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陽眾官吏心中正胡思亂想,隻聽王麗問道:“徐縣丞,我們該從魯王的哪塊地開始?”
徐日章不料王麗叫到自己,急忙整下衣冠,跨步出列道:“卑職以為縣西南桃林鋪或棗園村兩村合適,離府城較遠,不會過分激怒王府。”
徐日章說完,主薄李延梁和教諭梁善政等人均點頭表示讚同。
宣教團副團長崔宛如站出來道:“大人,我以為不可,桃林鋪與棗院都是滋陽最西南之地,而且魯王在這兩村占地都不足三百畝,先拿這兩村開刀起不到宣傳效果,而且會給魯王府錯覺,以為我們會放他一馬,不會過分與他為難。我認為先拿王府北五裏之地的姚家灣和高灣等幾個村子下手為好,因為這兩村離府城近,又是上好良田,而且魯王的地主要集中在這片區域,拿此地下手,必然在兗州引起轟動,給兗州人民吃一個定心丸。”
王麗聽完點點頭道:“崔團長所言甚是,打蛇打七寸,我們打魯王這個兗州最大土豪,當然要找他的七寸之處打,而姚家灣這一帶便是王爺的七寸之處。”
這時一直在察言觀色,沒有說話的師爺陳策謀附言道:“大人說的是,既然打土豪,便要打他的痛處,就要打痛他,姚家灣這一帶便是魯王的痛點。”
陳策謀是江浙人,明清的師爺大都出自江漸,陳策謀剛來兗州兩三個月,在此人不生地不熟,和魯王也無瓜葛,既無莊子也無地,最大靠山是郝芳聲,如今郝芳聲被抓入獄,他便如水中浮萍,急需抓住一個救命稻草,所以,他便極力討好王麗。
王麗自然懂這個師爺的心思,但更樂意看到這些官吏中出現反對者。
所以王麗向師爺陳策謀投以替許的目光道:“陳幕賓說的好!崔團長!速點齊宣教團戰士,張捕頭!點齊縣衙所有衙役,除徐縣丞留守外,其餘人等隨我一同前往姚家灣沒收魯王田畝。”
師爺這一稱呼其實是從清朝開始的,在明朝,特別是初期,太祖還親曆親為,下麵主官更是諸事親曆親為,隨著太祖的後代越來越懶,下麵主官自然有樣學樣,才開始有師爺這一行,但明朝不叫師爺叫幕僚、幕賓、幕友,這些人大都精通《大明律》,以及對農桑、經濟、社會各色人等頗多了解,屬於萬事通型人物。
王麗和崔宛如帶著一百名全副武裝的民生軍和宣教人員,以及滋陽縣主薄李延梁、滋陽縣典史趙守正、滋陽師爺陳策謀、滋陽縣教諭梁善政,還有滋陽縣捕頭張雷等一幫衙差前呼後擁前去兗州府北麵五裏處的姚家灣。
姚家灣總共有耕田三千五百畝,三千畝是魯王府的,其中還包括捕頭張雷投獻的五十畝。
另外五百畝有長史俞起蛟的一百畝,姚家灣姚員外二百畝,姚家灣裏正姚富貴一百畝,餘下一百畝被二十多戶農民擁有。
姚家灣是個大村,共四百戶三千多口人。
擁有土地的二十二戶,占比百分之五。
王淩的宣教師對“打土豪,分田地”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到了姚家灣,根本不用王麗交待,崔宛如便將她們分為兩組,一組丈量姚家灣所有田地並登記造冊,民生會管這冊叫民生會土地冊,以區別大明的魚鱗冊。另一組逐門逐戶登記人口,了解真實的人口分布情況,並在分完田地後給每家頒發“戶口本”,民生會管這本叫“民生會戶口冊”。
到了下午申時(15點多),崔宛如已將土地丈量完畢,戶口登記也已完成,其中滋陽各大小官吏在王麗、崔宛如的指派下也參與了這項工作。
太祖朱元璋眼裏揉不得沙子,所以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雖然太祖有點殘忍,造就了許多冤假錯案,錯殺了很多好人。但朱元璋隻針對官僚階層,而對普通民眾,太祖朱元璋那可是真心嗬護他們的。
但他的子孫卻不像他,就如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一心幹木匠活,就是魏忠賢及朝臣給他眼裏揉屎,天啟皇帝也不在乎。
為什麽長壽的皇帝不多,大多是縱欲而死,縱欲而死的其中有一半是吃古代丹藥“偉哥”而死。
從嘉靖吃丹藥致死以來,嘉靖的兒子隆慶帝縱欲而死,萬曆的兒子泰昌帝服丹藥而滅,木匠天啟縱欲而亡……到清朝,據說雍正、鹹豐、同治、光緒等皆與縱欲和吃含鉛等重金屬過多的“偉哥”而亡。
所以,朱家後代懶政,造成很多皇帝對自己擁有多少領土?多少土地?多少人口?都是沒有確切之數。
後來出了一位狠人張居正,才算自洪武年代以來第二次摸清了家底,重新建立了一套大數據,才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好局麵。
但好景不長,張居正一死,便人亡政息。
一條鞭法打擊了擁有土地的地主,包括藩王、皇親國戚、官宦勳戚、世家大族等權貴階層,人一死,萬曆又懶散,便使大明又恢複原狀。
到了崇禎年代,建奴入侵,流民四起,朝政更是一塌糊塗。
一個國家多少人?多少耕地?
