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復帝既有了決斷,蘭庭哪裏還能拒絕?
「臣遵從聖意。」他可不會當真把太孫看成自家晚輩,天底下隻有一國之君能夠隨口把臣子當作「自家人」的自由,臣子要真就此不見外而洋洋自得,必須是大逆不道目無王法。
於是弘復帝及沈皇後便暫時坐於慈慶宮的正殿,等著太孫人生第一次行「刑官」之責的斷案結果,周身狼狽的太子妃也自然被沈皇後
帶來的宮人領去另處更衣梳洗妥當,再被帶回正殿時,張牙舞爪的狂態倒是收斂了,卻仍是一派喃喃自語的神智不清狀,不過偶爾還是會麵帶冷笑,泄露出洋洋自得的真實。
變故迭生,她的確無法將周王夫婦以及趙蘭庭夫妻一網打盡了,但她自信太孫絕對會坐實春歸的罪行,顧氏必須為高皎償命,且她也仍然會留在慈慶宮繼續「養病」,日後並非完全沒有復仇的時機。
且經過今日這場風波,她能夠證實慈慶宮中確有弘復帝及皇後的耳目,叮囑兒子加強戒備,隻要肅清這些耳目,也許弘復帝及沈皇後便再難暗中謀害造成她「病重不治」,雖說沒了宋國公府的權勢做為支撐,憑她一己之力無法擔保讓未來天子言聽計從,可隻要她還能活下來,隻要父兄殘餘的黨從能夠保全,並非沒有恢復昔日榮光的機會。
前途雖說艱難,但誰讓這回計劃落空了呢?也隻有再靜侯時機。
又說弘復帝既然說了「一家人」的話,此時便不再計較君臣有別,不但賜座周王與蘭庭,甚至也允了春歸落座,春歸剛好坐在太子妃的斜對角,眼角餘光不難捕捉到這位難掩自得的神情,但她卻一點都不擔心。
不管太孫怎麽審訊,弘復帝不可能認可高皎為她刺殺的所謂事實,且她現在既然沒有成為一具不能開口的屍體,當然可以自證清白——人證什麽的固然可以為太孫推翻甚至要脅而變供,但高皎的屍體不會說謊,高皎是被綁縛之後才為利匕穿胸,既無法掙紮被一刀致命,說明繩索綁縛極緊,屍身上應當會留下痕跡,她總不可能在慈慶宮太子妃麵前先把高皎綁起來再行兇。且高皎受縛,應當無法站立,坐也好躺也罷,傷勢都有別於麵對麵站著行成的創口。春歸相信熟讀《洗冤集錄》的自己,完全能夠就此些實據辯得太孫這主審啞口無言。
至於弘復帝會如何處治太子妃,春歸其實壓根便不在意,橫豎軒翥堂和太孫已成你死我活之勢,來日太孫儲位不保,太子妃還能興風作浪不成?
眼下就必須付出代價的人,在春歸眼裏從來不是已然窮途末路的高氏。
太孫人生第一次主審刑案並沒有花耗太長時間,大約半個時辰,便進入正殿,二話不說便膝跪在弘復帝的座前,且滿懷沉痛的叩首下去。
太子妃的坐處無法目睹兒子的神色,以為太孫這樣的作態是為了請準弘復帝下令將春歸處死,終於是停止了喃喃自語又再恨視向春歸。
蘭庭卻留意見太孫神色間的凝重,似乎帶著幾分悲痛和掙紮,他心中一動,卻不露聲色的垂下了眼瞼。
「祖父,孫兒著實……」太孫耷拉著雙肩,神色灰頹,與從前那個飛揚跋扈不服管教的少年簡直判若兩人,話說了半句又再重重叩首:「孫兒願意替母受罰,望祖父貶奪孫兒儲君之位,寬赦母妃不死。」
太子妃渾身僵硬的轉過頭,神智徹底清明了,她瞪大雙眼,難以置信:「裕兒你說什麽?!」
------------
第426章 今非昔比?
