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插利刃的艱難前行。
春歸想起那一回,當和柔將計就計謗害嬌枝,明了一切的趙大爺為何沉重忐忑,後來他告訴她,那一刻他無比惶恐著他的妻子,他饒幸才遇見了一個也許可以情投意合併肩進退的人,原來和那些他所厭惡的人並無區別,兩眼隻顧私利,罔顧一切是非,他惶恐顧春歸也是個為了榮華富貴任意踐踏他人性命的女子,一個也字,說明他已經遭遇了太多的殘忍。
毫無真情而利益至上的殘忍。
實在說的話,春歸那時感觸歸感觸,卻並不能完全體會蘭庭內心的惶恐及期翼,直到如今她卻終於有些明白了。
她遭遇的人心險惡,遠遠不及蘭庭。
曾經的顧氏宗家並不是她的血緣至親,所以她被算計被陷害,盡管憤恨卻無悲怨,她報復起來也完全可以不用留情,她雖是個可憐的孤女,卻有資格孤勇,沒有那麽多牽絆和顧慮,想著的無非是豁出自己一條性命而已。
父母雖然都不在了,但
她從父母那裏收穫的關愛和疼寵讓她畢生難忘,直到這時她都慶幸她雖短暫,卻無憂無慮完全可以「橫行無忌」的童年時光,那時候的她從來不曾患得患失,所以當年她看所有人,包括顧老太太等等對她百般挑剔的尊長,都是寬容的,認為他們都是良善的,她的眼睛裏看不見陰暗汙穢,因為她的確一直生活在陽光明媚底下。
她的祖母去世得早,但幼年的春歸對祖母仍然保有關深刻的印象。
病痛折磨之下,祖母甚至不捨得讓她過早的了解生老病死,最後的告別是,「祖母即將要遠行,就將去看好山好水,所以祖母才捨得下春丫頭,春丫頭也不要太過掛念祖母。」
而後祖父辭世,她一直也堅信著祖父終於願意陪隨祖母遊山玩水去。
她一點都不傷心,因為在她看來祖父和祖母一直都是快樂的,遠行是為了畢生的願景,後來終於知道祖父祖母其實已經不在了,同時也明白了兩位親長對她的安撫和愛護,有時候她會夢見祖父祖母,仍然是攜手遊山玩水的情境。
後來她終於失去了所有的血緣至親,孤苦伶丁的煎熬在人世,但她從不懷疑這個世道存在柳暗花明,她其實極其容易接受他人的善意,她願意相信那些人對她的友愛,縱然也遭遇過陰謀陷害,但她對於人性從來沒有絕望過。
再怎麽防範,也會一點點的打開心扉。
愛恨分明,所以對於她從來不是艱難的事。
因為她可以隨心所欲的以直抱怨,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願意無償幫助她的人,其中就包括了蘭庭。
春歸無法忘記當顧華英極大可能免死時,蘭庭對她說的那番話——
你一定要他死,我可以做到,但我希望你能放下仇恨。
這不是事不關己的漠然,是蘭庭一直期翼著她能夠成為和他共肩並進的人。
遭遇人心險惡,遭遇利益誘引,仍然可以保有初衷,我不會成為我仇恨的那一類人,不知不覺被他們同化,雖然艱難,雖然煎熬,我們的心地要一直保留純淨,不能靠著暗殺謗害的手段,去剷除仇敵。
但蘭庭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公允,這樣無私,就不會徵求她的見解,他其實也在困惑,困惑於親情之間的取捨,困惑於是否應該完全舍下私仇,春歸如今看來,蘭庭困惑的正是愛恨分明。
他能不恨沈皇後,能不恨安陸侯嗎?
但沈皇後的身前擋著弘復帝,是這個國家的主宰,所有臣子必須效忠的君王,而安陸侯的身前擋著的,是蘭庭的嫡親祖母,在某一層麵上,弘復帝與老太太屬於密切相關。
親親尊尊啊,這是每一個入仕的人必須奉行的規條!
