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待蘭庭再追問,她便幹脆兜了底:「阿爹歷來就喜交遊,曾經認識一個遊醫,祖上也是走南闖北,積累了這麽一本手冊,都是些古法,還有不少呢,什麽燒雞毛驅毒蛇,什麽挖溝以絕病羊,什麽盆埋木炭能使蘭花四季綻放的所謂術法,多數記載,物用都是平常慣見,阿爹無事時,和我一一試驗過,竟真管用,於是我也就記了下來,小時候淘氣,常用來唬夥伴取笑,一唬一個準,不過在劉嬤嬤這些人的麵前,我不曾賣弄過,他們也沒這見識,所以才引為詭異罷了。」
蘭庭聽她說得有趣,也不由莞爾:「何止僕婦,連我都聞所未聞,嶽丈交遊的人,當真有奇絕之處。」
隻度量暗忖:相比這些所謂的詭術,輝輝說來如此輕鬆,反而對於前頭一事的推測,顯然緊張,那一件事,看來必是她的急變了,分明有隱瞞的真情。
不過……
好像這也不是那麽重要,誰還沒幾件不可告人的機密?
蘭庭便也不再追究,隻作沒有察覺蹊蹺。
再說顧濟滄生前,雖取中鄉試,有了舉人的功名便算有了入仕的基準,到底沒有授官,他的妻子李氏也並非命婦,時下律法有定貴賤之別,庶人無論婚姻還是喪事,都有限製,故而李氏的喪事不需長久治辦,眼看就到了下葬的時期,諸多儀程,細述大無必要,在此便盡都省略了。
喪事既已告終,春歸自是隨蘭庭回到州衙,她原本以為立即就要啟程往北平,沒想卻又耽擱了下來,這一段時間,蘭庭多在外衙,春歸原本不知他在料理些什麽事,不過有李氏的魂靈常常窺探,她不用向別人打聽,也心中瞭然。
這日李氏便又在誇讚:「那尹先生,連知州老爺都敬重著不敢怠慢,可我每常見姑爺和他相處,倒隨便得很,高興了便稱一聲仁兄,更多的時候,都是以字號相稱,尹先生非但不以為忤,對姑爺的敬畏,竟比對老爺還添不少,我聽他們議事,竟然是老爺的公務,都靠姑爺出謀劃策,老爺對此還樂見其成。」
春歸忍不住道:「阿娘,您確定沒有半點浮誇,說的都是事實?」
「你這孩子,竟連阿娘都不信任起來。」李氏十分不滿,飄浮起來,居高臨下的直視春歸:「我聽姑爺和尹先生議事,說什麽皇上對施良行顯然不滿,老爺在汾州的政績,就看能不能察出施良行的罪狀來,所以姑爺才寧願耽擱學業,這時候還留在汾陽,就是為了讓老爺在汾州站穩腳跟,先下一城,尹先生如何行事,都要先報姑爺認同,且姑爺還常常製定計劃,儼然對汾陽各大家族,各係黨派,都是心中有數,相比老爺,姑爺更像決策之人。」
阿娘說得有理有據,春歸也不得不信,但她深深以為,這件事也太不正常。
