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穿成掌印太監的硃砂痣 作者:話舊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瑩旨意下達,勒令他致仕,回家養老。
與此同時,來往於京城和邊境的,還有王詠彈劾不稱職邊將的奏章,邊區將領調來換去,倒與朝堂局勢更變相映成趣。
永嘉十一年十一月初,王詠察覺越安打算休養生息,便與梁吉一起,遞奏章請求班師。
朱瑩自然不讓,回覆說,邊境尚且動盪,讓他好生在陽上行省裏守著。
這是籍由皇帝轉達,而得來的默契。王詠接了回復,第二天就又寫了個請求班師的題本回朝。
台階遞上來了,朱瑩自然要順著下去,順手擬了一道批評他的旨,令王詠好友陳端,親自帶著旨意趕赴陽上。
皇帝不捨得對王詠說重話,朱瑩自然也不捨得。
那道旨意便用詞華麗,乍一聽仿佛很厲害,實際上罵得不痛不癢,任誰聽了,都心裏頭明鏡似的,知道王詠並未寵衰。
·
陳端來到這裏,自然不光為了辦公事,還打著寬慰王詠的主意。
他跟著王詠進了屋,反手關門,說道:「這段日子賢妃娘娘做得過了頭,可聖上倒還沒厭惡了你。你隻不過是離京太久了,對京裏的事鞭長莫及。」
他想了想:「過幾個月,你求復用便可。」
王詠笑了笑,唇角翹起一個愜意的弧度:「這是我求聖上的,當日說要瞞著娘娘,如今看來,她已經知道了。」
陳端「啊」了聲,極短促。
王詠握著那道旨,渾不在意地道:「聖上護不住我了,要給我個善終,正好我也不願在那些人手裏稀裏糊塗地死了,不過順勢退後一步吧。」
陳端一時無言。
他記得,從永嘉十年初開始,王詠便對那些死敵步步退讓。
出手教訓他的仇敵的,永遠是皇帝,而他似乎縫了嘴似的,從來沒有反擊過什麽。
至於如今,他人還在邊境守著,在京的心腹就被拿出去處置了,當真可欺到讓陳端也無可奈何的地步。
他道:「你真不打算謀求復用?」
「不打算。」王詠說。
他垂了眼睫,靜靜地瞧著旨意。
他是不甘心的。可碌碌無為的生,總好過被人合起來逼迫至死。他確實想過復用,不過絕不會是現在。
王詠語調裏甚至帶著幾分輕鬆,他道:「隻可惜了與我結交之人。」
·
陳端走時,將京營也帶了回去。
朱瑩命蘇太監暫時掌管京營,代替王詠。
永嘉十二年初,皇帝病情依舊不斷加重,精神卻一天好過一天,甚至能過幾日便上一次朝。
他接手不少事務,那些辱罵朱瑩的詩文歌謠,才收斂了許多。
二月中旬時,朝臣唯恐梁吉請求回京時,連帶著王詠也一同回來,便上奏章離間他們。
楊固檢順勢而為,將梁吉也調走了。
二月末,他在朝臣的推薦下,調任源中守將白總兵,與王詠一同戍邊。
這人和王詠本就有矛盾,更兼這回,他本意是替朝臣們抓王詠錯來的,整天和王詠鬧得不可開交。
兩人的命令幾乎沒一個相同的,每次和他理論,王詠都氣得火冒三丈。
好在眼前正是較為平和的時日,越安並未入侵,王詠幹脆遂了他的意,他說什麽就是什麽,自己隻管點頭同意。
於是陽河巡撫又彈劾他屍位素餐,沒半點自己的想法。
到八月中旬時,陽河忽然得到密報,說越安三皇子要一雪前恥,為王妃與妹妹報仇,故而召集大軍,準備發兵陽河。
陽河位置最近越安,是其他重鎮天然的屏障,不可輕忽對待,王詠難得地去找白總兵,請他和自己合寫請求增兵的奏章。
白總兵拿來他寫了一半的奏章,打開念道:「……臣得密報,心中不安……」
念著念著,他就冷笑說道:「去年越安大敗虧輸,今年從哪裏弄人來?你不安個什麽?」
他跟王詠作對,王詠暗嘆一口氣,找到巡撫,請他在奏章上署名。
巡撫是個單純的文人,又瞧不起宦官,天然更偏向白總兵,反而勸王詠不要小題大做。
王詠嘴上敷衍他,回頭便派人馳送奏章,回京求援。
可朝堂上都是他的敵人,哪裏肯支持他,不僅如此,大臣們聯名上書,反叫皇帝把梁吉錢成璧,都調到太尚行省去了。
並且,皇帝還以王詠管軍,沒精力顧及西廠的理由,關了西廠,順便把他禦馬監掌印太監的職位,拿去叫司禮監蘇太監兼任了。
下去個王詠,朝臣還來不及高興,便從內廷中得到消息,說賢妃嫡係,不太靠譜的蘇小太監,接手管了禦馬監印。
然而撤王詠時皇帝發了狠話,正好卡在這個關頭,讓他們說不出反對蘇太監的話來。
於是這本該激起又一輪彈劾的事件,最終波瀾不驚地定下來了。
·
太尚、陽上兩個行省,中間隔著個源中。從前三人雖然分開,到底還在一個地方上,可以守望相助。
王詠敢放任白總兵折騰的原因,就在於此,他時常向兩人處去信,尋求幫助。
如今二人調離,如同砍斷了他的臂膀,王詠的處境立刻尷尬起來。
