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理的文章是這樣,紀事的文章也是這樣。《四十自述》是胡適的自傳作品,也可說是個長篇散文作品,最能看出其敘事的本領,因為是一九三三年寫的,這裏就不再評述了。還是從《胡適文存》第一集中選一篇吧。我選了這篇《歸國雜感》,不光因為它是一篇紀實的作品,還因為它是胡適早年寫的,時間是一九一八年一月,距他回國不過六個月。
一開頭說,他在美國要動身回國的時候,有許多朋友勸他,你離開中國七個足年了,這七年之中,中國已經革了三次命,朝代也換了幾個了,你回去時,恐怕要不認得那七年前的老大帝國了。他當時是笑著對他們說,列位不必擔心,我們中國正恐怕進步太快,留學生回國要不認得他了,所以他走上幾步,又退回幾步,此刻說不定他正回頭等著我們回去認舊相識呢。
回國之後的情形,恰恰是這樣。七年沒見麵的中國,還是七年前的老相識。他是在上海上岸的,初到上海便遇見這樣一件事: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拉我到大舞台去看戲。我走進去坐了兩點鍾,出來的時候,對我的朋友說道:“這個大舞台真正是中國的一個絕妙的縮本模型。你看這大舞台三個字豈不是很新?外麵的房屋豈不是洋房?裏麵的座位和戲台上的布景裝潢又豈不是西洋新式?但是做戲的人都不過是趙如泉、沈韻秋、萬盞燈、何家聲、何金壽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二十年前的舊古董!我十三歲到上海的時候,他們已成老腳色了。如今又隔了十三年了,卻還是他們在台上撐場麵。這十三年造出來的新角色都到那裏去了呢?你再看那台上做的《舉鼎觀畫》。那祖先堂上的布景,豈不很完備?隻是那小薛蛟拿了那老頭兒的書信,就此跨馬加鞭,卻忘記了台上布的景是一座祖先堂!又看那出《四進士》,台上的布景,明明有了門了,那宋士傑卻還要做手勢去關那沒有的門!上公堂的時候,還要跨那沒有的門檻!你看這二十年前的舊古董,在二十世紀的小舞台上做戲;裝上了二十世紀的新布景,卻偏要做二十年前的舊手腳!這不是一幅絕妙的中國現勢圖嗎?”(《胡適文集》第二卷第469—470頁)這隻是一例。此外看到的還有,回到老家徽州,居然有了“三炮台”紙菸;撲克牌比麻將還多。上海的書店裏,找不見一本像樣的哲學書。文學書隻有一部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還可看,有的隻是《九尾龜》一類的色情書。西文書籍也不容樂觀,不過是些先前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舊書,新書一本也找不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學校的教育,更是糟糕。有位省立法政學堂的本科學生,竟會問他:“聽說東文和英文差不多的,這話可真嗎?”他已大為詫異了,忽然又問:“原來日本也在海島上嗎?”他便生感慨:社會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學堂造成的是不會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這種教育不是亡國的教育嗎?結尾處寫道:但是我卻不是悲觀的人。我以為這二十年來中國並不是完全沒有進步,不過惰性太大,向前三步又退回兩步,所以到如今還是這個樣子。我這回回家尋出了一部葉德輝的《翼教叢編》,讀了一遍,才知道這二十年的中國實在已經有了許多大進步。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們,如葉德輝、王益吾之流,出了死力去駁康有為,所以這書叫做《翼教叢編》。我們今日也痛罵康有為。但二十年前的中國,罵康有為太新;二十年後的中國,卻罵康有為太舊。如今康有為沒有皇帝可保了,很可以做一部《翼教新編》來罵陳獨秀了。這兩部“翼教”的書的不同之處,便是中國二十年來的進步了。(《胡適文集》第二卷第474頁)胡適此類敘事文字的特色,除了前麵提到的議論文字的特色外,還應當加上筆調平實,觀察細緻,不故作偏激之語。按說一個剛留學歸來的洋博士,罵罵中國的落後,該是很痛快的,也是很時髦的。可胡適沒有這麽做,他看出了中國社會的落後,他要說,但中國確實也還在進步,他也看到了,更不能不說。胡適自己說他沒有多少文藝的才華,我們權且承認,一個人的文藝才華的大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隻要他的筆調能曲折有致,敘事能清楚明白又能觸動人心,也就夠了。從這點上說,胡適的這篇《歸國雜感》,不愧為一篇紀事的好文章。若說缺陷,隻能說紀事駁雜了些,感情不是那麽沉鬱,也就減了幾分感人的力量。
胡適的文風(6)
胡適的文風,就談到這裏。
魯迅的文風(1)
魯迅是文章大家。也選他一篇早期的名文吧,還數《記念劉和珍君》最能代表他的文體風格。所以選這篇文章,還有個原因,就是前一章講了的三一八慘案,正是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不用再作什麽介紹了。
不愧是寫文章的老手,一下筆便是一種沉鬱悲愴的氣氛: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麽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於死者毫不相幹,但在生者,卻大抵隻能如此而已。倘使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隻能如此而已。(《魯迅全集》第三卷第273頁)
