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鎮國公(3)
長生:我在大明被徐達撿回家 作者:兩廣總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禁軍二十六衛,正式創立之初隻有十二衛,經永樂和宣德兩朝的擴充之後,才達到二十六衛的規模。
每個衛的人數都在五千人以上,二十六衛加起來超過了十萬人。
十萬人啊,都在楊軒一個人的手裏。
可想而知,楊軒的權勢到了何種地步。
說是無冕之皇也不為過。
無皇帝的名頭,卻有皇帝的權力。
縱觀大明立國以來,僅此一人。
不僅僅是百官沒有想到朱瞻基這份遺詔的份量,就連楊軒本人也沒有想到。
可以看到,楊軒整個人都是愣住的。
“侯爺,哦不,鎮國公,接旨吧!”王振不知什麽時候來到了楊軒的麵前,雙手呈著遺詔,麵帶諂笑。
王振入宮也十餘年了,很清楚今日過後,朝堂上下就都是鎮國公楊軒一個人說了算了。
加上其在小皇帝那裏的分量,若是不給鎮國公楊軒留下一個好印象,以後他還怎麽在宮裏混?
“哦。”
“臣接旨!”聽到王振的聲音,楊軒回過神,接過旨意。
呼~
他看著手中的遺詔,長長出了口氣。
這份遺詔看起來很輕,但實際上卻重若萬鈞。
在朱祁鎮親政之前,整個大明都將在他的肩上扛著。
這份壓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最重要的是,這份遺詔,展現出了朱瞻基對楊軒的信任。
一般來說,托孤大臣都有好幾位,以便相互牽製。
但朱瞻基隻是欽點了楊軒這一個托孤大臣。
為的就是讓楊軒沒有掣肘。
若是按照原來的曆史,三楊他們都是托孤大臣。
楊軒的出現,讓他們與托孤大臣失之交臂。
王振已經回到了朱祁鎮的身邊,張太皇太後起身,麵向百官,目光最後落在了楊軒的身上。
“遵照先帝遺詔,今後一切都仰仗鎮國公了。”
“臣定不負先帝!”楊軒躬身道。
張太皇太後微微頷首,接著又道:“鎮國公年事已高,今後朝會便不必站立了。”
“來人。”
“搬把椅子來!”
張太皇太後朝一旁的太監吩咐道。
很快,太監就搬來了一把太師椅,按照張太皇太後的吩咐,放置在了朱祁鎮的右手方向。
不過和朱祁鎮的距離是要落後於張太皇太後和胡太後的。
“鎮國公,請坐!”張太皇太後對楊軒道。
“謝太皇太後!”楊軒躬身行禮,從一旁的台階上走上,坐在了太師椅上。
下方的百官靜靜地看著這一幕,神色變幻,心中掀起了滔天駭浪,但最終都歸於平靜。
通過剛才的一幕,他們已經看出,太皇太後是站在楊軒這邊的。
如此一來,楊軒的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很多看不慣楊軒的人牙都快咬碎了!
不是,他憑什麽啊?
這老匹夫憑什麽啊?
楊士奇三人相視一眼,皆是看出了彼此眼中的羨慕以及挫敗。
大家都姓楊,憑什麽你這麽優秀?
難道就是因為有個好老丈人嗎?
當然,這隻不過是他們安慰自己的借口罷了。
當了這麽多年官,他們很清楚楊軒的本事。
剛才一番眼神交流,他們也達成了共識,以後決不能與楊軒對著幹。
以後就在楊軒的手下老老實實的幹活吧!
張輔的心中很是感慨。
鎮國公啊!
