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魏國公,又或是程敏行事當然不可能這麽容易留下痕跡,被人順藤摸瓜一網打盡,蘭庭這話是半真半假,假的部份是察實這些人蹤跡的功勞當然不在太子親衛,而是秘密武器亡靈嬌杏。
「父皇,兒臣已令錦衣衛指揮使梁師砦,前往大名府將鍾嚴一應人犯盡數逮獲,他們不僅已經招供罪行,且被關押在詔獄之中,父皇及諸位閣老隨時可以應證。」已經沉默多時的太子此時申明。
程敏麵如死灰,徹底啞口無言了。
鄭秀卻被蘭庭掃了一眼後,微微笑了起來:「趙都禦果然是好智計,端的是好一出賊喊捉賊的大戲,和程敏配合默契,倒著實是讓鄭某……有口難辯跳到黃河都洗不清這一身的罪名了。」
說完還極不正經的用笏板往掌心輕輕數擊,又長長嘆息一聲:「皇上,臣還是那句話,臣可以伏死,但請皇上千萬相信靖海侯清白無辜,所以臣即便伏死卻不能認罪。」
鮑文翰也立即助拳衝鋒:「皇上,趙都禦呈現這些證據,隻能證實程敏確然有罪,卻不能證實程敏、黃荃迎、孫崇葆、鍾嚴等人皆為魏國公指使,更不能證實溫侯罪犯通敵叛國!至於程玞之口供,儼然乃是聽令於其父程敏作偽,意圖嫁害魏國公!」
「魏國公、鮑都禦指控在下竟是與程世子串謀,當著禦前演了一齣戲陷害忠良,這話豈不荒唐?程世子怎肯用其滿門性命闔族生死,與魏國公拚個同歸於盡,白白讓趙某坐享漁翁之利?」
「趙都禦和程世子間的勾當及利害關係若能讓人一眼識穿,當然便不敢在皇上麵前,正殿之上演一出賊喊捉賊,將鄭某及溫侯置之死地的鬧劇了,不過趙都禦既然用此質疑,鄭某便不妨分析分析也罷。」鄭秀臉上毫無懼色,額頭上也是清涼無汗,他踱著步伐,直至蘭庭跟前,竟然又是微微一笑。
「靖海侯掌持福建海防,手握兵權,且於諸皇子競儲之役,一直未向太子殿下示誠,又因與福建四族多年交好,恐怕早已引起了太子及趙都禦的忌憚,便是太子有朝一日克承大統,對於鎮守海防的大將也不能說換就換,所以最穩妥的辦法,是否趁著這回時機,將靖海侯陷為臨淄王同黨,名正言順將其治罪處死,方能讓太子殿下高枕無憂?」
說到這裏,鄭秀又是搖頭一嘆。
------------
第759章 重在攻心
鄭秀看著麵前年輕得像半點不受點染的蘭庭,恍惚間又似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恍惚間又似看到了和麵前人除了年齡相近這點相同之處其餘截然不同的當年自己。他想他其實也應當承認自己和趙蘭庭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他的父親,也可稱為與趙太師友如袍澤,但他卻從來沒有想過繼承父親的遺誌。
他無法向高高在上的君王貢獻不摻任何雜質的忠心,他無法為了任何人拘束自己的誌向,永遠是退讓,是隱忍,永遠放棄野心。
所以當他繼任鄭門家主的權位,從那一天開始,他決定隻為自己生活和拚奪。
所以他終於還是得與趙蘭庭兩軍對壘,所以魏國公府註定得與軒翥堂分道揚鑣。
他欣賞趙蘭庭,所以並不為多次的心慈手軟追悔莫及,奈何的是他們的理念從不一樣,所以今天他才會在決戰前,先說一句可惜。
鄭秀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場戰役敗退的下場,如果他勝,他可以放過趙蘭庭,但對方勝,他絕對不會再有生機,事實上他的父親臨終之前,也已經看穿了他深植胸骨的悖逆,於是無法像趙太師一樣安然的撒手人寰,怕是不無懊惱沒有早些認識他是個不肖子,他的父親甚至根本不認為他會得到善終,臨死前已經預見鄭氏一門必將毀於他的手中,這其實無關勝負,因為他想挑戰的,大違父輩終己一生堅持的是非。
