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0章 取而代之
?尹寄餘拈了拈他還不及留成美髯的三寸短須,很是受用顧氏族老的知情識趣。
但當然,這並不出乎他的意料。
雖則說,一族的宗長,普遍是由嫡係宗子繼承,然而連皇帝都有可能換人,宗長就能穩若泰山不可取代?這當然是不存在的,且他還打聽過,顧氏各支對宗家,尤其是顧長榮這一代,可不那麽服氣,如今宗家出了岔子,且是不小的岔子,必定會引起各支的積怨暴發,顧長榮如果尚且執迷不悟,便會有人發難,盤算將他取而代之。
顧長榮還有鄭秋撐腰?
嗬嗬,為著顧大姑娘那驚天動地的一撞牆,榮國公鄭秋眼看就要被彈劾,再是如何自信,可好端端添這一樁麻煩,又怎不怨怪顧長榮辦事不利?哪裏還會為他的處境著想,拔刀相助?不落井下石都算寬容了。
顧長榮又會有什麽選擇呢?
尹寄餘慢條斯理,給他一個選擇:「這件事要說來,顧公及令郎,雖有管教不嚴的責任,但誰也不敢擔保,子孫皆出芝蘭而無糟糠之不肖,尤其顧公的令孫,還是因榮國公府鄭三爺一再逼迫要脅,心浮氣躁之餘,才行為如此無道之事,今上仁慈,一再令囑官員,治下莫以刑罰為主,而當教化為先,令孫若能悔改自新,趙老爺也不會不給予他機會,且顧大姑娘心裏也清楚誰為禍首,曾請夫人,向趙老爺求情,隻要族兄知錯,莫再行為逼迫之事,如今李娘子已然仙逝,顧大姑娘也願意申告銷案,不再追究族兄的刑責,趙老爺再向朝廷上本,隻是小懲大戒,說不定令孫,還能保住生員之籍。」
話雖如此,在座的人心裏都亮堂,為這點子芝麻綠豆的小事,趙知州哪裏會向朝廷上本,請示禦批?隻要宗家答應妥協,把責任推給鄭三爺,趙知州再不會小題大作了。
雙雙目光都看牢了顧長榮,也不由得他再有猶豫了。
李氏旁觀得尹寄餘光靠一張嘴就能說服宗家及族老,險些沒有喜極而泣,趕忙隨著一縷清風便飄往內宅,衝著春歸連連頷首,示意大事已成。
於是春歸就越發乖巧了,隻回應沈夫人瑣瑣碎碎的問詢,再不講宗家一點不是。
她很清楚,就算現在她不亮獠牙,顧老太太一會兒也能覺得像被生生咬下一塊血肉般的痛怒。
又果然,當顧老太太得到消息,不僅要允許李氏歸葬祖塋,甚至還認同春歸在熱孝期內,與趙知州的大公子大禮成婚後,險些沒有一口氣上不來堵得兩腿一蹬撒手人寰,眼看著沈氏得意洋洋而去,春歸在後頭殷勤相送,她氣得抓起桌案上的茶盞,憤憤往地上一摜,翻著白眼就倒下去。
好一番雞飛狗跳的熱鬧。
老太太傍晚時分才醒轉,身邊卻沒有丈夫噓寒問暖,除了幾個兒媳之外,倒還擁著一堆妾室,她越發氣苦,打發了眾人,隻拉著劉氏憤憤發泄鬱火。
要說顧老太太自從新嫁,就看不慣庶出的小叔顧長寧。
無奈她的翁爹,相比嫡長子顧長榮,更加看重庶子顧長寧,這和顧長寧的生母沒有絲毫幹係,都怪他本身天資聰穎,又一貫知道上進,不到十七便能考中秀才,還甚得當時的知州老爺嘉許,認作學生,要加以提攜。
相比之下,老太太的丈夫顧長榮雖為宗子,當年卻遲遲不能進學,前途晦暗,根本就不能和顧長寧相比。
可顧母不怪兒子不成器,卻埋怨兒媳不賢惠,讓顧老太太吃了一肚子冤枉氣還沒處說理。
好不容易盼到翁爹過世,婆母立馬把顧長寧分出宗家另立門戶,卻在族老的主持下,讓顧長寧一房分去了不少資財,老太太氣得咬牙,又無可奈何。
也好在對顧長寧青眼有加的那位知州老爺,竟然牽涉進考場作弊的案子裏,被罷官流放,顧長寧受了牽連,到底沒能考取功名。
然而顧老太太就是不能消火——因為顧長寧的仕途雖說無望,他的獨子顧濟滄竟然又是個天資聰穎的資質,顧長榮兒子雖多,但顧濟宗、顧濟望等等等等,沒一個能順順利利的進學。
內宅婦人不用操心家族的外務,顧老太太卻免不得把自己和妯娌相比,尤其是顧長寧的妻子楊氏!