一開頭說,他在美國要動身回國的時候,有許多朋友勸他,你離開中國七個足年了,這七年之中,中國已經革了三次命,朝代也換了幾個了,你回去時,恐怕要不認得那七年前的老大帝國了。他當時是笑著對他們說,列位不必擔心,我們中國正恐怕進步太快,留學生回國要不認得他了,所以他走上幾步,又退回幾步,此刻說不定他正回頭等著我們回去認舊相識呢。
回國之後的情形,恰恰是這樣。七年沒見麵的中國,還是七年前的老相識。他是在上海上岸的,初到上海便遇見這樣一件事: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拉我到大舞台去看戲。我走進去坐了兩點鍾,出來的時候,對我的朋友說道:“這個大舞台真正是中國的一個絕妙的縮本模型。你看這大舞台三個字豈不是很新?外麵的房屋豈不是洋房?裏麵的座位和戲台上的布景裝潢又豈不是西洋新式?但是做戲的人都不過是趙如泉、沈韻秋、萬盞燈、何家聲、何金壽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二十年前的舊古董!我十三歲到上海的時候,他們已成老腳色了。如今又隔了十三年了,卻還是他們在台上撐場麵。這十三年造出來的新角色都到那裏去了呢?你再看那台上做的《舉鼎觀畫》。那祖先堂上的布景,豈不很完備?隻是那小薛蛟拿了那老頭兒的書信,就此跨馬加鞭,卻忘記了台上布的景是一座祖先堂!又看那出《四進士》,台上的布景,明明有了門了,那宋士傑卻還要做手勢去關那沒有的門!上公堂的時候,還要跨那沒有的門檻!你看這二十年前的舊古董,在二十世紀的小舞台上做戲;裝上了二十世紀的新布景,卻偏要做二十年前的舊手腳!這不是一幅絕妙的中國現勢圖嗎?”(《胡適文集》第二卷第469—470頁)這隻是一例。此外看到的還有,回到老家徽州,居然有了“三炮台”紙菸;撲克牌比麻將還多。上海的書店裏,找不見一本像樣的哲學書。文學書隻有一部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還可看,有的隻是《九尾龜》一類的色情書。西文書籍也不容樂觀,不過是些先前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舊書,新書一本也找不見。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學校的教育,更是糟糕。有位省立法政學堂的本科學生,竟會問他:“聽說東文和英文差不多的,這話可真嗎?”他已大為詫異了,忽然又問:“原來日本也在海島上嗎?”他便生感慨:社會所需要的是做事的人才,學堂造成的是不會做事又不肯做事的人才,這種教育不是亡國的教育嗎?結尾處寫道:但是我卻不是悲觀的人。我以為這二十年來中國並不是完全沒有進步,不過惰性太大,向前三步又退回兩步,所以到如今還是這個樣子。我這回回家尋出了一部葉德輝的《翼教叢編》,讀了一遍,才知道這二十年的中國實在已經有了許多大進步。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們,如葉德輝、王益吾之流,出了死力去駁康有為,所以這書叫做《翼教叢編》。我們今日也痛罵康有為。但二十年前的中國,罵康有為太新;二十年後的中國,卻罵康有為太舊。如今康有為沒有皇帝可保了,很可以做一部《翼教新編》來罵陳獨秀了。這兩部“翼教”的書的不同之處,便是中國二十年來的進步了。(《胡適文集》第二卷第474頁)胡適此類敘事文字的特色,除了前麵提到的議論文字的特色外,還應當加上筆調平實,觀察細緻,不故作偏激之語。按說一個剛留學歸來的洋博士,罵罵中國的落後,該是很痛快的,也是很時髦的。可胡適沒有這麽做,他看出了中國社會的落後,他要說,但中國確實也還在進步,他也看到了,更不能不說。胡適自己說他沒有多少文藝的才華,我們權且承認,一個人的文藝才華的大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隻要他的筆調能曲折有致,敘事能清楚明白又能觸動人心,也就夠了。從這點上說,胡適的這篇《歸國雜感》,不愧為一篇紀事的好文章。若說缺陷,隻能說紀事駁雜了些,感情不是那麽沉鬱,也就減了幾分感人的力量。
胡適的文風(6)
胡適的文風,就談到這裏。
魯迅的文風(1)
魯迅是文章大家。也選他一篇早期的名文吧,還數《記念劉和珍君》最能代表他的文體風格。所以選這篇文章,還有個原因,就是前一章講了的三一八慘案,正是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不用再作什麽介紹了。
不愧是寫文章的老手,一下筆便是一種沉鬱悲愴的氣氛:
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在禮堂外徘徊,遇見程君,前來問我道,“先生可曾為劉和珍寫了一點什麽沒有?”我說“沒有”。她就正告我,“先生還是寫點罷;劉和珍生前就很愛看先生的文章。”
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編輯的期刊,大概是因為有始無終之故罷,銷行一向就甚為寥落,然而在這樣的生活艱難中,毅然預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這雖然於死者毫不相幹,但在生者,卻大抵隻能如此而已。倘使能夠相信真有所謂“在天之靈”,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現在,卻隻能如此而已。(《魯迅全集》第三卷第2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