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逕勿其實早就想到了。」周王道:「但在逕勿看來,袁箕黨如錢柏坡等等應當不敢親自出馬行騸動之事,太過明顯,他們又不能完全控製言官輿論,如此行事無異於搬起石頭砸腳,必定激怒皇上,引發許閣老等等暫時仍為中立的官員一致針對。」
「是了,所以孟治才會遊說元同知,因為元同知並非臨淄王黨,由他挑頭行事,臨淄王黨便可坐享漁翁之利。」
「更關鍵的是孟治作為臨淄王黨如此重要的內奸,暴露對於臨淄王黨又將是記重擊。」周王這時也不得不認清事實:「他們必定力保孟治,那就隻能把元亥滅口,且利用元亥命案,計劃一石二鳥,袁箕出手,確然不同於我那二皇兄和成國公。」
然而周王並沒有將這刻不容緩的局勢向陶芳林透露些毫,於是陶芳林當在接到錢夫人的邀帖時尚且還在沾沾自喜,但這回她並沒有再自作主張,還記得先徵求周王的同意:「錢夫人的想法,是打算做媒,撮合方知府的閨秀嫁給曹國公的孫兒,妾身認為這不失為一件好事,若這事兒真成了,錢夫人感念妾身居中的作用,應當也會著力勸說錢尚書棄暗投明,錢尚書若然改投殿下,殿下豈不好比如虎添翼?」
更重要的是她立下一功,必得周王恩寵不說,又與錢、吳二姓建交,實力大增,也算是與出身高門的董妃之間縮減了一些差距,相比起那一世的顧春歸來可謂雲泥之別,顧春歸當年既然都能被周王請封夫人的品階,這一世為她請封更加易如反掌,以夫人之位相爭鳳寶,當然要比才人之位相爭鳳寶更加容易。
周王雖不清楚陶芳林心裏這些有如異想天開的念頭,卻大抵明白她是什麽目的,幾乎沒忍住冷笑:真是婦人之見,先不說錢柏坡打的就是過河拆橋的主意,搭上曹國公府籠絡方棟樑後哪裏還會搭理你這區區親王側妾,便是錢柏坡的老婆有這知恩圖報的心思,她幾句枕頭風就能動搖錢柏
坡的立場棄暗投明?權奪之事都是如此容易的話,男人們僅顧著吃喝玩樂,隻打發女人們去勾心鬥角就足夠了?
生活還真是容易啊。
陶芳林忙著和錢夫人建交,春歸也按照計劃去了禮部尚書孟治家中拜訪。
孟治職屬南京六部,不同於地方官員,原則上來說他其實仍算中央官員的體係,所以沒有籍居地的限製,他祖籍便為金陵,妻族同樣也是南京世族,不過孟治的妻子汪氏已經過世,而今內宅是長媳林氏當家。
巧的是林氏和春歸竟然鄉黨。
不過兩人年歲相去甚遠,性情也不大投契,所以言談就並不顯得多麽熱絡,在春歸看來,甚至許多時候還會忽然發生尷尬的冷場。
但她當然不認為僅僅是因年齡造成的代溝和性情導致的懸差,造成這般「艱難晦澀」,林氏連長孫都能開口喊她祖母了,做為金陵孟門的宗婦,怎至於這般不擅交際?她分明是受到了叮囑,已經知道了春歸的來意,故而嚴陣以待謹言慎行。
也就是說林氏心中,必存惶惑。
「大奶奶可知元同知已然過世之事?」當春歸實在無法用迂迴的方式挑起這個話題,幹脆就直接詢問。
而今孟治尚且未曾致仕,故而在孟家林氏雖然已經是事實上的主母,但仍然為家裏人稱作「奶奶」,春歸幹脆也是「入鄉隨俗」。
「前日確然是聽老爺和外子提起過,老爺十分痛惜,外子也是連連嗟嘆,元同知隻不過比外子年長幾歲而已,沒想到……」林氏倒是長嘆一聲,不過春歸在她臉上完全不見悲戚之色。
