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氏拉著舒娘子的手感激道:「這回就唯有拜託太後娘娘和娘子了,太師府上下人等,都會牢記娘娘和娘子的恩義。」
「夫人可別說這話。」舒娘子也拍拍小沈氏的手回應道:「要不是小顧相助,我家女孩兒指不定就進了火坑被毀了終生呢,要論起來恩義來,也是我欠小顧良多,再者講我不過就是跑了趟腿,也幫不了小顧更多了。至於太後娘娘,可是一直青睞小顧心性純正,頭腦又機靈,更何況軒翥堂滿門又都是太子殿下的輔臣?小顧被無端陷害,娘娘哪裏會袖手旁觀呢?放心,宮裏有娘娘勸諫,皇上再怎樣也不至於輕信饞言妄罪無辜。」
舒娘子有此自信,陶芳林卻不這樣想,她當然也知道了春歸被弘復帝扣留禁內之事,這個時候隻以為奸計已經得逞了,春歸是斷然不會再有活路。
在她的上一世,她也參加過太子冊封大典的宮宴,那時她親眼目睹了太子殿下的風儀,芳心一陣蠢動,又兼那時她與蘭庭已然是反目成仇,雖眼看就將得誥命夫人的頭銜,但自以為她被蘭庭嫌惡的事已經廣為傳揚,命婦官眷無人不知,於是在宮宴上根本沒有人上前討好奉承,簡直大受排斥冷落。
總之當年的陶芳林,內心又是不甘又是悲憤,與宴廳裏其樂融融的氣氛格格不入。
所以獨自去閑逛,以期排遣心中的鬱愁,就到了擷芳湖上的珍瓏妙處。
那時她也不知道那水榭妙在何處,胡亂擇了一間隔廂坐下來歇腳,怎知忽然聽見了說話聲。
她心裏又驚又疑,察看一番,終於發覺說話聲竟然是通過桌子旁半人高的瓷甕傳出。
她摒息寧神一陣聽,又才發覺是弘復帝和聖慈太後在交談。
原來是聖慈太後的本家曹國公府鬧出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要說清這事兒,話就得說回數月之前了,秦王還在福建監政
時,秦王妃有戶遠親來了京城欲投靠王府打秋風,偏巧呢又是和曹國公府的一個族中子弟同行,因那時秦王、秦王妃都不在京中,曹國公府又還拿不準秦王會否能夠得儲,本著「萬一」的心態,便收容了那一家人。
那家人是一家四口,家主論輩份該當秦王妃喚聲叔父,膝下有一兒一女,兒子已經考取了秀才,女兒更是生得姿容妍麗,曹國公府也是從寒微起步,這麽多年了都沒習慣世家大族那般約束子弟的禮教,於是家中有個兒郎便看中了那女孩兒,曹國公夫婦也默許了孫兒和那女孩私相授受眉目傳情,他們想的是萬一秦王得了儲位,也不是不能聯姻。
怎知秦王竟是第一個敗下陣來,曹國公便心生反悔,再也不提這話。
又怎知他家孫兒竟然早早和那女孩兒生米煮成了熟飯,偷偷行了周公之禮。
那家人怎肯甘休?不過曹國公府一直咬死不承認,那家人見自己沒有證據,也不好把這事往秦王跟前捅,畢竟秦王憾失儲位,這會兒子也沒有實力敢與聖慈太後的本家抗爭。
誰也沒有料到,那女孩兒竟然珠胎暗結,這會兒子已經是大腹便便了,那家人才給曹公府下了最後通牒,說曹國公府若然還是不肯認帳,他們隻好告知秦王、王妃,秦王想必也忍不下這口窩囊氣。
曹國公也不肯忍這口窩囊氣,卻怕事情鬧大了會被皇上責處,所以才交待曹國公夫人趁著這回宮宴,趕緊把這事告訴聖慈太後,讓聖慈太後說服皇上寬恕曹國公府一回,逼懾秦王息事寧人。
