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準備出發
大唐,我能帶兵穿越古今 作者:老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程咬金不屑道:“這有何難,大不了大炮轟轟轟!”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豪邁與自信,仿佛隻要有大炮在手,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聽著李承乾和兩人的對話,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也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神色。
他們身為大唐的皇帝和重臣,平日裏忙於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對於宋朝年間的史書確實未曾認真研讀,自然也不知道靖康之恥時嶽飛身在何處。
最後還是李靖拉下老臉,恭敬地說道:“殿下能給臣等說說嶽飛的生平事跡嗎?”
李靖作為大唐的名將,一生征戰沙場,對英雄豪傑有著由衷的敬仰。
他深知嶽飛是一位了不起的抗金名將,其事跡必定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渴望了解嶽飛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為此次穿越行動做好準備。
李承乾點點頭,開始緩緩講述嶽飛的生平。
嶽飛天生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當時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1122年,這個時候嶽飛19歲,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招募“敢戰士”以禦遼。
所謂“敢戰士”就是民間招募的武者,非正規軍。
19歲的嶽飛被任命為敢戰士的一名隊長,嶽飛在軍中有勇有謀,表現出色。
1124年,嶽飛21歲,河北發生水災,嶽飛家裏難以維持生計,於是他到河東路平定軍投戎,被擢為偏校。
1125年金軍南下,平定軍被打散,嶽飛從平定軍突圍出來,回到了家鄉。
1126年,嶽飛23歲,金軍南下圍困開封,靖康之變,宋欽宗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征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
嶽飛回到家鄉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
嶽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嶽飛“精忠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四字為訓。
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嶽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
在戰爭中嶽飛驍勇善戰,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
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說到這,李承乾停了下來。
“之後的事多說無益,咱們隻需記住,靖康之恥時,嶽飛還在老家,也就是相州湯陰。”
“這裏距離汴京不遠,咱們在擊退金兵後,全力趕往相州湯陰,應該能很容易找到嶽飛。”
程咬金立馬說道:“那還等什麽,準備好後立刻穿越。”
李承乾卻說道:“不急,咱們剛長途跋涉回來,先休息一晚,順便準備軍資,明天一早再出發。”
“程咬金、尉遲恭,你們二人準備火藥,要最新研製的顆粒火藥,並寫下配方。”
李承乾開始交代眾人準備事項.....
說完後,眾人各自分頭行動。
每個人都深知此次行動的重要性,他們肩負著改變曆史的重任,不敢有絲毫懈怠。
最後隻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
他對此次穿越能否成功並沒多少關心,還沉浸在如何避免人民造反的難題中。
這個問題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釋懷。
李承乾明白他在擔心什麽,可這時候他能說什麽呢?
王朝周期律,土地兼並,還是所謂的周期性小冰河期造成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大減?
一個王朝的覆滅,伴隨著多種原因,但曆史規律卻無法改變。
你或許可以提前做出調整和防備,可後世之君難免出現一個昏君,就可能將大好局勢毀於一旦。
除非你能一直活下去,長生不老。
可這可能嗎?
秦始皇追求長生,反而導致自己英年早逝,大秦二世而亡。
漢武帝也追求長生,倒是也活了很久,但最終人力不可勝天。
李世民之前也在修道吃丹,可身體卻是一天不如一天。
現在,他在穿越的加持下,重回年輕巔峰,似乎看到了長生的希望。
可所有人都明白,這隻是改善了體質,所謂的長生,太過虛無縹緲,沒人能說得清。
李世民深深地歎了口氣,他知道,長生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大唐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他轉身離去,背影中透露出一種堅定與決絕。
李承乾不由感歎,當皇帝太難了。
那高高在上的皇位,看似榮耀無比,實則如坐針氈。
想要打造流傳千年的王朝,更是難上加難,甚至可以說不可能。
就朝中的那些官員和一些野心家,就夠皇帝頭疼的。
文官集團做大了,便是門閥政治,他們相互勾結,勢力盤根錯節。
皇帝在他們麵前,有時也顯得力不從心。
皇帝可以隨便被殺,被換。
武將勢力做大了,就是軍閥政治,他們擁兵自重,虎視眈眈。
皇帝對他們既倚重又忌憚,早已隨便殺皇帝,換皇帝。
富商家族做大了,就是財閥政治,他們操縱經濟,影響國計民生。
同樣有著廢立皇帝的可能。
很多皇帝終其一生,基本沒有什麽心思去考慮民生社稷,而是一直在想辦法如何把位子坐穩而已。
他們在權力的旋渦中苦苦掙紮,小心翼翼地平衡著各方勢力,生怕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這還隻是麵對部分內憂問題,如果再結合外患問題,那就更複雜。
外敵的入侵,邊疆的戰火,時刻威脅著國家的安全。
要消除內憂,就需要弱民愚民,讓百姓順從聽話,便於統治。
要解決外患又需要強民智民,讓百姓有能力抵禦外敵。
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讓皇帝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很矛盾,也很現實。
封建王朝的這一係列問題就夠皇帝糟心了,哪裏還有心思研究後世那些亂七八糟,又未發生的事.....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豪邁與自信,仿佛隻要有大炮在手,就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
聽著李承乾和兩人的對話,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也露出一絲不好意思的神色。
他們身為大唐的皇帝和重臣,平日裏忙於治理國家、處理政務,對於宋朝年間的史書確實未曾認真研讀,自然也不知道靖康之恥時嶽飛身在何處。
最後還是李靖拉下老臉,恭敬地說道:“殿下能給臣等說說嶽飛的生平事跡嗎?”
