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竹笛,首先要找一根竹笛那麽粗的竹竿,截成60厘米左右,用細棍將裏麵的竹節全部捅穿,在適當的位置打十個孔,從上至下依次是一個吹孔、一個出音孔、六個指孔,笛尾還有兩個出音孔。
打孔的位置會影響音準,但這個對菲比來說並不難。隻要竹筒的壁厚基本均勻,各個孔的間距就是對應成比例的,她本來就熟悉樂器,各個孔之間的距離都有數,試過兩三根就找準了打孔位置。
笛膜是關鍵材料,傳統笛膜一般用竹膜或蘆葦製作。島上沒有蘆葦,她找了根粗一點的竹子,在竹子內層表麵就有一層膜,剝下來做笛膜正合適。
最後在吹孔上方1厘米的位置,在笛子內部塞一個軟木塞,一根簡易竹笛就做好了。
如果想再省點兒事,在截竹子的時候就計算好開孔的位置,用內部的竹節代替木塞,在其下方1厘米開一個吹孔,其它孔依次向下排,這樣就不需要木塞了。
這竹笛是荒島上第一件樂器,從此他們過上了有音樂的日子。
菲比又吹了幾首別的曲子,《彩雲追月》《漁舟唱晚》《草原之夜》,眾人聽得如癡如醉。
草原之夜一曲終了,王胖子的肚子咕咕叫了起來。
此時已是傍晚,眾人玩鬧了大半天,到飯點兒了。
李金庫打開屋裏的幾個壇子、罐子,開始往外拿吃的。
首先是幾隻烤兔,然後是事先炒製的幾種調料,有炒好的幹辣椒、藤椒、五香粉、油醋汁、海腸粉等等。
李金庫吩咐幾人,將那幾隻烤兔放到炭爐上熱一下,兔肉的香氣便散了出來,香得眾人直咽口水。
然後他用手將兔肉撕成小塊,放到陶盆裏,用各種調料拌起來,第一道菜“手撕烤兔”便完成了。
這道菜是川渝一帶的風格,鮮香麻辣,非常得開胃。
然後李金庫又掏出兩個蓋著蓋子的大陶盆,打開蓋子,裏麵全是煎餃,那餃子皮是木薯粉做的,所以叫薯粉餃子。華國南方有很多地區都有吃薯粉餃子的習慣,但主要是用紅薯粉做。他們用木薯做,口感差不多。
餃子的餡料有豬肉洋蔥的,有海參野菜的,有韭菜渡渡蛋的,還有魚肉的。
這些餃子是前天下好的,昨天又用油煎過。現在他們放個鐵鍋到炭爐上,把餃子放進去重新煎熱就可以吃了。
爽滑的木薯粉皮,用油煎過之後酥脆彈牙,再配上各種葷、素餡料,讓人看一眼就食指大動。
一旁的傑西拿出幾個小碟子,還有一個瘦高帶嘴兒的陶壺,那裏麵是他們釀的果醋,她倒了幾碟醋分給眾人。
蘸醋吃煎餃,解葷又解膩。
烤兔和煎餃都是李金庫的主意,它們都是提前做熟,用炭爐稍一加熱就非常好吃。
因為小炭爐的加熱能力有限,用生鮮食材現做的話,費時又費炭。
瑪麗又裝了一壺果酒、一壺竹葉青,將它們擱在兩個炭爐上。
眾人圍坐在炭爐旁,一邊吃烤兔、煎餃,一邊喝酒、品茶。
吃完飯,聽著外麵的風雨聲漸漸變小了,估計明天天氣就能放晴,肖恩又講了講後麵蓋房子的事。
“從這次暴風雨的情況來看,咱們的屋頂和皮衣完全可以抵禦暴風雨。所以我想,可以考慮將整棟房子一起蓋起來,而不是隻蓋臥室。”
這次他們躲避暴風雨的過程簡直不要太愜意,有的吃、有的喝、有的玩兒,還能打麻將、下棋、聽音樂。
所以肖恩這樣一說,眾人都讚同。
待雨過天晴,他們就沒有繼續給臥室蓋屋頂,轉而開始砌其它兩間屋的石牆根、夯土牆、砌土坯,就這樣又幹了七八天。