這可是國公之首,與冊封宗室的那種鎮國公完全不同。
百官的反應楊軒盡收眼底,張太皇太後也看在眼裏。
她並不希望因為這事兒讓朝堂分裂。
便開口勉勵了一番百官。
尤其是對三楊,說了很多,也畫了大餅,體現出重視的同時,也讓百官看到希望。
張太皇太後雖身處深宮,但也是具有大智慧的。
果然,在她一番勉勵的話說完後,百官的臉色也都好看了不少。
正菜已經上完,接下來就到商議朝政了。
由於上朝之前,楊軒他們就已經在小房間中交流過了。
所以各部門的大佬對於接下來要議政的內容也都有了準備。
楊士奇率先站出來,提出去年就開始調集的軍隊這一問題。
對於這些大軍,楊軒已經有了計較。
“大軍不必返回,集結京師,整訓過後,再擇優與邊關將士換防。”
“同時,咱們還可以在京師外,搞一個盛大的閱兵儀式,邀請在大明的各國使臣一同觀看。”
“展示我大明強大的同時,震懾宵小。”
“諸位也都知道我大明現在是什麽情況,此舉,諸位應當理解吧?”
楊軒看著下方的百官,沉聲道。
“鎮國公所言甚是,此時此刻,正應該震懾一下宵小。”
楊士奇首先表示支持。
楊榮,楊溥,張輔,於謙也站出來表示支持。
不過,戶部尚書卻站出來說了不同的意見。
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示反對,但也說了此舉花費巨大,表達了戶部的難處。
朱瞻基的喪事,朱祁鎮的登基大典,都花了不少錢。
現在的國庫,也說不上富裕。
“國庫沒錢,這是你們戶部的事。”
“叫苦的話,不要在我麵前說。”
楊軒先訓了戶部尚書,接著話語一轉。
“不過,這段時間,事情多,花費也大。”
“錢嘛,戶部出一部分,內帑再出一部分。”
聞言,戶部尚書一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他也不是不識大局,但身為戶部尚書,職責之內的事他還是要做的。
隻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成了楊軒用來殺雞儆猴的雞了。
他心中有些鬱悶。
現在國庫雖然像他說的不富裕,但是一兩百萬兩白銀還是能拿的出來的。
朱瞻基留下的小金庫,錢也不少。
楊軒看過賬本,一千萬兩白銀是有的。
畢竟宣德一朝下來,也就最後打了一場大仗,總體上花費不是很大。
再加上現在皇莊一點也不少,這些收益可都是直接進了內帑的。
要知道,整個四\/\/川省,一半左右的土地可都是皇莊,再加上這些年來,明裏暗裏買的田地,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以這麽說,整個大明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除了土地的收益,皇帝還有其他產業收入,所以朱瞻基你這麽多年下來,才能攢下這麽多錢。
可能就連戶部都不知道,朱瞻基的小金庫裏有多少錢。
不過現在這些錢都歸楊軒調配。
見戶部尚書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楊軒又看了一圈百官,最後目光投向張太皇太後和胡太後。
“太皇太後,太後,您二位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他詢問兩人的意見。
他雖然有朱瞻基給予的絕對權力,輩分也高,但這二位在場,他就不可能越過兩人,直接做決定下令。
不然,他和曆史上的那些權臣有什麽區別。
“哀家不懂這些,不過既然鎮國公和諸卿已經商議好了,那就這麽辦吧!”
張太皇太後開口說道,很給楊軒麵子。
至於胡太後,她也是一樣的說辭。
現在婆婆在世,她的話語權並不高。
並且,以他的性子,也不喜歡這些。
楊軒點了點頭,然後麵向百官,道:“既然太皇太後和太後娘娘沒什麽要說的,那就這麽辦!”
“接下來涉及到的各部門也要相互配合。”
“是,鎮國公!”下方的百官齊聲道。
隨後,楊軒和百官便商議起了今年的施政方針。
總體上還是延續朱瞻基時的政策,一切以求穩為主。
對此,百官也都是欣然接受,對楊軒的感觀也好了不少。
他們還真怕楊軒一上來就大刀闊斧的搞事。
接著,戶部尚書再次站出來,說了今年的各種預算,一些並不合理的花費被楊軒給駁回了。
不過最後下來,楊軒又從內帑拿出來一百二十萬兩白銀填補空缺。
“這些錢是從內帑出的,待各地賦稅運抵京師之後,需第一時間還,戶部可不要忘了。”
楊軒看著戶部尚書說道。
此話一出,百官也是愣住了。
什麽時候內帑的錢也需要還了?
