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 作者:韓石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學研究] 《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作者:韓石山【完結】
這是一本“令魯研界汗顏”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作者韓石山有“文壇刀客”之稱,近年來韓石山潛心於現代文學研究,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
主要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爭論,揭示以魯迅與胡適為代表的,兩大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再現了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繁盛與熱鬧場麵,從“撤稿事件”、青年必讀書的爭鬥、女師大學潮中的鬥爭、閑話事件等一係列歷史事件中,對兩大學術陣營所代表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重現了當年活躍在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間矛盾與鬥爭。
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韓石山的新作《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10月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這是一本作者稱之為“令魯研界汗顏”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
本書作者韓石山以小說成名,後又寫散文、文學評論,有“文壇刀客”之稱。近年來韓石山潛心於現代文學研究,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雖然在書中作者觀點尖銳,可是行文卻文字卻平和、從容不迫。作者力圖用史實說話,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是簡單的歸類,而是從史實的翔實考證中得出他的觀點。這種資料的引用並非截首鋸尾,一葉障目式的自言自語,總能找到事實的幫襯。
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爭論,揭示以魯迅與胡適為代表的,兩大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再現了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繁盛與熱鬧場麵,從“撤稿事件”、青年必讀書的爭鬥、女師大學潮中的鬥爭、閑話事件等一係列歷史事件中,對兩大學術陣營所代表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重現了當年活躍在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間矛盾與鬥爭。書中並客觀分析了魯迅如何從一個作家、學者如何發展為黨的文化領袖這一歷程。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次直麵魯迅前期歷史的專著。
序:還歷史一個公道
研究魯迅,對我來說是一次學術訓練。
我不否認我有事先的看法。相反,我還很尊重我事先的看法。因為它是從平日的閱讀和思考中得來的。
但我也絕不固執事先的看法。從這點上說,我更尊重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的方法。你認定你所使用的方法是科學的,即便得出的結果與原先的看法不一致,也得放棄成見而承認這最後的結果。這個科學的方法,就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八分材料不說十分話。一切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也不遮掩,盡量還原歷史,呈現歷史的本來麵貌。
作為一個過去時代的人,魯迅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複雜的,有過堅守也有過轉變。他有他的光榮,也有他的悲哀。
有兩點是要先作說明的,一是我的研究,不涉及魯迅的私德,也就是不涉及他個人的品德,隻看他在那個大的歷史時期站在什麽立場,起過什麽作用。二是我把這一研究,限定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此後魯迅已兼具革命戰士的身份,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
還有一個考慮,也不能不說。過去因為尊崇魯迅,以為魯迅從來是正確的,把跟他有過爭論或對立的人,全貶為落後或反動,這樣做太對不起歷史了,也太對不起那些曾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過貢獻的個人了。
還魯迅一個公道,也是還歷史一個公道,還歷史上許多人物一個公道。
作者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潺湲室
胡適和魯迅同時來到歷史的交叉路口
要不要把胡適趕出北大課堂(1)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學西齋丙字十二號宿舍裏,後來成了著名歷史學家的顧頡剛,與後來當過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傅斯年,正在商談,是不是要將一個叫胡適的新教授從北大哲學係的課堂上趕走。
兩人雖住在同一宿舍,卻不是一個係的,顧是哲學係,傅是中文係。這一年顧二十四歲,傅二十一歲,同是二年級學生。他們不知道他們後來的事業,更不會知道他們商談的事情,將決定北京大學學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顧頡剛說,他們係這一學期來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適,是美國留學生,原先的教授從三皇五帝講起,講了兩年才講到商朝,這位新教授卻拋開唐虞夏商,直接從周宣王講起,同學們都說這是割斷中國哲學史,這是思想造反,這樣的人怎麽配來北京大學講哲學史呢。同學們想將這位教授趕走,他自己倒是覺得胡先生講課還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對方去聽聽課,做個評價,以決定是不是將這位新教授趕走。
同是二年級學生,僅是學科不同,且顧還要長傅三歲,為什麽顧要如此鄭重地向傅請教以做定奪呢?
