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朝鮮國是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棩,字景直,是朝鮮小王朝第18任國王,從出生之日起,便活在建奴蠻族的陰影之下。
他於1641年出生在盛京,他爹李淏和他媽張氏當時被扣押在那裏做人質,直到四歲才返回朝鮮。
李淏和李棩這爺倆,雖然先後做了朝鮮的國王,麵臨的滿清強橫的局勢也是一樣的,但所做的選擇卻截然不同。
孝宗李淏深受漢家文化的影響,骨子裏有強烈尊明意識,對大明被蠻族滅亡,常感錐心之痛。
他對朝鮮投降於清的事實,深感恥辱和悲痛,心底亦非常鄙視愚昧野蠻的建奴一族,國仇家恨令他時刻意難平。
李淏在1649年登基,正式成為朝鮮國王之後,便悄然和心腹大臣宋時烈等秘議,把“北伐”作為朝鮮王國的國是。
所謂“北伐”,核心便是“反清複明”,期待大明能夠複興反攻,朝鮮配合攻擊並消滅建奴,恢複華夏衣冠和民族自尊。
可惜天不假年,李淏等了又等,直到望穿了秋水,大明終究是一敗塗地,被建奴逼入了絕境。
建奴日益勢大難治,野蠻愚昧終究殺死了華夏文明,所謂北伐也化為了泡影,李淏不久便英年早逝。
李淏的好大兒李棩,在公元1659年登基,從老爹手中接過了偌大的家業,成為了朝鮮的當家人。
他早被建奴的野蠻、強悍嚇破了膽,他所定的國是就是亦非常簡單:匍匐在建奴腳下,做個忠心的奴才,徹底廢棄了北伐論。
從此以後,建奴但有所求,朝鮮便老老實實、忠心耿耿的全部照辦,無論是征稅還是派兵助戰。
這一次更是如此,建奴為了反戈一擊,在劣勢中尋求反叛擊滅大明,從各處拚命搜刮物資和軍隊助戰,自不會放過朝鮮。
他們先從朝鮮勒索了一大筆錢財物資,又逼迫著朝鮮派出兩萬餘最精銳部隊,估摸著已經走過平壤一帶了。
朝鮮小小王國,整個國家不過八九萬兵,精銳不過三五萬之數,之前已被建奴抽調精銳助戰數次,已損失一萬五千之多了。
此次助戰的兩萬精銳一走,朝鮮國內可戰之兵,便不足六萬之數了,精銳更是隻剩萬餘人了。
國都漢城之內,所駐守的軍隊便是這萬餘精銳,另外還有不足兩萬零散軍隊,戰力非常令人懷疑。
偏偏在這個時候,傳聞中重新雄起的大明帝國,竟真的派來了“問罪”的大軍,聲稱要誅滅不臣屬國。
大明如小山般龐大的戰艦,在海麵上遮天蔽日的艦隊群,令仁川港的朝鮮守軍肝膽俱裂,再無一絲抵抗天朝大軍的想法。
更何況,朝鮮百姓心目中的當世聖人“宋子”宋時烈老大人,已領著數千義軍接手了港口,迎接上國大軍登岸。
宋老大人麾下的文臣武將,皆是右衽的漢家衣冠,寬袍大袖迎風飄動,竟自有一番煌煌氣象。
他們所領的數千義軍中,高舉著無數“尊皇攘夷”、“複仇雪恥”的大旗,清楚了表明了他們的心意。
白發蒼蒼的老人家,看著聲勢浩大的天朝大軍,眼見著高聳如山的戰艦上彪悍武勇的大明軍將士,眼中有霧氣飄過,心底有希望泛起。
明軍隨即登岸,將士們令行禁止、盔明甲亮、武器精銳又殺氣騰騰,看的宋老大人意興飛揚滿懷希望,一絲深切隱憂又從心底泛起。
黔國公沐天波領著萬禮、羅蘊章和馬龍等將領,很快來到宋時烈麵前,接洽商議其後作戰方略。
宋時烈整了整衣冠,並未議論軍略,而是不卑不亢的朗聲開口:
“臣等見過上國天使,且容老臣先問一句,大明複興之後,將如何安置下國朝鮮?”
