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心悅朕的女兒,朕卻不知熙兒可心悅於你。熙兒,你可願遠嫁蠻族?”
“蠻族距夏千裏之遙,兒臣不舍父皇,自是不願。”
皇上聽文熙這樣答覆,臉上的神色明顯一鬆,見女兒的眼神時不時往太傅的方向瞟,便又點名詢問葉之琛的看法:“葉愛卿,你對此事有何高見?”
“臣以為,和親一事,可避戰言和,保持蠻夏兩族長久友好。”葉之琛略一沉吟,“從邦交角度來看,也未嚐不可。”
第51章 第三個世界(3)
聽到太傅這番說辭,原本和顏悅色的皇上立刻變得臉色不虞起來,文熙也是柳眉一豎。唯有拓跋焰拊掌稱是,顯然很是贊同葉之琛所說的話。
幾人的神情並沒有影響到葉之琛,他神色不變,仍是那副就事論事的樣子,敘述著他的觀點:“然,曦和公主金枝玉葉,乃夏朝最尊貴的公主,貿然妄言和親之事,不僅是對公主和皇上的不尊重,同時對蠻族一方也無甚好處。此事事關兩國,還應充分徵求雙方的意見,因而,微臣認為,若隨意允諾和親一事,則顯得太過草率也於禮不合。”
葉太傅的補充讓皇上稍緩了口氣,葉之琛年紀輕輕便身居太傅一職,皇上看中的不僅是他的學識淵博,還有那慎思謹言的性情。今日喚他前來議事,為的就是聽聽各皇子對蠻族的態度和他自個兒的意見。沒想到正巧遇見曦和公主和拓跋皇子前來拜訪……太傅的話不無道理,擱下茶盞,皇上擺了擺手:“拓跋皇子,你也聽到了,不是朕不同意你的要求,隻是此事牽扯眾多,還需慎重考慮。罷了,今日就聊到這。朕與愛卿還有事要議,曦和,帶著皇子去別處轉轉吧。”
話及此處,皇帝又想起了玉牒上那模糊的身份注釋,於是看向拓跋焰的目光陡然凜冽:“說起來,拓跋皇子此次前來,用的竟不是你皇子的身份,若不是今日曦和來訪,朕還被蒙在鼓裏。既然來了,朕自會設宴款待,皇子便在府中等著消息,可否?”
“未報明身份不過是想能多在這朝/陽城內耍玩幾日,沒想到卻鬧了誤會。”拓跋焰也不是尋常人物,三言兩語便把隱瞞身份一事撇得幹淨,“皇帝所言果然考慮周到,拓跋聽憑安排,不甚感激。”
“既然父皇還有要事,那兒臣便先行告退。拓跋皇子,請隨我來。”
養心殿內又隻餘皇上和太傅及皇上的貼身太監,沉默片刻,皇帝抿了口茶,直直地看向太傅:“愛卿,方才之事,你怎麽看?”
“臣以為,拓跋皇子不是好相與的角色,此子不可小覷。”葉之琛並未因皇上審視的目光而有所退卻,隻沉聲應答。
“哦,此話從何說起?”
“一是他隱瞞身份,二是他談吐不俗,臣觀其此次前來,誌不在和親,而在試探。臣猜測,應是曦和公主識破了他的皇子身份,他才會大方前來,否則,還應在京城徘徊幾日。”
“朕的曦和一向聰慧,想來是賞荷宴上出了些什麽岔子。”頓了頓,皇上又問,“之前你說五皇子可能與蠻族使者私下有所聯繫,可是此人?”
“如無差池,應當就是此人及其僕從。”
皇上垂眸思慮片刻,用手把`玩著桌上的檀珠:“朕知道了,辛苦太傅。”
葉之琛聞言向皇上長身一拜:“臣之本分。”
似是想起了什麽,皇上並沒有讓葉之琛直接離開,而是再問了他一個問題:“愛卿覺得,朕的熙兒如何?”
“公主尊貴,臣不敢妄言。”
“但說無妨。”
葉之琛沉默了許久,似是在斟酌語彙,他回想起那個天資過人,不愛聽講,有時又有些專橫跋扈的女/童;又想起今日所見向他盈盈施禮的貌美少女,一時間竟找不到什麽恰當的形容。最後,他隻得中規中矩地作答:“公主天資聰穎,才華過人,性情直率,然有時行/事不得章法,言語過於直接,頗易樹敵。”
但是想來想去,太傅大人終究還是補了一句:“不過今日所見,公主所為頗有分寸,倒不似往常臣所見的樣子。”
“哈哈哈哈,你所說的倒與朕所想相差無幾。”皇上聽了葉之琛的話後十分高興,隨之又是一嘆,“曦和有朕少時遺風,與朕肖似,可惜是女兒身。”
“太子、三皇子與七皇子都是棟樑之才,可堪大用,十一皇子也極為聰慧,皇上無須憂心。”
這話若是別人說起,可能會被皇上治一個“妄議皇儲”的罪名,但在葉太傅這兒,如是所言全然無礙。蓋因葉太傅在聖上心中是那般可以直言重用的人才。
皇上點了點頭,算是贊同了葉太傅的話,但是又語帶惋惜:“隻是他們都不似曦和一般懂朕心意。眼看朕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老三老五老七他們幾個也不太能坐得住了,朕這個做父親的,實在是不想看到他們兄弟相殘啊。”
“你去吧,若有什麽異動,再前來回稟。”嘆息之後,老皇上又變回了那個殺伐果斷的帝王。
“臣告退。”葉之琛躬身行禮,想到早先所說和親之事,又回身補了一句:“皇上,臣有一言。和親之事,若提上朝政,支持者想必眾多。如今朝中主和派居多,皇上若不想曦和公主遠嫁,還需早做準備。”
“蠻族距夏千裏之遙,兒臣不舍父皇,自是不願。”
皇上聽文熙這樣答覆,臉上的神色明顯一鬆,見女兒的眼神時不時往太傅的方向瞟,便又點名詢問葉之琛的看法:“葉愛卿,你對此事有何高見?”
