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閑話事件的餘波(1)
餘波分兩種,一種是事件正在進行之際,斜逸出去的那種波。一種是事件已基本結束,因慣性的作用,還在往前蕩漾著的那種波。
先說前一種,這種一般來說,比較有趣。
劉復,劉半農,剛從法國留學回來幾個月,一回國就和語絲派的人攪在一起。他本是上海灘上鴛鴦蝴蝶派作家,當時的名字是劉伴儂,一個極香艷的名字。原先沒有留學經歷,自慚形穢,一九二○年教育部公派出國,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得語言學博士,回國後便趾高氣揚,以大人物自居。前一年還在巴黎時,就著文《徐誌摩先生的耳朵》,與魯迅配合,嘲諷徐誌摩。回國後,趕上女師大風潮,自覺地站在魯迅、周作人一邊,成了語絲派的一員戰將。
語絲社同仁,每當集稿時,必有飯局。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在東安市場太和春飯館樓上一次飯局中,談起陳西瀅等人對語絲派的攻擊,自恃才高的劉半農,吃完飯,“拿起局票的紅紙,提起一支法國自來水筆,把吃飯時大家談笑的材料信筆直書,外國臭蟲一般大小的字足足寫了五張局票”(林語堂)。後經一個本名叫章廷謙,筆名叫川島的北大畢業留校做助教,也是語絲派小兄弟的青年的整理,在《語絲》一月二十二日第六十三期發表了。題名就叫《劉博士訂正中國現代文學史冤獄圖表》。這是一篇極其無聊的文字,意思是,中國的某人,已被吹噓成外國的某人,可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沒有記載。比如徐樹錚,不久前被對手殺害,就該視作中國的林肯,比如徐誌摩,人稱詩哲,可與印度的泰戈爾相媲美,比如陳西瀅是中國的法郎士,而中國現代文學史卻沒有寫上,所以稱之為冤獄。
也是在飯桌上,劉半農還寫了一篇《罵瞎了眼的文學史家!》也登在第六十三期的《語絲》上,署名劉復。這更是一篇汙穢不堪的文章。先看看全文:
從前我很失望,說中國近數十年來,不但出不出一個兩個驚天動地的好人,而且出不出一個兩個驚天動地的壞人,如名盜名賊名妓名優等。
後來可漸漸感覺到我的謬誤了。一九二○年在倫敦,就聽見有人說,我們監督大人的英文,比英國的司各德還好(注意這不是賣魚肝油的,乃是英國第一個歷史小說家walter scott)。接著是聽說上海灘上,出了一個大詩人,可比之德國的goethe而無愧。接著是又聽說我們中國,連wilde也有了,johnson也有了,tagore也有了,什麽也有了什麽也有了……這等消息,真可以使我喜而不寐,自恨當初何以如此胡塗,把中國人看得半錢不值。
最近,可又聽說我們北京同事中,出了一個奇人。此人乃是北京大學教授(附註)陳源先生,即署名西瀅的便是。
陳先生的英文,據說比dickens更好。同時他還兼了三個法國差使,他既是voltaire,又是z,更是france。
這等的話,都是見於經典的,並不是我信口胡謅。我現在對於陳先生,歡喜讚嘆之餘,敬謹把他介紹於《語絲》的六千個讀者;這件事,亦許是褻瀆了陳先生,因為我料定知道而且景仰陳先生的人:至少總也有六千倍的六千了。
我代陳先生憤憤不平,便是我翻遍了一切的英國文學史,沒有看見陳先生的名字。這些編文學史的,真是瞎了眼!而且陳先生不但應在英國文學史有地位而已,他既是dickens- voltaire-z-france四個人的合體,那便是無論那一種世界通史中都應該大書特書的,然而我竟孤陋寡聞,沒有找到一些影子。更退一百步說,法國institut麵前,至少也該把他們貴法國的voltaire-z-france的合體,大大的造起一座銅像來,然而我離開法國時,好像還沒有看見,許是還沒有完工,然而那班institut的老頭兒,可真是胡塗到萬分以上了。再退一萬步,h.g.wells的那部《通史大綱》好像也沒有陳先生的名字。這真是有些古怪了。
wells是陳先生的好朋友。我記的有一次他寫信與陳先生,不寫dear mr.chen而寫dear chen,陳先生便高興的渾身搔不著癢處,將原信遍示友朋。無如wells竟胡塗到萬萬分,著書時把個極重要的人物,而同時又是他最親密的朋友,竟輕輕地忘去了。好像我在雜誌上,看見許多歷史家說wells不配做歷史書,因為他將許多的史事弄錯了。我不是歷史家,不能評判這些評論對不對。現在就這件事上看起來,卻要說wells的挨罵,真是活該。
我代陳先生憤憤不平,我除痛罵這班歷史家瞎眼而外,更無別法。但我很希望北大史學係主任朱先先生不要也忽略了這一件事。先,你該知道我們現在隻有這一個人替我們中國繃繃場麵,你還不趕緊添設“陳源教授之研究”一科麽?
