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穿成掌印太監的硃砂痣 作者:話舊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尤其是罵她!
王詠給自己倒了杯茶潤喉嚨:「娘娘心裏頭明白就好。依詠說,娘娘連《女誡》都不必深讀,隻要恪守宮規便罷。歷朝歷代對它的註解未免太多了,娘娘若全都遵循,隻怕要活成偶人。」
他聲音壓得極低。
朱瑩客套的笑了兩聲,忍不住心裏犯起了嘀咕。
怪不得這王詠極力推行變法,除此以外,朝中大臣有誰想要革除弊病,隻要把奏章給他,他一準送到皇帝麵前,積極得很。果然……行為進步的人,在思想上也是超前的。
隻是,他們好像還沒有熟到無話不談的地步吧,這種聽起來離經叛道的話,王詠為什麽專門叮囑了她?
第7章 招撫
朱瑩有一搭沒一搭的跟王詠聊天,試圖從他的表現上找到端倪。
隻是王詠確實很忙,他們沒能聊多久,便有個沒見過的內侍急匆匆的跑了來,道:「盧公公請廠臣去一趟司禮監。」
王詠應了,告辭離開。朱瑩唯恐出了什麽大事,也不敢挽留,親自送他到宮門口,直望到王詠身影徹底遠去,這才回宮。
雖不明白王詠為何對她說那些關於讀書的話,還與皇帝的看法完全不同,也不怕她告黑狀,但朱瑩明白,這就是讓他們關係更進一步的敲門磚,隻要她認真自學,以後和王詠交流的話題便會源源不斷。
人能深交的根本,就是思想和學問程度,可以對得上。顯然,比起討好直男癌皇帝,與王詠交朋友令人舒服得多。
·
王詠策馬到司禮監衙門的時候,才發現正堂裏頭隻有掌印太監盧清之在。
他先給盧清之叩頭行禮,才問道:「不知上司喚我何事?」
盧清之摸摸沒有鬍子的下巴,示意王詠坐下說話:「自然是為了雲城行省一事。」
雲城承宣布政使司,在口語裏常循著前朝習慣稱行省,位於大齊國土的最南端,緊挨西魏、北魏等蠻夷小國,屢遭劫掠。
雲城中自三司官到府州縣文武官員俱都龜縮,致使敵國幾百個人就能大搖大擺衝進下屬州縣,奪取財帛糧草婦女孩童,堪稱暢通無阻。
地方上如此行徑,已經延續三五年時日,期間還有多次隱瞞不報、殺良冒功之舉。幸好新換的巡撫沒有同流合汙,密報皇帝,詳細說了邊疆的近況,皇帝勃然大怒,把當地官員幾乎全都換了,法辦者無數,至今足有一年之久。
新換的這批人,多半為主戰派。新官上任,熱情無限,嚴查狠打了進犯之敵不說,猶嫌不夠,開始了長達七個月的故意引誘,引來敵軍後,便如蒼鷹撲兔,將其一舉殺盡。
這個辦法非常好用,卻叫他們做得過了火,打得北魏損失慘重,幾乎傷了元氣。再加上北魏正值老皇帝病危,幾個皇子爭權奪利之時,不知哪個當權的腦子糊塗了,整飭大軍,強攻雲城。
行省兵力不足,派人飛馬求援。戰報到達朝廷後,引起一片譁然。
王詠是個徹頭徹尾的主戰派。他原打算親自監軍去打仗,順便趁著這個好時機,反攻北魏,至少能吞下它一半國土,若有閑暇,還可整頓當地吏治,幹他的老本行,便去兵部索要文宗時期討伐北魏的故牘。
他想得挺美,誰知兵部鄭侍郎聽了他的來意,竟把故牘藏了起來,不肯給他,叫他無功而返,還聯合兵部尚書等人阻止他。