“臣以為,和親一事,可避戰言和,保持蠻夏兩族長久友好。”葉之琛略一沉吟,“從邦交角度來看,也未嚐不可。”
第51章 第三個世界(3)
聽到太傅這番說辭,原本和顏悅色的皇上立刻變得臉色不虞起來,文熙也是柳眉一豎。唯有拓跋焰拊掌稱是,顯然很是贊同葉之琛所說的話。
幾人的神情並沒有影響到葉之琛,他神色不變,仍是那副就事論事的樣子,敘述著他的觀點:“然,曦和公主金枝玉葉,乃夏朝最尊貴的公主,貿然妄言和親之事,不僅是對公主和皇上的不尊重,同時對蠻族一方也無甚好處。此事事關兩國,還應充分徵求雙方的意見,因而,微臣認為,若隨意允諾和親一事,則顯得太過草率也於禮不合。”
葉太傅的補充讓皇上稍緩了口氣,葉之琛年紀輕輕便身居太傅一職,皇上看中的不僅是他的學識淵博,還有那慎思謹言的性情。今日喚他前來議事,為的就是聽聽各皇子對蠻族的態度和他自個兒的意見。沒想到正巧遇見曦和公主和拓跋皇子前來拜訪……太傅的話不無道理,擱下茶盞,皇上擺了擺手:“拓跋皇子,你也聽到了,不是朕不同意你的要求,隻是此事牽扯眾多,還需慎重考慮。罷了,今日就聊到這。朕與愛卿還有事要議,曦和,帶著皇子去別處轉轉吧。”
話及此處,皇帝又想起了玉牒上那模糊的身份注釋,於是看向拓跋焰的目光陡然凜冽:“說起來,拓跋皇子此次前來,用的竟不是你皇子的身份,若不是今日曦和來訪,朕還被蒙在鼓裏。既然來了,朕自會設宴款待,皇子便在府中等著消息,可否?”
“未報明身份不過是想能多在這朝/陽城內耍玩幾日,沒想到卻鬧了誤會。”拓跋焰也不是尋常人物,三言兩語便把隱瞞身份一事撇得幹淨,“皇帝所言果然考慮周到,拓跋聽憑安排,不甚感激。”
“既然父皇還有要事,那兒臣便先行告退。拓跋皇子,請隨我來。”
養心殿內又隻餘皇上和太傅及皇上的貼身太監,沉默片刻,皇帝抿了口茶,直直地看向太傅:“愛卿,方才之事,你怎麽看?”
“臣以為,拓跋皇子不是好相與的角色,此子不可小覷。”葉之琛並未因皇上審視的目光而有所退卻,隻沉聲應答。
“哦,此話從何說起?”
“一是他隱瞞身份,二是他談吐不俗,臣觀其此次前來,誌不在和親,而在試探。臣猜測,應是曦和公主識破了他的皇子身份,他才會大方前來,否則,還應在京城徘徊幾日。”
“朕的曦和一向聰慧,想來是賞荷宴上出了些什麽岔子。”頓了頓,皇上又問,“之前你說五皇子可能與蠻族使者私下有所聯繫,可是此人?”
“如無差池,應當就是此人及其僕從。”
皇上垂眸思慮片刻,用手把`玩著桌上的檀珠:“朕知道了,辛苦太傅。”
葉之琛聞言向皇上長身一拜:“臣之本分。”
似是想起了什麽,皇上並沒有讓葉之琛直接離開,而是再問了他一個問題:“愛卿覺得,朕的熙兒如何?”
“公主尊貴,臣不敢妄言。”
“但說無妨。”
葉之琛沉默了許久,似是在斟酌語彙,他回想起那個天資過人,不愛聽講,有時又有些專橫跋扈的女/童;又想起今日所見向他盈盈施禮的貌美少女,一時間竟找不到什麽恰當的形容。最後,他隻得中規中矩地作答:“公主天資聰穎,才華過人,性情直率,然有時行/事不得章法,言語過於直接,頗易樹敵。”
但是想來想去,太傅大人終究還是補了一句:“不過今日所見,公主所為頗有分寸,倒不似往常臣所見的樣子。”
“哈哈哈哈,你所說的倒與朕所想相差無幾。”皇上聽了葉之琛的話後十分高興,隨之又是一嘆,“曦和有朕少時遺風,與朕肖似,可惜是女兒身。”
“太子、三皇子與七皇子都是棟樑之才,可堪大用,十一皇子也極為聰慧,皇上無須憂心。”
這話若是別人說起,可能會被皇上治一個“妄議皇儲”的罪名,但在葉太傅這兒,如是所言全然無礙。蓋因葉太傅在聖上心中是那般可以直言重用的人才。
皇上點了點頭,算是贊同了葉太傅的話,但是又語帶惋惜:“隻是他們都不似曦和一般懂朕心意。眼看朕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老三老五老七他們幾個也不太能坐得住了,朕這個做父親的,實在是不想看到他們兄弟相殘啊。”
“你去吧,若有什麽異動,再前來回稟。”嘆息之後,老皇上又變回了那個殺伐果斷的帝王。
“臣告退。”葉之琛躬身行禮,想到早先所說和親之事,又回身補了一句:“皇上,臣有一言。和親之事,若提上朝政,支持者想必眾多。如今朝中主和派居多,皇上若不想曦和公主遠嫁,還需早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