一個省多少人?多少耕地?
一個縣多少人?多少耕地?
誰也不清楚,姚家灣民生會宣教人員用了五個時辰便將一個村落摸得清清楚楚。
眾官吏均感歎不已。
難道他們不會嗎?民生會一天,他們一個月總能弄清楚吧。
關鍵,從上至下誰也不願弄清楚,水至清則無魚,渾水好摸魚。
原來是這些官員故意不願搞清楚的。
有此官員,國何不滅?
《道德經》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民生會宣教人員可無任何顧慮,故幾個時辰即將一村之土地、人口弄得水落石出。
而滋陽原官吏呢,魯王的地怎麽核?長史的地怎麽核?姚員外、姚裏正呢?這都是自己的金主啊!
所以黃冊上魯王的地隻有三百畝,而長史的地就沒體現,姚員外的二百畝寫成了二十、姚裏正的一百畝寫成了十畝……
到這裏,“投獻”的謎底便解開了。
“投獻”投的並不是朝廷給權貴們的特權,朝廷並沒有給其特權。而是權貴們是執法者,對自己的貪贓枉法,他們自己是不抓自己的。
所以“投獻”投的是這幫權貴的勢力,投的是他們可以知法犯法,為所欲為。
後世農村選舉,往往地痞流氓當選,是他們膽大,敢知法犯法,可以在灰色地帶帶給老百姓一些好處,當然大頭是這些地痞流氓的。
徐日章不料王麗叫到自己,急忙整下衣冠,跨步出列道:“卑職以為縣西南桃林鋪或棗園村兩村合適,離府城較遠,不會過分激怒王府。”
徐日章說完,主薄李延梁和教諭梁善政等人均點頭表示讚同。
宣教團副團長崔宛如站出來道:“大人,我以為不可,桃林鋪與棗院都是滋陽最西南之地,而且魯王在這兩村占地都不足三百畝,先拿這兩村開刀起不到宣傳效果,而且會給魯王府錯覺,以為我們會放他一馬,不會過分與他為難。我認為先拿王府北五裏之地的姚家灣和高灣等幾個村子下手為好,因為這兩村離府城近,又是上好良田,而且魯王的地主要集中在這片區域,拿此地下手,必然在兗州引起轟動,給兗州人民吃一個定心丸。”
王麗聽完點點頭道:“崔團長所言甚是,打蛇打七寸,我們打魯王這個兗州最大土豪,當然要找他的七寸之處打,而姚家灣這一帶便是王爺的七寸之處。”
這時一直在察言觀色,沒有說話的師爺陳策謀附言道:“大人說的是,既然打土豪,便要打他的痛處,就要打痛他,姚家灣這一帶便是魯王的痛點。”
陳策謀是江浙人,明清的師爺大都出自江漸,陳策謀剛來兗州兩三個月,在此人不生地不熟,和魯王也無瓜葛,既無莊子也無地,最大靠山是郝芳聲,如今郝芳聲被抓入獄,他便如水中浮萍,急需抓住一個救命稻草,所以,他便極力討好王麗。
王麗自然懂這個師爺的心思,但更樂意看到這些官吏中出現反對者。
所以王麗向師爺陳策謀投以替許的目光道:“陳幕賓說的好!崔團長!速點齊宣教團戰士,張捕頭!點齊縣衙所有衙役,除徐縣丞留守外,其餘人等隨我一同前往姚家灣沒收魯王田畝。”
師爺這一稱呼其實是從清朝開始的,在明朝,特別是初期,太祖還親曆親為,下麵主官更是諸事親曆親為,隨著太祖的後代越來越懶,下麵主官自然有樣學樣,才開始有師爺這一行,但明朝不叫師爺叫幕僚、幕賓、幕友,這些人大都精通《大明律》,以及對農桑、經濟、社會各色人等頗多了解,屬於萬事通型人物。
王麗和崔宛如帶著一百名全副武裝的民生軍和宣教人員,以及滋陽縣主薄李延梁、滋陽縣典史趙守正、滋陽師爺陳策謀、滋陽縣教諭梁善政,還有滋陽縣捕頭張雷等一幫衙差前呼後擁前去兗州府北麵五裏處的姚家灣。
姚家灣總共有耕田三千五百畝,三千畝是魯王府的,其中還包括捕頭張雷投獻的五十畝。
另外五百畝有長史俞起蛟的一百畝,姚家灣姚員外二百畝,姚家灣裏正姚富貴一百畝,餘下一百畝被二十多戶農民擁有。
