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朱標的心胸,格局
長生:我在大明被徐達撿回家 作者:兩廣總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可能不生氣,但是你老爹就不一定了…楊軒心中暗道。
但是要收服歸攏江浙之地的民心,楊軒覺得,這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了。
在朱標好奇的目光下,楊軒又打了個預防針:
“殿下,臣的辦法,可能會讓陛下生氣。”
“到時候,還得請殿下幫臣說話啊。”
真不知道你在怕什麽,父皇對你可是很重視的…朱標心道。
“好了,你說吧,有我在,不會有事的。”
“那就好。”
接著,楊軒便說起了自己的想法。
“殿下,江浙之地的百姓懷念張士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張士誠對他們比現在的朝廷對他們更好。”
“還有,張士誠是死在陛下的手中。”
“隻要解決了這些問題,那就可以收複江浙之地的民心。”
“如何解決?”朱標問。
“首先,今後萬不能再對江浙之地的百姓區別對待。”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有效。”
“陛下心裏不喜歡此地的百姓,那麽下麵的官員必然變本加厲。”
“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了,自然對朝廷不滿。”
“從而懷念張士誠。”
聽到楊軒這話,朱標點點頭,心中認同。
“所以,在這方麵,陛下是必須做出改變的。”
“另外,張士誠雖然和陛下是敵人,但反抗元庭,張士誠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功績。”
“相反,我們必須認同。”
“修繕他的墳墓,並對其進行祭拜。”
“將他的功勞寫進史書之中,讓後世之人知道,反抗元庭,張士誠也是出過力的。”
“如此,朝廷便占據了大義。”
“今後,也沒人再能從這方麵抹黑朝廷。”
“同時,江浙之地的那些受過張士誠恩惠的百姓,士紳,也會認同當今朝廷。”
“就算心裏依然不認同,但麵上,卻不會再說什麽了。”
“畢竟,朝廷這麽做,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朱標沒有接話,心中思索。
下一刻看向楊軒,心中猜到了什麽,便試探道:“你說的祭拜張士誠,不會是讓我去祭拜他吧?”
“額…是的。”
“這種事,肯定是不能讓陛下做的。”
“但要讓江浙之地的百姓看到朝廷的態度,那這個人的身份肯定不能低了。”
“思來想去,太子殿下最合適了。”
楊軒訕訕一笑,不敢去看朱標。
他可是知道,朱標的堂哥朱文正,就是因為張士誠的蠱惑,生出了背叛老朱的想法,最後被囚禁致死。
此事,對老朱的打擊很大。
朱文正是老朱大哥僅剩的兒子,老朱對他相當信任。
被最信任的親人背叛,當時老朱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所以,要說朱標對張士誠沒有一點意見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殿下不願,其實派遣一位大臣也是可以的。”楊軒緊跟著又補充了一句。
“嗬嗬,你不用拿話激我。”朱標瞥了一眼楊軒,繼續道:“身為大明太子,隻要對朝廷有好處,能收服江浙之地的民心,讓江浙之地穩定下來。”
“我親自去祭拜一下他張士誠,也不是不行。”
“況且,你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當時天下大亂,我們的實力還很弱小。”
“若是沒有張士誠他們這些人吸引元庭的注意,我們也不可能發展的這麽順利。”
“從這方麵講,張士誠對大明還是有貢獻的。”朱標笑道。
“更不用說,認可張士誠的功績,朝廷還能占據大義。”
“這麽大的好處,我為何不去做。”
“殿下英明!”楊軒心悅誠服。
別看朱標的語氣充滿了勉強,但他的心胸,格局,皆是一位明君所擁有的。
楊軒不知道若是朱標當了皇帝,那這大明,將會是怎麽樣的。
“油嘴滑舌!”朱標沒好氣的笑道。
“臣所言,乃是發自肺腑。”楊軒一臉真誠。
朱標顯然不信。
楊軒什麽樣子,他再清楚不過了。
“行了,等會兒和我一起去麵見父皇。”
“將你剛才說的話,再和父皇說一遍。”
“我也會勸說父皇。”
“是。”
……
武英殿。
老朱聽完朱標和楊軒的話,並沒有如楊軒所想的那樣生氣,而是沉思起來。
此刻,他也明白了所有事情的前因後果。
知道自己區別對待江浙之地的百姓,是犯了多大的錯。
身為帝王,天下百姓皆是自己的子民,怎可區別對待。
他現在已經嚐到了苦果。
隻不過那個時候他剛剛登基稱帝,誌得意滿,正是人生巔峰的時候,對於一些臣子的諫言,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現在經過十多年的沉澱,老朱的心中有了更深的感悟。
帝王啊,確實不能被個人情緒支配。
他同意修繕張士誠的墳墓,並對其進行祭拜。
但讓朱標去祭拜,他心裏總是不得勁。
便看向楊軒:“就非得讓太子去嗎?”