援兵沒要到,他勒令其餘四處重鎮,重點防禦與越安接壤的地方。而在陽河,他又得和白總兵爭兵權,一時間焦頭爛額。
與此同時,來往於京城和邊境的,還有王詠彈劾不稱職邊將的奏章,邊區將領調來換去,倒與朝堂局勢更變相映成趣。
永嘉十一年十一月初,王詠察覺越安打算休養生息,便與梁吉一起,遞奏章請求班師。
朱瑩自然不讓,回覆說,邊境尚且動盪,讓他好生在陽上行省裏守著。
這是籍由皇帝轉達,而得來的默契。王詠接了回復,第二天就又寫了個請求班師的題本回朝。
台階遞上來了,朱瑩自然要順著下去,順手擬了一道批評他的旨,令王詠好友陳端,親自帶著旨意趕赴陽上。
皇帝不捨得對王詠說重話,朱瑩自然也不捨得。
那道旨意便用詞華麗,乍一聽仿佛很厲害,實際上罵得不痛不癢,任誰聽了,都心裏頭明鏡似的,知道王詠並未寵衰。
·
陳端來到這裏,自然不光為了辦公事,還打著寬慰王詠的主意。
他跟著王詠進了屋,反手關門,說道:「這段日子賢妃娘娘做得過了頭,可聖上倒還沒厭惡了你。你隻不過是離京太久了,對京裏的事鞭長莫及。」
他想了想:「過幾個月,你求復用便可。」
王詠笑了笑,唇角翹起一個愜意的弧度:「這是我求聖上的,當日說要瞞著娘娘,如今看來,她已經知道了。」
陳端「啊」了聲,極短促。
王詠握著那道旨,渾不在意地道:「聖上護不住我了,要給我個善終,正好我也不願在那些人手裏稀裏糊塗地死了,不過順勢退後一步吧。」
陳端一時無言。
他記得,從永嘉十年初開始,王詠便對那些死敵步步退讓。
出手教訓他的仇敵的,永遠是皇帝,而他似乎縫了嘴似的,從來沒有反擊過什麽。
至於如今,他人還在邊境守著,在京的心腹就被拿出去處置了,當真可欺到讓陳端也無可奈何的地步。
他道:「你真不打算謀求復用?」
「不打算。」王詠說。
他垂了眼睫,靜靜地瞧著旨意。
他是不甘心的。可碌碌無為的生,總好過被人合起來逼迫至死。他確實想過復用,不過絕不會是現在。
王詠語調裏甚至帶著幾分輕鬆,他道:「隻可惜了與我結交之人。」
·
陳端走時,將京營也帶了回去。
朱瑩命蘇太監暫時掌管京營,代替王詠。
永嘉十二年初,皇帝病情依舊不斷加重,精神卻一天好過一天,甚至能過幾日便上一次朝。
他接手不少事務,那些辱罵朱瑩的詩文歌謠,才收斂了許多。
二月中旬時,朝臣唯恐梁吉請求回京時,連帶著王詠也一同回來,便上奏章離間他們。
楊固檢順勢而為,將梁吉也調走了。
二月末,他在朝臣的推薦下,調任源中守將白總兵,與王詠一同戍邊。
這人和王詠本就有矛盾,更兼這回,他本意是替朝臣們抓王詠錯來的,整天和王詠鬧得不可開交。
兩人的命令幾乎沒一個相同的,每次和他理論,王詠都氣得火冒三丈。
好在眼前正是較為平和的時日,越安並未入侵,王詠幹脆遂了他的意,他說什麽就是什麽,自己隻管點頭同意。
於是陽河巡撫又彈劾他屍位素餐,沒半點自己的想法。
到八月中旬時,陽河忽然得到密報,說越安三皇子要一雪前恥,為王妃與妹妹報仇,故而召集大軍,準備發兵陽河。
陽河位置最近越安,是其他重鎮天然的屏障,不可輕忽對待,王詠難得地去找白總兵,請他和自己合寫請求增兵的奏章。
白總兵拿來他寫了一半的奏章,打開念道:「……臣得密報,心中不安……」
念著念著,他就冷笑說道:「去年越安大敗虧輸,今年從哪裏弄人來?你不安個什麽?」
他跟王詠作對,王詠暗嘆一口氣,找到巡撫,請他在奏章上署名。
巡撫是個單純的文人,又瞧不起宦官,天然更偏向白總兵,反而勸王詠不要小題大做。
王詠嘴上敷衍他,回頭便派人馳送奏章,回京求援。
可朝堂上都是他的敵人,哪裏肯支持他,不僅如此,大臣們聯名上書,反叫皇帝把梁吉錢成璧,都調到太尚行省去了。
並且,皇帝還以王詠管軍,沒精力顧及西廠的理由,關了西廠,順便把他禦馬監掌印太監的職位,拿去叫司禮監蘇太監兼任了。
下去個王詠,朝臣還來不及高興,便從內廷中得到消息,說賢妃嫡係,不太靠譜的蘇小太監,接手管了禦馬監印。
然而撤王詠時皇帝發了狠話,正好卡在這個關頭,讓他們說不出反對蘇太監的話來。
於是這本該激起又一輪彈劾的事件,最終波瀾不驚地定下來了。
·
太尚、陽上兩個行省,中間隔著個源中。從前三人雖然分開,到底還在一個地方上,可以守望相助。
王詠敢放任白總兵折騰的原因,就在於此,他時常向兩人處去信,尋求幫助。
如今二人調離,如同砍斷了他的臂膀,王詠的處境立刻尷尬起來。
援兵沒要到,他勒令其餘四處重鎮,重點防禦與越安接壤的地方。而在陽河,他又得和白總兵爭兵權,一時間焦頭爛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