那楊氏就是個病秧子,好容易才生下顧濟滄,再無所出,論出身論生養,就算論容貌,顧老太太認為自己遠遠勝過楊氏,可楊氏卻有顧長寧的體貼入微,到死的時候,雙鬢不見白髮,容顏不顯憔悴,且楊氏過世不久,顧長寧也一命嗚呼,族裏的婦人,竟都羨慕楊氏幸遇良人,雖壽元不長,但一生不受悽苦,世間能有幾人如她一樣美滿?
顧老太太再看自己,嫁的雖是宗家嫡子,顧長榮不但學業比不上顧長寧,連庶務都要落後一截,逐漸過得捉襟見肘左支右拙,她連吃個補品都要節儉猶豫,不到三十就操勞成了個黃臉婆,看著鏡子裏的一張臉自己都不順眼兒。是她去求娘家父兄,出錢出力到處走關係,好容易才給顧長榮買了個官職,堪堪一任而已,也就賦了閑,她沒享幾天官太太的殊榮,就成了鄉紳女眷,可顧長榮因為做了官,倒是連討了二房、三房、四房,給她添了一堆庶子庶女!
什麽?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
很好,顧老太太還有仇怨要訴——顧長寧隻有顧濟滄一個獨丁,卻不想就這一個獨丁竟被族老們視為榮光,後來就連顧長榮也起了念頭,讓她把娘家侄女說合給顧濟滄為妻,說是憑顧濟滄的才華,早晚會中舉,說不定還能成就庶吉士,若親上加親,緩和關係,日後也能提攜她的兒子濟宗、濟望。
第10章 取而代之
?尹寄餘拈了拈他還不及留成美髯的三寸短須,很是受用顧氏族老的知情識趣。
但當然,這並不出乎他的意料。
雖則說,一族的宗長,普遍是由嫡係宗子繼承,然而連皇帝都有可能換人,宗長就能穩若泰山不可取代?這當然是不存在的,且他還打聽過,顧氏各支對宗家,尤其是顧長榮這一代,可不那麽服氣,如今宗家出了岔子,且是不小的岔子,必定會引起各支的積怨暴發,顧長榮如果尚且執迷不悟,便會有人發難,盤算將他取而代之。
顧長榮還有鄭秋撐腰?
嗬嗬,為著顧大姑娘那驚天動地的一撞牆,榮國公鄭秋眼看就要被彈劾,再是如何自信,可好端端添這一樁麻煩,又怎不怨怪顧長榮辦事不利?哪裏還會為他的處境著想,拔刀相助?不落井下石都算寬容了。
顧長榮又會有什麽選擇呢?