自從老朱那個時候開始,不管是皇帝的內帑還是國庫,其實都是當做國庫用的。
皇帝也沒有將內帑和國庫分開,都是當做自己的錢在用。
這裏要點名批評老朱和朱老四。
“鎮國公,此舉可沒有先例啊?”
戶部尚書第一個表示反對。
把運到國庫的錢運到內帑,這不是要他的命嗎?
每一任戶部尚書,不僅要管好國庫,還要負責從皇帝的內帑中扣錢。
這都是不成文的規定了。
從皇帝的內帑中扣出的錢越多,這個戶部尚書就越受尊敬。
“公是公,私是私,不可混為一談。”
“此前由於各種原因,內帑與國庫的作用其實是一樣的。”
“但這種現象並不是什麽合理的現象。”
“從此以後,公私要分開。”
“皇室的支出,全由內帑支出,如皇子公主的婚喪嫁娶等,國庫不再出一文錢,同樣,國家用錢,也不再由內帑出。”
“如皇帝大婚,登基大典,皇後的冊封大典此類屬於國事的,依然是從國庫出錢。”
“若是國庫的錢不夠用,又想讓內帑掏錢,那就以戶部的名義打借條。”
“另,皇帝不可將國庫的錢用作私用。”
“總之,今日我們就是要商議出一個章程,將國庫與內帑分的清清楚楚。”
下方的戶部尚書等各部門大員,聽到這話,紛紛陷入了沉思。
戶部尚書則默默計算著這樣分清楚的話,是優是劣?
誠然,這樣分清楚之後,皇帝就不能再向國庫伸手了,每年也能節省下不少錢,但同樣,戶部也不能再向內帑伸手了。
要錢就得打借條。
完事兒還得還!
不還?那下次就別想借了!
沉默中,各部官員的目光基本上都在戶部尚書的身上,看著後者渾身不自在。
從長遠來看,這樣公私分明是好的,但自古以來,大家都把內帑當成是第二個國庫,隻是這個“國庫”的管理員是皇帝罷了。
現在突然說要分這麽清楚,就……挺不習慣的。
“戶部還有什麽要說的嗎?”見戶部尚書久久不說話,楊軒開口問道。
“鎮國公,可否寬容幾日時間,下官需要和同僚們好好商議商議。”戶部尚書道。
“沒問題。”
“就給你們五日時間,五日之後的朝會上要有結果。”楊軒一副很善解人意的樣子。
“多謝鎮國公體諒!”戶部尚書鬆了口氣,他還真怕楊軒現場讓他做出決定。
一旦那樣,他可就把同僚得罪死了。
楊軒揮了揮手,讓戶部尚書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接著,他又開口:“說到朝會,我想了想,時間還是太早了。”
“卯時(5:00-7:00)就開始了,陛下尚且需要提前半個時辰乃至一個時辰準備,更不用說宮外的官員們了。”
“當然,諸位都是成年人,早起並沒有什麽,但是陛下年幼,還在長身體中,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我提議,將朝會推遲到巳時,如此陛下也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也能有充足的精力學習。”
“另,常朝一日一朝也改為五日一朝,大朝會由每月初一十五兩次改為每月初一一次。”
“當然,以上並非永製,待陛下親政理政之後,一切恢複原樣。”
“諸位覺得如何?”
這個時代人們的作息習慣遵循的是聞雞起舞的傳統,所以早起體現的是對勤勉的重視。
楊軒若是強硬的要將朝會時間改為永製,不知道會遭受到多大的阻力。
所以,折中一下。
再說了,等以後恢複了,小皇帝也長大了,那個時候他都要下野了,還管這些幹什麽?