反而是林氏的女兒孟三娘泫然欲泣:「真不知瓊兒該多難過了,她可一貫敬重元同知,元同知雖然嚴厲,不過卻一直將瓊兒奉為掌上明珠,幾乎有求必應,我那時聽瓊兒說起她家裏的事,都直眼紅瓊兒能有個這樣慈愛的父親。」
「元同知的小女兒閨名瓊兒,因有一年隨著家中尊長來給我家老爺拜壽,在我家住了一段時日,和小女很是投緣。」林氏急急的解釋了幾句,分明不願讓女兒多說話。
春歸卻偏問孟三娘:「孟姑娘有多久沒見過元姑娘了?」
「隔了半年多不曾見,還是新歲時瓊兒隨元同知來拜年時見過。」
「孟姑娘可曾聽元姑娘說過,元同知那一段兒和誰結過怨仇?」
「顧宜人,這些事情閨閣女孩們哪裏知道。」林氏有些生硬地打斷了春歸的話。
「我知道。」孟三娘卻不理會母親的阻攔,急急忙忙地開了口:「瓊兒是隨父母住在淮安府衙裏頭,她跟我說那一段兒方知府家的丫頭時常擠兌她,陳娘子也時常為些小事責備她們母女,瓊兒都聽元同知講了,是錢尚書讓方知府為難他們家,還不是因為元同知懲處了錢家的人,錢尚書有意報復。」
林氏就越發急躁了:「顧宜人應當也聽說了這些矛盾,用不著你這丫頭多嘴,罷了,你也見過了顧宜人盡了禮數,這就回屋子裏去吧,長輩們說話閨閣女孩本就不該打擾,我教給你的規矩你都拋之腦後了?」
這幾乎都有了指桑罵槐的語意了。
------------
第634章 伯仁因我
春歸見好就收,不再多留孟姑娘。
但她對林氏的態度就嚴肅多了:「大奶奶應當也清楚,殿下與外子都在懷疑元同知死因有疑,已經責令刑部官員察辦此案,而元同知自任淮安一地副職以來,從不曾交攀江南同僚,唯獨因為敬重孟尚書為師長,所以與貴府還算交近,我以為孟尚書無論出於公法還是私情,皆當希望元同知一案能得水落石出。」
「是了,所以孟治才會遊說元同知,因為元同知並非臨淄王黨,由他挑頭行事,臨淄王黨便可坐享漁翁之利。」
「更關鍵的是孟治作為臨淄王黨如此重要的內奸,暴露對於臨淄王黨又將是記重擊。」周王這時也不得不認清事實:「他們必定力保孟治,那就隻能把元亥滅口,且利用元亥命案,計劃一石二鳥,袁箕出手,確然不同於我那二皇兄和成國公。」
然而周王並沒有將這刻不容緩的局勢向陶芳林透露些毫,於是陶芳林當在接到錢夫人的邀帖時尚且還在沾沾自喜,但這回她並沒有再自作主張,還記得先徵求周王的同意:「錢夫人的想法,是打算做媒,撮合方知府的閨秀嫁給曹國公的孫兒,妾身認為這不失為一件好事,若這事兒真成了,錢夫人感念妾身居中的作用,應當也會著力勸說錢尚書棄暗投明,錢尚書若然改投殿下,殿下豈不好比如虎添翼?」
更重要的是她立下一功,必得周王恩寵不說,又與錢、吳二姓建交,實力大增,也算是與出身高門的董妃之間縮減了一些差距,相比起那一世的顧春歸來可謂雲泥之別,顧春歸當年既然都能被周王請封夫人的品階,這一世為她請封更加易如反掌,以夫人之位相爭鳳寶,當然要比才人之位相爭鳳寶更加容易。
周王雖不清楚陶芳林心裏這些有如異想天開的念頭,卻大抵明白她是什麽目的,幾乎沒忍住冷笑:真是婦人之見,先不說錢柏坡打的就是過河拆橋的主意,搭上曹國公府籠絡方棟樑後哪裏還會搭理你這區區親王側妾,便是錢柏坡的老婆有這知恩圖報的心思,她幾句枕頭風就能動搖錢柏
坡的立場棄暗投明?權奪之事都是如此容易的話,男人們僅顧著吃喝玩樂,隻打發女人們去勾心鬥角就足夠了?