(注)“北京大學教授”六字,就當譯作“a teacher of the pec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something like a professor or a lecturer ”,這是一九二○年三月某日,陳源教授在倫敦泰晤士河邊上倫敦橋畔說的。
同一期上還有林語堂的一篇《寫在劉博士文章及“愛管閑事”圖表的後麵》,也是將無聊當有趣的下流文字。其時林語堂回國不久,根基不深,自恃還有點國學底子,整日和這般人廝混,算是語絲派中惟一一個有留美經歷的學人。這時他還意識不到這班法日派的厲害,待到在廈門大學真的和魯迅打過一回交道之後,他就知道什麽是人以群分了。三十年代初在上海,他方知隻有徐誌摩這些人才是他的真正的好朋友。還是看看林語堂當年的這篇文章吧。
餘波分兩種,一種是事件正在進行之際,斜逸出去的那種波。一種是事件已基本結束,因慣性的作用,還在往前蕩漾著的那種波。
先說前一種,這種一般來說,比較有趣。
劉復,劉半農,剛從法國留學回來幾個月,一回國就和語絲派的人攪在一起。他本是上海灘上鴛鴦蝴蝶派作家,當時的名字是劉伴儂,一個極香艷的名字。原先沒有留學經歷,自慚形穢,一九二○年教育部公派出國,在法國巴黎大學獲得語言學博士,回國後便趾高氣揚,以大人物自居。前一年還在巴黎時,就著文《徐誌摩先生的耳朵》,與魯迅配合,嘲諷徐誌摩。回國後,趕上女師大風潮,自覺地站在魯迅、周作人一邊,成了語絲派的一員戰將。
語絲社同仁,每當集稿時,必有飯局。一九二六年一月十七日在東安市場太和春飯館樓上一次飯局中,談起陳西瀅等人對語絲派的攻擊,自恃才高的劉半農,吃完飯,“拿起局票的紅紙,提起一支法國自來水筆,把吃飯時大家談笑的材料信筆直書,外國臭蟲一般大小的字足足寫了五張局票”(林語堂)。後經一個本名叫章廷謙,筆名叫川島的北大畢業留校做助教,也是語絲派小兄弟的青年的整理,在《語絲》一月二十二日第六十三期發表了。題名就叫《劉博士訂正中國現代文學史冤獄圖表》。這是一篇極其無聊的文字,意思是,中國的某人,已被吹噓成外國的某人,可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沒有記載。比如徐樹錚,不久前被對手殺害,就該視作中國的林肯,比如徐誌摩,人稱詩哲,可與印度的泰戈爾相媲美,比如陳西瀅是中國的法郎士,而中國現代文學史卻沒有寫上,所以稱之為冤獄。
也是在飯桌上,劉半農還寫了一篇《罵瞎了眼的文學史家!》也登在第六十三期的《語絲》上,署名劉復。這更是一篇汙穢不堪的文章。先看看全文:
從前我很失望,說中國近數十年來,不但出不出一個兩個驚天動地的好人,而且出不出一個兩個驚天動地的壞人,如名盜名賊名妓名優等。
後來可漸漸感覺到我的謬誤了。一九二○年在倫敦,就聽見有人說,我們監督大人的英文,比英國的司各德還好(注意這不是賣魚肝油的,乃是英國第一個歷史小說家walter scott)。接著是聽說上海灘上,出了一個大詩人,可比之德國的goethe而無愧。接著是又聽說我們中國,連wilde也有了,johnson也有了,tagore也有了,什麽也有了什麽也有了……這等消息,真可以使我喜而不寐,自恨當初何以如此胡塗,把中國人看得半錢不值。
