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瞄準器,簡單地說就是五根橫著放的瞄針,用瞄針的尖端來瞄準目標,這五根瞄針的高度不同,分別用於瞄準不同距離的目標(見作者有話說附圖)。
因為箭射出之後會下墜,所以,越是遠距離的目標,越要用靠下的針來瞄準,這樣箭的射出角度就會被抬高。
因為瞄針比較細,周圍需要有護圈,防止針被碰歪,護圈一般也是扁扁的圓筒形,所以王胖子還是竹筒伺候。鋸好竹筒、用桐油煮過之後,在其側麵鑽五個小孔,上下間距5毫米左右,用於固定瞄針。
瞄針采用鐵製,尖端不需要磨尖,其實就是一根鐵絲,用滲碳工藝增強一下。
五根瞄針要互相平行,尖端正好位於護圈中間,在垂直方向上對齊。
瞄針插進竹筒的小孔之前,在小孔中塗一點魚鰾膠,凝固後將瞄針牢牢粘住。
瞄準器的支架與箭台是類似的,安裝在箭台上方。
肖恩特意在支架上做了一個燕尾榫,這樣就可以微調瞄準器的高度。
微調高度時,要將第一根瞄針校準到十米距離。
在十米處放一個草靶,用第一根瞄針去瞄準,如果射高了,就將瞄準器整體調高一點;如果射低了,就調低一點。
所有瞄針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其它瞄針不需要單獨校準,沈曼如不斷調整草靶距離,從10米到20、30米、50米,反複試射之後,記住了每根瞄針對應的歸零距離,分別為10米、24米、36米、45米、53米。
以後再射同樣距離的目標時,就直接用對應的瞄針去瞄準即可。比如今天這隻羚羊,她目測距離在40多米不到45,就用第四根瞄針稍靠上的位置去瞄,一擊即中。
沈曼如目前射箭的有效射程最多也就50米,再遠就沒什麽把握了,所以第五針瞄針在53米歸零也算正好。如果五根瞄針覆蓋不到50米,可以考慮增加瞄針,或加大瞄針間距。
瞄準器除了用於瞄準,還可以用來測距。
弓箭要想射得準,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對目標的距離要有準確的判斷。因為箭射出後是下墜的,距離判斷準確了,瞄準時才能知道需要抬高多少。
比如,一隻公羚羊距離射手40米,從瞄準器裏看,羚羊正好占據兩根瞄針之間的高度,記住這一點之後,下次遇到差不多大的羚羊,它跟兩根瞄針差不多高,就知道距離是40米左右了。
如果同樣的羚羊在瞄準器中占了三根瞄針,也就是兩倍間距的高度,那麽它的距離就是20米。
常見的獵物、樹木、人,凡是高度已知的物體,都可以作為參照物。
經常在不同距離上用不同參照物進行對比測量,就能不斷積累經驗,從而更準確地判斷距離。
另外,這個瞄準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沈曼如發現原先校準好的歸零點會發生變化,畢竟傳統弓所使用的都是天然材料,木料、竹片、筋、角、膠,這些材料都會隨溫度、濕度、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導致瞄針不準。
所以,沈曼如每次帶弓出去,出發前都會用草靶試射幾箭,看看是否需要調整瞄點,當然,這種微調一般不需要動瞄準器,隻在開弓瞄準時,比平時適當瞄高或瞄低即可。
有了瞄準器的加持,沈曼如在麵對遠距離目標時,命中率有了明顯提升。
但是,即便用上瞄準器,對射箭動作的要求仍然是很高的,因為它不像槍械瞄準是三點一線(覘孔、準星、目標),傳統弓加上瞄準器之後,瞄準器和目標隻有兩個點。
要想射得準,就要求射手每次開弓的動作保持一致,人與弓形成一個固定的整體,要做到這一點,往往需要數年的訓練。
而且,在實際狩獵過程中,因為地形原因,或隱蔽需要,經常要以各種別扭的姿勢開弓,貓腰、蹲著、探身、後仰,都很常見,采取這些姿勢時,很難保證開弓姿勢的一致性,對命中率影響很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代複合弓中引入了“窺孔”這個配件。
