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潰兵
大唐,我能帶兵穿越古今 作者:老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桓再次勸說道,他知道在這個關鍵時刻,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否則大宋將麵臨滅頂之災。
趙家父子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之中,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決定大宋的命運。
汴梁,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如今卻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一道難題。
趙佶似乎一下老了許多:“罷了,現在你是官家,你自己定吧!”
趙宋皇室下達了南撤的旨意。
這一決定,無疑是在艱難的局勢下做出的重大抉擇。隨著旨意的傳達,汴梁城內開始了緊張的撤退準備。
另一邊,李承乾一行人也並沒有走遠,而是遠遠吊在金軍身後。
他們保持著警惕,一方麵是為了監視金軍的下一步行動,以便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
另一方麵是為了掩護汴梁城內的百姓撤退,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保護無辜的民眾。
“你如何能確定趙宋皇室一定會撤退?”
李世民疑惑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對李承乾的判斷感到不解。
李承乾嘴角一揚,露出自信的笑容:“很簡單,你的字跡他們認識!”
他的語氣輕鬆,仿佛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
李世民一愣:“就這麽簡單嗎?”
他顯然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覺得李承乾的判斷過於草率。
“當然不是,最重要的是趙宋皇室在金兵的壓力下,本就有難逃的準備,隻是他們沒想到前線崩潰的這麽快,讓他們措手不及。
這時候有合適的時機撤退,我想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希望如此吧!”
就在這時,之前派出去的探馬來報說,金軍大營陷入內亂,自己內部打了起來。
李靖得到匯報後立馬找到李世民和李承乾,將情況說於二人。
李承乾分析道:“金國剛剛崛起,還處在部落聯盟向帝國進化的階段,內部勢力複雜不穩定。
現在主帥完顏宗突然戰死,引發內部奪權,這本就在意料之中。
隻是我沒想到會發生得這麽快!!”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慨,對局勢的發展感到驚訝。
“那現在我們該怎麽辦?” 李世民問道。
李承乾回頭看向汴梁城的方向,目光深邃而堅定:“汴梁算是暫時安全了,金軍內部混亂,短時間內勢必不會重回汴梁,汴梁城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撤離。
而咱們,也不用繼續跟著金兵。是時候該出發尋找嶽飛了。”
隨即,一行人不再繼續監視金軍動向,調轉馬頭向湯陰方向奔馳而去。
湯陰距離汴梁大概四百裏,急行軍下一個晝夜就能抵達。
然而,李承乾一行人卻背負著眾多軍資,這沉重的負擔使得他們不可能做到一直急行軍。
最快也需要兩個晝夜才能趕到湯陰。
也就是說,找到嶽飛後,頂多就剩下一天時間。
這一天時間還可能要麵臨找不到嶽飛的可能,或者路途中遇到什麽意外被耽擱。
所以,時間很緊急,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如此珍貴,他們必須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李承乾一行人行軍六個時辰後,在半路上遇到一支人數達八百多人的潰兵。
隻見這些宋軍將士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麵,滿臉的疲憊與絕望。
他們的盔甲破損不堪,有的甚至隻剩下幾塊殘片掛在身上。
武器也七零八落,或丟或損,毫無章法地被他們拖在手中或扛在肩上。
隊伍鬆散混亂,毫無秩序可言,有的人一瘸一拐地艱難前行,有的人則神情恍惚,仿佛失了魂一般。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與無助,仿佛剛剛經曆了一場無法想象的噩夢。
曾經的軍威蕩然無存,隻剩下無盡的慘狀,讓人看了不禁心生憐憫與歎息。
經過一番詢問後,李承乾幾人才知道,這是大名府被攻陷後退出的潰兵!
原本是想逃往汴梁,可現在卻在李承乾口中得知汴梁也打算撤退。
這下他們算是徹底沒了去路。
“我可以給你們指一條生路,你們願意跟隨嗎?”