他說完之後,便目光炯炯的等著沐天波等人,如果來者亦如建奴那般,自己這些人便戰死於此便可。
沐天波臉色肅然,萬分端莊認真的回道:“太子殿下有言,朝鮮自古便是華夏藩籬,天下平定之後,此仍是朝鮮之位置。”
“但若勾結不軌勢力,預行對大明不利之事,大明天軍將瞬息而至,皆是勿怪朝鮮社稷不存。”
宋時烈老人聞言之後,心中一顆大石便落了地,大明可不像野蠻的韃子,太子既然有此旨意,朝鮮前途無憂矣。
心中憂慮盡去,宋時烈便領著朝鮮義軍為大軍前驅,一路徑直往國都漢城行去,一路招降納叛,竟無一處抵抗。
仁川港距離漢城,不過八十餘裏,大軍在第二日午間便順暢無比抵達漢城,將之團團圍困。
沐天波率領的五萬緬甸“漢軍”和馬龍所領的一萬海軍精銳為主力,宋時烈麾下已膨脹到萬餘人的朝鮮軍為輔助,將要奪取漢城。
萬禮和羅蘊章兩人,則繼續在艦隊裏坐鎮,領著戰艦沿海巡弋,以防又萬一情況發生。
大明軍隊圍住敵人國都,將士們個個熱血沸騰摩拳擦掌,正熱火朝天的布置火炮、準備炸藥包,要博取那驚天的滅國之戰。
高據城牆之上防守的朝鮮軍隊,麵對殺氣騰騰的上國軍隊,本就戰戰兢兢士氣低迷了。
當朝鮮義軍們在各處城門出現,高舉著“尊皇攘夷”、“複仇雪恥”的大,旗,開始曉以大義、動之以情的勸降時,更令他們不知所措。
當朝鮮聖人“宋子”老人家,出現在各處城門之際,守軍殘存的些許士氣,便徹底崩碎了,任將令如何嗬斥,再無一絲戰意。
朝鮮全國朝野,無論是大部分的官員、士兵或百姓,其實早已深恨韃子入骨,對左衽蠻服和腦後的豬尾巴,更是厭惡惡心至極。
到了此刻,麵對大軍破城的現實威脅,更麵對時時憧憬的光複華夏的希望,心底的渴望便如火山般爆發開了,無法遏製。
軍兵們能勉力站在城牆之上,沒有立即弄死將領們並打開城門,已經算是為國盡忠盡責了。
宋時烈不願朝鮮人再多流一滴血,不顧沐天波、馬龍等人的強烈反對,灑然入城勸降而去。
雙方約定了兩個時辰為限,屆時漢城城門如若不開,大明天軍必全力轟開城門,入城後必將無情清算頑抗之人及家族。
宋時烈信心滿滿,他告訴沐天波和馬龍,他此行不僅要說服漢城開城迎接天朝大軍,更要撥亂反正,將朝鮮國是完全恢複:北伐!
是的,是北伐,北伐!
他於1641年出生在盛京,他爹李淏和他媽張氏當時被扣押在那裏做人質,直到四歲才返回朝鮮。
李淏和李棩這爺倆,雖然先後做了朝鮮的國王,麵臨的滿清強橫的局勢也是一樣的,但所做的選擇卻截然不同。
孝宗李淏深受漢家文化的影響,骨子裏有強烈尊明意識,對大明被蠻族滅亡,常感錐心之痛。
他對朝鮮投降於清的事實,深感恥辱和悲痛,心底亦非常鄙視愚昧野蠻的建奴一族,國仇家恨令他時刻意難平。
李淏在1649年登基,正式成為朝鮮國王之後,便悄然和心腹大臣宋時烈等秘議,把“北伐”作為朝鮮王國的國是。
所謂“北伐”,核心便是“反清複明”,期待大明能夠複興反攻,朝鮮配合攻擊並消滅建奴,恢複華夏衣冠和民族自尊。
可惜天不假年,李淏等了又等,直到望穿了秋水,大明終究是一敗塗地,被建奴逼入了絕境。
建奴日益勢大難治,野蠻愚昧終究殺死了華夏文明,所謂北伐也化為了泡影,李淏不久便英年早逝。
李淏的好大兒李棩,在公元1659年登基,從老爹手中接過了偌大的家業,成為了朝鮮的當家人。
他早被建奴的野蠻、強悍嚇破了膽,他所定的國是就是亦非常簡單:匍匐在建奴腳下,做個忠心的奴才,徹底廢棄了北伐論。
從此以後,建奴但有所求,朝鮮便老老實實、忠心耿耿的全部照辦,無論是征稅還是派兵助戰。
這一次更是如此,建奴為了反戈一擊,在劣勢中尋求反叛擊滅大明,從各處拚命搜刮物資和軍隊助戰,自不會放過朝鮮。
他們先從朝鮮勒索了一大筆錢財物資,又逼迫著朝鮮派出兩萬餘最精銳部隊,估摸著已經走過平壤一帶了。