成也是罪,敗也是罪。
鄭秀當然還不想就這樣認輸,這一場對戰,隻需酣暢淋漓。
他的搖頭一嘆既不長,更無悲。
「早前我還認定顧舉人是被東條大名利用,但直到終於意識趙都禦,還有太子殿下,是想藉此時機將我,將溫侯一同置於死地,我可算明白了自己的錯謬,我太相信趙都禦不曾受權欲點染,竟存天真之見,以為雖說鄭某曾助秦王競儲,但隻要不行陰謀詭計,勝則堂堂正正,負則心悅誠服,這一場君子之爭理當完全相異於多少殘忍的權
位之奪,不是非生即死,不存秋後算帳。」
鄭秀這番話,又準確擊中了弘復帝的肝腸。
因為從來懷有這般天真想法的其實不是鄭秀,正是今日寶座之上的君父。
這世間,著實以己度人者方為普遍存在,像無情無義的人從來不會相信隔著肚皮的人心是性本善,隻有自己先懷有慈悲的想法,才會認同他人亦然如是。
弘復帝是真將鄭秀當作知己,所以從情感而言,他並不相信一直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鄭秀可以將虛偽的麵具一戴數十載,相較鄭秀而言,蘭庭始終還是和他隔著一層,是晚輩而不是知己,如果今日正殿上和鄭秀對峙的是趙太師,弘復帝或者不會有這般明顯的偏向,但他這時,顯然聽信了鄭秀這番其實完全拿不出真憑實據的指控,至少已經產生了遲疑猶豫。
鄭秀已經不用再針對弘復帝察顏觀色了。
「軒翥堂和英國公府,看似從無交近,不過自從沈閣老曾經動了念頭想和英國公府聯姻時起,所有的事情似乎都顯得無端的刻意,這樁姻緣當然終究未成,甚至因為程敏之子程玞身患惡疾幾近反目,程敏又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便主動攀交鄭某,導致鄭某竟然舉薦程敏嶽丈入兵部,節製京衛,而今又再仔細推敲,便連樊家滅門慘案,高氏一門獲罪,最終皇長孫被廢儲位,樁樁件件大事,皆有軒翥堂趙門參與其中,甚至擔當大梁!
「父皇,兒臣已令錦衣衛指揮使梁師砦,前往大名府將鍾嚴一應人犯盡數逮獲,他們不僅已經招供罪行,且被關押在詔獄之中,父皇及諸位閣老隨時可以應證。」已經沉默多時的太子此時申明。
程敏麵如死灰,徹底啞口無言了。
鄭秀卻被蘭庭掃了一眼後,微微笑了起來:「趙都禦果然是好智計,端的是好一出賊喊捉賊的大戲,和程敏配合默契,倒著實是讓鄭某……有口難辯跳到黃河都洗不清這一身的罪名了。」
說完還極不正經的用笏板往掌心輕輕數擊,又長長嘆息一聲:「皇上,臣還是那句話,臣可以伏死,但請皇上千萬相信靖海侯清白無辜,所以臣即便伏死卻不能認罪。」
鮑文翰也立即助拳衝鋒:「皇上,趙都禦呈現這些證據,隻能證實程敏確然有罪,卻不能證實程敏、黃荃迎、孫崇葆、鍾嚴等人皆為魏國公指使,更不能證實溫侯罪犯通敵叛國!至於程玞之口供,儼然乃是聽令於其父程敏作偽,意圖嫁害魏國公!」
「魏國公、鮑都禦指控在下竟是與程世子串謀,當著禦前演了一齣戲陷害忠良,這話豈不荒唐?程世子怎肯用其滿門性命闔族生死,與魏國公拚個同歸於盡,白白讓趙某坐享漁翁之利?」
「趙都禦和程世子間的勾當及利害關係若能讓人一眼識穿,當然便不敢在皇上麵前,正殿之上演一出賊喊捉賊,將鄭某及溫侯置之死地的鬧劇了,不過趙都禦既然用此質疑,鄭某便不妨分析分析也罷。」鄭秀臉上毫無懼色,額頭上也是清涼無汗,他踱著步伐,直至蘭庭跟前,竟然又是微微一笑。