李承乾看著這支潰敗緩緩說道。
這些潰兵們麵麵相覷,臉上滿是糾結之色。
他們剛剛經曆了大名府的慘烈戰事,心中充滿了恐懼,怕死的情緒在每個人心間蔓延。
如今得知汴梁也打算撤退,他們仿佛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不知該何去何從。
他們既害怕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潭,又擔心沒有容身之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然而,當李承乾說出可以給他們指一條生路時,他們的眼中瞬間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花。
那原本黯淡的眼神漸漸有了光彩,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盞明燈。
他們渴望有一個新的方向,一個可以讓他們重新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地方。
一名領頭的走出人群,拱手道:“請問諸位是哪一部的,我等該如何相信諸位的話。”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慮,顯然對李承乾等人的身份和提議持謹慎態度。
李承乾說道:“我們是哪一部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帶你們找到一個能帶著你們打勝仗的將軍,就問你們還有膽量再戰嗎?”
再戰!!
說實話,這群潰兵是真不想再戰了。
他們甚至願意落草為寇,隻求一頓飽飯,一處安身之所。
至於所謂的家國仇恨,他們並不在乎。
反正還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爺們,這些老爺都不管事,憑什麽讓他們這些賊配軍來承擔所有。
李承乾看著潰兵們臉上的不願,不禁暗自歎了口氣。
士氣低下啊!
在這個關鍵時刻,士氣的低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如果不能激發他們的鬥誌,那麽未來的戰鬥將更加艱難。
這時候,李世民站出說道:“爾等身為軍人,當以保家衛國為己任。如今國家危難,你們卻隻想逃避,這豈是大丈夫所為?”
他的聲音威嚴而有力,充滿了責備和激勵。
可李世民的話卻並沒有多少效果。
戰亂下人命不比狗命尊貴多少。
都活不下去了,誰還會在意國家為難。
關鍵大宋朝也沒對他們多好,他們沒必要為了那高高在上的官家去拚命。
趙家父子陷入了艱難的抉擇之中,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決定大宋的命運。
汴梁,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如今卻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一道難題。
趙佶似乎一下老了許多:“罷了,現在你是官家,你自己定吧!”
趙宋皇室下達了南撤的旨意。
這一決定,無疑是在艱難的局勢下做出的重大抉擇。隨著旨意的傳達,汴梁城內開始了緊張的撤退準備。
另一邊,李承乾一行人也並沒有走遠,而是遠遠吊在金軍身後。
他們保持著警惕,一方麵是為了監視金軍的下一步行動,以便及時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
另一方麵是為了掩護汴梁城內的百姓撤退,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保護無辜的民眾。
“你如何能確定趙宋皇室一定會撤退?”
李世民疑惑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好奇,對李承乾的判斷感到不解。
李承乾嘴角一揚,露出自信的笑容:“很簡單,你的字跡他們認識!”
他的語氣輕鬆,仿佛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
李世民一愣:“就這麽簡單嗎?”
他顯然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覺得李承乾的判斷過於草率。
“當然不是,最重要的是趙宋皇室在金兵的壓力下,本就有難逃的準備,隻是他們沒想到前線崩潰的這麽快,讓他們措手不及。
這時候有合適的時機撤退,我想他們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希望如此吧!”
