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創造社和太陽社怎樣攻擊魯迅的,張夢陽編的《中國魯迅學通史》第三編叫《索引卷》,看看一九二八年上海發表的攻擊魯迅的文章,就知道了。
這一年,全年發表的關於魯迅的文章四十七篇,從篇名上能看出來是攻擊、批判魯迅的有二十四篇。這二十四篇中,發表在創造社、太陽社辦的刊物上的,有十八篇。這兩家辦的刊物計有《文化批判》、《創造月刊》、《太陽月刊》、《我們月刊》等,這麽多刊物發起攻擊魯迅,可見火力多麽猛烈了。其中最厲害的是這樣幾篇文章。
《死去了的阿q時代》……錢杏《死去了的魯迅》……錢杏《請看我們中國的don quixote的亂舞》……李初梨《除掉魯迅的“除掉”》……彭 康《畢竟是“醉眼陶然”罷了》……石厚生(成仿吾)《又一個don quixote的亂舞》……韓侍桁《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杜 荃(郭沫若)應當特別說一下最後這篇文章。好長時間,人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郭沫若寫的,直到郭沫若去世後,幾經考證、調查,才確定是他寫的。當然,還是為他作了種種解釋。我們來看看,當年郭沫若是怎樣評價魯迅的。他說魯迅的那篇《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可憐隻像一個歇斯底裏的女人的悲訴”。魯迅和陳西瀅、高長虹的論戰,在郭沫若看來,不過是“猩猩和猩猩戰,人可以從旁批判它們的曲直,誰個會去幫助一個猩猩”。這是一篇長文章,末尾一節,郭沫若說了他的全部的看法:魯迅先生的時代性和階級性,就此完全決定了。
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
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
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
以前說魯迅是新舊過渡時期的遊移分子,說他是人道主義者,這完全錯了。
他是一位不得誌的fascist(法西斯諦)!
接到黨內的指令後,還是這些人,對魯迅的攻擊就完全停止了。很快就轉為歌頌,很快就一起組織起左翼作家聯盟,一起對著國民黨反動派英勇地戰鬥了。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就停止了的,總得有個過程。不管怎麽說,到後來,還是這個郭沫若,對魯迅的看法就完全變了。且看一九三六年魯迅去世後,郭氏的一篇文章《不滅的光輝》中,對魯迅是怎樣評價的:這遺產的接受,同時怕也就是繼續魯迅精神的最好的法門。“魯迅精神”是早在被人宣傳著的,但這精神的真諦,不就是“不妥協”的三個字嗎?對於一切的惡勢力,魯迅的筆似乎不曾妥協過一次……我們民族所應受的兩重的敵人,內部的封建餘孽,外部的帝國主義,這是魯迅先生至死不倦地所攻打著的東西。魯迅先生提著筆為我們全民族在前線戰死了,我們應該加倍地鼓起我們的敵愾,前仆後起地,繼續著奮戰。這才是紀念魯迅的最上的途徑。而這樣替我們民族“報仇”,也就完成了魯迅替我們遺留下來的責任。
當時上海有個日本人,郭沫若說是“一位有名的集納主義者”,不知是什麽意思。這個人和魯迅有交往,郭沫若的說法是,在上海和魯迅喝過幾次茶。這個日本人在紀念文章裏,說魯迅對他說過這樣兩句話,一句是“我對於馬克思的著作不曾讀過一頁”,一句是“蘇聯幾次請我去,我都沒點頭,我倒很想到日本去遊歷”。郭沫若跟魯迅,連這樣的交情也沒有,隻好說:“這話有點令人礙難相信,即使有,也怕是臨場的一個煙幕。”
前後不同的兩種評價(2)
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把郭沫若樹為國統區文化戰線上的一麵旗幟之後,他對魯迅的評價就更高了。從他寫過的文章的名字上,不難看出這一點,比如《魯迅並沒有死》、《魯迅和我們同在》、《魯迅和王國維》等。不管是剛死了以後說繼承魯迅的精神,還是抗戰中說“魯迅和我們同在”,郭沫若的評價都是跟著毛澤東的評價來的。
對這種截然的轉換,曾任過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之一的陳獨秀,是不以為然的。他說過這樣的話:魯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國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進的。在民國十六七年,他還沒接近政黨以前,黨中一班無知妄人,把他罵得一文不值,那時我曾為他大抱不平。後來他接近了政黨,同是那一班無知妄人,忽然又把他抬到三十三層天以上,仿佛魯迅從前是個狗,後來是個神。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我對於魯迅之認識》)這段話是一九三八年說的,當時陳獨秀尚是自由之身,還沒有被國民黨政府羈押,他說的這些話應當說是可信的。
從郭沫若對魯迅前後評價的不同,就可以證明陳獨秀說魯迅轉變前後的話,沒有說錯。
魯迅的思想資源(1)
魯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這就不能不說到魯迅的思想資源,或者說是思想根源了。
人都是社會的人,行為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則受身世、教育、社會環境的影響。魯迅也不會是例外。魯迅的思想資源約略說來有三,一是自幼受到的家庭變故的烙印,二是從少年時代起接受的中國傳統經典的訓練,三是在日本留學時受到的西方思潮的薰染。