聖慈太後是眼看大典之後皇上就會攜同太子祭告宗廟,生怕秦王先下手為牆先把這件事聲張,讓曹國公府處於不利,所以才趕忙請皇上去擷芳湖上一談,怎知隔牆有耳,竟被陶芳林無意間窺聽得知。
不過上一世的陶芳林認為這事和她無關,自然不可能聲張開罪聖慈太後。
但這一世,她大覺可以利用珍瓏妙處算計春歸。
這一世陶芳林因為曾經在壽康宮小住一段,也隨了聖慈太後來萬歲山避暑,出於對珍瓏妙處的好奇,她一早就來這裏摸清了奇妙之處。
原來先帝不僅是在擷芳湖上構建了這麽一處迷宮卦陣,為了用作遊戲,還在隔廂裏設伏了聽甕,遊戲時將宮人分作兩隊,分別從東、西邊門進入,宮人可以通過聽甕偵察「敵方」動靜,判斷路徑避免狹路相逢,又或是短兵相接時占先手伏擊,唯有居中的一間隔廂,作為定向,沒有設置聽甕以為區別。
也就是說在定向的隔廂,聽不見其餘隔廂的動靜,但在裏頭說話,任一隔廂都能聽見定向隔廂的言語。
陶芳林確定弘復帝和聖慈太後當年不是在定向的隔廂裏,因為她後來親眼目睹弘復帝和聖慈太後是經西廊離開,判斷這母子二人,應當是在靠近西廊邊門的某間隔廂密談。
所以她才故意將春歸引去定向隔廂,好讓弘復帝與聖慈太後聽聞那件悚人聽聞的秘辛——太子殿下竟然對臣子之妻心生覷覦之情!
------------
第708章 逼出實情
陶芳林一點不會擔心這件事端會影響太子,因為今日剛剛舉行冊封大典,弘復帝無論如何也不會朝令夕改作出廢儲的決定,且這件事畢竟是她一方之言,連顧氏都不敢承認附和,弘復帝當然也不會輕信太子果然色令智昏,即便是責問太子,太子又怎會承認呢?
可隻要皇上心存疑慮,擔憂太子日後會被女色所誤做出為天下人不容之謬錯,就絕對不會放任不理。
「夫人可別說這話。」舒娘子也拍拍小沈氏的手回應道:「要不是小顧相助,我家女孩兒指不定就進了火坑被毀了終生呢,要論起來恩義來,也是我欠小顧良多,再者講我不過就是跑了趟腿,也幫不了小顧更多了。至於太後娘娘,可是一直青睞小顧心性純正,頭腦又機靈,更何況軒翥堂滿門又都是太子殿下的輔臣?小顧被無端陷害,娘娘哪裏會袖手旁觀呢?放心,宮裏有娘娘勸諫,皇上再怎樣也不至於輕信饞言妄罪無辜。」
舒娘子有此自信,陶芳林卻不這樣想,她當然也知道了春歸被弘復帝扣留禁內之事,這個時候隻以為奸計已經得逞了,春歸是斷然不會再有活路。
在她的上一世,她也參加過太子冊封大典的宮宴,那時她親眼目睹了太子殿下的風儀,芳心一陣蠢動,又兼那時她與蘭庭已然是反目成仇,雖眼看就將得誥命夫人的頭銜,但自以為她被蘭庭嫌惡的事已經廣為傳揚,命婦官眷無人不知,於是在宮宴上根本沒有人上前討好奉承,簡直大受排斥冷落。
總之當年的陶芳林,內心又是不甘又是悲憤,與宴廳裏其樂融融的氣氛格格不入。
所以獨自去閑逛,以期排遣心中的鬱愁,就到了擷芳湖上的珍瓏妙處。
那時她也不知道那水榭妙在何處,胡亂擇了一間隔廂坐下來歇腳,怎知忽然聽見了說話聲。
她心裏又驚又疑,察看一番,終於發覺說話聲竟然是通過桌子旁半人高的瓷甕傳出。
她摒息寧神一陣聽,又才發覺是弘復帝和聖慈太後在交談。
原來是聖慈太後的本家曹國公府鬧出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要說清這事兒,話就得說回數月之前了,秦王還在福建監政