皇帝的臣子,必須具備孝悌的道德,這就是所謂的忠於君者必先孝於親,要不不忠不孝怎會成為連體嬰般的判詞?蘭庭既然答應了繼承祖父的遺誌,說明他已經選擇放下私仇,可隔著殺母的刻骨仇恨,他必定不能真正做到與他的祖母,他的外祖父,與沈皇後、安陸侯府真真正正的和解,他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勿行蹊徑,或許終此一生也無法讓那些主謀幫凶罪有應得,他背負的是不能為母親雪恨的愧疚,他甚至無法與他自己達成和解。
快意恩仇其實與道德品行無關,這是多少人都求而不得的處世之態,
蘭庭嚮往,但他不能。
人生多少怨痛的根源,其實就是「不能」二字。
關於朱夫人的真正死因在春歸眼前已經迷癉盡除,清清楚楚的顯露出來龍去脈,但她的心情卻像罩上了更加深重的陰霾,她心疼那個至今未曾及冠的少年,甚至無法想像在朱夫人過世的歲月,他是怎麽一步步的前行,把一切悲怨和憤恨都掩示得如此波瀾不驚,麵對著那些既是親人更是仇人的所謂尊長,如其所願的表現得懵懂糊塗,趙蘭庭的負重,至少顧春歸現在還沒有能力分擔。
更加無法安慰他釋懷。
因為就連春歸自己都無法釋懷。
她甚至再做不到往躊躇園晨昏定省時如常詼諧逗趣,她不願意再眼看老太太開懷大笑著養尊處優,更連遠在汾陽的沈夫人,春歸都不再覺得率真可親,雖說她一直明白蘭庭並沒有刻意偽稱沈夫人的清白無辜,在朱夫人一案,沈夫人雖是獲益者但應當的確無罪,她不是計劃的實施者更加不是製定人,她應當也是一枚被沈皇後利用的棋子而已。
春歸想起那一回,當和柔將計就計謗害嬌枝,明了一切的趙大爺為何沉重忐忑,後來他告訴她,那一刻他無比惶恐著他的妻子,他饒幸才遇見了一個也許可以情投意合併肩進退的人,原來和那些他所厭惡的人並無區別,兩眼隻顧私利,罔顧一切是非,他惶恐顧春歸也是個為了榮華富貴任意踐踏他人性命的女子,一個也字,說明他已經遭遇了太多的殘忍。
毫無真情而利益至上的殘忍。
實在說的話,春歸那時感觸歸感觸,卻並不能完全體會蘭庭內心的惶恐及期翼,直到如今她卻終於有些明白了。
她遭遇的人心險惡,遠遠不及蘭庭。
曾經的顧氏宗家並不是她的血緣至親,所以她被算計被陷害,盡管憤恨卻無悲怨,她報復起來也完全可以不用留情,她雖是個可憐的孤女,卻有資格孤勇,沒有那麽多牽絆和顧慮,想著的無非是豁出自己一條性命而已。
父母雖然都不在了,但
她從父母那裏收穫的關愛和疼寵讓她畢生難忘,直到這時她都慶幸她雖短暫,卻無憂無慮完全可以「橫行無忌」的童年時光,那時候的她從來不曾患得患失,所以當年她看所有人,包括顧老太太等等對她百般挑剔的尊長,都是寬容的,認為他們都是良善的,她的眼睛裏看不見陰暗汙穢,因為她的確一直生活在陽光明媚底下。
她的祖母去世得早,但幼年的春歸對祖母仍然保有關深刻的印象。
病痛折磨之下,祖母甚至不捨得讓她過早的了解生老病死,最後的告別是,「祖母即將要遠行,就將去看好山好水,所以祖母才捨得下春丫頭,春丫頭也不要太過掛念祖母。」
而後祖父辭世,她一直也堅信著祖父終於願意陪隨祖母遊山玩水去。
她一點都不傷心,因為在她看來祖父和祖母一直都是快樂的,遠行是為了畢生的願景,後來終於知道祖父祖母其實已經不在了,同時也明白了兩位親長對她的安撫和愛護,有時候她會夢見祖父祖母,仍然是攜手遊山玩水的情境。
