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是紀夫人在後出謀劃策,否則顧娘子也看不透朝堂之上的利害。」
「你也知道阿紀的脾性,雖說宅心仁厚打抱不平,卻也一貫看不上自身怯弱畏頭畏尾的人,且孫家如今是這樣的境地,她摻合進朝堂紛爭也得擔著極大的風險,要不是當真愛惜小顧,絕不至於如此行事。」
「有幸的是顧娘子的確沒有辜負紀夫人情義,是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知恩圖報說來簡單,可多數人往往當事到臨頭,仍然難免權衡利害得失,張氏可是皇上的生母,小顧這樣機智,怎能不知頂撞張氏的後果?她卻一點沒有猶豫便鋌身維護,確然沒有辜負阿紀待她的知遇之恩。」
王太後嘆一聲氣:「人在這世上活得久了,總難免會遭遇幾回恩將仇報、世態炎涼,漸漸就懂得了趨利避害才是泱泱大眾的常態,我雖沒有因此麻木不仁,不也看開了人情淡漠,曉得知恩圖報不易,隻望不要被落井下石就好。」
蕭宮令相伴王太後多年,很明白這聲喟嘆背後的失望和無奈,難忍憤憤不平:「當年張太後不知聽了誰的挑唆,竟逼著皇上封生母為太後,說出要讓娘娘反向她持臣妾之禮的狂悖之辭,張太後隻記著自己是皇上的生母,全然不記皇上從立儲至繼位,皆賴娘娘助力維護之恩,竟聽信挑唆有意折辱娘娘,豈不是恩將仇報?!皇後當時袖手旁觀,不肯半字勸諫,老奴說句大逆不道的話,皇後如此涼薄實在也是忘恩負義,也隻有娘娘才能不計前嫌,還為了皇後收拾殘局。」
「我為的不是她。」王太後搖搖頭:「是為了皇上待我的情義,畢竟當年皇上無論張氏如何逼迫,甚至連並尊太後都不肯相與,皇上敬重我這嫡母,我也要體諒皇上的心情,太孫畢竟是諦兒的唯一骨肉,因著諦兒早逝,皇上一直心存憾痛,他對太孫是寄與厚望的。」
「隻但願太孫能夠回頭是岸痛改前非吧。」
「看遍了世態炎涼,才更懂得真心摯意的珍貴,小顧今天為阿紀鋌身而出時,那剎時間我就對她一見鍾情了。」王太後對蕭宮令擠了擠眼。
一本正經聽講的蕭宮令被這兩下擠眼弄糊塗了,好半天才回過神兒:「都多少年的事了,娘娘瞅著機會還調侃老奴呢,難不成一大把年紀,老奴還會和顧娘子這樣的晚輩後生拈酸吃醋不成?」
「過多少年我都記得你為了這四個字兒,連先帝都敢頂撞的事兒,當時沒嚇得我眼珠子連著下巴頷一齊往地上掉,幾乎以為你小命難保了。」
「有娘娘在,老奴可不怕葬送性命,娘娘多大本事啊,論是先帝如何寵縱彭、申二妃,隻要娘娘想做成的事兒,總有辦法繞得先帝言聽計從,二妃覷覦後位多少年,都以為是易如反掌的事,結果呢?娘娘硬是沒讓她們得逞,連立儲的事先帝到底還是聽納了娘娘的建言,彭妃、申妃最終心灰意冷。」
「不提過去那些糟心事了,一輩子機關算盡無非為了活著,我這算什麽本事啊?我那時要是有小顧及你的一分剛強,敢為自己爭取,人生恐怕就是兩樣。」王太後唉嘆一聲兒,果然懶說當年:「到後來紆佩園鬧出事故,我看著皇後又犯糊塗,執意要包庇太孫把易夫人母女往絕路上逼,我就覺得腦仁像是被錐子往裏紮著疼,一時間也想不到什麽妥善辦法先平息這場事故,結果沒想到,小顧又再鋌身而出,且幹脆利落就理斷是非,我才真正對她刮目相看。」
「確是連老奴都沒想到,在那番情境下,顧娘子竟敢出頭拆穿太孫的謊言。」
