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吳鄖根本就沒有體諒蔣媽媽的良苦用心,一見三夫人,便合盤托出了。
「小人是受阿娘的叮囑,才將內情稟報姑太太知曉,阿娘和小人母子兩雖受二太太/恩惠,可阿娘卻不忍心眼看著四爺涉險,又擔心小人為這事所牽連,左思右想,才決定讓小人向姑太太告密,還望姑太太看在小人阿娘對四爺也算忠心的一層,千萬寬諒阿娘。」
三夫人原本聽著何氏竟對嫂嫂、弟弟如此詆毀,氣得那叫一個五內俱焚,不過瞧著吳鄖竟然到了這情境還替蔣氏打算,多少消了幾分激憤,口吻聽上去還算溫和:「你能當真實言上告,還不枉你娘時時處處為你著想,是個孝順的孩子,罷了,你娘雖有過錯,但喪心病狂的人並非是她,相信老太爺會酌情寬宥。」
緊跟著三夫人便立即請來春歸一同商量。
------------
第367章 徹底扭曲
春歸倒沒想到這件事能夠如此輕易就得到解決,讓她完全不用再擔心萬一伍尚書及三夫人防範有疏,造成伍小郎的任何閃失。但當她再次聽聞何氏那番說辭之後,自然也得表現一回震驚,而後作出判斷:「看來三叔母並非多疑,姻家二太太恐怕當真懷著有違倫常的心思,且已經犯下累累惡行。隻是事隔多年,罪證恐怕難以收集了,唯隻能逼迫二太太自己招供,蔣媽媽母子畢竟隻是僕婦,供辭力度不強,還需得當二太太行兇時捉個現形兒才好。」
三夫人卻有幾分猶豫:「這樣一來,勢必就得讓康哥兒知情了。」
「叔母,事到如今,侄媳以為是怎麽也瞞不住小四叔了,且對小四叔遮遮掩掩的,反而會有隱患。畢竟小四叔這麽些年來,是真心實意把二太太當作母親愛戴,若不讓他親眼目睹二太太的真麵目,恐怕日後對大太太仍舊會存芥蒂,說不定還會誤解了伍尚書和叔母,以為兩位尊長是因包庇大太太而謗害二太太,一時的痛苦難免,卻不比明辨是非更加重要。」
三夫人再一細想,痛下決心:「康哥兒的心性淳良,是個好孩子,的確不能因為弟婦的惡行而影響這孩子的心性,但這件事我還需要和父兄商量之後再作決斷。」
「侄媳還有一提議,姻家二太太之所以行惡,原因是乃嫉恨大太太,要想徹底摧毀二太太的理智,讓她如實供述惡行,最有效的法子無非是姻家大老爺對她加以斥問,另二太太那些害人的手段是從哪裏習得,是不是為人利用,是不是還有旁人對尚書府心懷惡意,等等細節也不能忽視。」
畢竟是三夫人本家的事兒,這樣的家醜自然不宜外揚,春歸雖說應三夫人所託在後出謀劃策,可到了審問的階段她當然不便參與,唯隻能把等等疑惑都告訴三夫人。
而按照何氏的計劃,她是要悄悄潛來太師府對康哥兒「施針」,如此一來她才能完全擺脫嫌疑,當康哥兒再犯舊疾,她才有足夠的理由說服伍尚書相信大太太的確妨克子女,空虛子逃匿,沒有證據證實當年是受人收買杜撰謊騙,她認為伍尚書當年既然能夠為了康哥兒的安危聽信術士之說,當康哥兒再有危險,伍尚書照樣會以康哥兒的安危為重,至少不再究察此事,也更不可能堅持讓肖氏與康哥兒母子相認了。
尚書府雖說已經不能和從前同日而語,不過伍尚書兩袖清風從來未行過貪賄之事,伍家隻靠朝廷的俸祿持家,自然不能夠鋪張豪奢,除了分給的官奴,這些年並沒有買入多少奴僕,又因居住的宅子不大,家中人口也簡單,故而並不是處處門禁都有僕嫗監守,有如宅院的後門便隻在內下栓,打開後就能出去後街,雖則說後街上還住著幾房僕役,可隻要小心一些完全可以掩人耳目。
