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復帝挑眉:「是怎樣一番前因後果?」
「原來趙修撰起初宿留值館,他家中的娘子甚不放心,趙修撰也承認了自己在飲食上甚是挑剔,且顧宜人也誤信了傳言,以為宮中夥食盡是『磚頭肥』……」
弘復帝倒也聽說過「磚頭肥」的笑話,勉強拉起一點嘴角:「這哪裏至於,無非年終大祭時恩賞肉食依從的慣例,真要公食衙餐頓頓都是『磚頭肥』,恐怕官員們都要致仕了。」
「總之是顧宜人牽掛趙修撰在外的飲食,時常親自下廚烹製茶點湯餚往翰林院送,趙修撰也不好獨享,便分與了上峰同僚,顧宜人廚藝了得,所以莫學士等等均對太師府的夥食念念不忘,可這回趙修撰卻是因為顧宜人身在內廷,回府也是獨守空房,幹脆留在翰林院廢寢忘食時間才好消磨些,連趙修撰都沒了他家娘子記掛送餐,又哪裏有美食分舍同僚呢?但這其中的緣故又不能直言,唯好擔著小器吝嗇的誹議了。」
弘復帝另一邊唇角也提了起來,不無感慨:「蘭庭與顧娘乃少年夫妻,正是如膠似膝的時候,這回因為惠妃所求朕也不好拒絕,倒是辛苦了他們兩個小夫妻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了。」
高得宜便道:「看來顧宜人的廚藝當真非比尋常,也難怪連惠妃娘娘都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老奴慶幸的是,日後皇上也有口福了。」
弘復帝不由得幾分納悶:「說起來也過了近十天,惠妃難道一無所成?從前她倒是隔三岔五的就往幹清宮裏送湯送水,反而這回精進了廚藝,卻也沒來朕跟前獻殷勤。」
高得宜忙說:「不如老奴走一趟長樂宮去打聽打聽?」
原來這一番話,高得宜正是受了蘭庭的請託,但他卻鬧不清蘭庭為何請託他如此曲折的進言,不過想著一來這些底下臣子的趣事的確能稍微緩和皇上的愁悶,再者他還的確欠著已故趙太師莫大的人情先帝時,若非趙太師施救仗義執言,他怕早被當時的司禮監太監禍害了一條小命,哪裏還有如今的否極泰來?
高得宜以為蘭庭
是因慈慶宮險變,大不放心妻子身在內廷,如此曲折的想要打聽妻子在長樂宮是否安好,有無受到另外的刁責而已。
怎知他走了一趟長樂宮,才曉得惠妃非但沒有「拜師學藝」不說,甚至還與「老師」鬧得不甚愉快,又才依稀明白了蘭庭的意圖。
太師府和安陸侯府雖為姻親,可趙太師在世時便有意疏遠江琛,兩家人實在不能算近好,雖說皇上一直以為惠妃不像江琛一樣野心勃勃,可惠妃相請顧宜人入宮的用意難免引起趙修撰的懷疑,更別說又確然發生了慈慶宮的一場險變!
惠妃的用意似乎的確不純?
如果是這樣,那麽惠妃及江琛有無可能就是那個暗中慫恿太孫的主謀?