終於,整座新房的牆體部分全部完工。
準備蓋屋頂的木料、海草、竹釘也基本準備好,可以開始蓋屋頂了。
蓋屋頂的第一步就是“上梁”。
民間對上梁的定義,不同地區、不同建築所指不盡相同,大部分是指安裝屋脊那一根最高的檁條,也稱“脊檁”。
我國自古以來,對上梁儀式都非常重視。
2020年3月27日,農曆三月初四,宜:豎柱、上梁、蓋屋。
眾人在新房屋前擺了一張供桌,桌上擺著豬、雞、魚、海參、鮑魚、林羚、渡渡鳥等珍稀供品。
桌前的地上,由兩條板凳擔著一根粗大的木梁,上麵蓋了一塊紅色的布。
在木梁兩頭的位置,地上各豎立了一根約兩米多高的木杆,木杆下端被牢牢插在地上,頂端用麻繩拴了一根橫杆,橫杆是活的,像稱杆一樣,壓下一端就能吊起另一端,這是他們提前準備的“吊杆”,後麵的施工,凡是需要起吊重物到屋頂的,都可以用這兩根吊杆。
此時木梁的兩端各套了一根麻繩,兩根麻繩分別拴到兩根吊杆上,他們打算用吊杆將木梁吊到房頂上。
此時房子中間兩個山牆上,東西各站著裏奧和泰勒,等待接應木梁,他們手裏也各有一根長繩子,連接著木梁的兩端。
肖恩作為領頭的木工,也被稱為“作頭師傅”,是上梁儀式的主角。
隻見他站在供桌前,手提一個酒壺,一邊往木梁上澆酒,一邊念起了上梁文疏:
“伏以!
良時吉日宅興旺,萬貫財寶進家堂。
良時上梁人丁旺,兒孫富貴大吉昌。
鳴花炮聲聲道喜,起大梁步步登高。
旭日朝臨新氣象,吉星拱照大文章。
伏以!
千秋事業原非易,萬代根基由來深。
吉日立柱凝百瑞,室砌祥輝五色雲。
花開富貴人開眼,日上中天屋上梁。
擇地適逢中興日,上梁正值豐收年。
伏以!
玉柱功撐蓬勃風采,金梁高回瀟灑新姿。
畫棟雕梁大啟爾宇,竹苞鬆茂偉觀厥成。
平安福地紫微拂棟,椿萱親茂喜溢高堂。
吉日甚吉大梁宜舉,良辰皆良根基固堅。
伏以!
一進人丁千萬口,二進壽命好延長。
三進主家發大財,四進主家鄉福祿。
五進主家萬年興,六進豎柱彩霞飛。
七進人和大梁正,八進世盛家業興。
九進龍騰日有吉,十進鳳舞雲呈祥。
伏以!
進乎!進乎!大進大富大貴!”
當肖恩念到“進乎”時,秀蘭抓住一根吊杆,王胖子和李金庫抓住另一根吊杆,他們三人一起向下拉,兩根吊杆的另一端便將木梁吊了起來,那木梁緩緩向房頂移動。待接近房頂時,裏奧和泰勒便拉著繩子將木梁拽到準確的位置,指揮下麵的人慢慢鬆開吊杆,直到木梁穩穩地落在屋脊上。
房梁落穩,眾人歡呼起來,裏奧和泰勒也解開房梁上的繩子,爬了下來。
他們不著急繼續施工,按習俗這時要先開宴席。
李金庫早就準備好了,屋前擺好了兩張桌子,一張圓桌一張八仙桌,旁邊打穀場上兩口大鍋正冒著熱氣。
沈曼如六人坐圓桌,裏奧八人坐八仙桌。待其他人坐定,李金庫開始指揮瑪麗和林達上菜。
經典的八菜一湯,每桌還有一大壇果酒。
酒菜上齊,眾人坐定。沈曼如對肖恩道:“今天你來領第一杯酒吧。”
在修房子這些事上,肖恩是當之無愧的首功。
肖恩點點頭,“好”,說著便端著酒碗站了起來。
眾人紛紛起身,端起酒碗。
肖恩看著十幾個熟悉的麵孔,似乎有些動情,他穩了穩心神道:“
自上島以來……各位篳路藍縷、曆盡艱辛,風餐露宿、九死一生!