讓何氏犯難的是,沒有蔣氏的配合,她根本無法神不知鬼不覺潛進太師府。
如果還有更好的選擇,她絕對不會把自己僅用幾根銀針便能導致他人病重一事聲張,因為這太容易引人聯想,懷疑肖氏前頭幾個子女的死因。
也多虧蔣氏是後頭才被買進伍家的僕婦,雖知道長房的子嗣相繼夭亡一事,卻不清楚具體的病症,除了肖氏的長子稍有不同,其餘幾個小崽子和康哥兒的病症其實一模一樣。
何氏認為蔣氏極有可能被她那套說辭瞞騙過去,與她同仇敵愾。
又果然,蔣氏按照她提供的線索,先一步找到了空虛子讓他立即逃匿,而在何氏行動當日,蔣氏也果然找了個替康哥兒裁製冬衣的藉口,往太師府外接應,謊稱何氏是裁縫鋪裏量體的女工,把何氏帶進了太師府裏。
康哥兒畢竟隻是客居,雖說太師府作為主家,不至於短缺了康哥兒的衣食物用,但康哥兒又不是特意來太師府打秋風的窮親戚,自己採買衣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兒,蔣氏作為康哥兒的乳母的確應該負責張羅操辦,何氏以為蔣氏乃婆母和肖氏親自擇中,大姑子當然不會懷疑蔣氏會為她所用,對蔣氏不存防範,總不會連蔣氏去趟裁縫鋪都阻攔。
又何氏往前雖說來過太師府,但作為姻親府裏的女眷,轎子都是直接抬進內宅正中的垂花門前,才落轎步入,也就是說僕婦們通行的後街門,負責看守的僕役並沒見過何氏,她隻需要找個地方換身衣著就能糊弄過去。
康哥兒年紀雖小,又是親戚,但太師府裏畢竟住著不少閨秀女孩兒,康哥兒也不是隻住一、兩日,為防瓜田李下,他的居院便不宜安排在內宅,雖說也是靠北而居,但是和內宅隔著一道門禁的客院,蔣氏領著何氏一路過來,不大可能遇著認識何氏的僕婢。
「小人是受阿娘的叮囑,才將內情稟報姑太太知曉,阿娘和小人母子兩雖受二太太/恩惠,可阿娘卻不忍心眼看著四爺涉險,又擔心小人為這事所牽連,左思右想,才決定讓小人向姑太太告密,還望姑太太看在小人阿娘對四爺也算忠心的一層,千萬寬諒阿娘。」
三夫人原本聽著何氏竟對嫂嫂、弟弟如此詆毀,氣得那叫一個五內俱焚,不過瞧著吳鄖竟然到了這情境還替蔣氏打算,多少消了幾分激憤,口吻聽上去還算溫和:「你能當真實言上告,還不枉你娘時時處處為你著想,是個孝順的孩子,罷了,你娘雖有過錯,但喪心病狂的人並非是她,相信老太爺會酌情寬宥。」
緊跟著三夫人便立即請來春歸一同商量。
------------
第367章 徹底扭曲
春歸倒沒想到這件事能夠如此輕易就得到解決,讓她完全不用再擔心萬一伍尚書及三夫人防範有疏,造成伍小郎的任何閃失。但當她再次聽聞何氏那番說辭之後,自然也得表現一回震驚,而後作出判斷:「看來三叔母並非多疑,姻家二太太恐怕當真懷著有違倫常的心思,且已經犯下累累惡行。隻是事隔多年,罪證恐怕難以收集了,唯隻能逼迫二太太自己招供,蔣媽媽母子畢竟隻是僕婦,供辭力度不強,還需得當二太太行兇時捉個現形兒才好。」
三夫人卻有幾分猶豫:「這樣一來,勢必就得讓康哥兒知情了。」
「叔母,事到如今,侄媳以為是怎麽也瞞不住小四叔了,且對小四叔遮遮掩掩的,反而會有隱患。畢竟小四叔這麽些年來,是真心實意把二太太當作母親愛戴,若不讓他親眼目睹二太太的真麵目,恐怕日後對大太太仍舊會存芥蒂,說不定還會誤解了伍尚書和叔母,以為兩位尊長是因包庇大太太而謗害二太太,一時的痛苦難免,卻不比明辨是非更加重要。」