王詠心裏很不痛快,隻是這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還沒來得及上疏自薦,聽了盧清之的話,便問道:「可是有人對上司說了什麽?」
「兵部意在招撫,求到我麵前,請我勸止於你,」盧清之嘆道,「我知你好邊功,若是北魏先來進犯,你想去,一封奏疏遞上來,我必不反對,隻是雲城此戰,俱由當地官員開邊釁引起,我也認為不宜調大軍征伐,故而親來勸你。」
王詠默然。
他知道,朝中大部分聲音,都是求和的,其中以兵部為最,反倒禦馬監裏的宦官們多半支持雲城官員。
王詠一麵覺得麵對北魏非戰不可,一麵又惱火於雲城官員不知收斂,掐著大齊西北邊區正在打仗的節骨眼,作出這般陣仗來。
大齊糧草儲備還算雄厚,若直接在雲城周邊調集軍馬,頃刻間便能大軍趕赴,且不會影響西北防務。他是真沒想到連司禮監頂頭的人,都不看好征討北魏。
盧清之見他陰沉著臉,又道:「況你年少氣盛,眼裏揉不得沙子,前幾日剛剛為了故牘,在兵部鬧了一番。此去山高路遠,到了邊境,恐怕你又要生事,與邊將不合,偏偏信息不能及時送達天聽,唯恐誤事。聖上重視雲城,容不得人胡鬧。」
「上司此言,實在令人傷心。為何我便是胡鬧了?」王詠據理力爭,「自太/祖開國以來,便招撫了這些小國,幾百年來它們常常毀約,屠戮我治下百姓。此戰雖有邊將挑釁,招致大軍之疑,根由卻在北魏背信棄義上。可見招撫無用,必當誅滅此國,才能保邊境久安。」
盧清之勸道:「雖如此說,可畢竟各處調兵,損耗民力,況聖上也隱有招撫之心。我想著,便聽憑外廷請命,叫兵部開侍郎前往罷了。今日我看聖上的意思,是打算派你出外巡查。」
對麵若是外廷官員,就算內閣大學士們出馬勸止,王詠也絕不肯幹休。
皇帝原本略偏向於征伐,如今忽然有了招撫北魏的意願,想必是兵部那群人,搶在他之前對皇帝上奏說了什麽。
王詠給自己倒了杯茶潤喉嚨:「娘娘心裏頭明白就好。依詠說,娘娘連《女誡》都不必深讀,隻要恪守宮規便罷。歷朝歷代對它的註解未免太多了,娘娘若全都遵循,隻怕要活成偶人。」
他聲音壓得極低。
朱瑩客套的笑了兩聲,忍不住心裏犯起了嘀咕。
怪不得這王詠極力推行變法,除此以外,朝中大臣有誰想要革除弊病,隻要把奏章給他,他一準送到皇帝麵前,積極得很。果然……行為進步的人,在思想上也是超前的。
隻是,他們好像還沒有熟到無話不談的地步吧,這種聽起來離經叛道的話,王詠為什麽專門叮囑了她?
第7章 招撫
朱瑩有一搭沒一搭的跟王詠聊天,試圖從他的表現上找到端倪。
隻是王詠確實很忙,他們沒能聊多久,便有個沒見過的內侍急匆匆的跑了來,道:「盧公公請廠臣去一趟司禮監。」
王詠應了,告辭離開。朱瑩唯恐出了什麽大事,也不敢挽留,親自送他到宮門口,直望到王詠身影徹底遠去,這才回宮。
雖不明白王詠為何對她說那些關於讀書的話,還與皇帝的看法完全不同,也不怕她告黑狀,但朱瑩明白,這就是讓他們關係更進一步的敲門磚,隻要她認真自學,以後和王詠交流的話題便會源源不斷。
人能深交的根本,就是思想和學問程度,可以對得上。顯然,比起討好直男癌皇帝,與王詠交朋友令人舒服得多。
·
王詠策馬到司禮監衙門的時候,才發現正堂裏頭隻有掌印太監盧清之在。
他先給盧清之叩頭行禮,才問道:「不知上司喚我何事?」