「母妃,經裕察問,母妃對六叔、叔母及庭表叔、顧叔母仍懷遷怒,聽聞顧叔母今日入宮,謊騙裕已然幡然悔悟,讓裕請顧叔母先來慈慶宮相見是為高瓊等人罪行賠禮,實則是欲陷害顧叔母欲行刺殺,且母妃還先後指使宮人知會六叔、六叔母及庭表叔,欲引三位來慈慶宮,坐實三位罪行,逼令裕縱宮衛將三位當場處死,好為高瓊諸罪徒雪恨,為此計劃,母妃甚至先行害殺皎妹妹……母妃行下如此大惡,按國法追處自當償命,然兒子怎能不顧母妃的生死,兒子願意替母妃受處。」
——這就是太孫的斷案結果。
但弘復帝眼見著太孫果然能夠明辨是非,儼然知錯悔改,老懷安慰之餘,哪裏還會罪處太孫?太孫的儲位當然未被貶奪,且弘復帝還答應寬赦了高氏的死罪,將如何懲罰高氏的決斷再次交予「改過自新」的太孫定奪。
結果便是太孫親自送了高氏往南台子虛庵「悔罪」,且太孫也願意在子虛庵禁足,一為「陪同悔罪」,再者也是為了侍疾,願意侍奉得高氏身體徹底康復後,再回慈慶宮。
真是忠孝兩全,終於有了幾分「賢德」風範,簡直讓弘復帝欣喜若狂。
當日,太孫便陪隨太子妃前往南台,然則太子妃的一應心腹,自然不會得到寬赦,她們均被杖斃,成為深深宮廷的幾條亡魂,不管是否心存妄執,都不敢繼續逗留禁內,和高皎一樣倉惶逃出這座金碧輝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的皇城。
子虛庵一如從前頹敗荒涼,正殿之後的一間幽室,雖然陳設有床榻衾枕,然而蛛絲結梁,銅鏡蒙垢,還是那張磨損了一足的玫瑰椅,高氏坐於其上,她麵無表情的凝視著跪在地上的「孝子」,終於體會到了什麽才叫真正的心如死灰。
瘋篤不瘋篤,癲狂不癲狂,都不重要了,就連生死都仿佛不再成為執著,高氏知道自己已然是一敗塗地,她再也不能掌控什麽,就連她十月懷胎生下的兒子,都已經背叛
「臣遵從聖意。」他可不會當真把太孫看成自家晚輩,天底下隻有一國之君能夠隨口把臣子當作「自家人」的自由,臣子要真就此不見外而洋洋自得,必須是大逆不道目無王法。
於是弘復帝及沈皇後便暫時坐於慈慶宮的正殿,等著太孫人生第一次行「刑官」之責的斷案結果,周身狼狽的太子妃也自然被沈皇後
帶來的宮人領去另處更衣梳洗妥當,再被帶回正殿時,張牙舞爪的狂態倒是收斂了,卻仍是一派喃喃自語的神智不清狀,不過偶爾還是會麵帶冷笑,泄露出洋洋自得的真實。
變故迭生,她的確無法將周王夫婦以及趙蘭庭夫妻一網打盡了,但她自信太孫絕對會坐實春歸的罪行,顧氏必須為高皎償命,且她也仍然會留在慈慶宮繼續「養病」,日後並非完全沒有復仇的時機。
且經過今日這場風波,她能夠證實慈慶宮中確有弘復帝及皇後的耳目,叮囑兒子加強戒備,隻要肅清這些耳目,也許弘復帝及沈皇後便再難暗中謀害造成她「病重不治」,雖說沒了宋國公府的權勢做為支撐,憑她一己之力無法擔保讓未來天子言聽計從,可隻要她還能活下來,隻要父兄殘餘的黨從能夠保全,並非沒有恢復昔日榮光的機會。
前途雖說艱難,但誰讓這回計劃落空了呢?也隻有再靜侯時機。
又說弘復帝既然說了「一家人」的話,此時便不再計較君臣有別,不但賜座周王與蘭庭,甚至也允了春歸落座,春歸剛好坐在太子妃的斜對角,眼角餘光不難捕捉到這位難掩自得的神情,但她卻一點都不擔心。
不管太孫怎麽審訊,弘復帝不可能認可高皎為她刺殺的所謂事實,且她現在既然沒有成為一具不能開口的屍體,當然可以自證清白——人證什麽的固然可以為太孫推翻甚至要脅而變供,但高皎的屍體不會說謊,高皎是被綁縛之後才為利匕穿胸,既無法掙紮被一刀致命,說明繩索綁縛極緊,屍身上應當會留下痕跡,她總不可能在慈慶宮太子妃麵前先把高皎綁起來再行兇。且高皎受縛,應當無法站立,坐也好躺也罷,傷勢都有別於麵對麵站著行成的創口。春歸相信熟讀《洗冤集錄》的自己,完全能夠就此些實據辯得太孫這主審啞口無言。
至於弘復帝會如何處治太子妃,春歸其實壓根便不在意,橫豎軒翥堂和太孫已成你死我活之勢,來日太孫儲位不保,太子妃還能興風作浪不成?
