發現一段木鞘,內藏有七枚銀錠,幾名考古學家趕往,原地展開挖掘,一無所獲。
2009年,岷江政府於錦江河道內取沙,發現金冊數塊,西王賞功銅幣三枚,擴大挖掘,並無其他發現。
2014年……
看著一段段與張獻忠沉銀有關的曆史,縱使葉知秋見多識廣,也不由感歎張獻忠沉銀寶藏如此深入人心。
過去四百年內,張獻忠寶藏經曆不下五次官方挖掘,民間盜掘更有大大小小數百次。
可能夠找到寶藏,翻身改命的卻始終是少數。
大多人都空手而歸,勞民傷財得不到半點回報。
了解到這段曆史,葉知秋卻並沒有對整件事情有多少清晰的認知,反而覺得沉銀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詭譎。
因為西王賞功的錢幣、金冊,不止在岷江、錦江兩條河流中發現過。
就連青衣江都有找到大西王寶藏的曆史記載。
不過它們都有著共通性,就是出土文物隻有少數。
除了上個月報道出來的特大文物盜掘案,涉及金額超過一億以外,大多數的出土都隻有一兩件而已。
而岷江、錦江、青衣江這些大型湖泊,不但貫穿了整個眉山市,全程還有數十公裏。
想要憑借以往的曆史確定地點,簡直比登天還難。
不過葉知秋也並非一點收獲也沒有,至少對整件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那些盜墓團夥都能找到殘羹剩飯,吃的盆滿缽滿,他們考古隊專家不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
而事實也跟葉知秋想的一樣,下一頁便是針對盜掘文物犯罪分子的審問資料。
“知道盜掘文物會被判刑嗎”
“知道。”
“那你為什麽還要幹違法的事”
“缺錢,想不勞而獲。”
“你們一行有多少人,作案地點在哪裏”
“當時天太黑,沒太看清,好像有十幾個人,地點就在錦江五林村七組那邊。”
“你們從哪弄來的作案工具當時有參與盜掘嗎”
“潛水衣是網購的,拿的是自家鏟子,我在旁邊負責望風……”
“但是你同夥說,你下過水了,而且還找到了一個銀錠。”
“……”
對話到這裏結束,看的葉知秋莫名其妙。
整段話都是一問一答的模式,看得出來考古團隊,是把派出所的筆錄都打印下來當做資料了。
前麵問的就有些多餘,後麵被同夥背刺,談話也就戛然而止。
葉知秋都能感受到犯罪分子當時的心理活動了。
沉默的震耳欲聾……
葉知秋拿出手機,搜索了一下對話中提到的地點。
五林村位於錦江河流中段位置。
整個村裏也不過二百戶人家。
葉知秋繼續翻頁查看其他盜墓人的審訊資料。
最終得出結論,這些盜墓團夥,都是由閑散人士組成,其中偶爾能找到一些專業盜墓的人。
地點勘定,基本靠蒙。
每天晚上去河邊探查地形,偶爾才能摸到一兩個文物。
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若不是盜掘的文物最終流向了市場,警方都抓不到這些嫌疑人。
而那些沒有被調查出來的盜掘案件,肯定也多如牛毛。
上午十點,三人帶上行李檢票進站。
坐上了前往眉山的動車。
商務車廂內一共隻有十二個座位。
每張座椅都占據著不少的麵積,不但有獨立空間,還能享受各種額外服務。
座椅可調節,下方還能拉出延展腳撐,待遇還算不錯,但比起頭等艙仍有些差距。
“葉先生,這些是高老讓我轉交給您的資料,裏麵包含考古隊半個月以來調查清楚部分信息,應該對您有些幫助。”
剛坐下沒多久,田文亮便送來了一本足有幾厘米厚的裝訂打印資料。
葉知秋雙眼放光,他正愁找不到新的資料來支撐他的推理,結果嶄新的資料就送來了,高老還真是雪中送炭。
如果能了解考古隊這半個月以來的成果,葉知秋就能輕易的跟上進度。
“多謝田秘書了,我正愁這一路上該怎麽打發時間呢。”
“不用客氣,希望這些資料能幫助到葉先生。”
說完,田文亮便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葉知秋目光停留在桌板上資料上,情緒都變得有些激動。
張獻忠沉銀之謎,國家層麵為了挖掘出寶藏,派遣了幾十位專家前往。
雖然允許幾大主流媒體的人跟蹤拍攝。
但內部的資料是萬萬不能泄露的。
這些資料是考古學者們的辛苦付出,同樣關係著一些內部資料。
