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穿成掌印太監的硃砂痣 作者:話舊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官衙正堂裏桌椅等物碎了一地,大門破損不堪,牆壁上刀劍痕跡觸目驚心,張巡撫等人縮在角落,精神萎靡得厲害。
來使慌忙命身後旗校把他們兩個拉開,要兩個人跪下接旨,一頓訓斥之後,當場將王詠調去隨都行宮的禦馬監裏。
其實旨意瞧著是在訓斥他不顧大局,比起白總兵受的責罵,實則更像皇帝在訓斥自己的兒孫,並沒有多麽嚴重,王詠接了旨,卻微微有些發抖。
他帶來陽上行省的,本沒有多少東西,收拾收拾也就成了。離去時,隻有一個張巡撫送他出城。
王詠拉住張巡撫的袖子,叮囑他道:「白鎮台雖憐憫下屬而不貪功,卻目光短淺,不足以作為統帥,萬望張撫台請聖上示下,梁公、錢公,二者調來一人,此處便不用再憂心了!」
張巡撫敷衍地說:「好,王太監還請放心。」
他態度實在明顯,王詠心知他很可能不會這樣做了,長嘆一聲,放開了手。
·
隨都路遠,路上府州縣等的官員,從前聞聽他巡查至此,都爭相來迎,如今竟全都避之唯恐不及。
過崇奉行省時,王詠投宿驛館。
時值傍晚,斜陽傾沒,沉雲翻滾而上,攜著濃重的紫黑,將天邊緩慢地覆蓋住。
整個驛館隻住了王詠一人,房間裏燈火寂寂。王詠睡不著,又沒什麽能拿來散心的,坐在房間裏閑得快要長毛。
他幹脆討個燈籠,走了出去。
驛館後是大片荒野,荒草繁茂得很。王詠閑逛時,忽然踢到一個小小的土包。
他好奇心起了,舉著燈籠望去,隻見土包後歪歪斜斜插個石碑。
那石碑也極小,若是作為誰家墳前的碑,隻怕後代要被嘲諷不敬祖宗了。
王詠繞到前麵,發現那竟然真是墳墓前的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見潦草的「陶興葉奉得之墓」。
他不禁怔住了。
自和葉奉得熟識之後,王詠多次邀請他做官,都被葉奉得拒絕。而他看好的傳奉官,則真的如葉奉得所言,被當做弊病撤去了。
他知道葉家人因葉修媛害人,全家獲罪,俱被流放,心裏也曾惋惜。這次他被調任行宮,原也打著找機會探望葉奉得的主意。
可那人已經死了。
王詠站在墳前許久,才緩步回了驛館。
他找到驛館官員,說道:「陶興的葉公子葬在這裏,他生前久負盛名,死後淒涼,還望驛館偶有閑暇,能對墳墓照拂一二。」
官員應了。
兩人正說著話,外頭忽又有官員投宿。
王詠向他望去,見是曾和他相談甚歡的南渡縣徐知縣,心中備感親切,含笑道:「徐公許久不見了。」
他和徐知縣促膝長談,聊了大半夜,徐知縣問道:「廠臣如今是要去哪裏巡查呢?」
「西廠已經裁撤了,」王詠搖頭道,「我調任隨都禦馬監太監。」
徐知縣聽了,微微嘆息,說道:「如此,有聖上在,太監終歸還有起復的機會吧。」
王詠不覺和他說得多了些:「我如今失勢,再不能和從前相比了,況上意不可測,我此去隨都,原本沒抱什麽多餘的想法。」
徐知縣驚訝地看著他。
他沉默許久,掩住唇,打了個哈欠,說自己行了一路,眼下已經困了。
王詠也有了些倦意,送他出門,回來後吹燈躺在床上。
他略微眯了一會兒,天色便已明了。出來用飯時瞧不見徐知縣,王詠便問道:「徐公還在睡嗎?」
驛館裏的下人道:「相公不知道嗎?那位相公來了沒多久,便連夜啟程了,我們都覺得奇怪,今早還說這事呢。」
就這麽走了?