盧清之摸摸沒有鬍子的下巴,示意王詠坐下說話:「自然是為了雲城行省一事。」
雲城承宣布政使司,在口語裏常循著前朝習慣稱行省,位於大齊國土的最南端,緊挨西魏、北魏等蠻夷小國,屢遭劫掠。
雲城中自三司官到府州縣文武官員俱都龜縮,致使敵國幾百個人就能大搖大擺衝進下屬州縣,奪取財帛糧草婦女孩童,堪稱暢通無阻。
地方上如此行徑,已經延續三五年時日,期間還有多次隱瞞不報、殺良冒功之舉。幸好新換的巡撫沒有同流合汙,密報皇帝,詳細說了邊疆的近況,皇帝勃然大怒,把當地官員幾乎全都換了,法辦者無數,至今足有一年之久。
新換的這批人,多半為主戰派。新官上任,熱情無限,嚴查狠打了進犯之敵不說,猶嫌不夠,開始了長達七個月的故意引誘,引來敵軍後,便如蒼鷹撲兔,將其一舉殺盡。
這個辦法非常好用,卻叫他們做得過了火,打得北魏損失慘重,幾乎傷了元氣。再加上北魏正值老皇帝病危,幾個皇子爭權奪利之時,不知哪個當權的腦子糊塗了,整飭大軍,強攻雲城。
行省兵力不足,派人飛馬求援。戰報到達朝廷後,引起一片譁然。
王詠是個徹頭徹尾的主戰派。他原打算親自監軍去打仗,順便趁著這個好時機,反攻北魏,至少能吞下它一半國土,若有閑暇,還可整頓當地吏治,幹他的老本行,便去兵部索要文宗時期討伐北魏的故牘。
他想得挺美,誰知兵部鄭侍郎聽了他的來意,竟把故牘藏了起來,不肯給他,叫他無功而返,還聯合兵部尚書等人阻止他。
王詠心裏很不痛快,隻是這到底是他自己的想法,還沒來得及上疏自薦,聽了盧清之的話,便問道:「可是有人對上司說了什麽?」
「兵部意在招撫,求到我麵前,請我勸止於你,」盧清之嘆道,「我知你好邊功,若是北魏先來進犯,你想去,一封奏疏遞上來,我必不反對,隻是雲城此戰,俱由當地官員開邊釁引起,我也認為不宜調大軍征伐,故而親來勸你。」
王詠默然。
他知道,朝中大部分聲音,都是求和的,其中以兵部為最,反倒禦馬監裏的宦官們多半支持雲城官員。
王詠一麵覺得麵對北魏非戰不可,一麵又惱火於雲城官員不知收斂,掐著大齊西北邊區正在打仗的節骨眼,作出這般陣仗來。
大齊糧草儲備還算雄厚,若直接在雲城周邊調集軍馬,頃刻間便能大軍趕赴,且不會影響西北防務。他是真沒想到連司禮監頂頭的人,都不看好征討北魏。
盧清之見他陰沉著臉,又道:「況你年少氣盛,眼裏揉不得沙子,前幾日剛剛為了故牘,在兵部鬧了一番。此去山高路遠,到了邊境,恐怕你又要生事,與邊將不合,偏偏信息不能及時送達天聽,唯恐誤事。聖上重視雲城,容不得人胡鬧。」
「上司此言,實在令人傷心。為何我便是胡鬧了?」王詠據理力爭,「自太/祖開國以來,便招撫了這些小國,幾百年來它們常常毀約,屠戮我治下百姓。此戰雖有邊將挑釁,招致大軍之疑,根由卻在北魏背信棄義上。可見招撫無用,必當誅滅此國,才能保邊境久安。」
盧清之勸道:「雖如此說,可畢竟各處調兵,損耗民力,況聖上也隱有招撫之心。我想著,便聽憑外廷請命,叫兵部開侍郎前往罷了。今日我看聖上的意思,是打算派你出外巡查。」
對麵若是外廷官員,就算內閣大學士們出馬勸止,王詠也絕不肯幹休。
皇帝原本略偏向於征伐,如今忽然有了招撫北魏的意願,想必是兵部那群人,搶在他之前對皇帝上奏說了什麽。