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奉祿既然微薄,那就不能要求官員們必須維持官威養活官奴僕婢,這不是逼著官員貪腐麽?
改革時弊,僅隻是糾察貪墨遠不足夠,必須從製度上切實的加以改革。
這是一目了然之事,奈何施行起來卻難上加難,為何這麽艱難險阻,有的矛盾和因由連蘭庭也一時沒有頭緒。
而對於升官一事,他也的確不抱多大願望,而今他才是及冠之歲,便已為眾所周知的東宮近臣,風頭已經夠大了,必須是那棵木秀於林,但有狂風暴雨,便以他為目標,如若可以選擇的話,蘭庭著實不願這樣的招風,不過他也知道這沒法讓他選擇。
他的出身註定不能走幕僚之途,想要實現抱負就必須領銜浪尖。
結果新的任命,是都察院右都禦史。
一躍而為正二品的朝堂大員。
很巧合,這下子蘭庭和有長治公美譽的鮑文翰,成為了分庭抗禮的關係。
要說來都察院自設立至今,製度上雖然一直由左右都禦史領銜,互為製衡,不過早在成祖時起,右都禦史便已為地方巡府兼授,也就是說都察院長首之職實際掌握於左都禦史手中,到弘復一朝,右都禦史甚至一度空缺,而今破格新授,竟打破陳例此一職務需為三十歲上經驗老道者所領,恐怕連鮑文翰自己也絕沒想到他竟然會被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年輕「製衡」。
更關鍵的是,蘭庭及冠之歲便能官至二品,將來若然不遭貶黜,必然唯有入閣拜相才能稱作升遷。
盡管本朝,曾有多個君王任人唯親,但如此年輕而身及高位者,也唯有蘭庭一例了。
這一授職可謂出乎所有人意料,包括許晉和沈決明。
也包括了太子。
「逕勿和顧宜人商量的計策,對潘存古的確行之有效,嬌杏在潘家已經聽聞了鮑文翰便是那關鍵人,所以父皇問我對於逕勿授職一事可有想法時,我提議讓逕勿去都察院,但至多認為也不過是授僉都禦史一職,沒想到……總之逕勿這回能與鮑文翰分庭抗禮,真真是歪打正著大出所料。」
「看來皇上雖然不願促生闔牆之亂,卻也料到儲位之爭不會因為名位已定就能徹底平息,把我置於風口浪尖,正是為了讓我多歷磨折,早些成為殿下的有力臂助。」蘭庭對於自己如此招風心甚無奈。
「大約……也是想試試鮑文翰的立場。」太子剖析道。
蘭庭頷首表示認同:「這樣一看,皇上或許打算考察鮑文翰能否入閣。」
而今的內閣,袁箕獲罪後並未再
補入填缺,許晉為首輔,沈決明、郭犁、李幹元為次,為次的三人皆心服於許晉,內閣這樣的情勢實則不符帝王製衡之術,所以弘復帝才沒有急著補入閣臣,他有意斟選的人,應當是既對太子臣服,又不至盲從許晉者。
鮑文翰自來便有剛直不阿之譽,弘復帝考察的,是鮑文翰究竟是否臣服東宮而已。
所以破格擢升蘭庭,看似向鮑文翰施壓,而朝中那些殘餘的袁黨,又或者仍然效忠於秦王的官員,就會不遺餘力拉攏鮑文翰與太子一方陣營對抗,利害既在眼前,鮑文翰便不得不選擇站隊。
這對於蘭庭而言,其實不算一件好事。
東宮已定,時局生變。
說穿了蘭庭和鮑文翰是勢不兩立,但對於太子而言便不存在死我活的對決,除非鮑文翰將來的行為足夠對太子成為威脅,必為敵隙,才當剷除。
但誰也拿不準鮑文翰甚至魏國公會怎麽走步,他們不是沒有退路餘地。
沒有退路的是蘭庭。
看似最艱難的時段已經過去,但最陰險也是最莫測的後半程,便在眼前腳下。
太子,已經不是周王了。
太子近臣,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天子對太子越是看重,太子便將越早考慮權衡之術。
這也是帝王之術。
春歸這日也終於與易夫人約好共往太子府,其實就是從前的周王府。
儲位雖定,但冊立大典未曾召行,所以太子及內眷仍然尚未入住慈慶宮,明珠笑吟吟地在垂花門前迎候,一手扶住了易夫人,一手拉著春歸:「母親和姐姐快別多禮了,這就是尋常的敘見,自家人不講究那些。」
春歸自然著急要見小皇孫,第一眼就覺得非比尋常的親切,其實她的夢境裏,孩子的眉眼沒一回看得清晰過,大不如此時此刻直觀,可她明白這樣的相識感不是她的錯覺,也不是因為這時孩子的五官和明珠相似的緣故。
抱著那又暖又軟的身體,哪怕被唾涎沾濕了衣袖呢?春歸也一點都不覺嫌棄,明知這個時候丁點大的小兒還隻會笑和哭,仍不厭其煩的逗他喊自己姨媽,明明孩子隻發出毫無意義的兩個音節,春歸認定小外甥就是心領神會了。
眼瞅著小外甥肚子餓了鬧脾氣才肯把這小兒移交給乳母。
又才有了空閑搭理受到一陣「冷落」的明珠:「正籌備冊封大典,明妹妹怕也免不得忙碌吧?一切可還順利?」
其實春歸也知道諸如籌備大典的事不至於讓明珠這太子妃獨個親力親為,外朝有禮部、鴻臚寺等官員辦籌,宮裏有敬妃主理,便連太子府也有諸輔臣、長史司協佐,不存在不順利的情況,她這樣問,實則是打算引起別的話碴。