尹寄餘慢條斯理,給他一個選擇:「這件事要說來,顧公及令郎,雖有管教不嚴的責任,但誰也不敢擔保,子孫皆出芝蘭而無糟糠之不肖,尤其顧公的令孫,還是因榮國公府鄭三爺一再逼迫要脅,心浮氣躁之餘,才行為如此無道之事,今上仁慈,一再令囑官員,治下莫以刑罰為主,而當教化為先,令孫若能悔改自新,趙老爺也不會不給予他機會,且顧大姑娘心裏也清楚誰為禍首,曾請夫人,向趙老爺求情,隻要族兄知錯,莫再行為逼迫之事,如今李娘子已然仙逝,顧大姑娘也願意申告銷案,不再追究族兄的刑責,趙老爺再向朝廷上本,隻是小懲大戒,說不定令孫,還能保住生員之籍。」
話雖如此,在座的人心裏都亮堂,為這點子芝麻綠豆的小事,趙知州哪裏會向朝廷上本,請示禦批?隻要宗家答應妥協,把責任推給鄭三爺,趙知州再不會小題大作了。
雙雙目光都看牢了顧長榮,也不由得他再有猶豫了。
李氏旁觀得尹寄餘光靠一張嘴就能說服宗家及族老,險些沒有喜極而泣,趕忙隨著一縷清風便飄往內宅,衝著春歸連連頷首,示意大事已成。
於是春歸就越發乖巧了,隻回應沈夫人瑣瑣碎碎的問詢,再不講宗家一點不是。
她很清楚,就算現在她不亮獠牙,顧老太太一會兒也能覺得像被生生咬下一塊血肉般的痛怒。
又果然,當顧老太太得到消息,不僅要允許李氏歸葬祖塋,甚至還認同春歸在熱孝期內,與趙知州的大公子大禮成婚後,險些沒有一口氣上不來堵得兩腿一蹬撒手人寰,眼看著沈氏得意洋洋而去,春歸在後頭殷勤相送,她氣得抓起桌案上的茶盞,憤憤往地上一摜,翻著白眼就倒下去。
好一番雞飛狗跳的熱鬧。
老太太傍晚時分才醒轉,身邊卻沒有丈夫噓寒問暖,除了幾個兒媳之外,倒還擁著一堆妾室,她越發氣苦,打發了眾人,隻拉著劉氏憤憤發泄鬱火。
要說顧老太太自從新嫁,就看不慣庶出的小叔顧長寧。
無奈她的翁爹,相比嫡長子顧長榮,更加看重庶子顧長寧,這和顧長寧的生母沒有絲毫幹係,都怪他本身天資聰穎,又一貫知道上進,不到十七便能考中秀才,還甚得當時的知州老爺嘉許,認作學生,要加以提攜。
相比之下,老太太的丈夫顧長榮雖為宗子,當年卻遲遲不能進學,前途晦暗,根本就不能和顧長寧相比。
可顧母不怪兒子不成器,卻埋怨兒媳不賢惠,讓顧老太太吃了一肚子冤枉氣還沒處說理。
好不容易盼到翁爹過世,婆母立馬把顧長寧分出宗家另立門戶,卻在族老的主持下,讓顧長寧一房分去了不少資財,老太太氣得咬牙,又無可奈何。
也好在對顧長寧青眼有加的那位知州老爺,竟然牽涉進考場作弊的案子裏,被罷官流放,顧長寧受了牽連,到底沒能考取功名。
然而顧老太太就是不能消火——因為顧長寧的仕途雖說無望,他的獨子顧濟滄竟然又是個天資聰穎的資質,顧長榮兒子雖多,但顧濟宗、顧濟望等等等等,沒一個能順順利利的進學。
內宅婦人不用操心家族的外務,顧老太太卻免不得把自己和妯娌相比,尤其是顧長寧的妻子楊氏!
那楊氏就是個病秧子,好容易才生下顧濟滄,再無所出,論出身論生養,就算論容貌,顧老太太認為自己遠遠勝過楊氏,可楊氏卻有顧長寧的體貼入微,到死的時候,雙鬢不見白髮,容顏不顯憔悴,且楊氏過世不久,顧長寧也一命嗚呼,族裏的婦人,竟都羨慕楊氏幸遇良人,雖壽元不長,但一生不受悽苦,世間能有幾人如她一樣美滿?
顧老太太再看自己,嫁的雖是宗家嫡子,顧長榮不但學業比不上顧長寧,連庶務都要落後一截,逐漸過得捉襟見肘左支右拙,她連吃個補品都要節儉猶豫,不到三十就操勞成了個黃臉婆,看著鏡子裏的一張臉自己都不順眼兒。是她去求娘家父兄,出錢出力到處走關係,好容易才給顧長榮買了個官職,堪堪一任而已,也就賦了閑,她沒享幾天官太太的殊榮,就成了鄉紳女眷,可顧長榮因為做了官,倒是連討了二房、三房、四房,給她添了一堆庶子庶女!
什麽?這樣的比較沒有意義?
很好,顧老太太還有仇怨要訴——顧長寧隻有顧濟滄一個獨丁,卻不想就這一個獨丁竟被族老們視為榮光,後來就連顧長榮也起了念頭,讓她把娘家侄女說合給顧濟滄為妻,說是憑顧濟滄的才華,早晚會中舉,說不定還能成就庶吉士,若親上加親,緩和關係,日後也能提攜她的兒子濟宗、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