反正他又不用大半夜的起床上朝了。
下方百官聽到楊軒的話,一抬頭,就看到小皇帝坐在龍椅上昏昏欲睡。
顯然,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大半夜起床,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堅持完整場朝會。
所以,不管是為了小皇帝的身體健康,還是一小部分人為了自己能多睡一會兒,基本上都讚同了楊軒的這個提議。
接著,楊軒又問了一下張太皇太後和胡太後的意見,將此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好,現在說最後一件事。”
……
每個衛的人數都在五千人以上,二十六衛加起來超過了十萬人。
十萬人啊,都在楊軒一個人的手裏。
可想而知,楊軒的權勢到了何種地步。
說是無冕之皇也不為過。
無皇帝的名頭,卻有皇帝的權力。
縱觀大明立國以來,僅此一人。
不僅僅是百官沒有想到朱瞻基這份遺詔的份量,就連楊軒本人也沒有想到。
可以看到,楊軒整個人都是愣住的。
“侯爺,哦不,鎮國公,接旨吧!”王振不知什麽時候來到了楊軒的麵前,雙手呈著遺詔,麵帶諂笑。
王振入宮也十餘年了,很清楚今日過後,朝堂上下就都是鎮國公楊軒一個人說了算了。
加上其在小皇帝那裏的分量,若是不給鎮國公楊軒留下一個好印象,以後他還怎麽在宮裏混?
“哦。”
“臣接旨!”聽到王振的聲音,楊軒回過神,接過旨意。
呼~
他看著手中的遺詔,長長出了口氣。
這份遺詔看起來很輕,但實際上卻重若萬鈞。
在朱祁鎮親政之前,整個大明都將在他的肩上扛著。
這份壓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最重要的是,這份遺詔,展現出了朱瞻基對楊軒的信任。
一般來說,托孤大臣都有好幾位,以便相互牽製。
但朱瞻基隻是欽點了楊軒這一個托孤大臣。
為的就是讓楊軒沒有掣肘。
若是按照原來的曆史,三楊他們都是托孤大臣。
楊軒的出現,讓他們與托孤大臣失之交臂。
王振已經回到了朱祁鎮的身邊,張太皇太後起身,麵向百官,目光最後落在了楊軒的身上。
“遵照先帝遺詔,今後一切都仰仗鎮國公了。”
“臣定不負先帝!”楊軒躬身道。
張太皇太後微微頷首,接著又道:“鎮國公年事已高,今後朝會便不必站立了。”
“來人。”
“搬把椅子來!”
張太皇太後朝一旁的太監吩咐道。
很快,太監就搬來了一把太師椅,按照張太皇太後的吩咐,放置在了朱祁鎮的右手方向。
不過和朱祁鎮的距離是要落後於張太皇太後和胡太後的。
“鎮國公,請坐!”張太皇太後對楊軒道。
“謝太皇太後!”楊軒躬身行禮,從一旁的台階上走上,坐在了太師椅上。
下方的百官靜靜地看著這一幕,神色變幻,心中掀起了滔天駭浪,但最終都歸於平靜。
通過剛才的一幕,他們已經看出,太皇太後是站在楊軒這邊的。
如此一來,楊軒的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很多看不慣楊軒的人牙都快咬碎了!
不是,他憑什麽啊?
這老匹夫憑什麽啊?
楊士奇三人相視一眼,皆是看出了彼此眼中的羨慕以及挫敗。
大家都姓楊,憑什麽你這麽優秀?
難道就是因為有個好老丈人嗎?
當然,這隻不過是他們安慰自己的借口罷了。
當了這麽多年官,他們很清楚楊軒的本事。
剛才一番眼神交流,他們也達成了共識,以後決不能與楊軒對著幹。
以後就在楊軒的手下老老實實的幹活吧!
張輔的心中很是感慨。
鎮國公啊!
這可是國公之首,與冊封宗室的那種鎮國公完全不同。
百官的反應楊軒盡收眼底,張太皇太後也看在眼裏。
她並不希望因為這事兒讓朝堂分裂。
便開口勉勵了一番百官。
尤其是對三楊,說了很多,也畫了大餅,體現出重視的同時,也讓百官看到希望。
張太皇太後雖身處深宮,但也是具有大智慧的。
果然,在她一番勉勵的話說完後,百官的臉色也都好看了不少。
正菜已經上完,接下來就到商議朝政了。
由於上朝之前,楊軒他們就已經在小房間中交流過了。
所以各部門的大佬對於接下來要議政的內容也都有了準備。
楊士奇率先站出來,提出去年就開始調集的軍隊這一問題。
對於這些大軍,楊軒已經有了計較。
“大軍不必返回,集結京師,整訓過後,再擇優與邊關將士換防。”
“同時,咱們還可以在京師外,搞一個盛大的閱兵儀式,邀請在大明的各國使臣一同觀看。”
“展示我大明強大的同時,震懾宵小。”
“諸位也都知道我大明現在是什麽情況,此舉,諸位應當理解吧?”
