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舉盞相敬。
「隻可惜滄到底未能勸阻東條大名劫掠沿海之盜行。」顧濟滄既是遺憾又是自謙。
朱老太爺又道:「有鄭秀、溫驍等國賊裏通夷敵,顧世侄獨力又能奈何?再者要非顧世侄排除萬難終於爭取到回國的機會,恐怕鄭秀、溫驍等人的罪行至今仍然不得揭露,叛國逆奸逍遙法外,於國朝實乃莫大隱患。」
朱家幾個兒子也連聲附和,齊心協力把顧濟滄吹捧得儼然民族英雄一般,顧濟滄連飲了幾巡酒,席上的氣氛便更加熱絡了。
朱老太爺轉而又問起顧濟滄於仕途的打算,顧濟滄亦覺這事沒有什麽好相瞞的,如實說了,又引起朱老太爺的連聲稱讚,還讓自家兒子好好學效顧父的風骨,貴在立功而不據功自傲,還仍肯堅持儒學進試的正途,話鋒一轉,便提起一事:「外孫媳之母過世多年,雖說世侄族中親長已經作主替世侄過繼嗣子,不過先不說子嗣之事,顧世侄既然不棄入仕之誌,內闈怎能少了女眷持家,便是普通交際應酬,也大大不便。
老夫是蘭庭的外祖父,所以也不將世侄當作外人,並無交淺言深之慮,老夫族中,有個侄女,十五歲時為父服喪三載除服未久,侄女寡母正為她的婚事發愁,老夫今日與顧世侄晤談,大是欽賞世侄才品,故而動意,不如作主讓世侄娶了族中女兒為繼妻。」
原來朱老太爺不敢再要脅蘭庭納
妾,又不甘自己完全挾製不了外孫媳,轉而便把主意打到了顧濟滄頭上,他以為顧濟滄入京不久,蘭庭總不至於把和外家的嫌隙告之嶽丈,懂禮之人必視不孝為一大汙點,就連顧氏怕也隻好替蘭庭隱瞞著家父,顧濟滄今日若是答應了和朱家聯姻,他便趁熱打鐵當即交換信物立書為證,這樣一來即便是蘭庭夫婦二人聽說了,顧濟滄打算入仕的人當然不敢反悔失信。
他那族弟原本就是個窩囊廢,三年前一病死了,留下寡妻孤女全賴族人照恤,侄女雖差著顧濟滄一大截年歲且是為人繼室,論來這門姻緣倒也不算委屈,旁人看來論不上門戶不當男女不配,這樣朱家也不會受到誹議,說靠出賣女兒攀交權門。
最妙的是侄女既成了顧氏的繼母,管束教導那顧氏還怎敢悖逆?待三兩年間下來,侄女若能替顧濟滄生下男丁,雖得尊那顧華彬為長,但顧家又不是公侯勛貴之家,不存在爵位的承襲,顧濟滄當然會偏心自己的親骨肉,那樣一來侄女對於顧家兒女而言,就更加有了威信。
過上些年,若那顧氏依然不能有孕,讓侄女遊說得顧濟滄也逼著顧氏替蘭庭納妾,更好是連人選都由侄女擇定,還怕不能修復和外孫子的親緣關係麽?屆時軒翥堂的人脈便就是朱家的人脈,家族子弟還怕沒有光明前景?