這一年,全年發表的關於魯迅的文章四十七篇,從篇名上能看出來是攻擊、批判魯迅的有二十四篇。這二十四篇中,發表在創造社、太陽社辦的刊物上的,有十八篇。這兩家辦的刊物計有《文化批判》、《創造月刊》、《太陽月刊》、《我們月刊》等,這麽多刊物發起攻擊魯迅,可見火力多麽猛烈了。其中最厲害的是這樣幾篇文章。
《死去了的阿q時代》……錢杏《死去了的魯迅》……錢杏《請看我們中國的don quixote的亂舞》……李初梨《除掉魯迅的“除掉”》……彭 康《畢竟是“醉眼陶然”罷了》……石厚生(成仿吾)《又一個don quixote的亂舞》……韓侍桁《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杜 荃(郭沫若)應當特別說一下最後這篇文章。好長時間,人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郭沫若寫的,直到郭沫若去世後,幾經考證、調查,才確定是他寫的。當然,還是為他作了種種解釋。我們來看看,當年郭沫若是怎樣評價魯迅的。他說魯迅的那篇《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可憐隻像一個歇斯底裏的女人的悲訴”。魯迅和陳西瀅、高長虹的論戰,在郭沫若看來,不過是“猩猩和猩猩戰,人可以從旁批判它們的曲直,誰個會去幫助一個猩猩”。這是一篇長文章,末尾一節,郭沫若說了他的全部的看法:魯迅先生的時代性和階級性,就此完全決定了。
他是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個封建餘孽。
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的反革命。
魯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
以前說魯迅是新舊過渡時期的遊移分子,說他是人道主義者,這完全錯了。
他是一位不得誌的fascist(法西斯諦)!
接到黨內的指令後,還是這些人,對魯迅的攻擊就完全停止了。很快就轉為歌頌,很快就一起組織起左翼作家聯盟,一起對著國民黨反動派英勇地戰鬥了。當然也不是一下子就停止了的,總得有個過程。不管怎麽說,到後來,還是這個郭沫若,對魯迅的看法就完全變了。且看一九三六年魯迅去世後,郭氏的一篇文章《不滅的光輝》中,對魯迅是怎樣評價的:這遺產的接受,同時怕也就是繼續魯迅精神的最好的法門。“魯迅精神”是早在被人宣傳著的,但這精神的真諦,不就是“不妥協”的三個字嗎?對於一切的惡勢力,魯迅的筆似乎不曾妥協過一次……我們民族所應受的兩重的敵人,內部的封建餘孽,外部的帝國主義,這是魯迅先生至死不倦地所攻打著的東西。魯迅先生提著筆為我們全民族在前線戰死了,我們應該加倍地鼓起我們的敵愾,前仆後起地,繼續著奮戰。這才是紀念魯迅的最上的途徑。而這樣替我們民族“報仇”,也就完成了魯迅替我們遺留下來的責任。
當時上海有個日本人,郭沫若說是“一位有名的集納主義者”,不知是什麽意思。這個人和魯迅有交往,郭沫若的說法是,在上海和魯迅喝過幾次茶。這個日本人在紀念文章裏,說魯迅對他說過這樣兩句話,一句是“我對於馬克思的著作不曾讀過一頁”,一句是“蘇聯幾次請我去,我都沒點頭,我倒很想到日本去遊歷”。郭沫若跟魯迅,連這樣的交情也沒有,隻好說:“這話有點令人礙難相信,即使有,也怕是臨場的一個煙幕。”
前後不同的兩種評價(2)
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把郭沫若樹為國統區文化戰線上的一麵旗幟之後,他對魯迅的評價就更高了。從他寫過的文章的名字上,不難看出這一點,比如《魯迅並沒有死》、《魯迅和我們同在》、《魯迅和王國維》等。不管是剛死了以後說繼承魯迅的精神,還是抗戰中說“魯迅和我們同在”,郭沫若的評價都是跟著毛澤東的評價來的。
對這種截然的轉換,曾任過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之一的陳獨秀,是不以為然的。他說過這樣的話:魯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國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進的。在民國十六七年,他還沒接近政黨以前,黨中一班無知妄人,把他罵得一文不值,那時我曾為他大抱不平。後來他接近了政黨,同是那一班無知妄人,忽然又把他抬到三十三層天以上,仿佛魯迅從前是個狗,後來是個神。我卻以為真實的魯迅並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個人,有文學天才的人。(《我對於魯迅之認識》)這段話是一九三八年說的,當時陳獨秀尚是自由之身,還沒有被國民黨政府羈押,他說的這些話應當說是可信的。
從郭沫若對魯迅前後評價的不同,就可以證明陳獨秀說魯迅轉變前後的話,沒有說錯。
魯迅的思想資源(1)
魯迅究竟是個怎樣的人,這就不能不說到魯迅的思想資源,或者說是思想根源了。
人都是社會的人,行為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則受身世、教育、社會環境的影響。魯迅也不會是例外。魯迅的思想資源約略說來有三,一是自幼受到的家庭變故的烙印,二是從少年時代起接受的中國傳統經典的訓練,三是在日本留學時受到的西方思潮的薰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