如果落入到不法之人的手裏,後果必然十分嚴重。
高老能冒著風險把資料打印帶出來,足以見有多麽信任他。
翻開材料,裏麵是一串串的數據與圖案。
還有許多文字記載。
其中包括他們調查過,參與盜掘文物犯罪分子的犯罪經過。
曆年與沉銀有關的事件記錄。
眉山市六條大型湖泊的定點取樣分析數據。
甚至還有早年間,各種文獻對張獻忠沉銀一事的有關記載。
這些都是外部渠道,不可能得知的重要信息。
葉知秋如獲至寶,立刻沉下心來開始閱讀,爭取盡早吸收完所有知識,趕上眉山市考古隊的進度。
乾隆五十八年,冬季,一名漁翁在岷江中打撈出刀鞘一具,賣給當地富商,後驚動總督孫誌毅。
逐層上報,乾隆帝下令派員前往打撈,持續數日,獲得白銀萬兩,玉石器物諸多。
民國二十七年,商戶楊白露從朋友手中高價買來一張張獻忠沉銀地圖,遂與好友馬昆山、範昭毅成立淘金公司,雇傭數十人前往眉山。
按圖紙對比、探索,得出沉銀地點,於兩月後冬季,攜原班人馬開挖半月,空手而歸。
次年水位退下,三人卷土而來,攜上百人開挖十月餘,耗盡積蓄,得一石牛與三筐銅錢,草草收場。
1996年,川渝科學院王尚宣城發現沉銀地點,聯合彭山縣政府人員,展開實地探測,半月後無功而返,不了了之。
2005年7月,岷江河道建設水利工程,於施工過程發現一段木鞘,內藏有七枚銀錠,幾名考古學家趕往,原地展開挖掘,一無所獲。
2009年,岷江政府於錦江河道內取沙,發現金冊數塊,西王賞功銅幣三枚,擴大挖掘,並無其他發現。
2014年……
看著一段段與張獻忠沉銀有關的曆史,縱使葉知秋見多識廣,也不由感歎張獻忠沉銀寶藏如此深入人心。
過去四百年內,張獻忠寶藏經曆不下五次官方挖掘,民間盜掘更有大大小小數百次。
可能夠找到寶藏,翻身改命的卻始終是少數。
大多人都空手而歸,勞民傷財得不到半點回報。
了解到這段曆史,葉知秋卻並沒有對整件事情有多少清晰的認知,反而覺得沉銀之謎變得更加撲朔詭譎。
因為西王賞功的錢幣、金冊,不止在岷江、錦江兩條河流中發現過。
就連青衣江都有找到大西王寶藏的曆史記載。
不過它們都有著共通性,就是出土文物隻有少數。
除了上個月報道出來的特大文物盜掘案,涉及金額超過一億以外,大多數的出土都隻有一兩件而已。
而岷江、錦江、青衣江這些大型湖泊,不但貫穿了整個眉山市,全程還有數十公裏。
想要憑借以往的曆史確定地點,簡直比登天還難。
不過葉知秋也並非一點收獲也沒有,至少對整件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那些盜墓團夥都能找到殘羹剩飯,吃的盆滿缽滿,他們考古隊專家不可能一點收獲都沒有。
而事實也跟葉知秋想的一樣,下一頁便是針對盜掘文物犯罪分子的審問資料。
“知道盜掘文物會被判刑嗎”
“知道。”
“那你為什麽還要幹違法的事”
“缺錢,想不勞而獲。”
“你們一行有多少人,作案地點在哪裏”
“當時天太黑,沒太看清,好像有十幾個人,地點就在錦江五林村七組那邊。”
“你們從哪弄來的作案工具當時有參與盜掘嗎”
“潛水衣是網購的,拿的是自家鏟子,我在旁邊負責望風……”
“但是你同夥說,你下過水了,而且還找到了一個銀錠。”
“……”
對話到這裏結束,看的葉知秋莫名其妙。
整段話都是一問一答的模式,看得出來考古團隊,是把派出所的筆錄都打印下來當做資料了。
前麵問的就有些多餘,後麵被同夥背刺,談話也就戛然而止。
葉知秋都能感受到犯罪分子當時的心理活動了。
沉默的震耳欲聾……
葉知秋拿出手機,搜索了一下對話中提到的地點。
五林村位於錦江河流中段位置。
整個村裏也不過二百戶人家。
葉知秋繼續翻頁查看其他盜墓人的審訊資料。
最終得出結論,這些盜墓團夥,都是由閑散人士組成,其中偶爾能找到一些專業盜墓的人。
地點勘定,基本靠蒙。
每天晚上去河邊探查地形,偶爾才能摸到一兩個文物。
所謂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若不是盜掘的文物最終流向了市場,警方都抓不到這些嫌疑人。
而那些沒有被調查出來的盜掘案件,肯定也多如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