時,秦王妃有戶遠親來了京城欲投靠王府打秋風,偏巧呢又是和曹國公府的一個族中子弟同行,因那時秦王、秦王妃都不在京中,曹國公府又還拿不準秦王會否能夠得儲,本著「萬一」的心態,便收容了那一家人。
那家人是一家四口,家主論輩份該當秦王妃喚聲叔父,膝下有一兒一女,兒子已經考取了秀才,女兒更是生得姿容妍麗,曹國公府也是從寒微起步,這麽多年了都沒習慣世家大族那般約束子弟的禮教,於是家中有個兒郎便看中了那女孩兒,曹國公夫婦也默許了孫兒和那女孩私相授受眉目傳情,他們想的是萬一秦王得了儲位,也不是不能聯姻。
怎知秦王竟是第一個敗下陣來,曹國公便心生反悔,再也不提這話。
又怎知他家孫兒竟然早早和那女孩兒生米煮成了熟飯,偷偷行了周公之禮。
那家人怎肯甘休?不過曹國公府一直咬死不承認,那家人見自己沒有證據,也不好把這事往秦王跟前捅,畢竟秦王憾失儲位,這會兒子也沒有實力敢與聖慈太後的本家抗爭。
誰也沒有料到,那女孩兒竟然珠胎暗結,這會兒子已經是大腹便便了,那家人才給曹公府下了最後通牒,說曹國公府若然還是不肯認帳,他們隻好告知秦王、王妃,秦王想必也忍不下這口窩囊氣。
曹國公也不肯忍這口窩囊氣,卻怕事情鬧大了會被皇上責處,所以才交待曹國公夫人趁著這回宮宴,趕緊把這事告訴聖慈太後,讓聖慈太後說服皇上寬恕曹國公府一回,逼懾秦王息事寧人。
聖慈太後是眼看大典之後皇上就會攜同太子祭告宗廟,生怕秦王先下手為牆先把這件事聲張,讓曹國公府處於不利,所以才趕忙請皇上去擷芳湖上一談,怎知隔牆有耳,竟被陶芳林無意間窺聽得知。
不過上一世的陶芳林認為這事和她無關,自然不可能聲張開罪聖慈太後。
但這一世,她大覺可以利用珍瓏妙處算計春歸。
這一世陶芳林因為曾經在壽康宮小住一段,也隨了聖慈太後來萬歲山避暑,出於對珍瓏妙處的好奇,她一早就來這裏摸清了奇妙之處。
原來先帝不僅是在擷芳湖上構建了這麽一處迷宮卦陣,為了用作遊戲,還在隔廂裏設伏了聽甕,遊戲時將宮人分作兩隊,分別從東、西邊門進入,宮人可以通過聽甕偵察「敵方」動靜,判斷路徑避免狹路相逢,又或是短兵相接時占先手伏擊,唯有居中的一間隔廂,作為定向,沒有設置聽甕以為區別。
也就是說在定向的隔廂,聽不見其餘隔廂的動靜,但在裏頭說話,任一隔廂都能聽見定向隔廂的言語。
陶芳林確定弘復帝和聖慈太後當年不是在定向的隔廂裏,因為她後來親眼目睹弘復帝和聖慈太後是經西廊離開,判斷這母子二人,應當是在靠近西廊邊門的某間隔廂密談。
所以她才故意將春歸引去定向隔廂,好讓弘復帝與聖慈太後聽聞那件悚人聽聞的秘辛——太子殿下竟然對臣子之妻心生覷覦之情!
------------
第708章 逼出實情
陶芳林一點不會擔心這件事端會影響太子,因為今日剛剛舉行冊封大典,弘復帝無論如何也不會朝令夕改作出廢儲的決定,且這件事畢竟是她一方之言,連顧氏都不敢承認附和,弘復帝當然也不會輕信太子果然色令智昏,即便是責問太子,太子又怎會承認呢?
可隻要皇上心存疑慮,擔憂太子日後會被女色所誤做出為天下人不容之謬錯,就絕對不會放任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