兩個多月過去了,我們活著走到了今天,過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這些天,為了蓋房子,大家都辛苦了。
現在房子順利上梁,勝利就在眼前,讓我們共飲此酒,祝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好!!!”眾人齊聲高呼!仰頭將碗中酒一飲而盡。
一碗酒下肚,眾人坐下吃菜。
肖恩的話令眾人感觸頗深,尤其是裏奧八人,他們一個月前差點就活不下去了,而現在不僅吃穿不愁 ,還有餘力蓋房子,真的是三十天河東,三十天河西。
蓋房子不僅需要人力,關鍵還需要技術,以前的他們在不缺吃喝的前提下,也不可能蓋出這樣的房子。肖恩他們的技術指導至關重要。
這三十天以來,他們對於六人掌握的各種技術技能是心服口服,而且六人對他們也非常好,吃穿住用基本都是一個標準。如果說剛開始他們跟隨六人還有迫於生計的成分,現在則完全是發自內心。
這邊圓桌上,秀蘭好奇問道:“肖哥哥,剛才你念的那一大段吉祥話裏,那個‘伏以’是什麽意思?”
肖恩解釋道:“就是伏首的意思,古代大臣向皇帝進言,或民間請神時,為表示尊敬,都有伏以開頭的習慣。上梁時也要奏請諸神保佑,所以也要這樣說。
不過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魯班的第一個徒弟叫伏以,所以木匠自稱伏以,是以徒弟身份,向魯班祖師匯報的意思。”
第一種說法相對靠譜一些,因為“伏以” 的說法在道教也很常用,應該不是木匠專屬。
王胖子夾了一塊臘肉問道:“唉對了,房梁上那塊紅布,你們從哪兒弄的?”
打孔的位置會影響音準,但這個對菲比來說並不難。隻要竹筒的壁厚基本均勻,各個孔的間距就是對應成比例的,她本來就熟悉樂器,各個孔之間的距離都有數,試過兩三根就找準了打孔位置。
笛膜是關鍵材料,傳統笛膜一般用竹膜或蘆葦製作。島上沒有蘆葦,她找了根粗一點的竹子,在竹子內層表麵就有一層膜,剝下來做笛膜正合適。
最後在吹孔上方1厘米的位置,在笛子內部塞一個軟木塞,一根簡易竹笛就做好了。
如果想再省點兒事,在截竹子的時候就計算好開孔的位置,用內部的竹節代替木塞,在其下方1厘米開一個吹孔,其它孔依次向下排,這樣就不需要木塞了。
這竹笛是荒島上第一件樂器,從此他們過上了有音樂的日子。
菲比又吹了幾首別的曲子,《彩雲追月》《漁舟唱晚》《草原之夜》,眾人聽得如癡如醉。
草原之夜一曲終了,王胖子的肚子咕咕叫了起來。
此時已是傍晚,眾人玩鬧了大半天,到飯點兒了。
李金庫打開屋裏的幾個壇子、罐子,開始往外拿吃的。
首先是幾隻烤兔,然後是事先炒製的幾種調料,有炒好的幹辣椒、藤椒、五香粉、油醋汁、海腸粉等等。
李金庫吩咐幾人,將那幾隻烤兔放到炭爐上熱一下,兔肉的香氣便散了出來,香得眾人直咽口水。
然後他用手將兔肉撕成小塊,放到陶盆裏,用各種調料拌起來,第一道菜“手撕烤兔”便完成了。