說實話,楊軒真不想麵對老朱,不過看到朱標就在自己身邊,他還是壯著膽子說:“陛下,臣知道,陛下一時之間可能無法接受這樣的事。”
“但想一想這樣做的好處,是值得的。”
“收服民心就不說了。”
“這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太子殿下以儲君之身親自祭拜張士誠,肯定其功績。”
“如此,在百姓的心中,太子殿下的威望便可得到巨大的提升。”
“同時朝廷的威信,也能得到不小的提升。”
“江浙之地那些懷念張士誠的百姓,也會感恩陛下,稱陛下是聖明之君。”
楊軒說的這些好處,正好撓到了老朱的癢癢上。
可以看到,他的臉上,浮現了一抹期待和憧憬。
“父皇,為大明,兒臣願往。”朱標請求道。
“楊軒說的不無道理。”
“一味的施威,並不是什麽好事,短時間還好,但時間一長,此次叛亂便是最好的例子。”
“恩威並施,方乃正道。”
見好大兒態度堅決,老朱也沒有打擊他。
他不斷在心裏給自己說:張士誠已經死了,死者為大嘛!
咱就給他個麵子。
“好,咱同意了。”
……
但是要收服歸攏江浙之地的民心,楊軒覺得,這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了。
在朱標好奇的目光下,楊軒又打了個預防針:
“殿下,臣的辦法,可能會讓陛下生氣。”
“到時候,還得請殿下幫臣說話啊。”
真不知道你在怕什麽,父皇對你可是很重視的…朱標心道。
“好了,你說吧,有我在,不會有事的。”
“那就好。”
接著,楊軒便說起了自己的想法。
“殿下,江浙之地的百姓懷念張士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張士誠對他們比現在的朝廷對他們更好。”
“還有,張士誠是死在陛下的手中。”
“隻要解決了這些問題,那就可以收複江浙之地的民心。”
“如何解決?”朱標問。
“首先,今後萬不能再對江浙之地的百姓區別對待。”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有效。”
“陛下心裏不喜歡此地的百姓,那麽下麵的官員必然變本加厲。”
“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了,自然對朝廷不滿。”
“從而懷念張士誠。”
聽到楊軒這話,朱標點點頭,心中認同。
“所以,在這方麵,陛下是必須做出改變的。”
“另外,張士誠雖然和陛下是敵人,但反抗元庭,張士誠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我們不能否認他的功績。”
“相反,我們必須認同。”
“修繕他的墳墓,並對其進行祭拜。”
“將他的功勞寫進史書之中,讓後世之人知道,反抗元庭,張士誠也是出過力的。”
“如此,朝廷便占據了大義。”
“今後,也沒人再能從這方麵抹黑朝廷。”
“同時,江浙之地的那些受過張士誠恩惠的百姓,士紳,也會認同當今朝廷。”
“就算心裏依然不認同,但麵上,卻不會再說什麽了。”
“畢竟,朝廷這麽做,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朱標沒有接話,心中思索。
下一刻看向楊軒,心中猜到了什麽,便試探道:“你說的祭拜張士誠,不會是讓我去祭拜他吧?”