生活還真是容易啊。
陶芳林忙著和錢夫人建交,春歸也按照計劃去了禮部尚書孟治家中拜訪。
孟治職屬南京六部,不同於地方官員,原則上來說他其實仍算中央官員的體係,所以沒有籍居地的限製,他祖籍便為金陵,妻族同樣也是南京世族,不過孟治的妻子汪氏已經過世,而今內宅是長媳林氏當家。
巧的是林氏和春歸竟然鄉黨。
不過兩人年歲相去甚遠,性情也不大投契,所以言談就並不顯得多麽熱絡,在春歸看來,甚至許多時候還會忽然發生尷尬的冷場。
但她當然不認為僅僅是因年齡造成的代溝和性情導致的懸差,造成這般「艱難晦澀」,林氏連長孫都能開口喊她祖母了,做為金陵孟門的宗婦,怎至於這般不擅交際?她分明是受到了叮囑,已經知道了春歸的來意,故而嚴陣以待謹言慎行。
也就是說林氏心中,必存惶惑。
「大奶奶可知元同知已然過世之事?」當春歸實在無法用迂迴的方式挑起這個話題,幹脆就直接詢問。
而今孟治尚且未曾致仕,故而在孟家林氏雖然已經是事實上的主母,但仍然為家裏人稱作「奶奶」,春歸幹脆也是「入鄉隨俗」。
「前日確然是聽老爺和外子提起過,老爺十分痛惜,外子也是連連嗟嘆,元同知隻不過比外子年長幾歲而已,沒想到……」林氏倒是長嘆一聲,不過春歸在她臉上完全不見悲戚之色。
反而是林氏的女兒孟三娘泫然欲泣:「真不知瓊兒該多難過了,她可一貫敬重元同知,元同知雖然嚴厲,不過卻一直將瓊兒奉為掌上明珠,幾乎有求必應,我那時聽瓊兒說起她家裏的事,都直眼紅瓊兒能有個這樣慈愛的父親。」
「元同知的小女兒閨名瓊兒,因有一年隨著家中尊長來給我家老爺拜壽,在我家住了一段時日,和小女很是投緣。」林氏急急的解釋了幾句,分明不願讓女兒多說話。
春歸卻偏問孟三娘:「孟姑娘有多久沒見過元姑娘了?」
「隔了半年多不曾見,還是新歲時瓊兒隨元同知來拜年時見過。」
「孟姑娘可曾聽元姑娘說過,元同知那一段兒和誰結過怨仇?」
「顧宜人,這些事情閨閣女孩們哪裏知道。」林氏有些生硬地打斷了春歸的話。
「我知道。」孟三娘卻不理會母親的阻攔,急急忙忙地開了口:「瓊兒是隨父母住在淮安府衙裏頭,她跟我說那一段兒方知府家的丫頭時常擠兌她,陳娘子也時常為些小事責備她們母女,瓊兒都聽元同知講了,是錢尚書讓方知府為難他們家,還不是因為元同知懲處了錢家的人,錢尚書有意報復。」
林氏就越發急躁了:「顧宜人應當也聽說了這些矛盾,用不著你這丫頭多嘴,罷了,你也見過了顧宜人盡了禮數,這就回屋子裏去吧,長輩們說話閨閣女孩本就不該打擾,我教給你的規矩你都拋之腦後了?」
這幾乎都有了指桑罵槐的語意了。
------------
第634章 伯仁因我
春歸見好就收,不再多留孟姑娘。
但她對林氏的態度就嚴肅多了:「大奶奶應當也清楚,殿下與外子都在懷疑元同知死因有疑,已經責令刑部官員察辦此案,而元同知自任淮安一地副職以來,從不曾交攀江南同僚,唯獨因為敬重孟尚書為師長,所以與貴府還算交近,我以為孟尚書無論出於公法還是私情,皆當希望元同知一案能得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