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這天,鄭蕁也帶著老祖宗們像當時的先輩們一樣,登上了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那天是一個陰天,下起了蒙蒙細雨,遊人漸漸離去,秀麗的南湖顯得格外清靜優雅,而今日的景象也是如此,但物是人非的是,船上的人不再緊繃著神經,生怕這次活動被破壞


    鄭蕁正對著跨界光幕,給各個特殊時空的先輩們講,如今的華夏,有多麽強大,人民的生活有多麽幸福呢!


    聊了會天,鄭蕁被來自1921年的消息所吸引


    “你們為什麽將7月1號做為黨的誕生紀念日?是有什麽淵源嗎?”


    將手邊剝好的花生遞給旁邊的始皇老祖宗,鄭蕁擦幹淨了手才回答這個問題,


    “中共於1921年7月23日成立後,先是迫於反動軍閥政府的壓力,隻能處於秘密狀態,隨後的大革命時期,黨忙於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爭,也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


    直到1938年5月 ,偉人在《論持久戰》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黨建立十七周年紀念日。”這是中央領導同誌第一次明確提出“七一”是黨的誕生紀念日!


    而當時定七一的原因,是偉人隻記得當年一大會議是七月份召開的,並不記得具體日期,也一時無從考證,這個問題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由黨史工作者考證清楚,確定一大的召開日期是1921年7月23日!


    雖然黨的誕生紀念日並不是黨的一大召開的具體日期,“七一”這個光輝的節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為我們每年進行紀念的一個重要節日!而且在我看來,還有一點原因就是便於記憶,七一建黨,八一建軍,九一開學,十一建國(國慶),這多好記!”


    特殊時空…


    好記是什麽鬼?你們後世這個都記不住?


    鄭蕁小聲蛐蛐,小時候四五歲的時候哪裏記得住這麽多節日,難道你們在幼兒園的時候不學文化常識嗎?節氣和節日簡直就是噩夢,還有色彩搭配我記它一輩子!


    等解答了光幕上先輩們提出來的各種問題後,鄭蕁見時間還早,就給他們講起來其他有關黨的故事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由12名代表參加的“二大”在上海市靜安區的一處石庫門建築召開。會議第一次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製定了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第一次決定加入共產國際……”


    而望著係統光幕所展現的黨章內容,鄭蕁沉默片刻才繼續開口,“係統現在展示的,是當年張靜泉同誌手上的資料,當年他為了躲避某些人的追捕,經再三考慮,決定將這些文件和書刊從上海秘密帶回家鄉霞浦鎮,托其父張爵謙保存


    張爵謙為了完成兒子的囑托,找了個“兒子在外亡故”的借口,向鄰居們佯稱:不肖的二兒子靜泉長期在外不歸,又毫無音訊,恐怕早已不在


    接著,張爵謙就在家鄉一個名叫長山崗的小山上為張靜泉修了一座墓,把兒子轉交的東西放入空棺裏保存,並且為了兒子“守墓”數十年…


    張爵謙希望有朝一日兒子回來後“原物奉還”,沒曾想張靜泉於1932年積勞成疾,因公殉職!


    眼看上海已經解放了,張爵謙依就沒有兒子的消息,他通過各種手段打聽,甚至於1951年3月24日《解放日報》第三版底部刊還登過這樣一行《尋人啟事》:“張靜泉,1932年後無音訊,見報速來信,知者請告。”


    這是經曆戰亂後一位父親對離散親人的苦苦尋覓!隻是《尋人啟事》登了數月,無果。張爵謙沒有盼到兒子歸來,想想自己年事已高,這批重要文獻不能再“秘藏”下去,於是通過一些途徑將這些東西交給了上海的有關部門!


    我不知道這位老人家知不知道那些東西是什麽?知不知道他們意味著什麽?但謝謝您!!”


    特殊時空,一位老人家顫抖著看向眼前的墓塚,1932年嗎?,“我的兒啊!”


    而這時候一年輕俊朗的男子氣喘籲籲地跑了過來,“爹!兒子沒事!您莫慌!”


    老人家不可置信地扭身,回頭就看見了那張叫他日夜擔憂的臉,“人亞,你,你不是”


    張靜泉,“爹,有後世人在呢,一切都不一樣了,走,我們回家”


    張爵謙摸上自家好大兒的臉,是熱的,不是幻覺,人亞他沒有死!隨即又拿起工具將那墓塚刨開,拿出那些被層層包裹著的東西,“兒啊!我這也算是物歸原主了!都在這裏,一點都沒有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個乖崽崽叫扶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爬呀爬呀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爬呀爬呀蟲並收藏我有個乖崽崽叫扶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