“額…是的。”
“這種事,肯定是不能讓陛下做的。”
“但要讓江浙之地的百姓看到朝廷的態度,那這個人的身份肯定不能低了。”
“思來想去,太子殿下最合適了。”
楊軒訕訕一笑,不敢去看朱標。
他可是知道,朱標的堂哥朱文正,就是因為張士誠的蠱惑,生出了背叛老朱的想法,最後被囚禁致死。
此事,對老朱的打擊很大。
朱文正是老朱大哥僅剩的兒子,老朱對他相當信任。
被最信任的親人背叛,當時老朱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所以,要說朱標對張士誠沒有一點意見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若是殿下不願,其實派遣一位大臣也是可以的。”楊軒緊跟著又補充了一句。
“嗬嗬,你不用拿話激我。”朱標瞥了一眼楊軒,繼續道:“身為大明太子,隻要對朝廷有好處,能收服江浙之地的民心,讓江浙之地穩定下來。”
“我親自去祭拜一下他張士誠,也不是不行。”
“況且,你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當時天下大亂,我們的實力還很弱小。”
“若是沒有張士誠他們這些人吸引元庭的注意,我們也不可能發展的這麽順利。”
“從這方麵講,張士誠對大明還是有貢獻的。”朱標笑道。
“更不用說,認可張士誠的功績,朝廷還能占據大義。”
“這麽大的好處,我為何不去做。”
“殿下英明!”楊軒心悅誠服。
別看朱標的語氣充滿了勉強,但他的心胸,格局,皆是一位明君所擁有的。
楊軒不知道若是朱標當了皇帝,那這大明,將會是怎麽樣的。
“油嘴滑舌!”朱標沒好氣的笑道。
“臣所言,乃是發自肺腑。”楊軒一臉真誠。
朱標顯然不信。
楊軒什麽樣子,他再清楚不過了。
“行了,等會兒和我一起去麵見父皇。”
“將你剛才說的話,再和父皇說一遍。”
“我也會勸說父皇。”
“是。”
……
武英殿。
老朱聽完朱標和楊軒的話,並沒有如楊軒所想的那樣生氣,而是沉思起來。
此刻,他也明白了所有事情的前因後果。
知道自己區別對待江浙之地的百姓,是犯了多大的錯。
身為帝王,天下百姓皆是自己的子民,怎可區別對待。
他現在已經嚐到了苦果。
隻不過那個時候他剛剛登基稱帝,誌得意滿,正是人生巔峰的時候,對於一些臣子的諫言,根本沒有放在心上。
現在經過十多年的沉澱,老朱的心中有了更深的感悟。
帝王啊,確實不能被個人情緒支配。
他同意修繕張士誠的墳墓,並對其進行祭拜。
但讓朱標去祭拜,他心裏總是不得勁。
便看向楊軒:“就非得讓太子去嗎?”
說實話,楊軒真不想麵對老朱,不過看到朱標就在自己身邊,他還是壯著膽子說:“陛下,臣知道,陛下一時之間可能無法接受這樣的事。”
“但想一想這樣做的好處,是值得的。”
“收服民心就不說了。”
“這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太子殿下以儲君之身親自祭拜張士誠,肯定其功績。”
“如此,在百姓的心中,太子殿下的威望便可得到巨大的提升。”
“同時朝廷的威信,也能得到不小的提升。”
“江浙之地那些懷念張士誠的百姓,也會感恩陛下,稱陛下是聖明之君。”
楊軒說的這些好處,正好撓到了老朱的癢癢上。
可以看到,他的臉上,浮現了一抹期待和憧憬。
“父皇,為大明,兒臣願往。”朱標請求道。
“楊軒說的不無道理。”
“一味的施威,並不是什麽好事,短時間還好,但時間一長,此次叛亂便是最好的例子。”
“恩威並施,方乃正道。”
見好大兒態度堅決,老朱也沒有打擊他。
他不斷在心裏給自己說:張士誠已經死了,死者為大嘛!
咱就給他個麵子。
“好,咱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