三夫人再一細想,痛下決心:「康哥兒的心性淳良,是個好孩子,的確不能因為弟婦的惡行而影響這孩子的心性,但這件事我還需要和父兄商量之後再作決斷。」
「侄媳還有一提議,姻家二太太之所以行惡,原因是乃嫉恨大太太,要想徹底摧毀二太太的理智,讓她如實供述惡行,最有效的法子無非是姻家大老爺對她加以斥問,另二太太那些害人的手段是從哪裏習得,是不是為人利用,是不是還有旁人對尚書府心懷惡意,等等細節也不能忽視。」
畢竟是三夫人本家的事兒,這樣的家醜自然不宜外揚,春歸雖說應三夫人所託在後出謀劃策,可到了審問的階段她當然不便參與,唯隻能把等等疑惑都告訴三夫人。
而按照何氏的計劃,她是要悄悄潛來太師府對康哥兒「施針」,如此一來她才能完全擺脫嫌疑,當康哥兒再犯舊疾,她才有足夠的理由說服伍尚書相信大太太的確妨克子女,空虛子逃匿,沒有證據證實當年是受人收買杜撰謊騙,她認為伍尚書當年既然能夠為了康哥兒的安危聽信術士之說,當康哥兒再有危險,伍尚書照樣會以康哥兒的安危為重,至少不再究察此事,也更不可能堅持讓肖氏與康哥兒母子相認了。
尚書府雖說已經不能和從前同日而語,不過伍尚書兩袖清風從來未行過貪賄之事,伍家隻靠朝廷的俸祿持家,自然不能夠鋪張豪奢,除了分給的官奴,這些年並沒有買入多少奴僕,又因居住的宅子不大,家中人口也簡單,故而並不是處處門禁都有僕嫗監守,有如宅院的後門便隻在內下栓,打開後就能出去後街,雖則說後街上還住著幾房僕役,可隻要小心一些完全可以掩人耳目。
讓何氏犯難的是,沒有蔣氏的配合,她根本無法神不知鬼不覺潛進太師府。
如果還有更好的選擇,她絕對不會把自己僅用幾根銀針便能導致他人病重一事聲張,因為這太容易引人聯想,懷疑肖氏前頭幾個子女的死因。
也多虧蔣氏是後頭才被買進伍家的僕婦,雖知道長房的子嗣相繼夭亡一事,卻不清楚具體的病症,除了肖氏的長子稍有不同,其餘幾個小崽子和康哥兒的病症其實一模一樣。
何氏認為蔣氏極有可能被她那套說辭瞞騙過去,與她同仇敵愾。
又果然,蔣氏按照她提供的線索,先一步找到了空虛子讓他立即逃匿,而在何氏行動當日,蔣氏也果然找了個替康哥兒裁製冬衣的藉口,往太師府外接應,謊稱何氏是裁縫鋪裏量體的女工,把何氏帶進了太師府裏。
康哥兒畢竟隻是客居,雖說太師府作為主家,不至於短缺了康哥兒的衣食物用,但康哥兒又不是特意來太師府打秋風的窮親戚,自己採買衣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兒,蔣氏作為康哥兒的乳母的確應該負責張羅操辦,何氏以為蔣氏乃婆母和肖氏親自擇中,大姑子當然不會懷疑蔣氏會為她所用,對蔣氏不存防範,總不會連蔣氏去趟裁縫鋪都阻攔。
又何氏往前雖說來過太師府,但作為姻親府裏的女眷,轎子都是直接抬進內宅正中的垂花門前,才落轎步入,也就是說僕婦們通行的後街門,負責看守的僕役並沒見過何氏,她隻需要找個地方換身衣著就能糊弄過去。
康哥兒年紀雖小,又是親戚,但太師府裏畢竟住著不少閨秀女孩兒,康哥兒也不是隻住一、兩日,為防瓜田李下,他的居院便不宜安排在內宅,雖說也是靠北而居,但是和內宅隔著一道門禁的客院,蔣氏領著何氏一路過來,不大可能遇著認識何氏的僕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