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學術流派的變遷(2)


    對北大學術歷史的源流,對太炎弟子的歷史功績,陳以愛有精到的論述:20年代主導北大文科的太炎門生,多是浙江人。他們具有相當濃厚的舊學根底;又因留學日本,對西學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這批學者於辛亥革命前返國,靠了同門的關係互相援引,在浙江各府中學任教。1913年後,主持北大校政的留日學者為了打擊桐城派的舊勢力,將這批太炎門生相繼延攬到北大,使他們頓時成為北大文科的主流派,考證之學也因而成為文科的主要學風。當1916年底,章太炎的舊交、同樣的浙江籍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後,太炎門生的地位益形鞏固。陳獨秀、胡適在北大鼓吹新文學時,也因為得到不少太炎門生的響應支持,在《新青年》踴躍投稿,才使文學革命的聲勢大張,新文化運動得以席捲全國。曹聚仁謂太炎弟子是新文學運動期間“北京大學學術思想的中心,也正是領導新文化運動的重鎮”,是有根據的說法。(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第324頁)胡適不光是白話文運動的倡導者,也是國學研究的倡導者,此中原委,陳以愛是這樣說的:1917年被聘為北大教授的留美學生胡適,在初進文科時,對這批太炎門生也表示相當的尊重。胡適治中國哲學史,對章太炎的相關著作十分熟悉,這使他與其他同事相處時,具有學術交流的共同語言。在新文化運動的高潮中,“國學”的研究價值與發展前景這些核心而關鍵的問題,引起學者的熱烈討論。麵對西學的強烈衝擊與挑戰,胡適提出今日當以科學方法來“整理國故”,以期在幹嘉考證學的基礎上,將中國傳統學術與西方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胡適的這種融和中西的主張,獲得大部分同事響應,“整理國故”立時成為傳誦一時的學術新口號。(陳以愛《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第324頁)胡適對太炎門生的尊敬是一回事,太炎門生對胡適的態度又是一回事。可以說,從進入北大的第一天起,太炎門生對胡適其人就是有成見的。原因很簡單,胡適是陳獨秀向蔡元培力薦之下才來到北大的。在太炎門生們看來,陳獨秀連當北大教授的資格都沒有,竟當了文科的學長(文學院院長)。一九一九年四月,陳獨秀辭職,表麵看是因為私行不檢,以致受到輿論與同事的攻擊,不得不離開北大。實際上,驅陳最力的,乃是太炎門生的中堅人物沈尹默。沈看到安徽籍的陳獨秀與同是安徽籍的胡適結為一體,預知必然對浙江籍的太炎門生們不利,必欲驅之而後快。正好陳獨秀私行不檢點,授人以柄,其去職也就成為必然。胡適學歷高,人緣好,要下手就不那麽容易了。但胡適也分明感覺到了來自太炎門生的壓力,他所以要在短時間內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正是為了在陳獨秀去職之後,能在北大站住腳跟。若不是他表現得這麽優秀,真說不定下一個被驅逐的便是安徽籍的胡適了。看看胡適最初在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的處境,也就可能想見,日後如果得誌,胡適會對太炎門生持何種態度了。陳以愛說:事實上,在整個20年代,這些留日的太炎門生不僅主導了國學門的發展方向,而且透過控製北大評議會,他們也具有左右北大校政的力量。相較之下,胡適雖曾出任《國學季刊》的主任編輯,但隨著新文化運動以後胡氏在知識界聲望的日漲,他和沈兼士等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張。在雙方關係迅速惡化的情況下,胡適在國學門逐漸被視為圈外人,對國學門的事務實際上是無法置喙的。(《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第82頁)有人或許會說,這些太炎門生也太霸道了,品質上也太差了。不能這麽說。時代的更遞,舊與新的不睦,本是歷史的必然,不是誰的品質好,誰的品質不好所能改變得了的。


    這樣,就把新文化運動初期,留學歐美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與早期留學東洋歸來的太炎門生合作的一麵,不睦的一麵,最終導致破裂的原因也說清楚了。綜合兩個方麵,也就可以大致弄明白,為什麽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是並肩戰鬥的戰友,“五四”之後沒有幾年,就起了紛爭,最終分道揚鑣。


    近世以來,留學熱潮和中國政局的變革,思想文化的嬗遞,其中的關係是微妙的,也是豁朗的。


    幾乎可以說,每一次大的留學浪潮,過後都會在中國本土引發一次或幾次大的社會變革。現代的社會理念,是中國本土產生不出來的。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要麽去做官從政,要麽去研究學問,被逼得沒辦法了要反抗朝廷,也不過是參與民間的起義,目的在另立朝廷,而不會想到以一個新的社會製度去取代舊的社會製度。隻有學習了西方的社會理論,才會有推翻封建製,建立共和製的理想,才會有廢除專製獨裁,實現民主政治的舉措。大體可以這樣說,清朝末年的那次大的留日浪潮,引發了辛亥革命,繼而引發了民國初年的憲政運動。以《新青年》肇其端,以五四運動為高潮的新文化運動,則可以說是以留學歐美的知識分子為主發動起來的。新文化運動的三位主將級的人物,蔡元培是留德的,陳獨秀是留日的,胡適是留美的,這三個人不同的出處,絕不能說是巧合而不是必然。順便提一下,從出生年份上說,蔡元培一八六八年,陳獨秀一八七九年,胡適一八九一年,彼此相差十一二歲。從功名上說(假設學位也可算作功名),蔡是前清的進士,陳是前清的秀才,胡是留美的博士。這些也都是大可玩味的。後來新文化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主要是留學歐美的知識分子的參與。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成立後,這批知識分子對國民政府上層的改組,也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韓石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韓石山並收藏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