「晉國公原本打算招蘭庭為孫婿的事,想來小沈早就對她暗示過,心眼稍小些的女子,不說忌恨吧,對明珠多少難免提防芥蒂,晉國公府和小顧之間又沒有阿紀待她的恩義,這件事兒她大可
袖手旁觀,實在犯不著以身犯險,她之所以那樣做,就是為了打抱不平!同為女子,小顧不忍眼看明珠受此無錯之罪,這才仗義執言,你說說,這樣的胸襟和膽識,是不是多少男子都比不上?這世上不缺聰明機智的人,可既有智謀心中又懷俠義者就不多見了,小顧心裏幹淨透澈,從這點來說,明珠和她就是一樣的人兒,這兩個孩子我都實在喜歡,奈何被蘭庭先揀了個便宜去。」
蕭宮令詫異道:「娘娘莫不是擇中了顧娘子為孫媳婦?」
「什麽擇中不擇中,我還有得選擇麽?」王太後嘆息道:「人家已經是太師府的長孫媳了!」
蕭宮令忍不住笑道:「前不久娘娘還在慶幸,說軒翥堂總算有了樁好姻緣呢,轉眼兒竟又妒嫉起人家來。」
「我是必定不會看錯的,小六和小顧性情勢必相投。」
「這話娘娘可休再提了,六殿下和趙修撰本是知交好友……」
「我還不知道這理兒?無非就是跟你麵前惋惜幾句罷了。」王太後嗬嗬笑道:「我是偏心,但良知沒偏,蘭庭雖說不是我的孫兒,他能娶著一個好媳婦我也是歡喜的,哪能還想著橫刀奪愛棒打鴛鴦,我還是個人不是了?」
沉吟一陣又道:「小五的婚事算是有著落了,明珠性情是板正些,不過她得易夫人親自教養,品行是無可挑剔的,她這樣的品性其實最適合皇室王公乃至大族高門的主母,我早說過她是太孫妃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但撇開這些,單論人品,太孫根本就配不上人家,所以這事我一直也不熱衷撮合,總覺得對不住明珠,是拿自家養廢了狗尾巴草去攀求晉國公府的牡丹花。」
「你也知道阿紀的脾性,雖說宅心仁厚打抱不平,卻也一貫看不上自身怯弱畏頭畏尾的人,且孫家如今是這樣的境地,她摻合進朝堂紛爭也得擔著極大的風險,要不是當真愛惜小顧,絕不至於如此行事。」
「有幸的是顧娘子的確沒有辜負紀夫人情義,是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
「知恩圖報說來簡單,可多數人往往當事到臨頭,仍然難免權衡利害得失,張氏可是皇上的生母,小顧這樣機智,怎能不知頂撞張氏的後果?她卻一點沒有猶豫便鋌身維護,確然沒有辜負阿紀待她的知遇之恩。」
王太後嘆一聲氣:「人在這世上活得久了,總難免會遭遇幾回恩將仇報、世態炎涼,漸漸就懂得了趨利避害才是泱泱大眾的常態,我雖沒有因此麻木不仁,不也看開了人情淡漠,曉得知恩圖報不易,隻望不要被落井下石就好。」
蕭宮令相伴王太後多年,很明白這聲喟嘆背後的失望和無奈,難忍憤憤不平:「當年張太後不知聽了誰的挑唆,竟逼著皇上封生母為太後,說出要讓娘娘反向她持臣妾之禮的狂悖之辭,張太後隻記著自己是皇上的生母,全然不記皇上從立儲至繼位,皆賴娘娘助力維護之恩,竟聽信挑唆有意折辱娘娘,豈不是恩將仇報?!皇後當時袖手旁觀,不肯半字勸諫,老奴說句大逆不道的話,皇後如此涼薄實在也是忘恩負義,也隻有娘娘才能不計前嫌,還為了皇後收拾殘局。」
「我為的不是她。」王太後搖搖頭:「是為了皇上待我的情義,畢竟當年皇上無論張氏如何逼迫,甚至連並尊太後都不肯相與,皇上敬重我這嫡母,我也要體諒皇上的心情,太孫畢竟是諦兒的唯一骨肉,因著諦兒早逝,皇上一直心存憾痛,他對太孫是寄與厚望的。」