說到底是想打聽陶芳林有沒趁著她懷有身孕的時機興風作浪。
改革時弊,僅隻是糾察貪墨遠不足夠,必須從製度上切實的加以改革。
這是一目了然之事,奈何施行起來卻難上加難,為何這麽艱難險阻,有的矛盾和因由連蘭庭也一時沒有頭緒。
而對於升官一事,他也的確不抱多大願望,而今他才是及冠之歲,便已為眾所周知的東宮近臣,風頭已經夠大了,必須是那棵木秀於林,但有狂風暴雨,便以他為目標,如若可以選擇的話,蘭庭著實不願這樣的招風,不過他也知道這沒法讓他選擇。
他的出身註定不能走幕僚之途,想要實現抱負就必須領銜浪尖。
結果新的任命,是都察院右都禦史。
一躍而為正二品的朝堂大員。
很巧合,這下子蘭庭和有長治公美譽的鮑文翰,成為了分庭抗禮的關係。
要說來都察院自設立至今,製度上雖然一直由左右都禦史領銜,互為製衡,不過早在成祖時起,右都禦史便已為地方巡府兼授,也就是說都察院長首之職實際掌握於左都禦史手中,到弘復一朝,右都禦史甚至一度空缺,而今破格新授,竟打破陳例此一職務需為三十歲上經驗老道者所領,恐怕連鮑文翰自己也絕沒想到他竟然會被一個二十出頭的小年輕「製衡」。
更關鍵的是,蘭庭及冠之歲便能官至二品,將來若然不遭貶黜,必然唯有入閣拜相才能稱作升遷。
盡管本朝,曾有多個君王任人唯親,但如此年輕而身及高位者,也唯有蘭庭一例了。
這一授職可謂出乎所有人意料,包括許晉和沈決明。
也包括了太子。
「逕勿和顧宜人商量的計策,對潘存古的確行之有效,嬌杏在潘家已經聽聞了鮑文翰便是那關鍵人,所以父皇問我對於逕勿授職一事可有想法時,我提議讓逕勿去都察院,但至多認為也不過是授僉都禦史一職,沒想到……總之逕勿這回能與鮑文翰分庭抗禮,真真是歪打正著大出所料。」
「看來皇上雖然不願促生闔牆之亂,卻也料到儲位之爭不會因為名位已定就能徹底平息,把我置於風口浪尖,正是為了讓我多歷磨折,早些成為殿下的有力臂助。」蘭庭對於自己如此招風心甚無奈。
「大約……也是想試試鮑文翰的立場。」太子剖析道。
蘭庭頷首表示認同:「這樣一看,皇上或許打算考察鮑文翰能否入閣。」
而今的內閣,袁箕獲罪後並未再
補入填缺,許晉為首輔,沈決明、郭犁、李幹元為次,為次的三人皆心服於許晉,內閣這樣的情勢實則不符帝王製衡之術,所以弘復帝才沒有急著補入閣臣,他有意斟選的人,應當是既對太子臣服,又不至盲從許晉者。
鮑文翰自來便有剛直不阿之譽,弘復帝考察的,是鮑文翰究竟是否臣服東宮而已。
所以破格擢升蘭庭,看似向鮑文翰施壓,而朝中那些殘餘的袁黨,又或者仍然效忠於秦王的官員,就會不遺餘力拉攏鮑文翰與太子一方陣營對抗,利害既在眼前,鮑文翰便不得不選擇站隊。
這對於蘭庭而言,其實不算一件好事。
東宮已定,時局生變。
說穿了蘭庭和鮑文翰是勢不兩立,但對於太子而言便不存在死我活的對決,除非鮑文翰將來的行為足夠對太子成為威脅,必為敵隙,才當剷除。
但誰也拿不準鮑文翰甚至魏國公會怎麽走步,他們不是沒有退路餘地。
沒有退路的是蘭庭。
看似最艱難的時段已經過去,但最陰險也是最莫測的後半程,便在眼前腳下。
太子,已經不是周王了。
太子近臣,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天子對太子越是看重,太子便將越早考慮權衡之術。
這也是帝王之術。
春歸這日也終於與易夫人約好共往太子府,其實就是從前的周王府。
儲位雖定,但冊立大典未曾召行,所以太子及內眷仍然尚未入住慈慶宮,明珠笑吟吟地在垂花門前迎候,一手扶住了易夫人,一手拉著春歸:「母親和姐姐快別多禮了,這就是尋常的敘見,自家人不講究那些。」
春歸自然著急要見小皇孫,第一眼就覺得非比尋常的親切,其實她的夢境裏,孩子的眉眼沒一回看得清晰過,大不如此時此刻直觀,可她明白這樣的相識感不是她的錯覺,也不是因為這時孩子的五官和明珠相似的緣故。
抱著那又暖又軟的身體,哪怕被唾涎沾濕了衣袖呢?春歸也一點都不覺嫌棄,明知這個時候丁點大的小兒還隻會笑和哭,仍不厭其煩的逗他喊自己姨媽,明明孩子隻發出毫無意義的兩個音節,春歸認定小外甥就是心領神會了。
眼瞅著小外甥肚子餓了鬧脾氣才肯把這小兒移交給乳母。
又才有了空閑搭理受到一陣「冷落」的明珠:「正籌備冊封大典,明妹妹怕也免不得忙碌吧?一切可還順利?」
其實春歸也知道諸如籌備大典的事不至於讓明珠這太子妃獨個親力親為,外朝有禮部、鴻臚寺等官員辦籌,宮裏有敬妃主理,便連太子府也有諸輔臣、長史司協佐,不存在不順利的情況,她這樣問,實則是打算引起別的話碴。
說到底是想打聽陶芳林有沒趁著她懷有身孕的時機興風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