朱老太爺把算盤打得響亮,顧濟滄也確然不知蘭庭和外家的諸多嫌隙,這固然是蘭庭仍然念在亡母的情份上,不願把朱家做的那些噁心事大加張揚,春歸就更覺沒有必要在父親麵前多嘴。
然而顧濟滄卻根本沒有再娶的念頭,當即便推辭道:「貴族女兒芳華之齡,顧某卻已年近半百,怎敢玷辱耽擱貴族閨秀,顧某雖感朱公青睞,卻委實不敢承命。」
朱大舅連忙勸道:「顧君也太過自貶了,從來擇夫是擇才德,我朱家女子幼承庭訓,怎會如那些市井之家粗鄙女子隻重年歲相當相貌英俊?顧君可不敢說玷辱耽擱的話,這樁姻緣本是極其合適般配。」
顧濟滄聽朱大舅貶低市井之家抬高本族門風,不免覺得他輕浮自傲,心中便更是牴觸,又直言自己對亡妻愧悔難消,且膝下不僅有了嗣子盡孝,還有兩個極其孝順聽教的義子,所以立誓不再續娶。
先不說朱老太爺一番打算落空是如何氣恨,顧濟滄也品出了朱家人居心不良,這事兒他也不好直接去問春歸,便先叫蘭庭來知會了一聲兒。
「朱公固然是好意,可我著實沒有續娶的想法,隻好直言拒絕推辭,跟蘭庭你說道一聲兒,也是擔心日後朱公說起這事蘭庭全不知情,不便於應對親長。」
蘭庭著實對自家外祖父的行逕深以為恥,悶了一陣兒才道:「嶽丈放心,朱老太爺可不敢在我麵前提起這事兒,更不敢為此刁難娘子。」
待蘭庭回家,春歸才聽說這事兒,也不知該說什麽好,悶了半晌倒是笑了一聲:「老太爺這怕是也沒輒了,又不死心對我完全失了挾製,虧老太爺竟琢磨出這法子來。」
春歸併沒打算勸說父親續娶。
都說是少年夫妻老來伴,要是換作別人,母親
病故後恐也憂愁父親孤寂,但春歸卻極其了解父親,身邊有伴固然好,可要話不投機,又怎算得伴侶?所以父親若真有了意中人,想再婚春歸絕對不會阻攔,可要父親自己沒這想法,春歸也不想添亂,用她自己的想法左右父親的生活。
「不如擇日,我去拜問幾位外家親長吧,也好教親長放心,逕勿雖然不會助著表兄們用人勢牟取功名,卻也斷然不至使絆阻擋他們的仕進,也省得老太爺絞盡腦汁的想怎麽修復和逕勿間的祖孫之情,反而鬧出更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體。」
蘭庭知道春歸這是替他著想,心裏暖洋洋的,傾身過去便吻了吻春歸的額頭,差點沒把正往這邊走的宋媽媽嚇得一個踉蹌,連忙頓住了腳步,想自己要說的事也無非是湯回和梅妒的婚事,算不得十萬火急,這個時候還是莫要打擾大爺和大奶奶說話的好,轉身又走了。
「隻可惜滄到底未能勸阻東條大名劫掠沿海之盜行。」顧濟滄既是遺憾又是自謙。
朱老太爺又道:「有鄭秀、溫驍等國賊裏通夷敵,顧世侄獨力又能奈何?再者要非顧世侄排除萬難終於爭取到回國的機會,恐怕鄭秀、溫驍等人的罪行至今仍然不得揭露,叛國逆奸逍遙法外,於國朝實乃莫大隱患。」
朱家幾個兒子也連聲附和,齊心協力把顧濟滄吹捧得儼然民族英雄一般,顧濟滄連飲了幾巡酒,席上的氣氛便更加熱絡了。
朱老太爺轉而又問起顧濟滄於仕途的打算,顧濟滄亦覺這事沒有什麽好相瞞的,如實說了,又引起朱老太爺的連聲稱讚,還讓自家兒子好好學效顧父的風骨,貴在立功而不據功自傲,還仍肯堅持儒學進試的正途,話鋒一轉,便提起一事:「外孫媳之母過世多年,雖說世侄族中親長已經作主替世侄過繼嗣子,不過先不說子嗣之事,顧世侄既然不棄入仕之誌,內闈怎能少了女眷持家,便是普通交際應酬,也大大不便。
老夫是蘭庭的外祖父,所以也不將世侄當作外人,並無交淺言深之慮,老夫族中,有個侄女,十五歲時為父服喪三載除服未久,侄女寡母正為她的婚事發愁,老夫今日與顧世侄晤談,大是欽賞世侄才品,故而動意,不如作主讓世侄娶了族中女兒為繼妻。」
原來朱老太爺不敢再要脅蘭庭納
妾,又不甘自己完全挾製不了外孫媳,轉而便把主意打到了顧濟滄頭上,他以為顧濟滄入京不久,蘭庭總不至於把和外家的嫌隙告之嶽丈,懂禮之人必視不孝為一大汙點,就連顧氏怕也隻好替蘭庭隱瞞著家父,顧濟滄今日若是答應了和朱家聯姻,他便趁熱打鐵當即交換信物立書為證,這樣一來即便是蘭庭夫婦二人聽說了,顧濟滄打算入仕的人當然不敢反悔失信。
他那族弟原本就是個窩囊廢,三年前一病死了,留下寡妻孤女全賴族人照恤,侄女雖差著顧濟滄一大截年歲且是為人繼室,論來這門姻緣倒也不算委屈,旁人看來論不上門戶不當男女不配,這樣朱家也不會受到誹議,說靠出賣女兒攀交權門。
最妙的是侄女既成了顧氏的繼母,管束教導那顧氏還怎敢悖逆?待三兩年間下來,侄女若能替顧濟滄生下男丁,雖得尊那顧華彬為長,但顧家又不是公侯勛貴之家,不存在爵位的承襲,顧濟滄當然會偏心自己的親骨肉,那樣一來侄女對於顧家兒女而言,就更加有了威信。
過上些年,若那顧氏依然不能有孕,讓侄女遊說得顧濟滄也逼著顧氏替蘭庭納妾,更好是連人選都由侄女擇定,還怕不能修復和外孫子的親緣關係麽?屆時軒翥堂的人脈便就是朱家的人脈,家族子弟還怕沒有光明前景?