王詠半是嘆半是笑,道:「許是有什麽必然要走的急事吧。」
·
王詠調任後,白總兵將他派往要塞的人全都撤了回去。張巡撫果然沒有上奏調回梁吉錢成璧。
宮裏倒是有動作,派遣陳端去隨都司禮監做守備,意在照顧王詠,並震懾朝臣,告訴他們做得不要太過火,王詠雖然失勢,卻並未失寵。
十月末,越安三皇子帶兵大舉進犯,陽河重鎮守軍大敗虧輸,損失慘重,甚至險些丟掉兩處要塞。
消息傳到朝堂上,眾人豈不知此地敗就敗在調走了王、梁、錢三人,如果叫皇帝和賢妃知道了,陽河重鎮的涉事官員,還不知要得什麽罪呢。
好在如今皇帝精神又不濟了,拿到手的政務,又歸了賢妃。
賢妃畢竟是後宮女子,出不得門,雖有不少內廷親信,到底消息還是不靈通的。
滿朝深恨王詠的人多,大臣們便將實情隱瞞下來,上奏說王太監不顧大局,與白總兵相爭,致使兵力和糧草多有損失。
這次越安三皇子進犯,陽河重鎮以少迎多,又兼糧草兵員等沒能來得及補充,這才敗了。
於是宮中賢妃下令,將王詠貶為少監。
十二月初,大臣們彈劾王詠好功,開邊釁,才會導致越安進犯,又加上從前的罪名,這次,他們如願以償了。
賢妃徹底揭開了關於王詠官職調動上的遮羞布,貶他為良都皇陵禦馬監奉禦,並調回陳端。
王詠剛剛收拾行李,來到良都,宮中又有一道命令下達,升良都司禮監劉太監為守備,並賜私宅,讓王詠閑住。
來使慌忙命身後旗校把他們兩個拉開,要兩個人跪下接旨,一頓訓斥之後,當場將王詠調去隨都行宮的禦馬監裏。
其實旨意瞧著是在訓斥他不顧大局,比起白總兵受的責罵,實則更像皇帝在訓斥自己的兒孫,並沒有多麽嚴重,王詠接了旨,卻微微有些發抖。
他帶來陽上行省的,本沒有多少東西,收拾收拾也就成了。離去時,隻有一個張巡撫送他出城。
王詠拉住張巡撫的袖子,叮囑他道:「白鎮台雖憐憫下屬而不貪功,卻目光短淺,不足以作為統帥,萬望張撫台請聖上示下,梁公、錢公,二者調來一人,此處便不用再憂心了!」
張巡撫敷衍地說:「好,王太監還請放心。」
他態度實在明顯,王詠心知他很可能不會這樣做了,長嘆一聲,放開了手。
·
隨都路遠,路上府州縣等的官員,從前聞聽他巡查至此,都爭相來迎,如今竟全都避之唯恐不及。
過崇奉行省時,王詠投宿驛館。
時值傍晚,斜陽傾沒,沉雲翻滾而上,攜著濃重的紫黑,將天邊緩慢地覆蓋住。
整個驛館隻住了王詠一人,房間裏燈火寂寂。王詠睡不著,又沒什麽能拿來散心的,坐在房間裏閑得快要長毛。
他幹脆討個燈籠,走了出去。
驛館後是大片荒野,荒草繁茂得很。王詠閑逛時,忽然踢到一個小小的土包。
他好奇心起了,舉著燈籠望去,隻見土包後歪歪斜斜插個石碑。
那石碑也極小,若是作為誰家墳前的碑,隻怕後代要被嘲諷不敬祖宗了。
王詠繞到前麵,發現那竟然真是墳墓前的碑,上有文字,依稀可見潦草的「陶興葉奉得之墓」。
他不禁怔住了。
自和葉奉得熟識之後,王詠多次邀請他做官,都被葉奉得拒絕。而他看好的傳奉官,則真的如葉奉得所言,被當做弊病撤去了。
他知道葉家人因葉修媛害人,全家獲罪,俱被流放,心裏也曾惋惜。這次他被調任行宮,原也打著找機會探望葉奉得的主意。
可那人已經死了。
王詠站在墳前許久,才緩步回了驛館。
他找到驛館官員,說道:「陶興的葉公子葬在這裏,他生前久負盛名,死後淒涼,還望驛館偶有閑暇,能對墳墓照拂一二。」
官員應了。
兩人正說著話,外頭忽又有官員投宿。
王詠向他望去,見是曾和他相談甚歡的南渡縣徐知縣,心中備感親切,含笑道:「徐公許久不見了。」
他和徐知縣促膝長談,聊了大半夜,徐知縣問道:「廠臣如今是要去哪裏巡查呢?」
「西廠已經裁撤了,」王詠搖頭道,「我調任隨都禦馬監太監。」
徐知縣聽了,微微嘆息,說道:「如此,有聖上在,太監終歸還有起復的機會吧。」
王詠不覺和他說得多了些:「我如今失勢,再不能和從前相比了,況上意不可測,我此去隨都,原本沒抱什麽多餘的想法。」
徐知縣驚訝地看著他。
他沉默許久,掩住唇,打了個哈欠,說自己行了一路,眼下已經困了。
王詠也有了些倦意,送他出門,回來後吹燈躺在床上。
他略微眯了一會兒,天色便已明了。出來用飯時瞧不見徐知縣,王詠便問道:「徐公還在睡嗎?」
驛館裏的下人道:「相公不知道嗎?那位相公來了沒多久,便連夜啟程了,我們都覺得奇怪,今早還說這事呢。」
就這麽走了?
王詠半是嘆半是笑,道:「許是有什麽必然要走的急事吧。」
·
王詠調任後,白總兵將他派往要塞的人全都撤了回去。張巡撫果然沒有上奏調回梁吉錢成璧。
宮裏倒是有動作,派遣陳端去隨都司禮監做守備,意在照顧王詠,並震懾朝臣,告訴他們做得不要太過火,王詠雖然失勢,卻並未失寵。
十月末,越安三皇子帶兵大舉進犯,陽河重鎮守軍大敗虧輸,損失慘重,甚至險些丟掉兩處要塞。
消息傳到朝堂上,眾人豈不知此地敗就敗在調走了王、梁、錢三人,如果叫皇帝和賢妃知道了,陽河重鎮的涉事官員,還不知要得什麽罪呢。
好在如今皇帝精神又不濟了,拿到手的政務,又歸了賢妃。
賢妃畢竟是後宮女子,出不得門,雖有不少內廷親信,到底消息還是不靈通的。
滿朝深恨王詠的人多,大臣們便將實情隱瞞下來,上奏說王太監不顧大局,與白總兵相爭,致使兵力和糧草多有損失。
這次越安三皇子進犯,陽河重鎮以少迎多,又兼糧草兵員等沒能來得及補充,這才敗了。
於是宮中賢妃下令,將王詠貶為少監。
十二月初,大臣們彈劾王詠好功,開邊釁,才會導致越安進犯,又加上從前的罪名,這次,他們如願以償了。
賢妃徹底揭開了關於王詠官職調動上的遮羞布,貶他為良都皇陵禦馬監奉禦,並調回陳端。
王詠剛剛收拾行李,來到良都,宮中又有一道命令下達,升良都司禮監劉太監為守備,並賜私宅,讓王詠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