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才終於是打消了白氏的自卑,春歸又道:「凝思的陷害,斷然並非誤解,要真是這樣,那麽兇手就隻能是王久貴了。」
------------
第46章 殺意何生
?白氏怔怔地想了一歇,才算明白了春歸的推斷——要若凝思的告發導致她被禁足當真是因為巧合與誤會,那麽凝思對她並無惡意,可她卻在禁足時被人毒害,兇手也隻能是因為她的「紅杏出牆」大存怨恨的王久貴。
然而白氏卻斬釘截鐵般地否定了這一可能:「相伴多年,我還算明白老爺的性情,他早年時渡海,途中便遭遇海難,同行之人十個死了九個,老爺卻得以倖免於難,事後老爺想到出行前,求了一卦,卜為有驚無險相應福報,而老爺當年從汾陽往江浙謀生,途中遇一對可憐的姐弟,幾乎被餓死,老爺把身上所有的盤纏都舍給了他們,靠著沿途做苦力才到了江浙,便認定是這份好心,才得到了福報。」
這一段往事白氏當然是聽王久貴自己提起才得以知曉,但她卻並不懷疑王久貴當年會存著這樣一份善心:「自此之後,老爺越是相信因果報應,也不知往佛寺道觀散了多少錢銀,又常常開設粥棚,資助孤寡貧困,他是當真對神明上蒼存在敬畏之心,雖說心胸不算寬廣,難免多疑多忌,卻良善仁和,萬萬不會行為害殺人命的惡行。」
春歸之所以計劃讓莫問出麵,詐取王久貴的信任藉機到王家調查白氏的死因,也正是因為打聽得王久貴迷信佛道的習慣,雖然說世上不是沒有一邊吃齋念佛一邊心狠手辣的角色——比如顧老太太正是這樣的人,不過她也相信白氏的判斷,認為王久貴的確是神佛的信徒,心中果然存在仁善的念願。
當他聽信凝思的挑撥,認定高顯市和白氏有染時,勃然大怒之餘,把高顯市驅逐、白氏困禁,已經算他最最狠絕的手段了,當白氏「自盡」,王久貴幾乎立時後悔,從他將白氏厚葬就能看出心中已然不存怨恨,到莫問出現,斷言白氏是被謀害時,王久貴更加畏懼天譴,立誓要察明真相讓白氏魂靈得到安慰,這一切也都合情合理,反而要是王久貴為真兇,種種事由就都存在著無法解釋的矛盾。
「所以我才說凝思不可能是因為誤解,為主家盡忠才向主母舉告,因為兇手的目的,並非僅僅是讓娘子失寵,而是想要謀害娘子的性命,殺意背後,多數存在刻骨仇恨以及極端利害,凝思隻不過一個婢女,她何來如此歹毒的殺意?」春歸問道。
白氏頷首道:「老爺乃新富發家,不像高門望族的門戶根底深厚,王家的僕婦多為家生子,凝思還是我掌管內宅的時候,從牙人手上採買的婢女,她本有些呆笨不靈活,牙人許久沒能賣出,待她就很苛厲,不給吃飽穿暖,又常常打罵,多得那一批婢女中,有個對凝思心懷同情的,替她向我求情,我也動了惻隱之心,就把凝思一道買下來,後來太太見了,倒是歡喜凝思不多話,忠厚老實,又同情她笨拙不討喜,竟然把凝思要去屋子裏近身服侍,不讓凝思再幹粗重活計。」
「怎麽我聽渠出說,凝思雖說看著不起眼,卻也遠遠說不上蠢笨?」春歸聽白氏這樣評價凝思,覺得幾分詫異。
「原本凝思腦子也不癡笨,隻是長相不那麽俏麗,性情也有些呆板,過去了幾年,歲數漸漸增長了,又經過一些調教,言行舉止當然有所長進,也慢慢地,真得到太太的看重。隻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可對她從無怠慢,更說不上苛責,真想不到,她究竟為何毀謗殺害我。」
