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戰未歇
大明朝我救定了,康熙來了也不行 作者:胖的很顯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兀爾特急聲央求之時,戰場上的韃子又被擊殺無數,眼看著就要被全部剿殺了。
楊三水看著急切無比的兀爾特,果斷的大喝下令:
“傳令,立即停止攻擊,俘虜剩餘敵軍!”
“兀爾特將軍,勞煩你帶人過去甄別,把你所說的特殊之人找出來!除此之外,此戰不留俘虜。”
兀爾特緊張的細細打量前方,確定了那些人都幸存了下來,這才放下心回頭行禮:
“謝過楊將軍的信任,我這就帶人過去!”
言畢,他就帶著對大拜、門都海和嶽得濟,又匆匆打馬衝去了包圍圈處,幫助大軍俘虜剩餘的韃子,以及和那些人交流。
楊三水等人隻聽一陣嗚哩哇啦之後,那一百餘名強壯彪悍的有些過分的韃子,竟真的被兀爾特說服。
一行人在兀爾特的帶領之下,騎著馬往太子駐地而去,要把這個特殊情況,第一時間稟告上去。
楊三水略微沉思,立即令袁禮帶了三百名精銳,也匆匆打馬跟了上去,說是要向太子稟告大戰結果。
兩隊人馬一前一後奔馳而去,很快融為了一支隊伍,這也讓楊三水徹底放下心來。
當然回頭轉向戰場時,臉色複又變得陰冷下來,他冷聲從嗓子裏擠出個幾個字:
“殺!一個不留!”
於是戰場上的一個角落裏,發出了最後一陣射擊和殺戮聲,以及嗚哩哇啦的怒罵聲,轉瞬間又歸於平靜。
罵不罵的,楊三水等人心中毫無波瀾,想來被這些狗韃子殺害的無辜百姓,當時也應當怒罵了吧......
弄死了所有的狗韃子,事情當然還沒完,打掃戰場、收斂犧牲的戰友,也是無比重要的任務。
大戰之後的戰士們,經曆了大戰時的激昂狂熱,取勝時的狂喜興奮後,到了收斂戰友之時,心情墜入悲傷,還有戰士低聲哭泣。
大戰之前,戰友兄弟們豪邁的開著玩笑,說皇太子在南京城開建大明英雄紀念碑和紀念堂了,如戰死就在紀念堂見吧。
當整日一起刻苦訓練、一起並肩作戰的好兄弟真的犧牲時,戰士們又怎麽忍住悲傷,怎能不淚流滿麵。
楊三水、薑光軍等將領們,激昂的情緒過去之後,也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悲傷,此戰犧牲了不少戰士,百姓也死傷很多。
還是楊三水率先擺脫了低沉的情緒,咬著牙再度下達了令眾人有些意外的命令:
“傳令,將所有韃子的腦袋剁下來硝製一番,在河邊給本將築起一個大大的京觀,把嶽樂的腦袋放在最上方。”
“立個大大的紀念碑,碑上書寫:大明滅殺建奴全軍於殺虜灘,立京觀以慰甲申以來無辜死難之百姓!還要將一師、二師將士們的英勇事跡詳述清楚,不要流散在曆史中。”
“嗯,當陽橋乃古之名橋,本將也不敢胡亂改名,就將這個河灘命名為殺虜灘吧。”
戰士們聽令之後,瞬間覺得跟著楊師長作戰真是爽利,不幸犧牲的戰友們的事跡,必將被人們銘記於心。
甘輝、張飛也完成堵截任務,帶著海軍的戰士們返了回來,也加入了收斂戰友的隊伍中。
楊三水若有所思的瞅了瞅張飛,又看了看當陽古橋,心中不禁升起了一種奇妙的感覺。
劉備麾下的三將軍,單槍匹馬喝斷了三國當陽橋,不過終究沒有抵擋住曹老板大軍的攻勢,還是要帶著百姓繼續奔逃。
皇太子麾下的張政委,卻帶人炸掉了大明當陽橋,卻是斷絕了近兩萬韃子的生路,最終將其徹底的滅軍殺將。
一念至此,楊三水忍不住念叨了兩句:
“張飛喝斷當陽橋、張飛炸掉當陽橋,一樣的斷橋,不一樣的結果!還是張政委威武呐。”
張飛一愣,頓時明白了楊三水話中之意,細思之下,也覺得曆史真是有種奇妙的巧遇。
“大明的張飛,沒有墜了此名的威名,堵死了近兩萬狗韃子呢、就算和三將軍打個平手吧。”,甘輝也補了一句,眾人均點頭認同。
甘輝突然想起一事,趕緊催促著眾人抓緊時間打掃戰場,說大戰可能遠未結束,下麵要輪到海軍唱主角了。
他的話令眾人有些驚異,在湖北戰場大戰肯定還有的,畢竟從四川殺來的李國英部還沒圍殺,還有武昌等大城要攻破。
但以海軍為主角的大戰,這就讓人摸不到頭腦了,楊三水幾人想破了腦袋,也沒想明白是個怎樣的大戰。
於是圍住甘輝,想方設法的逼問這個家夥,沒想到遇到個守口如瓶的貨,動手吧又幹不過,隻能悻悻然作罷。
......