這道菜是川渝一帶的風格,鮮香麻辣,非常得開胃。
然後李金庫又掏出兩個蓋著蓋子的大陶盆,打開蓋子,裏麵全是煎餃,那餃子皮是木薯粉做的,所以叫薯粉餃子。華國南方有很多地區都有吃薯粉餃子的習慣,但主要是用紅薯粉做。他們用木薯做,口感差不多。
餃子的餡料有豬肉洋蔥的,有海參野菜的,有韭菜渡渡蛋的,還有魚肉的。
這些餃子是前天下好的,昨天又用油煎過。現在他們放個鐵鍋到炭爐上,把餃子放進去重新煎熱就可以吃了。
爽滑的木薯粉皮,用油煎過之後酥脆彈牙,再配上各種葷、素餡料,讓人看一眼就食指大動。
一旁的傑西拿出幾個小碟子,還有一個瘦高帶嘴兒的陶壺,那裏麵是他們釀的果醋,她倒了幾碟醋分給眾人。
蘸醋吃煎餃,解葷又解膩。
烤兔和煎餃都是李金庫的主意,它們都是提前做熟,用炭爐稍一加熱就非常好吃。
因為小炭爐的加熱能力有限,用生鮮食材現做的話,費時又費炭。
瑪麗又裝了一壺果酒、一壺竹葉青,將它們擱在兩個炭爐上。
眾人圍坐在炭爐旁,一邊吃烤兔、煎餃,一邊喝酒、品茶。
吃完飯,聽著外麵的風雨聲漸漸變小了,估計明天天氣就能放晴,肖恩又講了講後麵蓋房子的事。
“從這次暴風雨的情況來看,咱們的屋頂和皮衣完全可以抵禦暴風雨。所以我想,可以考慮將整棟房子一起蓋起來,而不是隻蓋臥室。”
這次他們躲避暴風雨的過程簡直不要太愜意,有的吃、有的喝、有的玩兒,還能打麻將、下棋、聽音樂。
所以肖恩這樣一說,眾人都讚同。
待雨過天晴,他們就沒有繼續給臥室蓋屋頂,轉而開始砌其它兩間屋的石牆根、夯土牆、砌土坯,就這樣又幹了七八天。
終於,整座新房的牆體部分全部完工。
準備蓋屋頂的木料、海草、竹釘也基本準備好,可以開始蓋屋頂了。
蓋屋頂的第一步就是“上梁”。
民間對上梁的定義,不同地區、不同建築所指不盡相同,大部分是指安裝屋脊那一根最高的檁條,也稱“脊檁”。
我國自古以來,對上梁儀式都非常重視。
2020年3月27日,農曆三月初四,宜:豎柱、上梁、蓋屋。
眾人在新房屋前擺了一張供桌,桌上擺著豬、雞、魚、海參、鮑魚、林羚、渡渡鳥等珍稀供品。
桌前的地上,由兩條板凳擔著一根粗大的木梁,上麵蓋了一塊紅色的布。
在木梁兩頭的位置,地上各豎立了一根約兩米多高的木杆,木杆下端被牢牢插在地上,頂端用麻繩拴了一根橫杆,橫杆是活的,像稱杆一樣,壓下一端就能吊起另一端,這是他們提前準備的“吊杆”,後麵的施工,凡是需要起吊重物到屋頂的,都可以用這兩根吊杆。
此時木梁的兩端各套了一根麻繩,兩根麻繩分別拴到兩根吊杆上,他們打算用吊杆將木梁吊到房頂上。
此時房子中間兩個山牆上,東西各站著裏奧和泰勒,等待接應木梁,他們手裏也各有一根長繩子,連接著木梁的兩端。
肖恩作為領頭的木工,也被稱為“作頭師傅”,是上梁儀式的主角。
隻見他站在供桌前,手提一個酒壺,一邊往木梁上澆酒,一邊念起了上梁文疏:
“伏以!
良時吉日宅興旺,萬貫財寶進家堂。
良時上梁人丁旺,兒孫富貴大吉昌。
鳴花炮聲聲道喜,起大梁步步登高。
旭日朝臨新氣象,吉星拱照大文章。
伏以!