「靖海侯掌持福建海防,手握兵權,且於諸皇子競儲之役,一直未向太子殿下示誠,又因與福建四族多年交好,恐怕早已引起了太子及趙都禦的忌憚,便是太子有朝一日克承大統,對於鎮守海防的大將也不能說換就換,所以最穩妥的辦法,是否趁著這回時機,將靖海侯陷為臨淄王同黨,名正言順將其治罪處死,方能讓太子殿下高枕無憂?」
說到這裏,鄭秀又是搖頭一嘆。
------------
第759章 重在攻心
鄭秀看著麵前年輕得像半點不受點染的蘭庭,恍惚間又似看到了當年的自己,恍惚間又似看到了和麵前人除了年齡相近這點相同之處其餘截然不同的當年自己。他想他其實也應當承認自己和趙蘭庭本質上的區別。
雖然他的父親,也可稱為與趙太師友如袍澤,但他卻從來沒有想過繼承父親的遺誌。
他無法向高高在上的君王貢獻不摻任何雜質的忠心,他無法為了任何人拘束自己的誌向,永遠是退讓,是隱忍,永遠放棄野心。
所以當他繼任鄭門家主的權位,從那一天開始,他決定隻為自己生活和拚奪。
所以他終於還是得與趙蘭庭兩軍對壘,所以魏國公府註定得與軒翥堂分道揚鑣。
他欣賞趙蘭庭,所以並不為多次的心慈手軟追悔莫及,奈何的是他們的理念從不一樣,所以今天他才會在決戰前,先說一句可惜。
鄭秀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場戰役敗退的下場,如果他勝,他可以放過趙蘭庭,但對方勝,他絕對不會再有生機,事實上他的父親臨終之前,也已經看穿了他深植胸骨的悖逆,於是無法像趙太師一樣安然的撒手人寰,怕是不無懊惱沒有早些認識他是個不肖子,他的父親甚至根本不認為他會得到善終,臨死前已經預見鄭氏一門必將毀於他的手中,這其實無關勝負,因為他想挑戰的,大違父輩終己一生堅持的是非。
成也是罪,敗也是罪。
鄭秀當然還不想就這樣認輸,這一場對戰,隻需酣暢淋漓。
他的搖頭一嘆既不長,更無悲。
「早前我還認定顧舉人是被東條大名利用,但直到終於意識趙都禦,還有太子殿下,是想藉此時機將我,將溫侯一同置於死地,我可算明白了自己的錯謬,我太相信趙都禦不曾受權欲點染,竟存天真之見,以為雖說鄭某曾助秦王競儲,但隻要不行陰謀詭計,勝則堂堂正正,負則心悅誠服,這一場君子之爭理當完全相異於多少殘忍的權
位之奪,不是非生即死,不存秋後算帳。」
鄭秀這番話,又準確擊中了弘復帝的肝腸。
因為從來懷有這般天真想法的其實不是鄭秀,正是今日寶座之上的君父。
這世間,著實以己度人者方為普遍存在,像無情無義的人從來不會相信隔著肚皮的人心是性本善,隻有自己先懷有慈悲的想法,才會認同他人亦然如是。
弘復帝是真將鄭秀當作知己,所以從情感而言,他並不相信一直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鄭秀可以將虛偽的麵具一戴數十載,相較鄭秀而言,蘭庭始終還是和他隔著一層,是晚輩而不是知己,如果今日正殿上和鄭秀對峙的是趙太師,弘復帝或者不會有這般明顯的偏向,但他這時,顯然聽信了鄭秀這番其實完全拿不出真憑實據的指控,至少已經產生了遲疑猶豫。
鄭秀已經不用再針對弘復帝察顏觀色了。
「軒翥堂和英國公府,看似從無交近,不過自從沈閣老曾經動了念頭想和英國公府聯姻時起,所有的事情似乎都顯得無端的刻意,這樁姻緣當然終究未成,甚至因為程敏之子程玞身患惡疾幾近反目,程敏又在這些事情發生之前便主動攀交鄭某,導致鄭某竟然舉薦程敏嶽丈入兵部,節製京衛,而今又再仔細推敲,便連樊家滅門慘案,高氏一門獲罪,最終皇長孫被廢儲位,樁樁件件大事,皆有軒翥堂趙門參與其中,甚至擔當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