明軍在湖北與滿清韃子鏖戰之時,在華夏大西南之地,另外一場宿命之戰,第二次上演了。
李定國率領第二軍八萬將士,悍然殺回來了雲南境內,將吳三桂留守在滇西不多的兵馬,輕易擊敗、圍殺。
在不到一月的時間內,第二軍將士先後光複了孟璉、車裏、建安、元江軍民府等地,滇西之地盡數落入明軍之手。
大明軍勢複振,令在滇西寧死不屈苦苦抵抗滿清的各族振奮不已,土司們紛紛帶著兵馬,再度聚集在李定國旗幟下,誓要殺絕韃子。
更有無數的彝、苗、瑤、壯、侗、仡佬、傣等族青壯,帶著簡陋到極點的武器,直接加入到了明軍之中。
其中,元江傣族土知府那嵩帶領的傣族隊伍,是眾多抗清武裝中最強大的一支,亦是李定國的老戰友了。
李定國在第一次磨盤山血戰失敗後,被殷齊山尋到,收到皇太子的密信後,就和白文選帶兵進入緬甸作戰,等待太子大軍攻到。
那嵩則在李定國囑咐下,帶領著抗清隊伍依托堅城、憑借地利優勢和韃子軍及吳三桂的漢奸軍周旋。
李定國為了堅定那嵩決心,甚至把妻兒留在了元江,並將大量金銀財物留給那嵩以作軍資費用。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那嵩帶著軍民英勇作戰拚死抵抗,時至今日將士已然犧牲了三成還多,僅憑著一股不屈意念死死支撐著。
幸運的是,吳三桂正在和韃子朝廷糾纏大軍年費銀子,老漢奸有心玩弄“養寇自重”那一套,並沒有全力圍攻,這才僥幸幸存下來。
兵少且弱的元江軍民,還是慢慢陷入了絕望,沒想到又守得雲開見月明:李定國宛如絕世英雄般,帶著大明強軍殺回,橫掃了滇西,也徹底解了元江城之圍。
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感慨萬分,全城軍民陷入了又笑又哭的複雜情緒中,笑是因為勝利了,哭則是為了犧牲的家人...
情緒發泄之後,所有人心中都隻剩一個念頭:殺去昆明城,滅殺狗韃子狗漢奸,報仇雪恨。
楊三水看著急切無比的兀爾特,果斷的大喝下令:
“傳令,立即停止攻擊,俘虜剩餘敵軍!”
“兀爾特將軍,勞煩你帶人過去甄別,把你所說的特殊之人找出來!除此之外,此戰不留俘虜。”
兀爾特緊張的細細打量前方,確定了那些人都幸存了下來,這才放下心回頭行禮:
“謝過楊將軍的信任,我這就帶人過去!”
言畢,他就帶著對大拜、門都海和嶽得濟,又匆匆打馬衝去了包圍圈處,幫助大軍俘虜剩餘的韃子,以及和那些人交流。
楊三水等人隻聽一陣嗚哩哇啦之後,那一百餘名強壯彪悍的有些過分的韃子,竟真的被兀爾特說服。
一行人在兀爾特的帶領之下,騎著馬往太子駐地而去,要把這個特殊情況,第一時間稟告上去。
楊三水略微沉思,立即令袁禮帶了三百名精銳,也匆匆打馬跟了上去,說是要向太子稟告大戰結果。
兩隊人馬一前一後奔馳而去,很快融為了一支隊伍,這也讓楊三水徹底放下心來。
當然回頭轉向戰場時,臉色複又變得陰冷下來,他冷聲從嗓子裏擠出個幾個字:
“殺!一個不留!”
於是戰場上的一個角落裏,發出了最後一陣射擊和殺戮聲,以及嗚哩哇啦的怒罵聲,轉瞬間又歸於平靜。
罵不罵的,楊三水等人心中毫無波瀾,想來被這些狗韃子殺害的無辜百姓,當時也應當怒罵了吧......