就算蘭庭資質奇佳,到底未曾考取功名,怎麽翁爹作為家主,作為太師府的繼承人嫡長子,反而還要依靠蘭庭這個甚至沒有及冠的少年人出謀劃策?可聯想到這段時間仔細觀察下來,的確參悟出沈夫人對蘭庭的態度,與其說是母慈子孝,不如說是母從子言,反而沈夫人對待翁爹的態度,相比蘭庭竟要隨便得多。
春歸再一次想起,當沈夫人小心翼翼詢問蘭庭,打算何時啟程回京,蘭庭回應「不急」二字時,沈夫人如釋重負喜笑顏開的情形,真是不能不詫異。
虧她當時還以為沈夫人是不捨得趙小六的緣故。
就在剛才,她陪著沈夫人一起用膳的時候,趙小六這熊孩子因為有婢女侍候,發脾氣摔了碗,說什麽就是因為餐桌邊圍著太多女人,惹得大哥哥都不願和他們一起吃飯了,硬是不讓婢女在側,非要沈夫人親自給他把湯裏的蔥花挑出來,把魚刺剔除幹淨的時候,沈夫人也摔了筷子,指著趙小六說「立馬給我滾回北平去,真是個魔障」。
春歸深深以為,沈夫人應當不會因為不舍和個魔障般的骨肉暫時分別,就對蘭庭「不急」的決定歡喜雀躍。
夫家很詭異,完全不符常情。
春歸不由惴惴。
她到底嫁了個什麽人呀?生父敬著,繼母畏著,同父異母的兄弟把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好像很恐怖的說。
於是到底忍不住,向尹小妹打聽,趙大爺「不好相與當心吃虧」的由來。
尹小妹確確長著一副直腸子,因著當時身邊,還沒有嫂嫂拘束告誡,一咕嚕就說了出來:「大奶奶怕還有所不知,大爺就是個神人,太師公在世的時候,對幾個老爺格外嚴厲,外人誇讚老爺們,太師公回回都是否定,這可不是故作謙虛,有回太師公一個門生,誇得太出格,太師公連門生都罵,卻偏偏把大爺,往高裏捧,那時還是先帝一朝,一回宮宴上,太師公竟然誇讚大爺有晏殊之才,先帝立召大爺當眾考較,以金烏為題,由百官輪留限韻,大爺當時還不比六爺現今的年齡,卻能口出華章,以此一題,作出數十首好詩。」
「後來大爺口幹舌躁,說不出話來,先帝以為是被考倒了,一問之下,才知大爺口幹,當即把大爺抱於膝上,讓人呈上茶水,大爺潤喉之後,又再口若懸河,佳句不斷,先帝當時就說,太師公一門又出宰輔之才!」
尹小妹說著說著自己也覺口幹,拿了茶盞,一口飲盡,把茶碗「砰」地一放,頗有說書人的架勢:「遍數古今,有幾個能在稚拙之年,得君帝如此誇讚?大爺才至學齡,今上就賜任皇子伴讀,北平那多名門子弟,皆以大爺為楷榜,大爺出個門,身後跟著一串儒生,好笑的是,後來居然還有紈絝追捧。」
蘭庭聽她說得有趣,也不由莞爾:「何止僕婦,連我都聞所未聞,嶽丈交遊的人,當真有奇絕之處。」
隻度量暗忖:相比這些所謂的詭術,輝輝說來如此輕鬆,反而對於前頭一事的推測,顯然緊張,那一件事,看來必是她的急變了,分明有隱瞞的真情。
不過……
好像這也不是那麽重要,誰還沒幾件不可告人的機密?