「隻但願太孫能夠回頭是岸痛改前非吧。」
「看遍了世態炎涼,才更懂得真心摯意的珍貴,小顧今天為阿紀鋌身而出時,那剎時間我就對她一見鍾情了。」王太後對蕭宮令擠了擠眼。
一本正經聽講的蕭宮令被這兩下擠眼弄糊塗了,好半天才回過神兒:「都多少年的事了,娘娘瞅著機會還調侃老奴呢,難不成一大把年紀,老奴還會和顧娘子這樣的晚輩後生拈酸吃醋不成?」
「過多少年我都記得你為了這四個字兒,連先帝都敢頂撞的事兒,當時沒嚇得我眼珠子連著下巴頷一齊往地上掉,幾乎以為你小命難保了。」
「有娘娘在,老奴可不怕葬送性命,娘娘多大本事啊,論是先帝如何寵縱彭、申二妃,隻要娘娘想做成的事兒,總有辦法繞得先帝言聽計從,二妃覷覦後位多少年,都以為是易如反掌的事,結果呢?娘娘硬是沒讓她們得逞,連立儲的事先帝到底還是聽納了娘娘的建言,彭妃、申妃最終心灰意冷。」
「不提過去那些糟心事了,一輩子機關算盡無非為了活著,我這算什麽本事啊?我那時要是有小顧及你的一分剛強,敢為自己爭取,人生恐怕就是兩樣。」王太後唉嘆一聲兒,果然懶說當年:「到後來紆佩園鬧出事故,我看著皇後又犯糊塗,執意要包庇太孫把易夫人母女往絕路上逼,我就覺得腦仁像是被錐子往裏紮著疼,一時間也想不到什麽妥善辦法先平息這場事故,結果沒想到,小顧又再鋌身而出,且幹脆利落就理斷是非,我才真正對她刮目相看。」
「確是連老奴都沒想到,在那番情境下,顧娘子竟敢出頭拆穿太孫的謊言。」
「晉國公原本打算招蘭庭為孫婿的事,想來小沈早就對她暗示過,心眼稍小些的女子,不說忌恨吧,對明珠多少難免提防芥蒂,晉國公府和小顧之間又沒有阿紀待她的恩義,這件事兒她大可
袖手旁觀,實在犯不著以身犯險,她之所以那樣做,就是為了打抱不平!同為女子,小顧不忍眼看明珠受此無錯之罪,這才仗義執言,你說說,這樣的胸襟和膽識,是不是多少男子都比不上?這世上不缺聰明機智的人,可既有智謀心中又懷俠義者就不多見了,小顧心裏幹淨透澈,從這點來說,明珠和她就是一樣的人兒,這兩個孩子我都實在喜歡,奈何被蘭庭先揀了個便宜去。」
蕭宮令詫異道:「娘娘莫不是擇中了顧娘子為孫媳婦?」
「什麽擇中不擇中,我還有得選擇麽?」王太後嘆息道:「人家已經是太師府的長孫媳了!」
蕭宮令忍不住笑道:「前不久娘娘還在慶幸,說軒翥堂總算有了樁好姻緣呢,轉眼兒竟又妒嫉起人家來。」
「我是必定不會看錯的,小六和小顧性情勢必相投。」
「這話娘娘可休再提了,六殿下和趙修撰本是知交好友……」
「我還不知道這理兒?無非就是跟你麵前惋惜幾句罷了。」王太後嗬嗬笑道:「我是偏心,但良知沒偏,蘭庭雖說不是我的孫兒,他能娶著一個好媳婦我也是歡喜的,哪能還想著橫刀奪愛棒打鴛鴦,我還是個人不是了?」
沉吟一陣又道:「小五的婚事算是有著落了,明珠性情是板正些,不過她得易夫人親自教養,品行是無可挑剔的,她這樣的品性其實最適合皇室王公乃至大族高門的主母,我早說過她是太孫妃最合適不過的人選,但撇開這些,單論人品,太孫根本就配不上人家,所以這事我一直也不熱衷撮合,總覺得對不住明珠,是拿自家養廢了狗尾巴草去攀求晉國公府的牡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