李靖作為大唐的名將,一生征戰沙場,對英雄豪傑有著由衷的敬仰。
他深知嶽飛是一位了不起的抗金名將,其事跡必定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渴望了解嶽飛的生平,以便更好地為此次穿越行動做好準備。
李承乾點點頭,開始緩緩講述嶽飛的生平。
嶽飛天生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當時人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1122年,這個時候嶽飛19歲,童貫、蔡攸兵敗於契丹,河北官員劉韐於真定府招募“敢戰士”以禦遼。
所謂“敢戰士”就是民間招募的武者,非正規軍。
19歲的嶽飛被任命為敢戰士的一名隊長,嶽飛在軍中有勇有謀,表現出色。
1124年,嶽飛21歲,河北發生水災,嶽飛家裏難以維持生計,於是他到河東路平定軍投戎,被擢為偏校。
1125年金軍南下,平定軍被打散,嶽飛從平定軍突圍出來,回到了家鄉。
1126年,嶽飛23歲,金軍南下圍困開封,靖康之變,宋欽宗命康王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征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
嶽飛回到家鄉目睹了金人入侵後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
嶽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嶽飛“精忠報國”,還為嶽飛後背刺上盡忠報國四字為訓。
嶽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嶽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轄。
在戰爭中嶽飛驍勇善戰,與金軍十三戰,每戰皆捷。
嶽飛英勇奮戰,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說到這,李承乾停了下來。
“之後的事多說無益,咱們隻需記住,靖康之恥時,嶽飛還在老家,也就是相州湯陰。”
“這裏距離汴京不遠,咱們在擊退金兵後,全力趕往相州湯陰,應該能很容易找到嶽飛。”
程咬金立馬說道:“那還等什麽,準備好後立刻穿越。”
李承乾卻說道:“不急,咱們剛長途跋涉回來,先休息一晚,順便準備軍資,明天一早再出發。”
“程咬金、尉遲恭,你們二人準備火藥,要最新研製的顆粒火藥,並寫下配方。”
李承乾開始交代眾人準備事項.....
說完後,眾人各自分頭行動。
每個人都深知此次行動的重要性,他們肩負著改變曆史的重任,不敢有絲毫懈怠。
最後隻剩下李世民一人。
他靜靜地站在那裏,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思索。
他對此次穿越能否成功並沒多少關心,還沉浸在如何避免人民造反的難題中。
這個問題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釋懷。
李承乾明白他在擔心什麽,可這時候他能說什麽呢?
王朝周期律,土地兼並,還是所謂的周期性小冰河期造成的自然災害,糧食產量大減?
一個王朝的覆滅,伴隨著多種原因,但曆史規律卻無法改變。
你或許可以提前做出調整和防備,可後世之君難免出現一個昏君,就可能將大好局勢毀於一旦。
除非你能一直活下去,長生不老。
可這可能嗎?
秦始皇追求長生,反而導致自己英年早逝,大秦二世而亡。
漢武帝也追求長生,倒是也活了很久,但最終人力不可勝天。
李世民之前也在修道吃丹,可身體卻是一天不如一天。
現在,他在穿越的加持下,重回年輕巔峰,似乎看到了長生的希望。
可所有人都明白,這隻是改善了體質,所謂的長生,太過虛無縹緲,沒人能說得清。
李世民深深地歎了口氣,他知道,長生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大唐的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他轉身離去,背影中透露出一種堅定與決絕。
李承乾不由感歎,當皇帝太難了。
那高高在上的皇位,看似榮耀無比,實則如坐針氈。
想要打造流傳千年的王朝,更是難上加難,甚至可以說不可能。
就朝中的那些官員和一些野心家,就夠皇帝頭疼的。
文官集團做大了,便是門閥政治,他們相互勾結,勢力盤根錯節。
皇帝在他們麵前,有時也顯得力不從心。
皇帝可以隨便被殺,被換。
武將勢力做大了,就是軍閥政治,他們擁兵自重,虎視眈眈。
皇帝對他們既倚重又忌憚,早已隨便殺皇帝,換皇帝。
富商家族做大了,就是財閥政治,他們操縱經濟,影響國計民生。
同樣有著廢立皇帝的可能。
很多皇帝終其一生,基本沒有什麽心思去考慮民生社稷,而是一直在想辦法如何把位子坐穩而已。
他們在權力的旋渦中苦苦掙紮,小心翼翼地平衡著各方勢力,生怕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
這還隻是麵對部分內憂問題,如果再結合外患問題,那就更複雜。
外敵的入侵,邊疆的戰火,時刻威脅著國家的安全。
要消除內憂,就需要弱民愚民,讓百姓順從聽話,便於統治。
要解決外患又需要強民智民,讓百姓有能力抵禦外敵。
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讓皇帝們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很矛盾,也很現實。
封建王朝的這一係列問題就夠皇帝糟心了,哪裏還有心思研究後世那些亂七八糟,又未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