蘭庭便也不再追究,隻作沒有察覺蹊蹺。
再說顧濟滄生前,雖取中鄉試,有了舉人的功名便算有了入仕的基準,到底沒有授官,他的妻子李氏也並非命婦,時下律法有定貴賤之別,庶人無論婚姻還是喪事,都有限製,故而李氏的喪事不需長久治辦,眼看就到了下葬的時期,諸多儀程,細述大無必要,在此便盡都省略了。
喪事既已告終,春歸自是隨蘭庭回到州衙,她原本以為立即就要啟程往北平,沒想卻又耽擱了下來,這一段時間,蘭庭多在外衙,春歸原本不知他在料理些什麽事,不過有李氏的魂靈常常窺探,她不用向別人打聽,也心中瞭然。
這日李氏便又在誇讚:「那尹先生,連知州老爺都敬重著不敢怠慢,可我每常見姑爺和他相處,倒隨便得很,高興了便稱一聲仁兄,更多的時候,都是以字號相稱,尹先生非但不以為忤,對姑爺的敬畏,竟比對老爺還添不少,我聽他們議事,竟然是老爺的公務,都靠姑爺出謀劃策,老爺對此還樂見其成。」
春歸忍不住道:「阿娘,您確定沒有半點浮誇,說的都是事實?」
「你這孩子,竟連阿娘都不信任起來。」李氏十分不滿,飄浮起來,居高臨下的直視春歸:「我聽姑爺和尹先生議事,說什麽皇上對施良行顯然不滿,老爺在汾州的政績,就看能不能察出施良行的罪狀來,所以姑爺才寧願耽擱學業,這時候還留在汾陽,就是為了讓老爺在汾州站穩腳跟,先下一城,尹先生如何行事,都要先報姑爺認同,且姑爺還常常製定計劃,儼然對汾陽各大家族,各係黨派,都是心中有數,相比老爺,姑爺更像決策之人。」
阿娘說得有理有據,春歸也不得不信,但她深深以為,這件事也太不正常。
就算蘭庭資質奇佳,到底未曾考取功名,怎麽翁爹作為家主,作為太師府的繼承人嫡長子,反而還要依靠蘭庭這個甚至沒有及冠的少年人出謀劃策?可聯想到這段時間仔細觀察下來,的確參悟出沈夫人對蘭庭的態度,與其說是母慈子孝,不如說是母從子言,反而沈夫人對待翁爹的態度,相比蘭庭竟要隨便得多。
春歸再一次想起,當沈夫人小心翼翼詢問蘭庭,打算何時啟程回京,蘭庭回應「不急」二字時,沈夫人如釋重負喜笑顏開的情形,真是不能不詫異。
虧她當時還以為沈夫人是不捨得趙小六的緣故。
就在剛才,她陪著沈夫人一起用膳的時候,趙小六這熊孩子因為有婢女侍候,發脾氣摔了碗,說什麽就是因為餐桌邊圍著太多女人,惹得大哥哥都不願和他們一起吃飯了,硬是不讓婢女在側,非要沈夫人親自給他把湯裏的蔥花挑出來,把魚刺剔除幹淨的時候,沈夫人也摔了筷子,指著趙小六說「立馬給我滾回北平去,真是個魔障」。
春歸深深以為,沈夫人應當不會因為不舍和個魔障般的骨肉暫時分別,就對蘭庭「不急」的決定歡喜雀躍。
夫家很詭異,完全不符常情。
春歸不由惴惴。
她到底嫁了個什麽人呀?生父敬著,繼母畏著,同父異母的兄弟把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好像很恐怖的說。
於是到底忍不住,向尹小妹打聽,趙大爺「不好相與當心吃虧」的由來。
尹小妹確確長著一副直腸子,因著當時身邊,還沒有嫂嫂拘束告誡,一咕嚕就說了出來:「大奶奶怕還有所不知,大爺就是個神人,太師公在世的時候,對幾個老爺格外嚴厲,外人誇讚老爺們,太師公回回都是否定,這可不是故作謙虛,有回太師公一個門生,誇得太出格,太師公連門生都罵,卻偏偏把大爺,往高裏捧,那時還是先帝一朝,一回宮宴上,太師公竟然誇讚大爺有晏殊之才,先帝立召大爺當眾考較,以金烏為題,由百官輪留限韻,大爺當時還不比六爺現今的年齡,卻能口出華章,以此一題,作出數十首好詩。」
「後來大爺口幹舌躁,說不出話來,先帝以為是被考倒了,一問之下,才知大爺口幹,當即把大爺抱於膝上,讓人呈上茶水,大爺潤喉之後,又再口若懸河,佳句不斷,先帝當時就說,太師公一門又出宰輔之才!」
尹小妹說著說著自己也覺口幹,拿了茶盞,一口飲盡,把茶碗「砰」地一放,頗有說書人的架勢:「遍數古今,有幾個能在稚拙之年,得君帝如此誇讚?大爺才至學齡,今上就賜任皇子伴讀,北平那多名門子弟,皆以大爺為楷榜,大爺出個門,身後跟著一串儒生,好笑的是,後來居然還有紈絝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