眼下就必須付出代價的人,在春歸眼裏從來不是已然窮途末路的高氏。
太孫人生第一次主審刑案並沒有花耗太長時間,大約半個時辰,便進入正殿,二話不說便膝跪在弘復帝的座前,且滿懷沉痛的叩首下去。
太子妃的坐處無法目睹兒子的神色,以為太孫這樣的作態是為了請準弘復帝下令將春歸處死,終於是停止了喃喃自語又再恨視向春歸。
蘭庭卻留意見太孫神色間的凝重,似乎帶著幾分悲痛和掙紮,他心中一動,卻不露聲色的垂下了眼瞼。
「祖父,孫兒著實……」太孫耷拉著雙肩,神色灰頹,與從前那個飛揚跋扈不服管教的少年簡直判若兩人,話說了半句又再重重叩首:「孫兒願意替母受罰,望祖父貶奪孫兒儲君之位,寬赦母妃不死。」
太子妃渾身僵硬的轉過頭,神智徹底清明了,她瞪大雙眼,難以置信:「裕兒你說什麽?!」
------------
第426章 今非昔比?
「母妃,經裕察問,母妃對六叔、叔母及庭表叔、顧叔母仍懷遷怒,聽聞顧叔母今日入宮,謊騙裕已然幡然悔悟,讓裕請顧叔母先來慈慶宮相見是為高瓊等人罪行賠禮,實則是欲陷害顧叔母欲行刺殺,且母妃還先後指使宮人知會六叔、六叔母及庭表叔,欲引三位來慈慶宮,坐實三位罪行,逼令裕縱宮衛將三位當場處死,好為高瓊諸罪徒雪恨,為此計劃,母妃甚至先行害殺皎妹妹……母妃行下如此大惡,按國法追處自當償命,然兒子怎能不顧母妃的生死,兒子願意替母妃受處。」
——這就是太孫的斷案結果。
但弘復帝眼見著太孫果然能夠明辨是非,儼然知錯悔改,老懷安慰之餘,哪裏還會罪處太孫?太孫的儲位當然未被貶奪,且弘復帝還答應寬赦了高氏的死罪,將如何懲罰高氏的決斷再次交予「改過自新」的太孫定奪。
結果便是太孫親自送了高氏往南台子虛庵「悔罪」,且太孫也願意在子虛庵禁足,一為「陪同悔罪」,再者也是為了侍疾,願意侍奉得高氏身體徹底康復後,再回慈慶宮。
真是忠孝兩全,終於有了幾分「賢德」風範,簡直讓弘復帝欣喜若狂。
當日,太孫便陪隨太子妃前往南台,然則太子妃的一應心腹,自然不會得到寬赦,她們均被杖斃,成為深深宮廷的幾條亡魂,不管是否心存妄執,都不敢繼續逗留禁內,和高皎一樣倉惶逃出這座金碧輝煌,同樣也是危機四伏的皇城。
子虛庵一如從前頹敗荒涼,正殿之後的一間幽室,雖然陳設有床榻衾枕,然而蛛絲結梁,銅鏡蒙垢,還是那張磨損了一足的玫瑰椅,高氏坐於其上,她麵無表情的凝視著跪在地上的「孝子」,終於體會到了什麽才叫真正的心如死灰。
瘋篤不瘋篤,癲狂不癲狂,都不重要了,就連生死都仿佛不再成為執著,高氏知道自己已然是一敗塗地,她再也不能掌控什麽,就連她十月懷胎生下的兒子,都已經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