就是在弓弦上安裝一個中間帶孔的環狀金屬塊,開弓之後,從窺孔裏看瞄準器和目標,進行三點一線的瞄準。
有了窺孔,複合弓的使用門檻就大大降低,普通人練習十天半個月就能具備一定的命中率。
沈曼如覺得窺孔在傳統弓上也可以使用。
肖恩他們用小木塊雕刻了一個窺孔,長度也就一厘米多一點,在外側兩邊刻兩道凹槽,便於卡住弓弦。
窺孔的安裝位置很重要,要保證開弓之後,窺孔與瞄準器的連線正好與箭杆平行。弓箭手開弓拉弦的距離都是固定的,隻要找準位置,以後每次開弓,窺孔都會落在同一位置。
將準備安裝窺孔處的弓弦分成兩股,將窺孔卡在兩股弓弦之間,用細線將上下兩端的弓弦纏繞綁緊,就安裝好了。
有了窺孔、瞄準器、箭台這些配件,王胖子打算後續製作更多弓箭,讓其他人也練習使用,培養更多弓箭手。
離開渡渡灣,眾人繼續往前走。
隨著島上的人不斷地探索樹林,樹林中漸漸被開辟出一些小徑,連通了各個資源點,即使肖恩不在,輕易也不會迷路。有了路,他們的行進速度也比以前快很多。
隻是過了渡渡灣,再往前就漸漸沒有路了,這些區域都是新探索的,還沒有踩出路來。
地勢漸漸變高,之前的路是緩慢上升的,到這裏就有些陡了,走路變成了爬山。
爬一段山路,樹林裏的植被就有所變化,樹木變得稀疏,也不那麽高大了。
最後來到一處開闊地,眼前豁然開朗。
“哇~”
望著眼前的景象,白雷雷發出讚歎。
眼前是一麵高聳的懸崖,黃撲撲的崖壁蜿蜒連綿,向東西兩側延伸,遠遠得沒入海中。
轉過身,背後是綠茫茫的樹海,這裏離南邊的海岸有五公裏,離東西海岸也接近兩公裏。
在南海岸,他們登島求生;在東海岸,他們發現了破漁船;在西海岸,他們救了裏奧八人。
在樹林中,他們發現了數不清的資源,建立了自己的營地,發現了渡渡灣,開辟了荒島集市,埋葬了圖謀不軌的壞人。
半年時間,他們在這半邊荒島上留下了太多點點滴滴,如今登高俯瞰,恍然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肖恩幫沈曼如擦了擦額頭的汗,轉頭對眾人道:“這裏是我們能爬到的最高處了。”
——
本章知識點:
1. 傳統弓簡易瞄準器的製作和校準
2. 窺孔的作用和安裝
因為箭射出之後會下墜,所以,越是遠距離的目標,越要用靠下的針來瞄準,這樣箭的射出角度就會被抬高。
因為瞄針比較細,周圍需要有護圈,防止針被碰歪,護圈一般也是扁扁的圓筒形,所以王胖子還是竹筒伺候。鋸好竹筒、用桐油煮過之後,在其側麵鑽五個小孔,上下間距5毫米左右,用於固定瞄針。
瞄針采用鐵製,尖端不需要磨尖,其實就是一根鐵絲,用滲碳工藝增強一下。
五根瞄針要互相平行,尖端正好位於護圈中間,在垂直方向上對齊。
瞄針插進竹筒的小孔之前,在小孔中塗一點魚鰾膠,凝固後將瞄針牢牢粘住。
瞄準器的支架與箭台是類似的,安裝在箭台上方。
肖恩特意在支架上做了一個燕尾榫,這樣就可以微調瞄準器的高度。
微調高度時,要將第一根瞄針校準到十米距離。
在十米處放一個草靶,用第一根瞄針去瞄準,如果射高了,就將瞄準器整體調高一點;如果射低了,就調低一點。
所有瞄針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其它瞄針不需要單獨校準,沈曼如不斷調整草靶距離,從10米到20、30米、50米,反複試射之後,記住了每根瞄針對應的歸零距離,分別為10米、24米、36米、45米、53米。
以後再射同樣距離的目標時,就直接用對應的瞄針去瞄準即可。比如今天這隻羚羊,她目測距離在40多米不到45,就用第四根瞄針稍靠上的位置去瞄,一擊即中。
沈曼如目前射箭的有效射程最多也就50米,再遠就沒什麽把握了,所以第五針瞄針在53米歸零也算正好。如果五根瞄針覆蓋不到50米,可以考慮增加瞄針,或加大瞄針間距。
瞄準器除了用於瞄準,還可以用來測距。
弓箭要想射得準,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對目標的距離要有準確的判斷。因為箭射出後是下墜的,距離判斷準確了,瞄準時才能知道需要抬高多少。