「凝思應是受到他人收買唆使,如今我們隻能斷定,她乃毀謗之人,至於毒害娘子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凝思。」春歸問道:「娘子認為,誰對娘子懷有殺意?」
「我是真想不到,家裏誰會對我恨之入骨不死不休,要說矛盾嫌隙,也就無非是二太太鄭氏了,所以這些時間,我主要是盯緊鄭氏,隻雖說如影隨形的窺聽,也隻是察知,她對我的死,一直興災樂禍,卻反而認為都是太太的手筆。」
白氏當年,被王久貴從青樓贖身,納為妾室,比照著鄭氏,亦是讓家人稱其為「三太太」,周氏不覺氣怒,卻讓鄭氏大為惱恨,常常挑釁擠兌,兩人之間嫌隙頗深。周氏這正妻,既無出身又無容貌,唯一的指望便是兩個嫡子,以及丈夫王久貴並非無良的人,雖說富貴了,也不曾想過拋棄她這糟糠之妻。但周氏的性情一貫就軟弱,在鄭氏麵前從來剛強不起來,麵對兩個妾室的爭執,她也隻能好言相勸,尤其是對脾性比鄭氏要和氣得多的白氏,越更溫言安撫,體貼著白氏的委屈。
白氏便對周氏很是敬愛,越發難忍鄭氏對主母竟然也敢頤指氣使動輒嗬斥。
於是便向王久貴告了小狀,王久貴暗中一察,證實鄭氏果然不敬正妻,且屢教不改,一怒之下,便擄了鄭氏管家之權,委託給了白氏,鄭氏氣焰大減,對白氏的忌恨自然更增。
所以白氏被害死後,首先懷疑的就是鄭氏,可一番窺聽下來,倒是聽見鄭氏和她的心腹僕婦嘀咕——「白氏和高顯市私通?我起初聽聞時,也信以為真,畢竟他們兩個是同鄉,尋常也有些來往,高顯市那裏,不是也搜出來了白氏的荷包?還有幾幅白氏的肖像?就連高顯市都親口承認了對白氏確有思慕之情呢,這事若真就這樣了,我也不至於起疑。」
------------
第46章 殺意何生
?白氏怔怔地想了一歇,才算明白了春歸的推斷——要若凝思的告發導致她被禁足當真是因為巧合與誤會,那麽凝思對她並無惡意,可她卻在禁足時被人毒害,兇手也隻能是因為她的「紅杏出牆」大存怨恨的王久貴。
然而白氏卻斬釘截鐵般地否定了這一可能:「相伴多年,我還算明白老爺的性情,他早年時渡海,途中便遭遇海難,同行之人十個死了九個,老爺卻得以倖免於難,事後老爺想到出行前,求了一卦,卜為有驚無險相應福報,而老爺當年從汾陽往江浙謀生,途中遇一對可憐的姐弟,幾乎被餓死,老爺把身上所有的盤纏都舍給了他們,靠著沿途做苦力才到了江浙,便認定是這份好心,才得到了福報。」
這一段往事白氏當然是聽王久貴自己提起才得以知曉,但她卻並不懷疑王久貴當年會存著這樣一份善心:「自此之後,老爺越是相信因果報應,也不知往佛寺道觀散了多少錢銀,又常常開設粥棚,資助孤寡貧困,他是當真對神明上蒼存在敬畏之心,雖說心胸不算寬廣,難免多疑多忌,卻良善仁和,萬萬不會行為害殺人命的惡行。」
春歸之所以計劃讓莫問出麵,詐取王久貴的信任藉機到王家調查白氏的死因,也正是因為打聽得王久貴迷信佛道的習慣,雖然說世上不是沒有一邊吃齋念佛一邊心狠手辣的角色——比如顧老太太正是這樣的人,不過她也相信白氏的判斷,認為王久貴的確是神佛的信徒,心中果然存在仁善的念願。
