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 :“女弗能救與?” 對曰 :“不能。”子曰 :“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 乎 ?”(三) 此季氏即康子。古禮,惟諸侯始得祭其境內之名 山大川。季氏旅泰山,是其僭。冉有不能止,孔子非 之。 冉子退朝,子曰 :“何晏也?”對曰 :“有政”。 子曰 :“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十三) 其時,魯雖不用孔子,猶以大夫待之。故孔子亦 自謂以吾從大夫之後也。冉子仁於季氏,每退朝,仍 亦以弟子禮來孔子家,故也子問以今日退朝何晏。又 謂若有國家公事,我必與聞之也。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十一) 孟子: 冉求為季氏宰,無能改於其德,而賦粟倍他日。


    5


    孔子曰 :“求非我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之歸老於魯,後輩弟子從學者愈眾,如子遊、 子夏、有子、曾子、子張、樊遲等皆是。孔子謂小子 鳴鼓攻之,當指此輩言。魯政專於季氏,冉有見用, 竟不能有所糾正,故孔子深非之也。 冉求曰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六) 冉有在孔門,與季路同列為政事之選。孔已告季 康子,“由也果,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六)孔 子又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一一)是在孔門,冉有常得與子路並稱。今季氏既重 用冉子,孔子極望冉子能挽季氏於大道,而冉子自諉 力不足。然果能說孔子之道,不能改季氏之德,則惟 有恝然去之。今既不能恝然去,而又盡其力以助之。 此孔子所以稱其畫,又稱其退也。見道在前,畫然自 止,逡巡而退,非無其力,乃無一番堅剛進取之誌氣 耳。冉有既不符孔子所望,於是孔子晚年之在魯,在 政事上所有之抱負遂亦無可舒展。 哀公問曰 :“何為則民服?” 孔子對曰 :“舉


    6


    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二) 中庸: 哀公問政,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 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 其時,世卿持祿,多不稱職。賢者隱處,不在上 位。若能舉直者錯之於枉者之上,則民自服。其告樊 遲亦曰 :“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十二)旋幹 轉坤,實隻在一舉錯之間。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亦 此意。總之是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 :“政者天也。子 帥以正,孰敢不正 ?”(十二)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 :“苟子之不 欲,雖賞之不竊 。”(十二)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 :“如殺無道以就有道, 何如 ?” 孔子對曰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十二) 季康子問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 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


    7


    則勸 。”(二) 孔子設教,不僅注意個人修行,其對家庭社會國 家種種法則製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處相安之道,莫 不注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為人之道 即是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處群之道。不僅是雙方 兼顧,實則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者與治於人 者同是一人,惟職責應在治人者,不在治於人者。其 位愈高,其權愈大,則其職責亦愈重。故治人者貴能 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問政諸條,語若 平直,而寓義深遠。若不明斯義,不能修己,徒求治 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將使政事惟在 於爭權位,逞術數,恣意氣。覆轍相尋,而斯民日苦。 惜乎季康子不足以語此。然既有所問,孔子不能默爾 不答。凡孔子所答,則皆屬人生第一義。其答楚葉公, 其答魯季康子,一則非諸夏,一則乃權臣,然果能如 孔子語,亦可使一世同進於安樂康泰之境。此則聖人 之道之所以為大也。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 “陳恆弒其君,請討之。”公曰 :“告夫三子。”孔 子曰 :“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 子告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從大夫之


    8


    後,不敢不告也 。”(十四) 左傳哀公十四年: 齊陳恆弒其君壬於舒州,孔丘三日齊而衣伐齊三。 公曰 :“魯為齊弱久矣,子之伐之將若之何?” 對 曰 :“陳恆弒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眾,加齊 之半,可克也 。” 公曰 :“子告季孫”。孔子辭,退 而告人曰 :“吾以從大夫之後也,故不敢不言。” 是年,孔子已年七十一。此為孔已晚年在魯最後 發表之大政見。魯弱齊強,孔子非不知。然若必待絕 對可為之事而後為,則事之可為者稀矣。然亦非孔子 絕不計事之可為與否,而僅主理言。要之陳恆必當伐, 以魯伐齊,亦非絕無可勝之理。孔子所計圖者如此而 止。而魯君則必不能不先問之三家,三家各為其私, 自必不肯聽孔子,此在孔子亦非不知。惟孔子之在魯, 亦從大夫之後,則何可不進讜言於其君與相,而必默 爾而息乎。左傳載魯為齊弱一段,論語無之,因論語 隻標舉大義,細節諮商在所略。論語之三子告一段, 則左傳無之,因事既不成,史籍可略。然三家擅魯, 乃魯政積弱關鍵所在。孔子苟獲用於魯,其主要施為 即當由此下手,故論語於此一節必詳記之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錢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錢穆並收藏孔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