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果然很快做出反應。


    一月三十日,見到這期《晨報副刊》的當天,周作人立即致信徐誌摩,仍巧言狡辯,沒有一點悔過的意思。信中說:他在《語絲》六十四期發表陳西瀅先生的來信,聲明那兩個說女學生可以叫局的人裏沒有陳在內。但是陳先生不相信,說他捏造事實,為說真話起見,也願意遵教訂正如下:


    一,那兩個人並不“揚言於眾”,也未必說“都”,大約隻是對了他們朋友說女學生可以叫局,隨後就傳了出來,雖然照字義說來他對了三個朋友說那也就可以說“眾”。


    二,a先生說這話是在一九二三年,與女師大風潮無關,他所指的或者是山東某地的情形,聽說當時京報上還曾有記述。


    三,x君是誰,這問題,我仍舊還是信用c君後來告訴我的話,說忘記了,但不是陳源先生。我還想追加一句,替別的朋友表明:這也不是現代評論社的別的各位。


    至於陳先生說我傳布這個流言,侮辱中國女性,大有非謝罪不可之勢,我覺得別無回答之必要,因為陳先生沒有質問的權力。楊蔭榆章士釗那樣亂說的時候,陳先生在哪裏?


    此信在二月三日《晨報副刊》上刊出,名為《關於閑話事件的訂正》。徐誌摩把它放在最後一頁一個偏僻的角落。畢竟這是徐誌摩辦的報刊,他有權做這樣的處置。


    淩叔華暗中求情(2)


    一月三十一日,周作人又一連致徐誌摩兩信,繼續實施他的色厲內荏的反擊計劃。周作人可以暗中向張鳳舉承認錯誤,絕不會公開向陳西瀅之流承認一點錯誤。這是他的尊嚴,也是他的底線。他也不愁沒有他的理由。一個老留日學生,怎能敗於一個新來的英國留學生的手下?這是上午的事。


    雖沒有可靠的文字記載,我們可以想像,一直在陳西瀅身邊,與徐誌摩來往也很頻繁的淩叔華,一定在關注著事件的發展。這些信息,隨時可以知道。


    她不會不知道周作人的這股子氣,是衝著誰來的。


    她未必不想插手,隻是苦於沒有機會。一麵是自己的業師,一麵是自己的情人,這苦衷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一個年輕女子的幽怨,分外讓人愛憐。


    正好這時發生了一種傳聞,是關於淩與陳的婚約問題的。有人在文章中約略提及。既然已牽涉到自己,淩叔華就可以說話了,便給周作人去信,請求不要把她拉在裏麵。說的是一件具體的事,也可以說是為的整個事件。根子在自己身上,隻有自己出麵認錯,才能平息這位心胸狹窄的業師的怒火。


    下午淩叔華的信到了。《周作人日記》載:“下午品青、小峰來,五時玄同來,十一時去。得淩女士函。”


    事情馬上就起了變化。周作人不反擊了。當即給徐誌摩去了本日的第三封信。想來這些信,都是派僕人送過去的。不然不會一日之間三發其信。徐誌摩在回信中說:


    對不起,今天忙了一整天,直到此刻接到你第三函才有功夫答覆……關於這場筆戰的事情,我今天與平伯、紹原、今甫諸君談了,我們都認為有從此息爭的必要。擬由兩麵的朋友出來勸和,過去的當是過去的,從此大家合力來對付我們的真正的敵人,省得鬧這無謂的口舌,倒叫俗人笑話。我已經十三分的懊悵。前晚不該付印那一大束通信,但如今我非常的欣喜,因為老兄竟能持此溫和的態度……你那個《訂正》我以為也沒必要了。現在就問你的意見,如其可以不發表,我就替你扯了如何?(虞坤林編《誌摩的信》第243頁)


    徐誌摩還是太不更世事,周作人的信豈是可以隨便扯了的。明明一連去了兩信,其中一信還是《訂正》(此《訂正》二月三日刊出),怎麽突然又去信講和呢。此中情由,徐誌摩是絕不會清楚的,隻有周作人和淩叔華兩人知曉。


    周作人回了淩叔華的信沒有?


    回了。《周作人日記》:“二月一日,上午寄淩女士函。”


    信上怎樣說的?


    直到晚年(一九六三年),才在《幾封信的回憶》一文中說了信的內容:


    我隻好覆信說,我寫文章一向很注意,決不涉及這些,但是別人的文章我就不好負責,因為我不是全權的編輯,許多《語絲》同人的文字我是不便加以增減的。(《飯後隨筆》下冊第254—255頁)


    翻檢周作人後來的文章,火氣確實小了,也確實沒有提及淩叔華。既然弟子向自己求情了,他還是很給麵子的。周作人畢竟是個憐香惜玉的人。事實上,他也知道他發的是無名之火,火氣一出,也就沒事了。幾乎可以說,淩叔華的信一到周作人的手裏,這場由閑話引起的糾紛中,關於“現在的女學生都可以叫局”這一部分,就消弭於無形,不再對陳西瀅的人格造成什麽傷害,反而變成了周作人是不是真的無恥的討論了。這樣周作人隻有辯白之力,而無反駁之功了。


    周作人可以沒事,魯迅是不會沒事的。


    這也是因為,陳西瀅雖然與周作人起了這麽大的爭論,但他總覺得,周作人還是個可以相處的人,隻是誤信讒言才發了這麽大的火。於是在《西瀅致誌摩》一信中,說了幾句可以原諒之類的話,就輕輕地把周作人放過,而將批評的利刃向魯迅甩了過去。開頭的兩段是這樣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石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石山並收藏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