高得宜心中存著了這樣的疑慮,自然更加不會替惠妃遮掩了。
如實稟奏道:「惠妃娘娘竟然並未向顧宜人請教廚藝,且老奴還察實……顧宜人入宮當日,惠妃侄女江姑娘便對顧宜人出言不遜,當時坤仁宮的郭宮令正在現場,是以督促江姑娘告錯,到次日聖德太後娘娘也因為江姑娘的言行冒失,特令蕭宮令指正江姑娘習守宮規,惠妃娘娘因此似對顧宜人心存埋怨,顧宜人雖在長樂宮,惠妃與其卻連言談來往都罕少,最近又因……安陸侯府六太太不慎感染風寒病故,惠妃自稱心中哀痛,莫說請教廚藝,便是連兩宮太後那處也中止了拜問。」
弘復帝也是知道惠妃常召她那六弟婦入宮,但聞此稟報後,心中難免疑惑。
說起來惠妃進宮之後,龔氏才嫁進江家,這姑娣二人的情份按理應當不如惠妃和其餘幾個本家的嫂嫂深厚,怎麽反而是龔氏倒比江琛其餘幾個子媳更與惠妃親近?且惠妃一貫恭孝,這回竟因娣婦病故而疏忽了兩宮太後的拜省問安,怎麽想怎麽覺著弔詭。
於是已經良久沒有召幸妃嬪的皇上,今日特點了讓惠妃侍寢。
一朝入宮,便為皇室之婦,別說惠妃本家隻是弟婦新喪,即便江琛嗚呼哀哉了,惠妃也不能為父親披麻戴孝拒絕侍寢,且惠妃也根本不存在為了龔氏「哀切悲痛」的心情,她提出那套說法,無非是為了遮掩懶怠「學藝」的態度,她可不願目睹春歸那張得意洋洋的笑臉,更加不願再佯作尊敬死敵為名義上的老師。
惠妃卻根本沒有料到日理萬機的弘復帝會突然關心起她「學藝」的進展,所以惠妃獲詔,尚且心花怒放
接二連三的黴運和不順總算有了轉機,皇上的召幸已經足夠顯示她的聖寵不衰,這也可謂是對沈皇後的一記還擊,以及顧氏那賤婦!
任憑你機關算盡,卻仍然無法阻止我的「寵冠後宮」,太後算什麽,皇後算什麽,隻要我還有皇上這座靠山,在此皇城內廷,就永遠占據尊榮一席!
於是皇帝就看見了一個花枝招展的人和一張春風得意的臉。
怎麽看惠妃怎麽不像強顏歡笑的模樣啊?弘復帝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中。
------------
第436章 禍心未死
當惠妃忙著上前要替皇帝寬衣解帶時,弘復帝總算難以遏止心頭的狐疑。
「惠妃今日沒有準備羹湯?」舉手阻止了惠妃寬衣解帶的行動,皇帝坐在炕床上紋絲不動。
稍稍一怔後,惠妃仍然沒有察覺弘復帝的言下之意,仍是笑意舒展顧盼多情:「皇上召見突然,妾身不及準備羹湯。」
「原來趙修撰起初宿留值館,他家中的娘子甚不放心,趙修撰也承認了自己在飲食上甚是挑剔,且顧宜人也誤信了傳言,以為宮中夥食盡是『磚頭肥』……」
弘復帝倒也聽說過「磚頭肥」的笑話,勉強拉起一點嘴角:「這哪裏至於,無非年終大祭時恩賞肉食依從的慣例,真要公食衙餐頓頓都是『磚頭肥』,恐怕官員們都要致仕了。」
「總之是顧宜人牽掛趙修撰在外的飲食,時常親自下廚烹製茶點湯餚往翰林院送,趙修撰也不好獨享,便分與了上峰同僚,顧宜人廚藝了得,所以莫學士等等均對太師府的夥食念念不忘,可這回趙修撰卻是因為顧宜人身在內廷,回府也是獨守空房,幹脆留在翰林院廢寢忘食時間才好消磨些,連趙修撰都沒了他家娘子記掛送餐,又哪裏有美食分舍同僚呢?但這其中的緣故又不能直言,唯好擔著小器吝嗇的誹議了。」
弘復帝另一邊唇角也提了起來,不無感慨:「蘭庭與顧娘乃少年夫妻,正是如膠似膝的時候,這回因為惠妃所求朕也不好拒絕,倒是辛苦了他們兩個小夫妻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了。」
高得宜便道:「看來顧宜人的廚藝當真非比尋常,也難怪連惠妃娘娘都有了拜師學藝的想法,老奴慶幸的是,日後皇上也有口福了。」
弘復帝不由得幾分納悶:「說起來也過了近十天,惠妃難道一無所成?從前她倒是隔三岔五的就往幹清宮裏送湯送水,反而這回精進了廚藝,卻也沒來朕跟前獻殷勤。」
高得宜忙說:「不如老奴走一趟長樂宮去打聽打聽?」
原來這一番話,高得宜正是受了蘭庭的請託,但他卻鬧不清蘭庭為何請託他如此曲折的進言,不過想著一來這些底下臣子的趣事的確能稍微緩和皇上的愁悶,再者他還的確欠著已故趙太師莫大的人情先帝時,若非趙太師施救仗義執言,他怕早被當時的司禮監太監禍害了一條小命,哪裏還有如今的否極泰來?