最近,可又聽說我們北京同事中,出了一個奇人。此人乃是北京大學教授(附註)陳源先生,即署名西瀅的便是。
陳先生的英文,據說比dickens更好。同時他還兼了三個法國差使,他既是voltaire,又是z,更是france。
這等的話,都是見於經典的,並不是我信口胡謅。我現在對於陳先生,歡喜讚嘆之餘,敬謹把他介紹於《語絲》的六千個讀者;這件事,亦許是褻瀆了陳先生,因為我料定知道而且景仰陳先生的人:至少總也有六千倍的六千了。
我代陳先生憤憤不平,便是我翻遍了一切的英國文學史,沒有看見陳先生的名字。這些編文學史的,真是瞎了眼!而且陳先生不但應在英國文學史有地位而已,他既是dickens- voltaire-z-france四個人的合體,那便是無論那一種世界通史中都應該大書特書的,然而我竟孤陋寡聞,沒有找到一些影子。更退一百步說,法國institut麵前,至少也該把他們貴法國的voltaire-z-france的合體,大大的造起一座銅像來,然而我離開法國時,好像還沒有看見,許是還沒有完工,然而那班institut的老頭兒,可真是胡塗到萬分以上了。再退一萬步,h.g.wells的那部《通史大綱》好像也沒有陳先生的名字。這真是有些古怪了。
wells是陳先生的好朋友。我記的有一次他寫信與陳先生,不寫dear mr.chen而寫dear chen,陳先生便高興的渾身搔不著癢處,將原信遍示友朋。無如wells竟胡塗到萬萬分,著書時把個極重要的人物,而同時又是他最親密的朋友,竟輕輕地忘去了。好像我在雜誌上,看見許多歷史家說wells不配做歷史書,因為他將許多的史事弄錯了。我不是歷史家,不能評判這些評論對不對。現在就這件事上看起來,卻要說wells的挨罵,真是活該。
我代陳先生憤憤不平,我除痛罵這班歷史家瞎眼而外,更無別法。但我很希望北大史學係主任朱先先生不要也忽略了這一件事。先,你該知道我們現在隻有這一個人替我們中國繃繃場麵,你還不趕緊添設“陳源教授之研究”一科麽?
(注)“北京大學教授”六字,就當譯作“a teacher of the pec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something like a professor or a lecturer ”,這是一九二○年三月某日,陳源教授在倫敦泰晤士河邊上倫敦橋畔說的。
同一期上還有林語堂的一篇《寫在劉博士文章及“愛管閑事”圖表的後麵》,也是將無聊當有趣的下流文字。其時林語堂回國不久,根基不深,自恃還有點國學底子,整日和這般人廝混,算是語絲派中惟一一個有留美經歷的學人。這時他還意識不到這班法日派的厲害,待到在廈門大學真的和魯迅打過一回交道之後,他就知道什麽是人以群分了。三十年代初在上海,他方知隻有徐誌摩這些人才是他的真正的好朋友。還是看看林語堂當年的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