千秋事業原非易,萬代根基由來深。
吉日立柱凝百瑞,室砌祥輝五色雲。
花開富貴人開眼,日上中天屋上梁。
擇地適逢中興日,上梁正值豐收年。
伏以!
玉柱功撐蓬勃風采,金梁高回瀟灑新姿。
畫棟雕梁大啟爾宇,竹苞鬆茂偉觀厥成。
平安福地紫微拂棟,椿萱親茂喜溢高堂。
吉日甚吉大梁宜舉,良辰皆良根基固堅。
伏以!
一進人丁千萬口,二進壽命好延長。
三進主家發大財,四進主家鄉福祿。
五進主家萬年興,六進豎柱彩霞飛。
七進人和大梁正,八進世盛家業興。
九進龍騰日有吉,十進鳳舞雲呈祥。
伏以!
進乎!進乎!大進大富大貴!”
當肖恩念到“進乎”時,秀蘭抓住一根吊杆,王胖子和李金庫抓住另一根吊杆,他們三人一起向下拉,兩根吊杆的另一端便將木梁吊了起來,那木梁緩緩向房頂移動。待接近房頂時,裏奧和泰勒便拉著繩子將木梁拽到準確的位置,指揮下麵的人慢慢鬆開吊杆,直到木梁穩穩地落在屋脊上。
房梁落穩,眾人歡呼起來,裏奧和泰勒也解開房梁上的繩子,爬了下來。
他們不著急繼續施工,按習俗這時要先開宴席。
李金庫早就準備好了,屋前擺好了兩張桌子,一張圓桌一張八仙桌,旁邊打穀場上兩口大鍋正冒著熱氣。
沈曼如六人坐圓桌,裏奧八人坐八仙桌。待其他人坐定,李金庫開始指揮瑪麗和林達上菜。
經典的八菜一湯,每桌還有一大壇果酒。
酒菜上齊,眾人坐定。沈曼如對肖恩道:“今天你來領第一杯酒吧。”
在修房子這些事上,肖恩是當之無愧的首功。
肖恩點點頭,“好”,說著便端著酒碗站了起來。
眾人紛紛起身,端起酒碗。
肖恩看著十幾個熟悉的麵孔,似乎有些動情,他穩了穩心神道:“
自上島以來……各位篳路藍縷、曆盡艱辛,風餐露宿、九死一生!
兩個多月過去了,我們活著走到了今天,過上了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這些天,為了蓋房子,大家都辛苦了。
現在房子順利上梁,勝利就在眼前,讓我們共飲此酒,祝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好!!!”眾人齊聲高呼!仰頭將碗中酒一飲而盡。
一碗酒下肚,眾人坐下吃菜。
肖恩的話令眾人感觸頗深,尤其是裏奧八人,他們一個月前差點就活不下去了,而現在不僅吃穿不愁 ,還有餘力蓋房子,真的是三十天河東,三十天河西。
蓋房子不僅需要人力,關鍵還需要技術,以前的他們在不缺吃喝的前提下,也不可能蓋出這樣的房子。肖恩他們的技術指導至關重要。
這三十天以來,他們對於六人掌握的各種技術技能是心服口服,而且六人對他們也非常好,吃穿住用基本都是一個標準。如果說剛開始他們跟隨六人還有迫於生計的成分,現在則完全是發自內心。
這邊圓桌上,秀蘭好奇問道:“肖哥哥,剛才你念的那一大段吉祥話裏,那個‘伏以’是什麽意思?”
肖恩解釋道:“就是伏首的意思,古代大臣向皇帝進言,或民間請神時,為表示尊敬,都有伏以開頭的習慣。上梁時也要奏請諸神保佑,所以也要這樣說。
不過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魯班的第一個徒弟叫伏以,所以木匠自稱伏以,是以徒弟身份,向魯班祖師匯報的意思。”
第一種說法相對靠譜一些,因為“伏以” 的說法在道教也很常用,應該不是木匠專屬。
王胖子夾了一塊臘肉問道:“唉對了,房梁上那塊紅布,你們從哪兒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