弄死了所有的狗韃子,事情當然還沒完,打掃戰場、收斂犧牲的戰友,也是無比重要的任務。
大戰之後的戰士們,經曆了大戰時的激昂狂熱,取勝時的狂喜興奮後,到了收斂戰友之時,心情墜入悲傷,還有戰士低聲哭泣。
大戰之前,戰友兄弟們豪邁的開著玩笑,說皇太子在南京城開建大明英雄紀念碑和紀念堂了,如戰死就在紀念堂見吧。
當整日一起刻苦訓練、一起並肩作戰的好兄弟真的犧牲時,戰士們又怎麽忍住悲傷,怎能不淚流滿麵。
楊三水、薑光軍等將領們,激昂的情緒過去之後,也陷入了長久的沉默、悲傷,此戰犧牲了不少戰士,百姓也死傷很多。
還是楊三水率先擺脫了低沉的情緒,咬著牙再度下達了令眾人有些意外的命令:
“傳令,將所有韃子的腦袋剁下來硝製一番,在河邊給本將築起一個大大的京觀,把嶽樂的腦袋放在最上方。”
“立個大大的紀念碑,碑上書寫:大明滅殺建奴全軍於殺虜灘,立京觀以慰甲申以來無辜死難之百姓!還要將一師、二師將士們的英勇事跡詳述清楚,不要流散在曆史中。”
“嗯,當陽橋乃古之名橋,本將也不敢胡亂改名,就將這個河灘命名為殺虜灘吧。”
戰士們聽令之後,瞬間覺得跟著楊師長作戰真是爽利,不幸犧牲的戰友們的事跡,必將被人們銘記於心。
甘輝、張飛也完成堵截任務,帶著海軍的戰士們返了回來,也加入了收斂戰友的隊伍中。
楊三水若有所思的瞅了瞅張飛,又看了看當陽古橋,心中不禁升起了一種奇妙的感覺。
劉備麾下的三將軍,單槍匹馬喝斷了三國當陽橋,不過終究沒有抵擋住曹老板大軍的攻勢,還是要帶著百姓繼續奔逃。
皇太子麾下的張政委,卻帶人炸掉了大明當陽橋,卻是斷絕了近兩萬韃子的生路,最終將其徹底的滅軍殺將。
一念至此,楊三水忍不住念叨了兩句:
“張飛喝斷當陽橋、張飛炸掉當陽橋,一樣的斷橋,不一樣的結果!還是張政委威武呐。”
張飛一愣,頓時明白了楊三水話中之意,細思之下,也覺得曆史真是有種奇妙的巧遇。
“大明的張飛,沒有墜了此名的威名,堵死了近兩萬狗韃子呢、就算和三將軍打個平手吧。”,甘輝也補了一句,眾人均點頭認同。
甘輝突然想起一事,趕緊催促著眾人抓緊時間打掃戰場,說大戰可能遠未結束,下麵要輪到海軍唱主角了。
他的話令眾人有些驚異,在湖北戰場大戰肯定還有的,畢竟從四川殺來的李國英部還沒圍殺,還有武昌等大城要攻破。
但以海軍為主角的大戰,這就讓人摸不到頭腦了,楊三水幾人想破了腦袋,也沒想明白是個怎樣的大戰。
於是圍住甘輝,想方設法的逼問這個家夥,沒想到遇到個守口如瓶的貨,動手吧又幹不過,隻能悻悻然作罷。
......
明軍在湖北與滿清韃子鏖戰之時,在華夏大西南之地,另外一場宿命之戰,第二次上演了。
李定國率領第二軍八萬將士,悍然殺回來了雲南境內,將吳三桂留守在滇西不多的兵馬,輕易擊敗、圍殺。
在不到一月的時間內,第二軍將士先後光複了孟璉、車裏、建安、元江軍民府等地,滇西之地盡數落入明軍之手。
大明軍勢複振,令在滇西寧死不屈苦苦抵抗滿清的各族振奮不已,土司們紛紛帶著兵馬,再度聚集在李定國旗幟下,誓要殺絕韃子。
更有無數的彝、苗、瑤、壯、侗、仡佬、傣等族青壯,帶著簡陋到極點的武器,直接加入到了明軍之中。
其中,元江傣族土知府那嵩帶領的傣族隊伍,是眾多抗清武裝中最強大的一支,亦是李定國的老戰友了。
李定國在第一次磨盤山血戰失敗後,被殷齊山尋到,收到皇太子的密信後,就和白文選帶兵進入緬甸作戰,等待太子大軍攻到。
那嵩則在李定國囑咐下,帶領著抗清隊伍依托堅城、憑借地利優勢和韃子軍及吳三桂的漢奸軍周旋。
李定國為了堅定那嵩決心,甚至把妻兒留在了元江,並將大量金銀財物留給那嵩以作軍資費用。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那嵩帶著軍民英勇作戰拚死抵抗,時至今日將士已然犧牲了三成還多,僅憑著一股不屈意念死死支撐著。
幸運的是,吳三桂正在和韃子朝廷糾纏大軍年費銀子,老漢奸有心玩弄“養寇自重”那一套,並沒有全力圍攻,這才僥幸幸存下來。
兵少且弱的元江軍民,還是慢慢陷入了絕望,沒想到又守得雲開見月明:李定國宛如絕世英雄般,帶著大明強軍殺回,橫掃了滇西,也徹底解了元江城之圍。
人生的大起大落,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感慨萬分,全城軍民陷入了又笑又哭的複雜情緒中,笑是因為勝利了,哭則是為了犧牲的家人...
情緒發泄之後,所有人心中都隻剩一個念頭:殺去昆明城,滅殺狗韃子狗漢奸,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