比如,一隻公羚羊距離射手40米,從瞄準器裏看,羚羊正好占據兩根瞄針之間的高度,記住這一點之後,下次遇到差不多大的羚羊,它跟兩根瞄針差不多高,就知道距離是40米左右了。
如果同樣的羚羊在瞄準器中占了三根瞄針,也就是兩倍間距的高度,那麽它的距離就是20米。
常見的獵物、樹木、人,凡是高度已知的物體,都可以作為參照物。
經常在不同距離上用不同參照物進行對比測量,就能不斷積累經驗,從而更準確地判斷距離。
另外,這個瞄準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沈曼如發現原先校準好的歸零點會發生變化,畢竟傳統弓所使用的都是天然材料,木料、竹片、筋、角、膠,這些材料都會隨溫度、濕度、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導致瞄針不準。
所以,沈曼如每次帶弓出去,出發前都會用草靶試射幾箭,看看是否需要調整瞄點,當然,這種微調一般不需要動瞄準器,隻在開弓瞄準時,比平時適當瞄高或瞄低即可。
有了瞄準器的加持,沈曼如在麵對遠距離目標時,命中率有了明顯提升。
但是,即便用上瞄準器,對射箭動作的要求仍然是很高的,因為它不像槍械瞄準是三點一線(覘孔、準星、目標),傳統弓加上瞄準器之後,瞄準器和目標隻有兩個點。
要想射得準,就要求射手每次開弓的動作保持一致,人與弓形成一個固定的整體,要做到這一點,往往需要數年的訓練。
而且,在實際狩獵過程中,因為地形原因,或隱蔽需要,經常要以各種別扭的姿勢開弓,貓腰、蹲著、探身、後仰,都很常見,采取這些姿勢時,很難保證開弓姿勢的一致性,對命中率影響很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代複合弓中引入了“窺孔”這個配件。
就是在弓弦上安裝一個中間帶孔的環狀金屬塊,開弓之後,從窺孔裏看瞄準器和目標,進行三點一線的瞄準。
有了窺孔,複合弓的使用門檻就大大降低,普通人練習十天半個月就能具備一定的命中率。
沈曼如覺得窺孔在傳統弓上也可以使用。
肖恩他們用小木塊雕刻了一個窺孔,長度也就一厘米多一點,在外側兩邊刻兩道凹槽,便於卡住弓弦。
窺孔的安裝位置很重要,要保證開弓之後,窺孔與瞄準器的連線正好與箭杆平行。弓箭手開弓拉弦的距離都是固定的,隻要找準位置,以後每次開弓,窺孔都會落在同一位置。
將準備安裝窺孔處的弓弦分成兩股,將窺孔卡在兩股弓弦之間,用細線將上下兩端的弓弦纏繞綁緊,就安裝好了。
有了窺孔、瞄準器、箭台這些配件,王胖子打算後續製作更多弓箭,讓其他人也練習使用,培養更多弓箭手。
離開渡渡灣,眾人繼續往前走。
隨著島上的人不斷地探索樹林,樹林中漸漸被開辟出一些小徑,連通了各個資源點,即使肖恩不在,輕易也不會迷路。有了路,他們的行進速度也比以前快很多。
隻是過了渡渡灣,再往前就漸漸沒有路了,這些區域都是新探索的,還沒有踩出路來。
地勢漸漸變高,之前的路是緩慢上升的,到這裏就有些陡了,走路變成了爬山。
爬一段山路,樹林裏的植被就有所變化,樹木變得稀疏,也不那麽高大了。
最後來到一處開闊地,眼前豁然開朗。
“哇~”
望著眼前的景象,白雷雷發出讚歎。
眼前是一麵高聳的懸崖,黃撲撲的崖壁蜿蜒連綿,向東西兩側延伸,遠遠得沒入海中。
轉過身,背後是綠茫茫的樹海,這裏離南邊的海岸有五公裏,離東西海岸也接近兩公裏。
在南海岸,他們登島求生;在東海岸,他們發現了破漁船;在西海岸,他們救了裏奧八人。
在樹林中,他們發現了數不清的資源,建立了自己的營地,發現了渡渡灣,開辟了荒島集市,埋葬了圖謀不軌的壞人。
半年時間,他們在這半邊荒島上留下了太多點點滴滴,如今登高俯瞰,恍然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肖恩幫沈曼如擦了擦額頭的汗,轉頭對眾人道:“這裏是我們能爬到的最高處了。”
——
本章知識點:
1. 傳統弓簡易瞄準器的製作和校準
2. 窺孔的作用和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