這就要說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極高,十一歲時讀完十三經,許多篇章都能背誦。在北大預科三年,已顯出不凡的才學。和他同年級,後來成了著名文史學家的毛子水曾說過:在北大讀預科時,傅曾對他說過:“張皋文在清代學者中,文章和學問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對傅所說的第一的含義雖不甚明確,但頗驚駭他誦讀的廣博,見解的卓異。其時北大預科尚是桐城派經學大師的天下,如此深厚的舊學功底,自然受到老學究們的青睞,新學生們的欽羨。此後不久,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舊學,隻是治學方法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入本科後傅斯年又交了好運,很快便成為劉師培、黃侃、劉漢章這些太炎弟子的得意門生,尤其黃侃,更是視其為高足。傅斯年在學生中的聲望,較預科時更其彰顯。
這是一本“令魯研界汗顏”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作者韓石山有“文壇刀客”之稱,近年來韓石山潛心於現代文學研究,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
主要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爭論,揭示以魯迅與胡適為代表的,兩大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再現了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繁盛與熱鬧場麵,從“撤稿事件”、青年必讀書的爭鬥、女師大學潮中的鬥爭、閑話事件等一係列歷史事件中,對兩大學術陣營所代表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重現了當年活躍在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間矛盾與鬥爭。
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韓石山的新作《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10月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這是一本作者稱之為“令魯研界汗顏”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
本書作者韓石山以小說成名,後又寫散文、文學評論,有“文壇刀客”之稱。近年來韓石山潛心於現代文學研究,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雖然在書中作者觀點尖銳,可是行文卻文字卻平和、從容不迫。作者力圖用史實說話,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是簡單的歸類,而是從史實的翔實考證中得出他的觀點。這種資料的引用並非截首鋸尾,一葉障目式的自言自語,總能找到事實的幫襯。
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爭論,揭示以魯迅與胡適為代表的,兩大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再現了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繁盛與熱鬧場麵,從“撤稿事件”、青年必讀書的爭鬥、女師大學潮中的鬥爭、閑話事件等一係列歷史事件中,對兩大學術陣營所代表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重現了當年活躍在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間矛盾與鬥爭。書中並客觀分析了魯迅如何從一個作家、學者如何發展為黨的文化領袖這一歷程。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次直麵魯迅前期歷史的專著。
序:還歷史一個公道
研究魯迅,對我來說是一次學術訓練。
我不否認我有事先的看法。相反,我還很尊重我事先的看法。因為它是從平日的閱讀和思考中得來的。
但我也絕不固執事先的看法。從這點上說,我更尊重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的方法。你認定你所使用的方法是科學的,即便得出的結果與原先的看法不一致,也得放棄成見而承認這最後的結果。這個科學的方法,就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八分材料不說十分話。一切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也不遮掩,盡量還原歷史,呈現歷史的本來麵貌。
作為一個過去時代的人,魯迅的一生是曲折的,也是複雜的,有過堅守也有過轉變。他有他的光榮,也有他的悲哀。
有兩點是要先作說明的,一是我的研究,不涉及魯迅的私德,也就是不涉及他個人的品德,隻看他在那個大的歷史時期站在什麽立場,起過什麽作用。二是我把這一研究,限定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此後魯迅已兼具革命戰士的身份,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
還有一個考慮,也不能不說。過去因為尊崇魯迅,以為魯迅從來是正確的,把跟他有過爭論或對立的人,全貶為落後或反動,這樣做太對不起歷史了,也太對不起那些曾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過貢獻的個人了。
還魯迅一個公道,也是還歷史一個公道,還歷史上許多人物一個公道。
作者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潺湲室
胡適和魯迅同時來到歷史的交叉路口
要不要把胡適趕出北大課堂(1)
一九一七年秋季的一天,北京大學西齋丙字十二號宿舍裏,後來成了著名歷史學家的顧頡剛,與後來當過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傅斯年,正在商談,是不是要將一個叫胡適的新教授從北大哲學係的課堂上趕走。
兩人雖住在同一宿舍,卻不是一個係的,顧是哲學係,傅是中文係。這一年顧二十四歲,傅二十一歲,同是二年級學生。他們不知道他們後來的事業,更不會知道他們商談的事情,將決定北京大學學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
顧頡剛說,他們係這一學期來了一位新教授,叫胡適,是美國留學生,原先的教授從三皇五帝講起,講了兩年才講到商朝,這位新教授卻拋開唐虞夏商,直接從周宣王講起,同學們都說這是割斷中國哲學史,這是思想造反,這樣的人怎麽配來北京大學講哲學史呢。同學們想將這位教授趕走,他自己倒是覺得胡先生講課還有新意,但也拿不定主意,希望對方去聽聽課,做個評價,以決定是不是將這位新教授趕走。
同是二年級學生,僅是學科不同,且顧還要長傅三歲,為什麽顧要如此鄭重地向傅請教以做定奪呢?
這就要說到傅的本事了。
傅斯年天分極高,十一歲時讀完十三經,許多篇章都能背誦。在北大預科三年,已顯出不凡的才學。和他同年級,後來成了著名文史學家的毛子水曾說過:在北大讀預科時,傅曾對他說過:“張皋文在清代學者中,文章和學問都是第一等的,而都不是第一。”毛對傅所說的第一的含義雖不甚明確,但頗驚駭他誦讀的廣博,見解的卓異。其時北大預科尚是桐城派經學大師的天下,如此深厚的舊學功底,自然受到老學究們的青睞,新學生們的欽羨。此後不久,太炎弟子入主北大,所器重者仍是舊學,隻是治學方法有所不同。這樣一來,入本科後傅斯年又交了好運,很快便成為劉師培、黃侃、劉漢章這些太炎弟子的得意門生,尤其黃侃,更是視其為高足。傅斯年在學生中的聲望,較預科時更其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