就在這時,之前派出去的探馬來報說,金軍大營陷入內亂,自己內部打了起來。
李靖得到匯報後立馬找到李世民和李承乾,將情況說於二人。
李承乾分析道:“金國剛剛崛起,還處在部落聯盟向帝國進化的階段,內部勢力複雜不穩定。
現在主帥完顏宗突然戰死,引發內部奪權,這本就在意料之中。
隻是我沒想到會發生得這麽快!!”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感慨,對局勢的發展感到驚訝。
“那現在我們該怎麽辦?” 李世民問道。
李承乾回頭看向汴梁城的方向,目光深邃而堅定:“汴梁算是暫時安全了,金軍內部混亂,短時間內勢必不會重回汴梁,汴梁城有足夠的時間組織撤離。
而咱們,也不用繼續跟著金兵。是時候該出發尋找嶽飛了。”
隨即,一行人不再繼續監視金軍動向,調轉馬頭向湯陰方向奔馳而去。
湯陰距離汴梁大概四百裏,急行軍下一個晝夜就能抵達。
然而,李承乾一行人卻背負著眾多軍資,這沉重的負擔使得他們不可能做到一直急行軍。
最快也需要兩個晝夜才能趕到湯陰。
也就是說,找到嶽飛後,頂多就剩下一天時間。
這一天時間還可能要麵臨找不到嶽飛的可能,或者路途中遇到什麽意外被耽擱。
所以,時間很緊急,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如此珍貴,他們必須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
李承乾一行人行軍六個時辰後,在半路上遇到一支人數達八百多人的潰兵。
隻見這些宋軍將士們衣衫襤褸、蓬頭垢麵,滿臉的疲憊與絕望。
他們的盔甲破損不堪,有的甚至隻剩下幾塊殘片掛在身上。
武器也七零八落,或丟或損,毫無章法地被他們拖在手中或扛在肩上。
隊伍鬆散混亂,毫無秩序可言,有的人一瘸一拐地艱難前行,有的人則神情恍惚,仿佛失了魂一般。
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與無助,仿佛剛剛經曆了一場無法想象的噩夢。
曾經的軍威蕩然無存,隻剩下無盡的慘狀,讓人看了不禁心生憐憫與歎息。
經過一番詢問後,李承乾幾人才知道,這是大名府被攻陷後退出的潰兵!
原本是想逃往汴梁,可現在卻在李承乾口中得知汴梁也打算撤退。
這下他們算是徹底沒了去路。
“我可以給你們指一條生路,你們願意跟隨嗎?”
李承乾看著這支潰敗緩緩說道。
這些潰兵們麵麵相覷,臉上滿是糾結之色。
他們剛剛經曆了大名府的慘烈戰事,心中充滿了恐懼,怕死的情緒在每個人心間蔓延。
如今得知汴梁也打算撤退,他們仿佛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不知該何去何從。
他們既害怕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潭,又擔心沒有容身之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然而,當李承乾說出可以給他們指一條生路時,他們的眼中瞬間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花。
那原本黯淡的眼神漸漸有了光彩,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盞明燈。
他們渴望有一個新的方向,一個可以讓他們重新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的地方。
一名領頭的走出人群,拱手道:“請問諸位是哪一部的,我等該如何相信諸位的話。”
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慮,顯然對李承乾等人的身份和提議持謹慎態度。
李承乾說道:“我們是哪一部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帶你們找到一個能帶著你們打勝仗的將軍,就問你們還有膽量再戰嗎?”
再戰!!
說實話,這群潰兵是真不想再戰了。
他們甚至願意落草為寇,隻求一頓飽飯,一處安身之所。
至於所謂的家國仇恨,他們並不在乎。
反正還有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爺們,這些老爺都不管事,憑什麽讓他們這些賊配軍來承擔所有。
李承乾看著潰兵們臉上的不願,不禁暗自歎了口氣。
士氣低下啊!
在這個關鍵時刻,士氣的低落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如果不能激發他們的鬥誌,那麽未來的戰鬥將更加艱難。
這時候,李世民站出說道:“爾等身為軍人,當以保家衛國為己任。如今國家危難,你們卻隻想逃避,這豈是大丈夫所為?”
他的聲音威嚴而有力,充滿了責備和激勵。
可李世民的話卻並沒有多少效果。
戰亂下人命不比狗命尊貴多少。
都活不下去了,誰還會在意國家為難。
關鍵大宋朝也沒對他們多好,他們沒必要為了那高高在上的官家去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