楊軒看著下方的百官,沉聲道。
“鎮國公所言甚是,此時此刻,正應該震懾一下宵小。”
楊士奇首先表示支持。
楊榮,楊溥,張輔,於謙也站出來表示支持。
不過,戶部尚書卻站出來說了不同的意見。
雖然沒有明確的表示反對,但也說了此舉花費巨大,表達了戶部的難處。
朱瞻基的喪事,朱祁鎮的登基大典,都花了不少錢。
現在的國庫,也說不上富裕。
“國庫沒錢,這是你們戶部的事。”
“叫苦的話,不要在我麵前說。”
楊軒先訓了戶部尚書,接著話語一轉。
“不過,這段時間,事情多,花費也大。”
“錢嘛,戶部出一部分,內帑再出一部分。”
聞言,戶部尚書一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他也不是不識大局,但身為戶部尚書,職責之內的事他還是要做的。
隻是他沒有想到,自己成了楊軒用來殺雞儆猴的雞了。
他心中有些鬱悶。
現在國庫雖然像他說的不富裕,但是一兩百萬兩白銀還是能拿的出來的。
朱瞻基留下的小金庫,錢也不少。
楊軒看過賬本,一千萬兩白銀是有的。
畢竟宣德一朝下來,也就最後打了一場大仗,總體上花費不是很大。
再加上現在皇莊一點也不少,這些收益可都是直接進了內帑的。
要知道,整個四\/\/川省,一半左右的土地可都是皇莊,再加上這些年來,明裏暗裏買的田地,早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可以這麽說,整個大明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
除了土地的收益,皇帝還有其他產業收入,所以朱瞻基你這麽多年下來,才能攢下這麽多錢。
可能就連戶部都不知道,朱瞻基的小金庫裏有多少錢。
不過現在這些錢都歸楊軒調配。
見戶部尚書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楊軒又看了一圈百官,最後目光投向張太皇太後和胡太後。
“太皇太後,太後,您二位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他詢問兩人的意見。
他雖然有朱瞻基給予的絕對權力,輩分也高,但這二位在場,他就不可能越過兩人,直接做決定下令。
不然,他和曆史上的那些權臣有什麽區別。
“哀家不懂這些,不過既然鎮國公和諸卿已經商議好了,那就這麽辦吧!”
張太皇太後開口說道,很給楊軒麵子。
至於胡太後,她也是一樣的說辭。
現在婆婆在世,她的話語權並不高。
並且,以他的性子,也不喜歡這些。
楊軒點了點頭,然後麵向百官,道:“既然太皇太後和太後娘娘沒什麽要說的,那就這麽辦!”
“接下來涉及到的各部門也要相互配合。”
“是,鎮國公!”下方的百官齊聲道。
隨後,楊軒和百官便商議起了今年的施政方針。
總體上還是延續朱瞻基時的政策,一切以求穩為主。
對此,百官也都是欣然接受,對楊軒的感觀也好了不少。
他們還真怕楊軒一上來就大刀闊斧的搞事。
接著,戶部尚書再次站出來,說了今年的各種預算,一些並不合理的花費被楊軒給駁回了。
不過最後下來,楊軒又從內帑拿出來一百二十萬兩白銀填補空缺。
“這些錢是從內帑出的,待各地賦稅運抵京師之後,需第一時間還,戶部可不要忘了。”
楊軒看著戶部尚書說道。
此話一出,百官也是愣住了。
什麽時候內帑的錢也需要還了?