後來她終於失去了所有的血緣至親,孤苦伶丁的煎熬在人世,但她從不懷疑這個世道存在柳暗花明,她其實極其容易接受他人的善意,她願意相信那些人對她的友愛,縱然也遭遇過陰謀陷害,但她對於人性從來沒有絕望過。
再怎麽防範,也會一點點的打開心扉。
愛恨分明,所以對於她從來不是艱難的事。
因為她可以隨心所欲的以直抱怨,她的身邊總是圍繞著願意無償幫助她的人,其中就包括了蘭庭。
春歸無法忘記當顧華英極大可能免死時,蘭庭對她說的那番話——
你一定要他死,我可以做到,但我希望你能放下仇恨。
這不是事不關己的漠然,是蘭庭一直期翼著她能夠成為和他共肩並進的人。
遭遇人心險惡,遭遇利益誘引,仍然可以保有初衷,我不會成為我仇恨的那一類人,不知不覺被他們同化,雖然艱難,雖然煎熬,我們的心地要一直保留純淨,不能靠著暗殺謗害的手段,去剷除仇敵。
但蘭庭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公允,這樣無私,就不會徵求她的見解,他其實也在困惑,困惑於親情之間的取捨,困惑於是否應該完全舍下私仇,春歸如今看來,蘭庭困惑的正是愛恨分明。
他能不恨沈皇後,能不恨安陸侯嗎?
但沈皇後的身前擋著弘復帝,是這個國家的主宰,所有臣子必須效忠的君王,而安陸侯的身前擋著的,是蘭庭的嫡親祖母,在某一層麵上,弘復帝與老太太屬於密切相關。
親親尊尊啊,這是每一個入仕的人必須奉行的規條!
皇帝的臣子,必須具備孝悌的道德,這就是所謂的忠於君者必先孝於親,要不不忠不孝怎會成為連體嬰般的判詞?蘭庭既然答應了繼承祖父的遺誌,說明他已經選擇放下私仇,可隔著殺母的刻骨仇恨,他必定不能真正做到與他的祖母,他的外祖父,與沈皇後、安陸侯府真真正正的和解,他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勿行蹊徑,或許終此一生也無法讓那些主謀幫凶罪有應得,他背負的是不能為母親雪恨的愧疚,他甚至無法與他自己達成和解。
快意恩仇其實與道德品行無關,這是多少人都求而不得的處世之態,
蘭庭嚮往,但他不能。
人生多少怨痛的根源,其實就是「不能」二字。
關於朱夫人的真正死因在春歸眼前已經迷癉盡除,清清楚楚的顯露出來龍去脈,但她的心情卻像罩上了更加深重的陰霾,她心疼那個至今未曾及冠的少年,甚至無法想像在朱夫人過世的歲月,他是怎麽一步步的前行,把一切悲怨和憤恨都掩示得如此波瀾不驚,麵對著那些既是親人更是仇人的所謂尊長,如其所願的表現得懵懂糊塗,趙蘭庭的負重,至少顧春歸現在還沒有能力分擔。
更加無法安慰他釋懷。
因為就連春歸自己都無法釋懷。
她甚至再做不到往躊躇園晨昏定省時如常詼諧逗趣,她不願意再眼看老太太開懷大笑著養尊處優,更連遠在汾陽的沈夫人,春歸都不再覺得率真可親,雖說她一直明白蘭庭並沒有刻意偽稱沈夫人的清白無辜,在朱夫人一案,沈夫人雖是獲益者但應當的確無罪,她不是計劃的實施者更加不是製定人,她應當也是一枚被沈皇後利用的棋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