姚家灣是個大村,共四百戶三千多口人。
擁有土地的二十二戶,占比百分之五。
王淩的宣教師對“打土豪,分田地”已經有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到了姚家灣,根本不用王麗交待,崔宛如便將她們分為兩組,一組丈量姚家灣所有田地並登記造冊,民生會管這冊叫民生會土地冊,以區別大明的魚鱗冊。另一組逐門逐戶登記人口,了解真實的人口分布情況,並在分完田地後給每家頒發“戶口本”,民生會管這本叫“民生會戶口冊”。
到了下午申時(15點多),崔宛如已將土地丈量完畢,戶口登記也已完成,其中滋陽各大小官吏在王麗、崔宛如的指派下也參與了這項工作。
太祖朱元璋眼裏揉不得沙子,所以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雖然太祖有點殘忍,造就了許多冤假錯案,錯殺了很多好人。但朱元璋隻針對官僚階層,而對普通民眾,太祖朱元璋那可是真心嗬護他們的。
但他的子孫卻不像他,就如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一心幹木匠活,就是魏忠賢及朝臣給他眼裏揉屎,天啟皇帝也不在乎。
為什麽長壽的皇帝不多,大多是縱欲而死,縱欲而死的其中有一半是吃古代丹藥“偉哥”而死。
從嘉靖吃丹藥致死以來,嘉靖的兒子隆慶帝縱欲而死,萬曆的兒子泰昌帝服丹藥而滅,木匠天啟縱欲而亡……到清朝,據說雍正、鹹豐、同治、光緒等皆與縱欲和吃含鉛等重金屬過多的“偉哥”而亡。
所以,朱家後代懶政,造成很多皇帝對自己擁有多少領土?多少土地?多少人口?都是沒有確切之數。
後來出了一位狠人張居正,才算自洪武年代以來第二次摸清了家底,重新建立了一套大數據,才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好局麵。
但好景不長,張居正一死,便人亡政息。
一條鞭法打擊了擁有土地的地主,包括藩王、皇親國戚、官宦勳戚、世家大族等權貴階層,人一死,萬曆又懶散,便使大明又恢複原狀。
到了崇禎年代,建奴入侵,流民四起,朝政更是一塌糊塗。
一個國家多少人?多少耕地?
一個省多少人?多少耕地?
一個縣多少人?多少耕地?
誰也不清楚,姚家灣民生會宣教人員用了五個時辰便將一個村落摸得清清楚楚。
眾官吏均感歎不已。
難道他們不會嗎?民生會一天,他們一個月總能弄清楚吧。
關鍵,從上至下誰也不願弄清楚,水至清則無魚,渾水好摸魚。
原來是這些官員故意不願搞清楚的。
有此官員,國何不滅?
《道德經》雲: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民生會宣教人員可無任何顧慮,故幾個時辰即將一村之土地、人口弄得水落石出。
而滋陽原官吏呢,魯王的地怎麽核?長史的地怎麽核?姚員外、姚裏正呢?這都是自己的金主啊!
所以黃冊上魯王的地隻有三百畝,而長史的地就沒體現,姚員外的二百畝寫成了二十、姚裏正的一百畝寫成了十畝……
到這裏,“投獻”的謎底便解開了。
“投獻”投的並不是朝廷給權貴們的特權,朝廷並沒有給其特權。而是權貴們是執法者,對自己的貪贓枉法,他們自己是不抓自己的。
所以“投獻”投的是這幫權貴的勢力,投的是他們可以知法犯法,為所欲為。
後世農村選舉,往往地痞流氓當選,是他們膽大,敢知法犯法,可以在灰色地帶帶給老百姓一些好處,當然大頭是這些地痞流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