自從老朱那個時候開始,不管是皇帝的內帑還是國庫,其實都是當做國庫用的。
皇帝也沒有將內帑和國庫分開,都是當做自己的錢在用。
這裏要點名批評老朱和朱老四。
“鎮國公,此舉可沒有先例啊?”
戶部尚書第一個表示反對。
把運到國庫的錢運到內帑,這不是要他的命嗎?
每一任戶部尚書,不僅要管好國庫,還要負責從皇帝的內帑中扣錢。
這都是不成文的規定了。
從皇帝的內帑中扣出的錢越多,這個戶部尚書就越受尊敬。
“公是公,私是私,不可混為一談。”
“此前由於各種原因,內帑與國庫的作用其實是一樣的。”
“但這種現象並不是什麽合理的現象。”
“從此以後,公私要分開。”
“皇室的支出,全由內帑支出,如皇子公主的婚喪嫁娶等,國庫不再出一文錢,同樣,國家用錢,也不再由內帑出。”
“如皇帝大婚,登基大典,皇後的冊封大典此類屬於國事的,依然是從國庫出錢。”
“若是國庫的錢不夠用,又想讓內帑掏錢,那就以戶部的名義打借條。”
“另,皇帝不可將國庫的錢用作私用。”
“總之,今日我們就是要商議出一個章程,將國庫與內帑分的清清楚楚。”
下方的戶部尚書等各部門大員,聽到這話,紛紛陷入了沉思。
戶部尚書則默默計算著這樣分清楚的話,是優是劣?
誠然,這樣分清楚之後,皇帝就不能再向國庫伸手了,每年也能節省下不少錢,但同樣,戶部也不能再向內帑伸手了。
要錢就得打借條。
完事兒還得還!
不還?那下次就別想借了!
沉默中,各部官員的目光基本上都在戶部尚書的身上,看著後者渾身不自在。
從長遠來看,這樣公私分明是好的,但自古以來,大家都把內帑當成是第二個國庫,隻是這個“國庫”的管理員是皇帝罷了。
現在突然說要分這麽清楚,就……挺不習慣的。
“戶部還有什麽要說的嗎?”見戶部尚書久久不說話,楊軒開口問道。
“鎮國公,可否寬容幾日時間,下官需要和同僚們好好商議商議。”戶部尚書道。
“沒問題。”
“就給你們五日時間,五日之後的朝會上要有結果。”楊軒一副很善解人意的樣子。
“多謝鎮國公體諒!”戶部尚書鬆了口氣,他還真怕楊軒現場讓他做出決定。
一旦那樣,他可就把同僚得罪死了。
楊軒揮了揮手,讓戶部尚書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接著,他又開口:“說到朝會,我想了想,時間還是太早了。”
“卯時(5:00-7:00)就開始了,陛下尚且需要提前半個時辰乃至一個時辰準備,更不用說宮外的官員們了。”
“當然,諸位都是成年人,早起並沒有什麽,但是陛下年幼,還在長身體中,睡眠不足會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我提議,將朝會推遲到巳時,如此陛下也能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也能有充足的精力學習。”
“另,常朝一日一朝也改為五日一朝,大朝會由每月初一十五兩次改為每月初一一次。”
“當然,以上並非永製,待陛下親政理政之後,一切恢複原樣。”
“諸位覺得如何?”
這個時代人們的作息習慣遵循的是聞雞起舞的傳統,所以早起體現的是對勤勉的重視。
楊軒若是強硬的要將朝會時間改為永製,不知道會遭受到多大的阻力。
所以,折中一下。
再說了,等以後恢複了,小皇帝也長大了,那個時候他都要下野了,還管這些幹什麽?
反正他又不用大半夜的起床上朝了。
下方百官聽到楊軒的話,一抬頭,就看到小皇帝坐在龍椅上昏昏欲睡。
顯然,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大半夜起床,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堅持完整場朝會。
所以,不管是為了小皇帝的身體健康,還是一小部分人為了自己能多睡一會兒,基本上都讚同了楊軒的這個提議。
接著,楊軒又問了一下張太皇太後和胡太後的意見,將此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好,現在說最後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