當他聽信凝思的挑撥,認定高顯市和白氏有染時,勃然大怒之餘,把高顯市驅逐、白氏困禁,已經算他最最狠絕的手段了,當白氏「自盡」,王久貴幾乎立時後悔,從他將白氏厚葬就能看出心中已然不存怨恨,到莫問出現,斷言白氏是被謀害時,王久貴更加畏懼天譴,立誓要察明真相讓白氏魂靈得到安慰,這一切也都合情合理,反而要是王久貴為真兇,種種事由就都存在著無法解釋的矛盾。
「所以我才說凝思不可能是因為誤解,為主家盡忠才向主母舉告,因為兇手的目的,並非僅僅是讓娘子失寵,而是想要謀害娘子的性命,殺意背後,多數存在刻骨仇恨以及極端利害,凝思隻不過一個婢女,她何來如此歹毒的殺意?」春歸問道。
白氏頷首道:「老爺乃新富發家,不像高門望族的門戶根底深厚,王家的僕婦多為家生子,凝思還是我掌管內宅的時候,從牙人手上採買的婢女,她本有些呆笨不靈活,牙人許久沒能賣出,待她就很苛厲,不給吃飽穿暖,又常常打罵,多得那一批婢女中,有個對凝思心懷同情的,替她向我求情,我也動了惻隱之心,就把凝思一道買下來,後來太太見了,倒是歡喜凝思不多話,忠厚老實,又同情她笨拙不討喜,竟然把凝思要去屋子裏近身服侍,不讓凝思再幹粗重活計。」
「怎麽我聽渠出說,凝思雖說看著不起眼,卻也遠遠說不上蠢笨?」春歸聽白氏這樣評價凝思,覺得幾分詫異。
「原本凝思腦子也不癡笨,隻是長相不那麽俏麗,性情也有些呆板,過去了幾年,歲數漸漸增長了,又經過一些調教,言行舉止當然有所長進,也慢慢地,真得到太太的看重。隻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可對她從無怠慢,更說不上苛責,真想不到,她究竟為何毀謗殺害我。」
「凝思應是受到他人收買唆使,如今我們隻能斷定,她乃毀謗之人,至於毒害娘子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凝思。」春歸問道:「娘子認為,誰對娘子懷有殺意?」
「我是真想不到,家裏誰會對我恨之入骨不死不休,要說矛盾嫌隙,也就無非是二太太鄭氏了,所以這些時間,我主要是盯緊鄭氏,隻雖說如影隨形的窺聽,也隻是察知,她對我的死,一直興災樂禍,卻反而認為都是太太的手筆。」
白氏當年,被王久貴從青樓贖身,納為妾室,比照著鄭氏,亦是讓家人稱其為「三太太」,周氏不覺氣怒,卻讓鄭氏大為惱恨,常常挑釁擠兌,兩人之間嫌隙頗深。周氏這正妻,既無出身又無容貌,唯一的指望便是兩個嫡子,以及丈夫王久貴並非無良的人,雖說富貴了,也不曾想過拋棄她這糟糠之妻。但周氏的性情一貫就軟弱,在鄭氏麵前從來剛強不起來,麵對兩個妾室的爭執,她也隻能好言相勸,尤其是對脾性比鄭氏要和氣得多的白氏,越更溫言安撫,體貼著白氏的委屈。
白氏便對周氏很是敬愛,越發難忍鄭氏對主母竟然也敢頤指氣使動輒嗬斥。
於是便向王久貴告了小狀,王久貴暗中一察,證實鄭氏果然不敬正妻,且屢教不改,一怒之下,便擄了鄭氏管家之權,委託給了白氏,鄭氏氣焰大減,對白氏的忌恨自然更增。
所以白氏被害死後,首先懷疑的就是鄭氏,可一番窺聽下來,倒是聽見鄭氏和她的心腹僕婦嘀咕——「白氏和高顯市私通?我起初聽聞時,也信以為真,畢竟他們兩個是同鄉,尋常也有些來往,高顯市那裏,不是也搜出來了白氏的荷包?還有幾幅白氏的肖像?就連高顯市都親口承認了對白氏確有思慕之情呢,這事若真就這樣了,我也不至於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