高得宜以為蘭庭
是因慈慶宮險變,大不放心妻子身在內廷,如此曲折的想要打聽妻子在長樂宮是否安好,有無受到另外的刁責而已。
怎知他走了一趟長樂宮,才曉得惠妃非但沒有「拜師學藝」不說,甚至還與「老師」鬧得不甚愉快,又才依稀明白了蘭庭的意圖。
太師府和安陸侯府雖為姻親,可趙太師在世時便有意疏遠江琛,兩家人實在不能算近好,雖說皇上一直以為惠妃不像江琛一樣野心勃勃,可惠妃相請顧宜人入宮的用意難免引起趙修撰的懷疑,更別說又確然發生了慈慶宮的一場險變!
惠妃的用意似乎的確不純?
如果是這樣,那麽惠妃及江琛有無可能就是那個暗中慫恿太孫的主謀?
高得宜心中存著了這樣的疑慮,自然更加不會替惠妃遮掩了。
如實稟奏道:「惠妃娘娘竟然並未向顧宜人請教廚藝,且老奴還察實……顧宜人入宮當日,惠妃侄女江姑娘便對顧宜人出言不遜,當時坤仁宮的郭宮令正在現場,是以督促江姑娘告錯,到次日聖德太後娘娘也因為江姑娘的言行冒失,特令蕭宮令指正江姑娘習守宮規,惠妃娘娘因此似對顧宜人心存埋怨,顧宜人雖在長樂宮,惠妃與其卻連言談來往都罕少,最近又因……安陸侯府六太太不慎感染風寒病故,惠妃自稱心中哀痛,莫說請教廚藝,便是連兩宮太後那處也中止了拜問。」
弘復帝也是知道惠妃常召她那六弟婦入宮,但聞此稟報後,心中難免疑惑。
說起來惠妃進宮之後,龔氏才嫁進江家,這姑娣二人的情份按理應當不如惠妃和其餘幾個本家的嫂嫂深厚,怎麽反而是龔氏倒比江琛其餘幾個子媳更與惠妃親近?且惠妃一貫恭孝,這回竟因娣婦病故而疏忽了兩宮太後的拜省問安,怎麽想怎麽覺著弔詭。
於是已經良久沒有召幸妃嬪的皇上,今日特點了讓惠妃侍寢。
一朝入宮,便為皇室之婦,別說惠妃本家隻是弟婦新喪,即便江琛嗚呼哀哉了,惠妃也不能為父親披麻戴孝拒絕侍寢,且惠妃也根本不存在為了龔氏「哀切悲痛」的心情,她提出那套說法,無非是為了遮掩懶怠「學藝」的態度,她可不願目睹春歸那張得意洋洋的笑臉,更加不願再佯作尊敬死敵為名義上的老師。
惠妃卻根本沒有料到日理萬機的弘復帝會突然關心起她「學藝」的進展,所以惠妃獲詔,尚且心花怒放
接二連三的黴運和不順總算有了轉機,皇上的召幸已經足夠顯示她的聖寵不衰,這也可謂是對沈皇後的一記還擊,以及顧氏那賤婦!
任憑你機關算盡,卻仍然無法阻止我的「寵冠後宮」,太後算什麽,皇後算什麽,隻要我還有皇上這座靠山,在此皇城內廷,就永遠占據尊榮一席!
於是皇帝就看見了一個花枝招展的人和一張春風得意的臉。
怎麽看惠妃怎麽不像強顏歡笑的模樣啊?弘復帝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中。
------------
第436章 禍心未死
當惠妃忙著上前要替皇帝寬衣解帶時,弘復帝總算難以遏止心頭的狐疑。
「惠妃今日沒有準備羹湯?」舉手阻止了惠妃寬衣解帶的行動,皇帝坐在炕床上紋絲不動。
稍稍一怔後,惠妃仍然沒有察覺弘復帝的言下之意,仍是笑意舒展顧盼多情:「皇上召見突然,妾身不及準備羹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