朱老太爺把算盤打得響亮,顧濟滄也確然不知蘭庭和外家的諸多嫌隙,這固然是蘭庭仍然念在亡母的情份上,不願把朱家做的那些噁心事大加張揚,春歸就更覺沒有必要在父親麵前多嘴。
然而顧濟滄卻根本沒有再娶的念頭,當即便推辭道:「貴族女兒芳華之齡,顧某卻已年近半百,怎敢玷辱耽擱貴族閨秀,顧某雖感朱公青睞,卻委實不敢承命。」
朱大舅連忙勸道:「顧君也太過自貶了,從來擇夫是擇才德,我朱家女子幼承庭訓,怎會如那些市井之家粗鄙女子隻重年歲相當相貌英俊?顧君可不敢說玷辱耽擱的話,這樁姻緣本是極其合適般配。」
顧濟滄聽朱大舅貶低市井之家抬高本族門風,不免覺得他輕浮自傲,心中便更是牴觸,又直言自己對亡妻愧悔難消,且膝下不僅有了嗣子盡孝,還有兩個極其孝順聽教的義子,所以立誓不再續娶。
先不說朱老太爺一番打算落空是如何氣恨,顧濟滄也品出了朱家人居心不良,這事兒他也不好直接去問春歸,便先叫蘭庭來知會了一聲兒。
「朱公固然是好意,可我著實沒有續娶的想法,隻好直言拒絕推辭,跟蘭庭你說道一聲兒,也是擔心日後朱公說起這事蘭庭全不知情,不便於應對親長。」
蘭庭著實對自家外祖父的行逕深以為恥,悶了一陣兒才道:「嶽丈放心,朱老太爺可不敢在我麵前提起這事兒,更不敢為此刁難娘子。」
待蘭庭回家,春歸才聽說這事兒,也不知該說什麽好,悶了半晌倒是笑了一聲:「老太爺這怕是也沒輒了,又不死心對我完全失了挾製,虧老太爺竟琢磨出這法子來。」
春歸併沒打算勸說父親續娶。
都說是少年夫妻老來伴,要是換作別人,母親
病故後恐也憂愁父親孤寂,但春歸卻極其了解父親,身邊有伴固然好,可要話不投機,又怎算得伴侶?所以父親若真有了意中人,想再婚春歸絕對不會阻攔,可要父親自己沒這想法,春歸也不想添亂,用她自己的想法左右父親的生活。
「不如擇日,我去拜問幾位外家親長吧,也好教親長放心,逕勿雖然不會助著表兄們用人勢牟取功名,卻也斷然不至使絆阻擋他們的仕進,也省得老太爺絞盡腦汁的想怎麽修復和逕勿間的祖孫之情,反而鬧出更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體。」
蘭庭知道春歸這是替他著想,心裏暖洋洋的,傾身過去便吻了吻春歸的額頭,差點沒把正往這邊走的宋媽媽嚇得一個踉蹌,連忙頓住了腳步,想自己要說的事也無非是湯回和梅妒的婚事,算不得十萬火急,這個時候還是莫要打擾大爺和大奶奶說話的好,轉身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