朝鮮小小王國,整個國家不過八九萬兵,精銳不過三五萬之數,之前已被建奴抽調精銳助戰數次,已損失一萬五千之多了。
此次助戰的兩萬精銳一走,朝鮮國內可戰之兵,便不足六萬之數了,精銳更是隻剩萬餘人了。
國都漢城之內,所駐守的軍隊便是這萬餘精銳,另外還有不足兩萬零散軍隊,戰力非常令人懷疑。
偏偏在這個時候,傳聞中重新雄起的大明帝國,竟真的派來了“問罪”的大軍,聲稱要誅滅不臣屬國。
大明如小山般龐大的戰艦,在海麵上遮天蔽日的艦隊群,令仁川港的朝鮮守軍肝膽俱裂,再無一絲抵抗天朝大軍的想法。
更何況,朝鮮百姓心目中的當世聖人“宋子”宋時烈老大人,已領著數千義軍接手了港口,迎接上國大軍登岸。
宋老大人麾下的文臣武將,皆是右衽的漢家衣冠,寬袍大袖迎風飄動,竟自有一番煌煌氣象。
他們所領的數千義軍中,高舉著無數“尊皇攘夷”、“複仇雪恥”的大旗,清楚了表明了他們的心意。
白發蒼蒼的老人家,看著聲勢浩大的天朝大軍,眼見著高聳如山的戰艦上彪悍武勇的大明軍將士,眼中有霧氣飄過,心底有希望泛起。
明軍隨即登岸,將士們令行禁止、盔明甲亮、武器精銳又殺氣騰騰,看的宋老大人意興飛揚滿懷希望,一絲深切隱憂又從心底泛起。
黔國公沐天波領著萬禮、羅蘊章和馬龍等將領,很快來到宋時烈麵前,接洽商議其後作戰方略。
宋時烈整了整衣冠,並未議論軍略,而是不卑不亢的朗聲開口:
“臣等見過上國天使,且容老臣先問一句,大明複興之後,將如何安置下國朝鮮?”
他說完之後,便目光炯炯的等著沐天波等人,如果來者亦如建奴那般,自己這些人便戰死於此便可。
沐天波臉色肅然,萬分端莊認真的回道:“太子殿下有言,朝鮮自古便是華夏藩籬,天下平定之後,此仍是朝鮮之位置。”
“但若勾結不軌勢力,預行對大明不利之事,大明天軍將瞬息而至,皆是勿怪朝鮮社稷不存。”
宋時烈老人聞言之後,心中一顆大石便落了地,大明可不像野蠻的韃子,太子既然有此旨意,朝鮮前途無憂矣。
心中憂慮盡去,宋時烈便領著朝鮮義軍為大軍前驅,一路徑直往國都漢城行去,一路招降納叛,竟無一處抵抗。
仁川港距離漢城,不過八十餘裏,大軍在第二日午間便順暢無比抵達漢城,將之團團圍困。
沐天波率領的五萬緬甸“漢軍”和馬龍所領的一萬海軍精銳為主力,宋時烈麾下已膨脹到萬餘人的朝鮮軍為輔助,將要奪取漢城。
萬禮和羅蘊章兩人,則繼續在艦隊裏坐鎮,領著戰艦沿海巡弋,以防又萬一情況發生。
大明軍隊圍住敵人國都,將士們個個熱血沸騰摩拳擦掌,正熱火朝天的布置火炮、準備炸藥包,要博取那驚天的滅國之戰。
高據城牆之上防守的朝鮮軍隊,麵對殺氣騰騰的上國軍隊,本就戰戰兢兢士氣低迷了。
當朝鮮義軍們在各處城門出現,高舉著“尊皇攘夷”、“複仇雪恥”的大,旗,開始曉以大義、動之以情的勸降時,更令他們不知所措。
當朝鮮聖人“宋子”老人家,出現在各處城門之際,守軍殘存的些許士氣,便徹底崩碎了,任將令如何嗬斥,再無一絲戰意。
朝鮮全國朝野,無論是大部分的官員、士兵或百姓,其實早已深恨韃子入骨,對左衽蠻服和腦後的豬尾巴,更是厭惡惡心至極。
到了此刻,麵對大軍破城的現實威脅,更麵對時時憧憬的光複華夏的希望,心底的渴望便如火山般爆發開了,無法遏製。
軍兵們能勉力站在城牆之上,沒有立即弄死將領們並打開城門,已經算是為國盡忠盡責了。
宋時烈不願朝鮮人再多流一滴血,不顧沐天波、馬龍等人的強烈反對,灑然入城勸降而去。
雙方約定了兩個時辰為限,屆時漢城城門如若不開,大明天軍必全力轟開城門,入城後必將無情清算頑抗之人及家族。
宋時烈信心滿滿,他告訴沐天波和馬龍,他此行不僅要說服漢城開城迎接天朝大軍,更要撥亂反正,將朝鮮國是完全恢複:北伐!
是的,是北伐,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